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鲟IFNc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表达模式研究
1
作者 丁广义 郑楚文 +3 位作者 张书环 杜浩 许巧情 危起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1-578,共8页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和验证干扰素c(interferon c,IFNc)基因,对中华鲟IFNc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研究中华鲟IFNc基因在组织中和免疫刺激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中华鲟IFNc基因ORF序列长5...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和验证干扰素c(interferon c,IFNc)基因,对中华鲟IFNc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研究中华鲟IFNc基因在组织中和免疫刺激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中华鲟IFNc基因ORF序列长549 bp,编码183个氨基酸,与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IFNc1一致性为32.13%;qPCR结果显示,中华鲟IFNc基因在各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在肌肉、血液、皮肤和体肾中表达量最高;中华鲟IFN-γ重组蛋白和Poly I:C诱导中华鲟肾细胞后,IFNc基因、抗粘液病毒基因(myxovirus resistance,Mx)和Viperin基因在24 h内呈显著上调。通过克隆鉴定中华鲟IFNc基因,探究了其在免疫刺激条件下的表达规律,可为中华鲟干扰素功能研究和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IFNc 抗病毒 免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源海分枝杆菌基因组结构及致病性
2
作者 龚可立 杨硕 +4 位作者 胡思美 罗凯 张书环 许巧情 李宁求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基因组结构、毒力基因,探讨海分枝杆菌对鲟的致病性,为中华鲟海分枝杆菌病的预防和物种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Illumina+PacBio测序对鲟源海分枝杆菌AS2... 【目的】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基因组结构、毒力基因,探讨海分枝杆菌对鲟的致病性,为中华鲟海分枝杆菌病的预防和物种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Illumina+PacBio测序对鲟源海分枝杆菌AS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毒力分析,并利用该菌株感染西杂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分析西杂鲟被感染组织和菌体对鱼的致病性。【结果】鲟源菌株AS2基因组大小为6577193 bp,包含5809个预测的编码序列,其中1000 bp以上的基因含量最高,G+C比例为65.74%,同时该基因组含有2个质粒DNA和3个rRNA操纵子。毒力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菌株AS2的EspK、EspJ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标准株H37Rv同源性均仅50%左右。毒力基因mlsB、SecA2在海分枝杆菌AS2中出现缺失现象。回归感染结果显示,西杂鲟在感染海分枝杆菌28 d时才出现死亡,90 d后死亡率为50%,到120 d时西杂鲟的生长状况趋于稳定,无较多死亡;解剖发现鱼体内存在大量腹水。PCR检测显示,海分枝杆菌组织感染组织为脑,另外也见于脊髓、鳔积液、腹水和体表黏液等部位。【结论】鲟源海分枝杆菌AS2毒力相对稍弱。AS2基因组缺少毒力基因mlsB、SecA2,同时毒力蛋白EspK、EspJ结构发生了改变。但该菌与结核分枝杆菌ESX-1分泌系统的主要基因ESAT-6、CFP-10相似度高,可引发西杂鲟体内的炎症反应,并具有传染性,对人类和水生动物存在一定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海分枝杆菌 基因组结构 毒力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