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机制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曹鹏 刘丹 +1 位作者 张建设 汪本福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9期27-30,203,共5页
发展再生稻产业是湖北省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形势、生产条件的变化,传统再生稻产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提高再生稻产业发展水平,湖北省通过组织协同多家单位开展再生稻瓶颈技术研究,促进了再生稻技术创新与产业... 发展再生稻产业是湖北省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形势、生产条件的变化,传统再生稻产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提高再生稻产业发展水平,湖北省通过组织协同多家单位开展再生稻瓶颈技术研究,促进了再生稻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构建了“一主多元”的协同推广机制。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取得良好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协同推广 机制创新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成林 袁家富 +5 位作者 马朝红 杨小红 佀国涵 李金华 刘威 谢媛园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30-33,共4页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潜江市)的水稻(Oryza sativa L.)施肥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氮(N)、磷(P_(2)O_(5))、钾(K_(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35.5、59.5、68.5 kg/hm^(2),相对于基础年...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潜江市)的水稻(Oryza sativa L.)施肥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氮(N)、磷(P_(2)O_(5))、钾(K_(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35.5、59.5、68.5 kg/hm^(2),相对于基础年份分别减少27.4%、34.2%和32.0%。随共作年限的增加,氮、磷、钾的施用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稻虾共作第1~5年氮、磷、钾的施用量相对于上一年分别平均减少8.0%、12.5%和9.6%;共作第6年及以上相对于第5年分别减少6.6%、21.6%和13.1%,相对于基础年份分别减少39.0%、60.2%和48.1%。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有1/2左右的氮、几乎全部的磷和绝大部分的钾都作为基肥施用;随共作时间的延长,总磷和总钾相对于总氮的比例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稻虾共作有72.5%~82.1%的农户选择施基肥、分蘖肥各一次的方法,均高于基础年份;稻虾共作有7.1%~27.5%的农户选择施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各一次的方法,均低于基础年份的40.0%;稻虾共作6年及以上有10.7%的农户不施基肥,只施分蘖肥和穗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水稻(Oryza sativa L.) 施肥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枝盛 汪本福 +4 位作者 李阳 杨晓龙 胡杨 王泠菲 程建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0-1408,共9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一季中稻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设置5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实时氮肥管理(RTNM)、精确定量施氮(PQNA)和一次性施肥(OOF),采用静态箱-...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一季中稻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设置5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实时氮肥管理(RTNM)、精确定量施氮(PQNA)和一次性施肥(OOF),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稻田CH4和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FFP、PQNA、RTNM和OOF显著增加了CH4和N2O排放。FFP、PQNA和RTNM处理CH4排放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OOF处理比FFP处理CH4减排27.5%;RTNM和OOF处理比FFP处理N2O排放分别减少了23.1%和25.0%。与FFP相比,OOF并没有降低水稻产量,而RTNM和PQNA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OOF较FFP、RTNM和PQNA处理增温潜势(GWP)分别减少了27.4%、12.5%和18.5%。PQNA、RTNM和OOF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FFP分别降低了22.2%、24.4%和26.7%。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施肥模式,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同时,能够减缓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丰产增效和环境友好。在所有施肥模式中,OOF具有最低的GWP,同时能够维持水稻产量并减少追肥次数,是一种低碳丰产的施肥技术,值得在江汉平原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温室气体 实时氮肥管理 精确定量施氮 一次性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粳新品种W1837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旭升 杨隆维 +5 位作者 徐建龙 邢丹英 刘古春 江褀祥 邱先进 胡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3003-3005,共3页
为全面了解晚粳新品种W1837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为依据,利用RCT99软件对参试品种小区产量采用联合方差分析、Ebehar-Russell分析、Shukla方差分析和高稳系数分析等多种方法 ,其他性状... 为全面了解晚粳新品种W1837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为依据,利用RCT99软件对参试品种小区产量采用联合方差分析、Ebehar-Russell分析、Shukla方差分析和高稳系数分析等多种方法 ,其他性状采用平均数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与评价W183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W1837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是一个适宜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推广种植的软香米型晚粳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837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长粒粳稻品种粒形相关基因的基因型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雷 李二敬 +3 位作者 徐华山 刘凯 李培德 游艾青 《中国稻米》 2020年第6期49-54,共6页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长粒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以短圆粒粳稻品种日本晴为对照,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对GS3、LGY3、qGL3、GL7、SLG7、TGW6、GS9等7个粒长基因和GW8、GW5、GS5等3个粒宽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7个长粒粳品种都具有...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长粒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以短圆粒粳稻品种日本晴为对照,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对GS3、LGY3、qGL3、GL7、SLG7、TGW6、GS9等7个粒长基因和GW8、GW5、GS5等3个粒宽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7个长粒粳品种都具有gs3长粒等位基因,鄂香2号、CLG-YZ、CLG-HZ、CLG-HB、CLG-JX具有GL7和SLG7长粒等位基因,稻花香2号具有lgy3长粒等位基因,CLG-HZ具有GW5宽粒等位基因,鄂香2号具有GW8宽粒等位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对现有长粒粳品种粒型基因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还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长粒粳新品种和亲本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基因型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粒粳稻 粒型基因 分子标记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8A的创制及应用价值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邱东峰 张再君 +2 位作者 刘春萍 杨金松 黄志谋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S02期101-103,共3页
以推广面积较大的早稻(Oryza sativa L.)品种鄂早18和丰产性好的三系不育系中9A及巨风A为主要亲本,创制了新的三系不育系资源18A,对其特征特性和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对水稻资源创制过程中亲本选择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18A 细胞质雄性不育 资源创制 鄂早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废水灌溉下稻田减量施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晏军 朱建强 +2 位作者 马艳 蒋舜尧 吴启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5-142,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消除池塘养殖废水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3-N)、总氮(TN)、可溶性磷(DP)、颗粒态磷(PP)、总磷(TP),其去除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加,在常规施肥量、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情况下对池塘养殖废水T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25.1%、38.9%和50.5%,对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6.4%、71.2%和76.2%,对氮、磷的去除以NH_4^+-N、NO-3-N和PP为主;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中NH_4^+-N、NO-3-N、TN、DP、PP、TP质量浓度会随着施肥量减少呈现下降趋势,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下,田面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5.8%和23.4%、20.8%和35.5%;渗漏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18.3%和27.5%、23.1%和45.8%。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方面,减量施肥20%后,池塘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时,水稻产量以常规施肥量处理最高(较CK增产2.3%),常规施肥量80%的处理其产量与CK相似,而常规施肥量60%的处理其产量较CK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施肥水平应在常规施肥量的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稻田 灌溉 田面水 渗漏水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江汉平原优质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梦 王雪艳 +6 位作者 王松 郝蓉蓉 党程成 胡玉婷 刘越 穆麒麟 田小海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34,共10页
选用6个典型长粒形优质籼稻品种(鄂中5号、鉴真2号、泰优鄂香丝苗、桃优香占、象牙香占、野香优莉丝),研究不同施氮量[105 kg/hm^(2)(N1)、135 kg/hm^(2)(N2)、165 kg/hm^(2)(N3)、195 kg/hm^(2)(N4)和225kg/hm^(2)(N5)]下6个优质稻品... 选用6个典型长粒形优质籼稻品种(鄂中5号、鉴真2号、泰优鄂香丝苗、桃优香占、象牙香占、野香优莉丝),研究不同施氮量[105 kg/hm^(2)(N1)、135 kg/hm^(2)(N2)、165 kg/hm^(2)(N3)、195 kg/hm^(2)(N4)和225kg/hm^(2)(N5)]下6个优质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加工、外观、蒸煮、营养品质的变化,探讨优质稻高产、优质的合理施氮量,为优质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体上以N2和N3处理产量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其中,鄂中5号、泰优鄂香丝苗、桃优香占均以N3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4、10.3、10.0 t/hm^(2);鉴真2号、象牙香占、野香优莉均以N2处理最高,分别为9.0、8.3、10.3 t/hm^(2)。产量提高主要得益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提高。6个品种间产量表现为桃优香占>泰优鄂香丝苗>野香优莉丝>鉴真2号>象牙香占>鄂中5号。在品质方面,除野香优莉丝外,其余各品种的稻谷加工品质对施氮量的反应比较一致,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总体上均以N2和N3处理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鉴真2号、泰优鄂香丝苗、象牙香占均以N3处理最低,桃优香占和野香优莉丝均以N2处理最低。各优质稻品种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泰优鄂香丝苗>鉴真2号>桃优香占>象牙香占、野香优莉丝>鄂中5号。对于直链淀粉含量,野香优莉丝以N2处理最低,象牙香占以N4处理最低,其余4个品种均以N3处理最低;对于淀粉RVA谱特征值,鄂中5号、泰优鄂香丝苗均以N3处理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低,鉴真2号、桃优香占和象牙香占均以N1处理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低,野香优莉丝以N2处理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低。对于精米粗蛋白含量及其组分含量,鄂中5号和桃优香占粗蛋白含量较低,为4.5%~5.9%;其余4个品种粗蛋白含量较高,介于10.4%~15.4%。大部分品种清蛋白含量以N5处理最高;大部分品种醇溶蛋白含量以N4处理最高;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大部分品种以N3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江汉平原地区适宜优质稻生产的优化施氮量为135~16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不同水稻播期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田玉聪 冯香诏 +5 位作者 高珍珍 段门俊 朱杰 刘章勇 陈阜 金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57-61,共5页
设置不同播期搭配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进而改变稻前土壤淹水时长,探讨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状态,并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其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改变水稻播种时间,稻田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并不会... 设置不同播期搭配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进而改变稻前土壤淹水时长,探讨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状态,并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其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改变水稻播种时间,稻田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均会随着淹水时间延长而增加,特别是Fe2+含量增长达显著水平。水稻种植能明显改善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状态,并降低土壤Fe2+含量,水稻收获后,3个模式Fe2+含量趋于一致,彼此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播种时间的推后,水稻产值逐渐降低,稻虾共作成本增加,小龙虾产值大幅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综合产值上升,但稻虾综合产值上升空间随播期延迟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播期 还原性物质 经济效益 模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源库相关基因聚合的产量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代明笠 邱先进 +5 位作者 陈凯 黄来健 卢宗强 闻乃强 邢丹英 徐建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9-1137,共9页
水稻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源和库的大小及彼此间的协调程度。为了了解不同源库基因聚合后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4个已克隆的水稻源库基因NAL1LT、GNP1TQ、Ghd7MH63和Ghd89311构建的不同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彼此杂交培... 水稻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源和库的大小及彼此间的协调程度。为了了解不同源库基因聚合后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4个已克隆的水稻源库基因NAL1LT、GNP1TQ、Ghd7MH63和Ghd89311构建的不同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彼此杂交培育不同源库基因的F2分离群体,标记辅助筛选遗传背景近似的不同单基因及双基因纯合聚合单株,考察其F3家系的源、库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聚合的产量效应差异较大,其中NAL1LT+Ghd7MH63、NAL1LT+Ghd89311和Ghd7MH63+Ghd89311这3种基因聚合方式表现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聚合系的单株产量分别比高值亲本显著增加26.45%、45.47%和48.03%,表明这3种基因聚合对聚合系的产量性状具有正向协同作用。相反,另外3种聚合方式(NAL1LT+GNP1TQ、GNP1TQ+Ghd7MH63和GNP1TQ+Ghd89311)的聚合系的产量相关性状有增有减或基本与双亲持平,产量聚合效应不明显。研究认为,复杂性状的聚合育种必须首先开展基因间的产量聚合效应研究,明确不同基因的聚合效果,以确保聚合育种的事半功倍。本研究结果为分子聚合改良水稻源库性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源库基因 聚合效应 协同作用 聚合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系鄂麦28及其系选后代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文学 王逸虹 +7 位作者 刘易科 张宇庆 佟汉文 陈泠 何伟杰 邹娟 朱展望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2-689,共8页
小麦新品系鄂麦28具有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高产稳产等突出特点。为利用其剩余变异,从其群体中系统选择了30个新品系,2018-2019年度通过武汉和襄阳两地的田间鉴定试验,比较了它们的产量及其构成、株高、生育期等性状,并利用小麦21对核... 小麦新品系鄂麦28具有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高产稳产等突出特点。为利用其剩余变异,从其群体中系统选择了30个新品系,2018-2019年度通过武汉和襄阳两地的田间鉴定试验,比较了它们的产量及其构成、株高、生育期等性状,并利用小麦21对核心SSR引物对鄂麦28典型单株进行遗传相似性检测。结果表明,18S314、18S325、18S239、18S331等4个高产品系经核心引物检测,所有位点与鄂麦28典型单株基因型一致,可作为鄂麦28优系进行利用。18S278和18S279两个品系具有特异性,产量较高,可以作为新品系进行利用。18S268、18S293、18S317、18S318等4个品系特异性不明显,但产量较高,且田间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也可作为新品系进一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麦28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熟杂交中稻新品种试验结果评价与利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振春 王加冕 +8 位作者 杨隆彪 李旭升 杨隆维 秦光才 邱先进 邢丹英 陈应江 刘晨 李俊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9期93-99,共7页
2012-2013年2年在湖北省恩施州海拔800~1 200 m二高山稻区14个试点,对参试的22个早中熟中稻新品种的产量、生育期、米质、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系统研究鉴定,结合室内考种综合分析认为,川谷A/R8784和金科优恩66表现丰产性好、稻米品... 2012-2013年2年在湖北省恩施州海拔800~1 200 m二高山稻区14个试点,对参试的22个早中熟中稻新品种的产量、生育期、米质、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系统研究鉴定,结合室内考种综合分析认为,川谷A/R8784和金科优恩66表现丰产性好、稻米品质中等、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湖北省恩施州二高山稻区种植,建议审定并积极示范推广。中9优140、繁优桂99、炳优246和深优9716综合表现较好,应加快续试和示范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中稻 品种试验 评价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粒优质粳稻鄂香2号示范表现及60 kg/667m^(2)高产栽培技术
13
作者 郝蓉蓉 冯珺泽 +7 位作者 王松 朱彩章 王雪艳 周梦 党程成 余思蝶 穆麒麟 田小海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37,共4页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鄂香2号在3个典型示范点的示范表现,并小结了其单产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无人机飞播用种量6~7 kg/667 m^(2)或机械移栽基本苗6~7万/667 m^(2),可保其有较高的成穗数;纯氮用量15~16kg/667 m^(2),N、P、K比为2...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鄂香2号在3个典型示范点的示范表现,并小结了其单产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无人机飞播用种量6~7 kg/667 m^(2)或机械移栽基本苗6~7万/667 m^(2),可保其有较高的成穗数;纯氮用量15~16kg/667 m^(2),N、P、K比为2∶1∶1.5,采用底肥为主的分次施肥策略,可保其全周期平衡的营养需求;草害防控重点放在“一封二杀”上,对主要病虫重点放在预防和发生初期防治上,保证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在此前提下,合理规划栽培期避开高温灌浆,确保适温下长时间灌浆和全生育期健康栽培,配合后期良好的天气,是该品种取得更高产和更优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粳稻 鄂香2号 示范表现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