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1
作者 王婷 丁玲 郑磊夫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73-179,共7页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浮游生物资源现状和水质状况,根据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水域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并基于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水质状况。研究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84...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浮游生物资源现状和水质状况,根据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水域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并基于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水质状况。研究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84种,隶属于5门8纲15目31科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占比最多,优势种为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指示长江口水域水质为α-中污状态,而物种均匀度指数(J′)指示为寡污或者无污状态。鉴定的浮游动物包括桡足类、枝角类和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占比最高,达63.64%;优势种共4个,按优势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节幼体(naupli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指示长江口水域水质为重污状态,物种均匀度指数指示水质为β-中污状态。综合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标分析,长江口水域水质主要处于中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建辉 丁玲 赵修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2022年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9种,优势种为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秋季共采集水生生物13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长吻鱼危和安氏白虾;(2)通过多样性指数发现,秋季该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夏季,夏季东风西沙水域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青草沙水域,秋季则相反;(3)ABC曲线结果表明,夏季水生生物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W=0.196),秋季水生生物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69)。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仍较低,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群落稳定性较低。水域内可供长江江豚选择的饵料种类较少且资源量较低,建议加强对该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 长江江豚 水生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邵海燕 王卿 +1 位作者 高春霞 赵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为了解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及关键影响驱动因子,基于2018—2020年8月(夏季)、11月(秋季)长江口浮游植物调查数据,运用群落多样性分析指标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探究了长江口浮游... 为了解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及关键影响驱动因子,基于2018—2020年8月(夏季)、11月(秋季)长江口浮游植物调查数据,运用群落多样性分析指标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探究了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99属185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优势种主要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其中中肋骨条藻长期占绝对优势;在时间上,夏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季(P<0.05),但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更高,分布更均匀;在空间上,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整体上呈现东滩>南支>北支的分布格局;GAM分析显示,在夏季,水温(Tem)、酸碱度(pH)和氮磷比(TN/TP)是显著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其中TN/TP的贡献率最高(71.86%),在秋季,盐度(Sal)、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Mn)是显著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其中DO的贡献率最大(48.48%)。研究表明,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季节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资源动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影响因素 广义加性模型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甲壳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粒径结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会其 陈锦辉 +2 位作者 高春霞 赵静 马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1-653,共13页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状况,基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及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粒径谱及ABC曲...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状况,基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及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粒径谱及ABC曲线方法初步探究了长江口甲壳动物群落的粒径结构以及群落受扰动情况。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鉴定出甲壳动物20种,隶属于2目11科,其中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优势种。甲壳动物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资源密度空间分布整体上表现为长江口北支水域高于南支水域。根据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秋季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高于其余3个季节,各季节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位于北支水域。粒径谱表明,长江口甲壳动物粒径范围最广的季节为秋季(-3~9),各季节生物量峰值位于0~4粒级,标准化粒径谱的拟合曲线均呈“穹顶”抛物线状,曲率范围为-0.13~-0.04。表征ABC曲线的W统计值变化范围为-0.21~-0.10,均为负值,表明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受到严重的外界干扰。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禁捕前后的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状况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群落组成 粒径结构 ABC曲线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跃平 王轶凡 +2 位作者 范厚勇 徐嘉楠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6,共7页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养殖 雌雄同体 组织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