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湿地恢复领域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高频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湿地恢复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后发文量均显著提升,国内研究较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包括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Florida、University Wisconsin等,均为美国机构,形成了以William JM-John WD、Zedler JB、Jos TA Verhoeven-Leon P M Lamers、Jeffrey WM等核心研究团队;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形成了崔保山-白军红、吕宪国-姜明-佟守正-薛振山、杨薇-孙涛、李伟-崔丽娟-张曼胤、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张平究等研究团队;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团队及机构间联系虽较为紧密,但仍待进一步加强;(3)研究期间,湿地恢复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以水环境治理为目的的初期探索阶段、以系统性和功能性恢复为主的湿地恢复过程与评价研究阶段、应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为主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阶段,近十年湿地恢复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研究主题更聚焦;(4)国外湿地恢复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文与水环境恢复、植被恢复与植物群落演替、人工湿地对水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与评价、生物多样性恢复等,不同阶段研究的热点不同,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是主要的研究热点。国内湿地恢复研究主要内容与国外基本一致,研究者在东北平原、三江源、黄河三角洲等典型区域开展了大量理论与技术探索;近年来气候变化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机制及生态响应也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5)与国际湿地恢复研究相比,国内湿地恢复研究应从长期湿地恢复过程监测、植物群落演替及调控、水文调控及模型预测、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给予更多关注,尽快完善适应我国地理环境特征的湿地恢复研究的理论框架。湿地恢复研究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未来长时间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干扰下湿地恢复、保护、过程监测等仍是湿地科学的关注热点。展开更多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国内外三峡消落带研究论文数量均存在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近两年有降低趋势;(2)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重庆、湖北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各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交流较薄弱;(3)发文期刊,中文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为主,外文以《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PLoS One》发文较多,外文高水平期刊发文较少;(4)研究热点主要以植物、土壤两大生态要素为轴心,高频关键词有“水位变化”“水淹”“土壤”“重金属”“狗牙根”“riparian zone”“vegetation”“sediment”等;分析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位波动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与格局变化、植物对水淹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植被恢复技术研发、消落带微生物群落演变、土壤养分或重金属的赋存与迁移过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等,近年来消落带重金属环境行为、消落带生境异质性的生态效应、生态格局与水库安全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一要素和单一过程研究限制了消落带研究的系统性,相关研究陷入瓶颈;新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及生态系统观的引入是未来三峡消落带研究突破的关键,应开展消落带生境异质性带来的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同时加强消落带植物-土壤-水耦合长期观测,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及其持续的生态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湿地恢复领域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高频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湿地恢复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后发文量均显著提升,国内研究较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包括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Florida、University Wisconsin等,均为美国机构,形成了以William JM-John WD、Zedler JB、Jos TA Verhoeven-Leon P M Lamers、Jeffrey WM等核心研究团队;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形成了崔保山-白军红、吕宪国-姜明-佟守正-薛振山、杨薇-孙涛、李伟-崔丽娟-张曼胤、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张平究等研究团队;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团队及机构间联系虽较为紧密,但仍待进一步加强;(3)研究期间,湿地恢复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以水环境治理为目的的初期探索阶段、以系统性和功能性恢复为主的湿地恢复过程与评价研究阶段、应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为主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阶段,近十年湿地恢复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研究主题更聚焦;(4)国外湿地恢复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文与水环境恢复、植被恢复与植物群落演替、人工湿地对水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与评价、生物多样性恢复等,不同阶段研究的热点不同,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是主要的研究热点。国内湿地恢复研究主要内容与国外基本一致,研究者在东北平原、三江源、黄河三角洲等典型区域开展了大量理论与技术探索;近年来气候变化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机制及生态响应也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5)与国际湿地恢复研究相比,国内湿地恢复研究应从长期湿地恢复过程监测、植物群落演替及调控、水文调控及模型预测、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给予更多关注,尽快完善适应我国地理环境特征的湿地恢复研究的理论框架。湿地恢复研究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未来长时间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干扰下湿地恢复、保护、过程监测等仍是湿地科学的关注热点。
文摘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国内外三峡消落带研究论文数量均存在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近两年有降低趋势;(2)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重庆、湖北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各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交流较薄弱;(3)发文期刊,中文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为主,外文以《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PLoS One》发文较多,外文高水平期刊发文较少;(4)研究热点主要以植物、土壤两大生态要素为轴心,高频关键词有“水位变化”“水淹”“土壤”“重金属”“狗牙根”“riparian zone”“vegetation”“sediment”等;分析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位波动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与格局变化、植物对水淹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植被恢复技术研发、消落带微生物群落演变、土壤养分或重金属的赋存与迁移过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等,近年来消落带重金属环境行为、消落带生境异质性的生态效应、生态格局与水库安全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一要素和单一过程研究限制了消落带研究的系统性,相关研究陷入瓶颈;新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及生态系统观的引入是未来三峡消落带研究突破的关键,应开展消落带生境异质性带来的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同时加强消落带植物-土壤-水耦合长期观测,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及其持续的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