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79-249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验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岩溶区年际和季节植被NPP均值高于非岩溶区,两者夏季植被NPP值最高,冬季最低;岩溶区年际、春季和冬季植被NPP增加速率低于非岩溶区,夏季减少速率高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年均值集中分布在500—700gC m^(-2)a^(-1)之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岩溶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植被NPP高值区面积占比高于非岩溶区;植被NPP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及长江沿岸城镇建设区,岩溶区面积占比低于非岩溶区。(3)植被NPP空间分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降水量是非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之间对植被NPP变化存在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梁平双桂湖北岸小微湿地生态设计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君钰 袁兴中 +1 位作者 李祖慧 余先怀 《园林》 2022年第11期91-98,共8页
湖岸空间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环境变化最为复杂的陆生生境之一,具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北岸临近交通干道及城市建成区,湖岸景观建设在初期效果较好,但由于缺乏生... 湖岸空间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环境变化最为复杂的陆生生境之一,具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北岸临近交通干道及城市建成区,湖岸景观建设在初期效果较好,但由于缺乏生态设计理念,湖岸空间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湖岸空间品质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将小微湿地作为湖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成分,从地形、基底结构、水文、植物群落设计等方面,探讨了湖岸小微湿地生态设计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建成后的双桂湖北岸小微湿地群,发挥了净化地表径流污染、提升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气候、提升湖岸景观品质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创造了可持续的优良湖岸生态空间,为湖岸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理念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湿地 生态设计 湖岸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梁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3
作者 吴胜男 王晓锋 +4 位作者 刘婷婷 王继龙 袁兴中 何奕忻 孔维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4-1239,共16页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湿地恢复领域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高频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湿地恢复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后发文量均显著提升,国内研究较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包括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Florida、University Wisconsin等,均为美国机构,形成了以William JM-John WD、Zedler JB、Jos TA Verhoeven-Leon P M Lamers、Jeffrey WM等核心研究团队;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形成了崔保山-白军红、吕宪国-姜明-佟守正-薛振山、杨薇-孙涛、李伟-崔丽娟-张曼胤、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张平究等研究团队;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团队及机构间联系虽较为紧密,但仍待进一步加强;(3)研究期间,湿地恢复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以水环境治理为目的的初期探索阶段、以系统性和功能性恢复为主的湿地恢复过程与评价研究阶段、应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为主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阶段,近十年湿地恢复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研究主题更聚焦;(4)国外湿地恢复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文与水环境恢复、植被恢复与植物群落演替、人工湿地对水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与评价、生物多样性恢复等,不同阶段研究的热点不同,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是主要的研究热点。国内湿地恢复研究主要内容与国外基本一致,研究者在东北平原、三江源、黄河三角洲等典型区域开展了大量理论与技术探索;近年来气候变化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机制及生态响应也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5)与国际湿地恢复研究相比,国内湿地恢复研究应从长期湿地恢复过程监测、植物群落演替及调控、水文调控及模型预测、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给予更多关注,尽快完善适应我国地理环境特征的湿地恢复研究的理论框架。湿地恢复研究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未来长时间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干扰下湿地恢复、保护、过程监测等仍是湿地科学的关注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湿地恢复 知识图谱 研究进展 热点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快速发展对河流温室气体溶存及扩散通量的影响——以重庆市黑水滩河流域场镇为例 被引量:21
4
作者 龚小杰 王晓锋 +2 位作者 袁兴中 刘婷婷 侯春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425-8441,共17页
场镇发展是西南山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模式,且大部分场镇沿河分布,快速城镇发展给河流水环境及生物地化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然而其对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时空格局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选择流域场镇发展特征明显的黑水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 场镇发展是西南山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模式,且大部分场镇沿河分布,快速城镇发展给河流水环境及生物地化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然而其对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时空格局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选择流域场镇发展特征明显的黑水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12月、2015年3月、6月,对流域内干、支流水体温室气体浓度及扩散通量进行分析,旨在阐明流域场镇式发展下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时空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水滩河干、支流水体年均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浓度均处于过饱和状态,是大气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源;流域内干、支流水体流经不同场镇区前后水体碳、氮、磷及叶绿素a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从上游向下游呈现明显的污染累积;水体溶存pCO2\CH4\N2O浓度及扩散通量在不同场镇前后也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三种温室气体扩散通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5.88%、55.22%、99.64%;河流水体pCO2与N2O浓度及通量秋季高于其他季节,CH4浓度及扩散通量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冬季最低,温室气体浓度及排放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和降雨格局共同影响。相关分析表明,pCO2与水温和pH关系密切,而水体CH4和N2O浓度与水体碳、氮、磷等生源要素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体CH4与N2O浓度对生源要素输入极为敏感,流域场镇发展带来的河流污染负荷的增加可能对水体CH4与N2O排放产生明显的激发效应。本研究认为,山区河流流域内沿河串珠状场镇分布对河流水体生源要素及其他理化性质产生累积影响,进而改变了水体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镇发展 黑水滩河 温室气体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2 位作者 蔡云丽 陈诗蝶 李良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绿度的影响。[结果](1)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绿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达到最大绿度,绿度值为1.36和1.69,年平均增速为0.014和0.012。(2)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动态变化趋向良好,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86.84%,87.04%,反持续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52.82%,80.29%,是未来植被绿度主要变化趋势。(3)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且林地转化的耕地是植被绿度退化的主要发生区,耕地、灌木和草地转化的林地是植被绿度改善的主要发生区。(4)高LAI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减小,降低植被绿度,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高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增加。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林地LAI转出总量减少最多,分别为11902.01和4442.18,转入总量增加最多分别为14983.78和17109.46;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面积较小,对LAI总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生态脆弱区植被绿度的变化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和非石漠化 植被绿度 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探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林富 杨华 +2 位作者 谢世友 夏军 杨金燕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56,共9页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山、大娄山,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西昌和雅砻江,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米仓山、大巴山、峨眉山、凉山、龙门山和若尔盖,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沙鲁里山和金沙江东岸,无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和贡嘎山。盆地平原及周围丘陵、低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盆地周围中高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年均气温影响,川西南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MODIS-EVI 地理探测器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应高程梯度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被引量:15
7
作者 袁兴中 袁嘉 +2 位作者 胡敏 余先怀 申珂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102,共6页
山地自然景观中的湿地,多以小微湿地形态出现。将小微湿地与山地景观建设耦合,是山地景观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地处重庆东北的梁平区猎神村为对象,提出了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生态系统设计技术框架,从综合要素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3个方面... 山地自然景观中的湿地,多以小微湿地形态出现。将小微湿地与山地景观建设耦合,是山地景观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地处重庆东北的梁平区猎神村为对象,提出了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生态系统设计技术框架,从综合要素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3个方面,进行了顺应高程梯度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生态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建成后的猎神村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系统,小微生境类型多样,生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立体景观特色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景观 小微湿地 高程梯度 梯塘湿地生态系统 重庆梁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碳汇效应对植被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奭 蒲俊兵 +1 位作者 刘凡 杨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8-428,共11页
植被是连接大气、水体、土壤及岩石的纽带,也是影响岩石风化碳汇效应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研究植被与岩石风化碳汇效应(特别是岩溶碳汇效应)的相互关系能进一步准确估算岩溶作用所产生的碳汇量并为大气CO_(2)减排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本... 植被是连接大气、水体、土壤及岩石的纽带,也是影响岩石风化碳汇效应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研究植被与岩石风化碳汇效应(特别是岩溶碳汇效应)的相互关系能进一步准确估算岩溶作用所产生的碳汇量并为大气CO_(2)减排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阐述了植被演替对岩溶碳汇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植被对岩溶碳汇效应的控制机制,并从生物作用、土壤理化性质、气候、径流变化及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植被对岩溶碳汇控制因子的影响,重点探讨岩溶作用过程中水循环响应受植被影响的情况,最后从岩溶关键带的垂向结构研究、不同降水过程中植被对流域岩溶碳库影响、结构性的小尺度与宏观尺度的水文效应耦合研究、流域尺度植被演替对岩溶碳汇的影响及对人工调控的启示4方面提出未来研究的总体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岩溶碳汇 植被 水循环 岩溶关键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示范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袁兴中 袁嘉 +3 位作者 高磊 张森林 刘杨靖 张照亮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6期132-136,共5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是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关键,消落带恢复治理是重中之重。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恢复治理中,重庆主城区长江段面临着极其严酷的环境胁迫。以重庆主城区九龙外滩的滨江消落带为例,运用界面生态调控技术、立体生态空间建设技术和...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是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关键,消落带恢复治理是重中之重。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恢复治理中,重庆主城区长江段面临着极其严酷的环境胁迫。以重庆主城区九龙外滩的滨江消落带为例,运用界面生态调控技术、立体生态空间建设技术和滨江消落带韧性景观修复技术,在前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开展了九龙外滩340 m长的滨江消落带的生态景观修复示范研究,成功筛选出耐淹性强的植物种类。阶段性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些植物面临持续不断的洪水冲刷淹没及高温干旱交替的逆境,无论是植物种类,还是植被结构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韧性适应。通过运用适应水位变化的滨江立体生态空间建设技术,试验段滨江立体生态空间格局初步呈现,与周边的裸滩形成鲜明对比,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生态修复 景观优化 三峡库区 重庆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FLUS模型的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三生空间”碳储量对比
10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李良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62,共12页
探究“三生空间”转化及碳储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意义。以重庆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明确“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碳储量转化;预测... 探究“三生空间”转化及碳储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意义。以重庆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明确“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碳储量转化;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情景的碳储量值。结果表明:1)岩溶区生态空间占主导,分布最广的林地生态空间逐渐增加;非岩溶区生产空间占主导,分布最广的农业生产空间缓慢萎缩。林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类型的转化是“三生空间”转化的主要方式。2)研究期间,“三生空间”面积变化影响其碳储量值。岩溶区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空间的碳储量占比高于58.94%。非岩溶区碳储量呈缓慢减少趋势,农业生产空间碳储量最多(321.53~332.47×10^(4) t)。生活空间碳储量呈缓慢增加趋势,非岩溶区增加速率高于岩溶区。3)除自然发展情景外,两种情景下碳储量值会进一步增加,且生态保护情景下岩溶区林地生态空间碳储量最多;耕地保护情景下非岩溶区农业生产空间碳储量最多。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及提升区域碳储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三生空间 碳储量 时空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力密度对土壤侵蚀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7
11
作者 魏兴萍 肖成芳 张爱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139,共12页
研究重庆降雨侵蚀力(RE)和侵蚀力密度(ED)的时空变化,有利于开展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利用1961—2020年重庆3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雨数据、TM遥感影像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变异系数、克里金插... 研究重庆降雨侵蚀力(RE)和侵蚀力密度(ED)的时空变化,有利于开展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利用1961—2020年重庆3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雨数据、TM遥感影像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变异系数、克里金插值、叠加分析等方法,对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力密度进行时空分析,对重庆土壤侵蚀强度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5672.32(MJ·mm)/(hm^(2)·h·a),年平均侵蚀力密度为4.94 MJ/(hm^(2)·h·a),各季节平均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力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年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力密度值均呈现渝东北最大,渝东南次之,渝西最小的规律。季节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力密度集中在夏季,表现为降雨侵蚀力渝东北最高,侵蚀力密度渝东最高;(3)重庆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其次为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4)降雨侵蚀力、侵蚀力密度的侵蚀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空间分布相似,高值均出现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研究结果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重庆地区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侵蚀力密度 时空分布 土壤侵蚀风险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河流湿地修复案例评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兴中 贾恩瑞 +2 位作者 陈松 王飞 朱秋成 《园林》 2019年第11期2-6,共5页
五源河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的城市河流。修复前的五源河水质较差,下游河段河岸笔直生硬,河流生境类型单一,景观品质差。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河流生态修复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于2017年初启动。通过生态系统整体设计,修复五... 五源河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的城市河流。修复前的五源河水质较差,下游河段河岸笔直生硬,河流生境类型单一,景观品质差。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河流生态修复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于2017年初启动。通过生态系统整体设计,修复五源河河流生态系统;恢复营造生物生境,提升城市河流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自然景观,建立河流生命景观体系;实施滨水小微湿地建设,激活都市人居滨水界面。两年来,通过一系列近自然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五源河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恢复,自然的自我设计能力得到发挥,河流形态更加自然,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湿地修复 生态系统整体设计 河流生物多样性 五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库水体N_2O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婷婷 王晓锋 +3 位作者 袁兴中 龚小杰 侯春丽 杨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9-335,共17页
湖、库水体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在全球氮素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湖、库水体N_2O排放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湖、库水体N_2O产生和排放的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框架及监测方法.湖... 湖、库水体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在全球氮素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湖、库水体N_2O排放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湖、库水体N_2O产生和排放的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框架及监测方法.湖、库水体N_2O不仅源于内部微生物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脱氮作用以及极少数底栖无脊椎动物代谢过程,同时流域上游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输入、污水排放以及地下水排泄等构成湖、库水体N_2O的重要外源,但目前对内源/外源的相对贡献的定量化研究不足;湖、库水体N_2O排放方式包括扩散、植物传输及少量气泡排放,对水库而言,大坝下游水电涡轮机形成的脱气作用可能是N_2O排放的潜在途径.对文献综合分析表明,湖、库水体N_2O排放通常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冬季)和日变化,同时在全球(一般低纬度>高纬度)、区域及水体内部等不同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这种时空变异特征主要受到湖、库自身理化因子(温度、营养盐、溶解氧、C/N、水文)、生物因子(水生植物、藻华)以及陆域人类活动(污水排放、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等)的影响;湖、库N_2O排放不同监测方法的差异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传统的漂浮箱法和薄边界层法均可能低估水体N_2O排放通量,未来需将传统的监测方法与新型的涡度相关法相结合,减小监测方法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前湖、库水体N_2O排放的研究不足,建议未来可以从湖、库N_2O产生的微生物机制,区域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湖、库群N_2O排放的耦合关系,水陆交错带的产、排过程,变化环境下的湖、库N_2O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系统 N2O排放 产生和排放过程 时空变异性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欢 孔维苇 +3 位作者 王晓锋 袁兴中 龚小杰 刘婷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2-341,共10页
为研究流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浅水河流表层沉积物氮赋存形态时空格局特征及潜在环境风险,选择重庆主城区的梁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采集干、支流主要断面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支流表层沉积... 为研究流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浅水河流表层沉积物氮赋存形态时空格局特征及潜在环境风险,选择重庆主城区的梁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采集干、支流主要断面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总氮(TN)含量变化为2.63~8.12 g/kg,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含量分别为190~1 764,119~1 139,208~2 039,159~2 829 mg/kg,受流域污染源分布格局影响,沉积物各形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幅度均较大;梁滩河沉积物TN、WAEF—N、SAEF—N、SOEF—N含量上游至下游均逐渐降低,而活性最高的IEF—N则在城市河段出现明显峰值,外源污染强度和建设用地面积对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变异性具有较高的解释量,表明流域内污染格局及人类活动强度对沉积物氮形态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TF—N)含量占TN比例的52.9%~72.3%,且在城市河段IEF—N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城市段,呈现较高的氮释放风险,表明城市污染进一步促使沉积物氮的活化;大部分断面总氮及各形态氮冬季略高于夏季,但变化幅度不大;统计分析表明,各形态氮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化的联系,而且与水体pH、DO、DOC等环境参数呈显著相关关系,沉积物中氮形态分布特征受外源有机碳输入及水体污染的影响。综上,受流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污染源格局的影响,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空间变异性大,特别是城市区河段内源污染风险较大,如何调控内源氮释放是未来治理河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滩河 城镇化 沉积物 氮形态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丰湖和高阳湖水体氮磷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双爽 袁兴中 +1 位作者 王晓锋 周李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49-3757,共9页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及汉丰湖调节坝运行对湖库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对汉丰湖和高阳湖进行逐月水样采集.结果表明:汉丰湖TN浓度为0.78~2.38mg/L,TP浓度为0.03~0.13mg/L;高阳湖TN浓度为0.57~2.48mg/L,TP浓度为0.03~...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及汉丰湖调节坝运行对湖库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对汉丰湖和高阳湖进行逐月水样采集.结果表明:汉丰湖TN浓度为0.78~2.38mg/L,TP浓度为0.03~0.13mg/L;高阳湖TN浓度为0.57~2.48mg/L,TP浓度为0.03~0.09mg/L,两湖库全年易发生富营养化.汉丰湖和高阳湖水体氮素浓度变化趋势一致,水体氮污染主要来自径流污染、城市污水以及淹没土壤的释放;两湖库磷素时空差异显著,高阳湖水体磷浓度随水位的变化波动性显著,说明水位调节对磷循环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外源污染的输入、浮游植物生长以及气温变化是影响汉丰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的主要因素,而高阳湖水体氮磷浓度主要受水位波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氮磷浓度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汉丰湖 高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梦泽圩田的生态模式设计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晋芳 袁兴中 +1 位作者 刘红 武帅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881-7892,共12页
云梦泽圩田是儒家井田制文化与云梦泽地区水文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田开发形式,然而,圩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利弊并存,如何挖掘这种传统水利田的生态智慧使之继续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 云梦泽圩田是儒家井田制文化与云梦泽地区水文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田开发形式,然而,圩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利弊并存,如何挖掘这种传统水利田的生态智慧使之继续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湖北朱湖湿地公园内的圩田恢复区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从单纯的治田治水理念拓展为水利、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并重的多重理念,充分挖掘蕴含圩田之中的生态智慧,提出了“湖 圩”共生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模式,主要包括:小微湿地群模式、水陆界面生态调控模式、柔性设计模式和“河流 湿地”复合体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云梦泽地区蓄洪防旱、水质净化、景观优化,以及生物生境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并促进云梦泽地区圩田景观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了智慧圩田的生态模式。这些生态模式是对圩田系统生态结构设计思路与方法的全新探索,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圩田的景观保护与生态模式设计提供工程示范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梦泽 圩田 小微湿地群模式 柔性设计模式 “河流 湿地”复合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乡村不同生境中杂草多样性研究:以蚕华山村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武帅楷 袁兴中 +2 位作者 刘红 陈鸿飞 王可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20-1427,共8页
为了解川东北传统乡村杂草多样性及特征,在研究区生境调查的基础上,记录了18种生境中的杂草种类,针对具有代表性的15种生境中的杂草群落进行定量调查,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结果... 为了解川东北传统乡村杂草多样性及特征,在研究区生境调查的基础上,记录了18种生境中的杂草种类,针对具有代表性的15种生境中的杂草群落进行定量调查,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区内有农田、水塘、墓地和片林等多种乡村生境类型。(2)区内有杂草61科181属238种,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为优势科。(3)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杂草群落划分为6种类型。(4)CCA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杂草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说明杂草种类、生境类型与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认为在乡村原住民传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多样化生境类型维持了较高的杂草多样性,进而说明乡村生境多样化是维持乡村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杂草 生境 多样性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甲烷排放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佩 王晓锋 袁兴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567-3579,共13页
本文基于中国境内的湖泊、水库、河流等淡水系统CH4排放研究的相关成果,对203个湖泊(595个样点)、46个水库(221个样点)、112条河流(441个样点),总计1257个样点的CH4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中国淡水系统(湖泊、水库、河流)CH4排放... 本文基于中国境内的湖泊、水库、河流等淡水系统CH4排放研究的相关成果,对203个湖泊(595个样点)、46个水库(221个样点)、112条河流(441个样点),总计1257个样点的CH4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中国淡水系统(湖泊、水库、河流)CH4排放的一般特征,总结了当前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估算和评估了中国淡水系统CH4排放总量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湖泊CH4排放通量平均为(1.17±1.87)mg/(m^2·h),蒙新湖区((3.84±0.57)mg/(m^2·h))和东北湖区((2.62±3.54)mg/(m^2·h))较高,青藏湖区((1.94±4.13)mg/(m^2·h))次之,东部湖区((0.81±0.90)mg/(m^2·h))较低,云贵湖区((0.19±0.26)mg/(m^2·h))最低;湖泊CH4排放通量呈显著的纬度模式,高纬度地区湖泊CH4排放高于低纬度地区;2)水库CH4排放通量((1.25±1.78)mg/(m^2·h))与湖泊相似,水库消落带较高的排放通量((4.34±4.45)mg/(m^2·h))对水库CH4排放具有重要贡献;3)河流CH4排放((0.82±1.14)mg/(m^2·h))略低于湖库,长江水系CH4排放通量((0.98±2.38)mg/(m^2·h))和黄河水系((0.85±0.75)mg/(m^2·h))相近,高于海河水系((0.54±0.93)mg/(m^2·h)),辽河、珠江水系研究较少,数据变异性极大;4)受降水、温度、径流稀释等影响,淡水系统CH4排放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湖库排放夏季高于秋季,冬春季较低,而河流则春秋季高于夏冬季;5)基于外推法估算全国湖泊、水库、河流CH4排放总量分别约为0.96,0.29,0.76Tg/a,相当于全国湿地系统排放的75%.由于较大的时空变异性以及监测数据分布的不均匀性,目前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淡水系统CH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仍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库 河流 甲烷排放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热点与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晓锋 李贤祥 +3 位作者 刘婷婷 王继龙 吴胜男 袁兴中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249-261,共13页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国内外三峡消落带研究论文数量均存在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近两年有降低趋势;(2)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重庆、湖北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各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交流较薄弱;(3)发文期刊,中文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为主,外文以《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PLoS One》发文较多,外文高水平期刊发文较少;(4)研究热点主要以植物、土壤两大生态要素为轴心,高频关键词有“水位变化”“水淹”“土壤”“重金属”“狗牙根”“riparian zone”“vegetation”“sediment”等;分析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位波动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与格局变化、植物对水淹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植被恢复技术研发、消落带微生物群落演变、土壤养分或重金属的赋存与迁移过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等,近年来消落带重金属环境行为、消落带生境异质性的生态效应、生态格局与水库安全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一要素和单一过程研究限制了消落带研究的系统性,相关研究陷入瓶颈;新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及生态系统观的引入是未来三峡消落带研究突破的关键,应开展消落带生境异质性带来的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同时加强消落带植物-土壤-水耦合长期观测,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及其持续的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水气界面CO_(2)脱气时间尺度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昕霞 张陶 +1 位作者 蒲俊兵 李建鸿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5-807,共13页
河流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碳库之间的通道,是全球内陆水体碳排放最主要的载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河流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脱气显著的时间异质性特征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碳循环过程与机制,也为准确评估碳通... 河流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碳库之间的通道,是全球内陆水体碳排放最主要的载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河流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脱气显著的时间异质性特征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碳循环过程与机制,也为准确评估碳通量以及完善碳循环模型提供了科学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河流CO_(2)脱气通量在昼夜、季节以及多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其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并对不同空间尺度上CO_(2)脱气通量的时间差异进行讨论。同时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认为缺乏河流二氧化碳分压(p CO_(2))与CO_(2)脱气系数(k)高分辨率且长期连续的直接测量,限制了河流CO_(2)脱气通量时间尺度变化的周期性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厘定,使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CO_(2)脱气时间动态的影响仍然难以量化与预测。最后,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为全球河流水气界面碳循环过程与机制、模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以及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未来河流碳排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碳循环 水气界面 CO_(2)脱气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