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仿真技术在土壤侵蚀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淑勤 易海燕 +3 位作者 骆紫藤 王勇 谭波 郑子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17-220,共4页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从实验内容、成绩考核、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虚实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从实验内容、成绩考核、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虚实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土壤侵蚀原理 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对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蒲光兰 彭艳菲 +2 位作者 易海燕 王婷 袁大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2,396,共9页
【目的】明确Pb胁迫对乌桕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乌桕对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修复潜力,为Pb污染区修复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4 a生乌桕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以不添加Pb为对照,研究不同Pb浓度处理(500、1000... 【目的】明确Pb胁迫对乌桕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乌桕对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修复潜力,为Pb污染区修复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4 a生乌桕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以不添加Pb为对照,研究不同Pb浓度处理(500、1000、1500、2000、3000 mg/kg)对乌桕叶片光合特性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①Pb胁迫抑制了乌桕苗木生长,Pb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Pb处理浓度为3000 mg/kg时地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Pb胁迫处理和对照,地径较CK减少了1.94 mm,根系大面积变黄且呈团块状。②Pb对乌桕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片颜色的影响随胁迫程度不同而有异。Pb处理浓度≤1000 mg/kg时,Pb对乌桕叶片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l)影响较小,当处理浓度为3000 mg/kg时,Pb胁迫显著降低了乌桕叶片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l)。叶片颜色随Pb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变黄,当Pb处理浓度超过1500 mg/kg时,叶片大面积黄化后逐渐变紫,Pb处理浓度为3000 mg/kg时,叶片呈较深的紫红色。③Pb胁迫对乌桕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随Pb胁迫程度的加剧,乌桕叶片P_(n)、L_(s)、G_(s)、F_(v)/F_(0)、F_(v)/F_(m)、ETR和qP等总体呈下降趋势;C_(i)、C_(i)/G_(s)、NPQ和Ex呈上升趋势。光合参数不同,Pb胁迫对其影响程度有异。其中,P_(n)、F_(v)/F_(m)和ETR等对Pb胁迫较为敏感,轻度胁迫下(500 mg/kg)呈显著下降趋势,胁迫至3000 mg/kg时降至最低;而F_(v)/F_(0)、E_(x)等参数相对稳定,仅胁迫至3000 mg/kg时,其值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乌桕耐受性较好,低浓度Pb胁迫下乌桕苗木可正常生长;胁迫至3000 mg/kg时,乌桕叶片光系统受到严重损伤,苗木生长受到抑制。此结果可为Pb污染区修复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铅胁迫 生长 光合生理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洁 王纪杰 +7 位作者 巫呷布吉 涂程伟 刘梅 黄玉梅 张健 王红鑫 赵丁凭 肖玖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9-657,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40 m),并在林窗中补植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结果】油樟斑块中心土壤线虫数量高于马尾松纯林,各处理下土壤根际线虫丰富度远高于非根际。中小团聚体中的线虫数量均要明显多于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开窗补植油樟提高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和通道比值。【结论】开窗补植油樟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加速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土壤线虫 油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野生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钟宣 向涌旗 +2 位作者 余安卫 陈小红 李贤伟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为掌握四川省野生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多样性现状,进一步开发与保护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通过查询历史标本记录和文献资料,经过筛选、剔除、定名,最终获得了四川省兰科植物资源名录,分析兰科植物的物种组成、珍稀濒危状况和特有状况。... 为掌握四川省野生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多样性现状,进一步开发与保护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通过查询历史标本记录和文献资料,经过筛选、剔除、定名,最终获得了四川省兰科植物资源名录,分析兰科植物的物种组成、珍稀濒危状况和特有状况。四川省野生兰科植物共84属409种(含种下级别),以玉凤花属(Habenaria)(28种)、虾脊兰属(Calanthe)(27种)、杓兰属(Cypripedium)(26种)、小红门兰属(Ponerorchis)(24种)为主;地生兰289种,附生兰90种,腐生兰30种。地理区系分析表明,四川省野生兰科植物区系在属级和种级上均以热带成分为主。中国特有兰科植物154种,受威胁物种15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71种。近年来发现兰科植物新种8种,四川省新记录物种17种。四川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地理区系较复杂,特有性和保护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主成分分析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细根变化及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普思媛 张景峰 +10 位作者 侯贵荣 任定桥 陈睿萱 廖望东 魏涵 李贤伟 范川 谭波 徐振锋 何淑勤 张云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细根生长特征,阐明细根生长变化对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4种林分保留密度柏木人工林(...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细根生长特征,阐明细根生长变化对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4种林分保留密度柏木人工林(重度-1 000株/hm^(2)、中度-1 500株/hm^(2)、轻度-2 000株/hm^(2)、CK-3 000株/hm^(2))为研究对象,结合微根管监测和土壤调查等方法测定柏木人工林细根性状和土壤水文特性等数据,分析间伐对细根生长和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结果】(1)根系性状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细根性状随水平距离和垂直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间伐强度增大,根系表现出其特有的可塑性。(2)间伐抚育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与持水情况;中度间伐下土壤水分稳渗速率极显著大于其他间伐强度(P<0.001),为对照组的4倍;间伐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增加,在中度或重度间伐时最丰富。(3)RDA分析表明根长密度、比根表面积和比根长是影响土壤水文性质的主要因子,总贡献率达96.6%,其中又以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效持水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间伐后细根形态变化通过多种机制形成多层次的水文功能调控网络,基于土壤水文性质考虑,建议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采用中度间伐进行林分密度管理,林分保留密度约为1 500株/hm^(2),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人工林 间伐 细根性状 土壤水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桢楠在中国的潜在适宜栽培区 被引量:22
6
作者 辜云杰 李晓清 杨汉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7′N,101°51′-110°57′E,垂直分布海拔介于139~1524 m。桢楠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18℃,适宜年降水量为850~15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4℃,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26℃~32℃。桢楠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大巴山-武陵山-苗岭-峨眉山区域。其中,四川省的高、中适宜栽培区面积最大,为137694 km^(2);依次为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和湖北省,面积分别为101972、61658、38382、25456 km^(2)。研究结果阐明了桢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适宜气候条件,并采用MaxEnt模型进行了桢楠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可为我国桢楠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MAXENT 地理分布区 适宜栽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桤木幼树生长及抗性生理对镉胁迫的响应
7
作者 李闯 胡红玲 +3 位作者 张成浩 邓雯 李东豪 陈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4-84,共11页
【目的】研究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幼树在不同水平镉(Cd)胁迫下生长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将桤木作为植物修复材料对Cd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可行性。【方法】以1年生桤木幼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0(CK),12.5,25,50和1... 【目的】研究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幼树在不同水平镉(Cd)胁迫下生长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将桤木作为植物修复材料对Cd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可行性。【方法】以1年生桤木幼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0(CK),12.5,25,50和100 mg/kg 5个Cd处理水平,以CdCl2·2.5H2O形式进行Cd胁迫,测定不同处理桤木幼树的生长和抗性生理指标。【结果】①与CK相比,桤木幼树的株高和地径生长量除12.5 mg/kg Cd处理略有升高外,其余处理随胁迫程度加重均显著下降;不同Cd胁迫处理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活力也均低于CK。②Cd胁迫处理下,桤木幼树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较CK上升,除12.5 mg/kg Cd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处理均与CK差异显著;随着Cd胁迫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均以12.5 mg/kg Cd处理最高。③桤木幼树叶片中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随Cd胁迫水平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可溶性糖(SS)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且Pro、SP和SS(100 mg/kg Cd处理除外)含量均高于CK。④桤木幼树各器官中的Cd含量总体随Cd胁迫水平提高呈上升趋势,各器官Cd含量排序为吸收根>运输根>枝>茎>叶;同一Cd处理水平下,地下部的Cd含量和Cd富集系数远高于地上部,但总体偏小,对Cd的转移效率较低。【结论】桤木幼树对Cd胁迫的耐受能力有限,Cd胁迫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明显抑制,且桤木幼树对土壤中Cd的富集和转移能力有限,因此不宜将桤木幼树用于Cd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 镉胁迫 生长 抗性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冠配施肥料和赤霉素对种子园柏木母树结实的影响
8
作者 高梅 杨滨豪 +2 位作者 邓若愚 孙岩 钟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3,共8页
【目的】探究截冠等营林措施对柏木母树结实状况的影响,改善种子园存在的结实部位高、种子产量低等问题,以提高种子园的良种生产潜力,为提高种子园的截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三台县金鼓国家柏木良种基地30 a生柏木母树为研... 【目的】探究截冠等营林措施对柏木母树结实状况的影响,改善种子园存在的结实部位高、种子产量低等问题,以提高种子园的良种生产潜力,为提高种子园的截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三台县金鼓国家柏木良种基地30 a生柏木母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均匀设计法分析截冠(X_(1))、赤霉素GA_(3)(X_(2))、赤霉素GA_(4+7)(X_(3))、切根(X_(4))、氮肥(X_(5))、磷肥(X_(6))、钾肥(X_(7))及其组合对柏木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A_(3)、磷肥、GA_(4+7)、钾肥、氮肥、截冠、切根与柏木结实能力的相关性依次递减;②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截冠-磷肥,GA_(4+7)-钾肥,GA_(3)-钾肥的交互作用对柏木母树结实状况影响最为显著;③综合结果表明,当保留3轮主枝后其余全部截冠,施用GA_(3)60 mg/株,切根程度为2/3,施用氮、磷和钾肥分别为70、210和210 g/株时,柏木母树结实性状达最佳水平,此时标准枝结实数量达51.6个,比仅采取截冠措施提升了68.6%。【结论】科学经营管理能改善柏木母树的结实状况,且截冠配合其他措施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 种子园 截冠 结实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9
作者 李见会 何淑勤 +1 位作者 易海燕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8-376,共9页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1990—2020年植被覆盖度特征,明晰其驱动因素。[结果]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FVC)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高等级植被覆盖为主。1990—2020年,FVC为0.635~0.792,退化区面积占比为17.70%,改善区面积占比为44.97%。FVC与降水、气温呈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1.87%、57.40%。土地利用类型、高程、气温是FVC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在0.20以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为增强,其中,坡向和气温耦合后,影响力可提升到43.00%;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结论]1990—2020年,FVC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明显,未来区域植被建设需要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时注重地形分布规律及气候变化,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建 代金莉 +6 位作者 赵福陪 张越 刘邵谋 张泽 李晓清 赵晓燕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23-30,共8页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200~2600 m范围...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200~2600 m范围内分布最多。其天然林分以成熟林为主,占调查总量的64.04%,很少发现天然更新的幼苗,表明麦吊云杉群落处于衰退期,且缺乏天然更新能力。生境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N、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在1.78~4.45 g·kg^-1、0.46~1.16 g·kg^-1、4.56~12.35 mg·kg^-1和84.40~105.60 mg·kg^-1之间。麦吊云杉多生于阴坡面,调查共发现林下植物17种,分属10科13属,其中蹄盖蕨等构成了草本植物本底,荚蒾类、冷箭竹等耐阴性很强的矮小灌木为灌木群代表种,高山杜鹃等较高的灌木也是林下常见的灌木种。混交乔木层较为复杂,主要有冷杉、云杉、桦木、槭树和其他阔叶树等5大类,且麦吊云杉的组成均在70%以上,蓄积在90%以上。综合分析,应对九寨沟地区的麦吊云杉进行人为的遗传保育和人工促进更新,以实现麦吊云杉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麦吊云杉 样线法 样方法 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华西雨屏区峨眉含笑不同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影响
11
作者 郑小英 常文正 +4 位作者 宋秋 肖雨希 徐红伟 游成铭 刘思凝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932,共11页
【目的】探讨灵岩山优势树种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在长期氮(N)添加条件下的响应,反映植物在氮浓度升高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都江堰灵岩山次生林的峨眉含笑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拟N沉降处理(对照,CK;... 【目的】探讨灵岩山优势树种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在长期氮(N)添加条件下的响应,反映植物在氮浓度升高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都江堰灵岩山次生林的峨眉含笑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拟N沉降处理(对照,CK;低氮,LN,20 kg/(hm^(2)·a),HN,40 kg/(hm^(2)·a))下峨眉含笑不同器官(绿叶、凋落叶、枝、粗根、细根、树干)碳(C)、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结果】①N添加对峨眉含笑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影响。随着N添加浓度的增加,凋落叶和树干N浓度先降低后升高,绿叶、枝条、粗根及细根N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绿叶、凋落叶、细根和树干的N、P浓度变化趋势一致,枝条P浓度呈递增趋势,而粗根则呈递减趋势。②在相同N处理下,各器官的养分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树干的N、P浓度在N添加条件下最低,细根的N、P浓度最高。③N添加、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SOC和土壤TN浓度在CK和LN处理下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HN处理下,SOC、TN浓度均逐渐下降。HN处理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pH值。④不同植物器官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性质间关联存在差异:相比于其他器官,根系的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联系最密切,其次为树干和枝条,叶片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最小。【结论】氮添加改变了峨眉含笑对各器官养分的分配策略。相比于绿叶,峨眉含笑在氮添加条件下更偏向于将养分贡献给细根,保留了枝条作为养分储存的用途,并且根系、树干和枝条等器官的元素浓度或许比绿叶更能反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氮沉降 植物器官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化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静如 郭可馨 +5 位作者 谌亚 李晗 张丽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70-2782,共13页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可能随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基质质量的变化不断改变。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以四川盆地亚热带森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凋落叶为对象,于20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可能随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基质质量的变化不断改变。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以四川盆地亚热带森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凋落叶为对象,于2011—2015年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2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整个研究期间,柳杉和麻栎凋落叶分解袋中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3855只,分属于16目51科,且均以等节跳科和棘跳科为优势类群;麻栎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随分解进程呈现增加趋势,在分解的1079天达最高值后降低,而柳杉凋落叶则在分解的156天急剧增加后快速降低,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过程;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总体以菌食性数量比例最高,腐食性最低,且随凋落叶分解进程,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占比明显下降,菌食性则上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2种凋落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随分解进程不断降低。亚热带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受凋落叶类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节肢动物 功能类群 凋落物类型 凋落物分解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枯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伊博 方皓月 +9 位作者 江光林 昝燕 刘思艺 刘思凝 王丽霞 谭波 李晗 游成铭 徐振锋 张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2,共8页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云杉Picea asperata-川滇长尾槭Acer caudatum var. prattii)、阔叶纯林(橿子栎Quercus baronii)和阔叶混交林(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橿子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中地表枯落物和土壤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壤,6种彩叶林中枯落物C和N含量均较高,而P含量较低。不同彩叶林中,枯落物的C、N含量在针叶林中最低,而P含量在阔叶混交林中最低。土壤C、N含量在亮叶桦-青麸杨林中最高,P含量在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中最高。不同彩叶林间枯落物C/N无显著差异,而土壤C/N在糙皮桦-岷江冷杉林中最高,与其他林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枯落物和土壤的C/P和N/P均在亮叶桦-青麸杨林最高。另外,森林枯落物与土壤C、N和P含量间以及C/P和N/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和亮叶桦-青麸杨林具有更丰富的养分含量,为该区域森林的生态建设以及彩叶林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枯落物 土壤 养分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变化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谣 刘金超 +5 位作者 宋钰珑 张琳慧 陈素 徐振锋 谭波 张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6-463,共8页
【目的】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对不同季节的响应,为该区域森林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为对象,采用原位培养实验,对比研究季节变化对川西... 【目的】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对不同季节的响应,为该区域森林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为对象,采用原位培养实验,对比研究季节变化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C)、氮(N)和磷(P)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采样时期和林型及其交互作用对酸性磷酸酶(AP)、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影响显著。在生长季初期,阔叶林BG活性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针叶林AP、NAG活性显著高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温度升高,BG、纤维素酶(CBH)、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AP活性升高,3种林型酶活性整体表现为生长季初期高于冻结期。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E_(C/N))低于全球平均值,而碳磷比(EC/P)和氮磷比(E_(N/P))均高于全球平均值,表明该区域N转化酶活性较高,处于相对N限制的区域。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变异的81.09%,其中SWC、N/P和Tm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受林型和季节变化的综合影响,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土壤C、N、P及土壤水热条件等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季节变化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水同位素和原状土柱的贡嘎山原始森林暴雨入渗过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鑫 黄美玉 +3 位作者 秦子怡 朱婉婷 谢莲 赵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1-219,共9页
在贡嘎山原始森林不同土壤质地的样地采集制备原状土柱,监测并分析2020年夏季2场暴雨期间入渗出流过程及出流水稳定同位素(δ^(18) O)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拔2649 m的富含砾石的粉壤土样地A在8月6日和8月11日次降雨后平均总出流量(... 在贡嘎山原始森林不同土壤质地的样地采集制备原状土柱,监测并分析2020年夏季2场暴雨期间入渗出流过程及出流水稳定同位素(δ^(18) O)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拔2649 m的富含砾石的粉壤土样地A在8月6日和8月11日次降雨后平均总出流量(分别为4.14,14.61 L)比海拔3000 m的粉壤土样地B(1.45,11.99 L)大。样地A的出流过程对降雨的响应也更敏感。(2)出流水的同位素变化幅度小于降雨同位素变化幅度,入渗过程中新旧水混合强烈。(3)2个样地出流水来源和运移路径的变化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样地A在初始降雨峰值时体现出极高的降雨贡献和快速触发的优先流路径,出流消退中逐步体现活塞流特征;样地B在相对缓慢的入渗过程中以活塞流为主导,新旧水交换程度更高。因此,较高的有机质和砾石含量以及较大雨强有利于优先流产生,优先流和活塞流的产生转变过程对于降雨强度变化有着快速响应,这对于流域的含水层补给和溶质运移等过程可能产生进一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入渗 稳定同位素 原始森林 原状土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洪 陈辉琴 +3 位作者 纳足 钟礼宝 钟欣艺 郝建锋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59,共10页
为探索人为干扰对四川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干扰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区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多样性、生活型、生长附着基质,研究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金马河沿岸次生林地12... 为探索人为干扰对四川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干扰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区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多样性、生活型、生长附着基质,研究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金马河沿岸次生林地12块样地中共调查到苔藓植物15科23属34种,其中,苔类植物3科4属4种,藓类植物12科19属30种。优势科主要为青藓科和羽藓科,其中,细叶小羽藓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和生态优势度,其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5368、2.4648、0.1169,占据重要生态位,台湾青藓次之。耐旱性强的丛集型苔藓植物种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而增加,占比从30.43%逐渐增至40.91%,且其重要值在重度干扰区位于前列。重度干扰区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干扰区(P<0.05),中度干扰区苔藓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干扰区(P<0.05)。重度干扰区苔藓植物附着在腐(枯)木的数量显著少于轻度干扰区(P<0.05),附着在树干的数量显著少于中度干扰区(P<0.05),且主要附着在土壤和岩石上,附着基质逐渐倾向于单一类型。金马河沿岸次生林重度干扰区的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过度干扰会导致林地内生态环境和苔藓植物群落结构遭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苔藓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生活型 附着基质 金马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楠木幼龄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宇 庞涛 +4 位作者 瞿相 彭建 杨汉波 代林利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9-20,共12页
探究造林密度对楠木人工林早期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楠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D1:667株/hm^(2)、D2:833株/hm^(2)和D3:1111株/hm^(2))不同造林密度的6年生楠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木... 探究造林密度对楠木人工林早期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楠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D1:667株/hm^(2)、D2:833株/hm^(2)和D3:1111株/hm^(2))不同造林密度的6年生楠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木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分析楠木人工林树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的增加,楠木人工林平均胸径、材积和树冠投影面积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D1密度林分显著高于D2和D3密度林分,表明相对低的造林密度更利于楠木人工林材积的积累。造林密度对土壤硝态氮具有显著影响(P<0.01),造林密度、土层深度均对土壤pH、全氮具有显著影响(P<0.01)。楠木人工林土壤呈弱碱性,同一土层,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pH、含水率呈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含量下降,表明楠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同一土层中,D1密度楠木人工林脲酶、蔗糖酶活性最强,蔗糖酶活性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树木生长、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楠木人工林树木生长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以D1和D2密度林分最大,分别为0.61和0.56,说明相对较低的造林密度对于树木生长以及土壤质量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建议对6年生楠木人工林保留密度应不高于833株/hm^(2),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树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楠木 人工林 生长性状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一帆 刘宣 +9 位作者 李宇 熊仕臣 张璐瑶 李济宏 袁春阳 徐振锋 游成铭 谭波 徐红伟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6-698,共13页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来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土壤深度土壤磷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加,可溶性磷和磷灰石含量逐渐减少,残余态磷含量逐渐增加,其余磷组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除可溶性磷、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余态磷组分外,其余土壤磷组分含量表现为上层(0—15 cm)高于下层(15—30 cm)。偏门特尔检验表明,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磷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回归分析发现,碳与有机磷比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pH、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显示,造林初期的土壤磷组分快速积累,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柳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磷的限制逐渐加强,土壤磷组分含量在成熟林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可为为柳杉人工林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林龄 土壤深度 柳杉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采伐初期对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章明 唐思莹 +7 位作者 宋思宇 李聪 刘丽鸽 朱鹏 徐红伟 张学强 张健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7-860,878,共15页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伐处理,分别是S1(10 m采伐+15 m保留)、S2(20 m采伐+30 m保留)和S3(30 m采伐+45 m保留),在采伐1 a后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结果】(1)与未采伐杉木纯林相比,采伐带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2)夏季0~40 cm土层的S2采伐带有机碳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带宽,而S2保留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带宽;冬季表现为S1显著高于其他2个带宽;(3)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4)土壤碳稳定性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40%采伐强度下,适宜选择S1带状采伐组合更有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和指导林业碳汇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带状采伐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撑绿杂交竹基腐病生防菌的促生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琳 陈航 +4 位作者 陈有忠 朱天辉 韩珊 刘韩 李姝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106,共14页
【目的】探究已筛选出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BD2231)和奇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mirabilis BD2233)2株拮抗菌的促生特性及其机制,为杂交竹基腐病防治和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微生物菌剂。【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测定B... 【目的】探究已筛选出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BD2231)和奇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mirabilis BD2233)2株拮抗菌的促生特性及其机制,为杂交竹基腐病防治和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微生物菌剂。【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测定BD2231和BD2233在分泌吲哚乙酸(IAA)、溶磷、产铁载体、生物固氮、产ACC脱氨酶和纤维素酶等方面的能力;分析2株菌株对番茄和烟草种子萌发以及对番茄、烟草和杂交竹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ELISA试剂盒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究菌株对番茄、烟草和杂交竹叶片生长素、赤霉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的质量浓度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BD2231和BD2233均能产生生长素(IAA)、铁载体和纤维素酶,但不具有溶磷、生物固氮和产ACC脱氨酶的能力,其中,BD2233分泌IAA的质量浓度达12.44 mg·L^(-1),BD2231的载体活性单位(SU)和纤维素酶活性(CMC酶活)分别达26.75%和0.43 U·mL^(-1)。2株菌株可显著促进番茄和烟草种子萌发,经BD2231发酵液处理的番茄和烟草种子发芽率更高,分别为61%和87%。2株菌株可显著促进杂交竹幼苗生长,提高植物的株高、茎粗、鲜质量和干质量。BD2231和BD2233能够显著促进植物叶片内源激素生长素、赤霉素、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IAA9、GA20ox、PR-1和MYC2的表达,提高内源激素的质量浓度,BD2233对植物的生长素质量浓度提高效果较好,BD2231对植物的赤霉素、水杨酸和茉莉酸质量浓度提高效果较好。【结论】贝莱斯芽孢杆菌BD2231和奇异链霉菌BD2233通过产生IAA、铁载体和纤维素酶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可提高植物生长素、赤霉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的质量浓度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BD2231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贝莱斯芽孢杆菌 奇异链霉菌 促生特性 植物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