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南四省(区)川滇高山栎潜在适生区的影响
1
作者 张政 简毅 +7 位作者 王丽华 陈姝含 李娇 袁亚玲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6-45,65,共11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对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 Rehder&E.H.Wilson in Sarg.)未来潜在适生区的影响,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了当前(1970—2000年)及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时期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对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 Rehder&E.H.Wilson in Sarg.)未来潜在适生区的影响,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了当前(1970—2000年)及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时期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川滇高山栎在西南四省(区)的潜在分布,并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川滇高山栎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当前,川滇高山栎的适生区总面积为660654 km^(2),占西南四省(区)面积的29.46%,四川是主要分布区,面积达326831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33342、180966、446346 km^(2)。②在2041—2060年,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川滇高山栎适生区总面积将分别增加0.92%、6.71%、1.63%,在2061—2080年将分别增加5.65%、1.39%、10.66%。③适生区主要在云南和贵州的相对高海拔地区扩张,在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相对低海拔地区出现收缩。④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川滇高山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0%、14.0%、25.9%、18.8%。在未来,四川仍为川滇高山栎的最大适生区,但需在四川东部加强保护。除此之外,可考虑在云南东北部以及贵州西南部地区进行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去除对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刘霏扬 周萌 +7 位作者 李佳馨 董家宏 陈家仪 牟睿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8-1217,1255,共11页
【目的】探究短期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去除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16 a)为对象,设置对照(CK)、地上凋落物去除(NL)、根系去除(NR)及二者同时... 【目的】探究短期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去除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16 a)为对象,设置对照(CK)、地上凋落物去除(NL)、根系去除(NR)及二者同时去除(NLNR)4种处理,采集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全土及不同粒径团聚体(>0.25 mm、0.053~0.25 mm、<0.053 mm)中氮、磷含量,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等指标。【结果】①NL处理显著降低了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氮含量(21.64%和23.39%)和氮磷比(17.31%和18.70%),但对0~1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NLNR处理显著降低了0~10 cm(32.95%)、10~20 cm(14.23%)和20~40 cm(13.02%)土层土壤氮含量,而NR处理对土壤氮含量无显著影响;3种处理对各土层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②仅NLNR处理显著降低了0~10 cm(34.84%)和20~40 cm(30.03%)土层粉黏粒(<0.053 mm)中氮含量;3种去除处理对各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仅NLNR处理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壤粉黏粒氮磷比(30.80%),NL处理显著降低了10~20 cm土壤微团聚体(0.053~0.25 mm)中氮磷比(31.50%),而3种处理均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壤微团聚体中氮磷比(34.59%)。③相较于微生物特性,土壤理化性质更能解释全土及其团聚体中氮、磷含量变化,其中速效磷是最关键的调控因素;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去除通过降低土壤氮含量,进而降低土壤氮磷比。【结论】相较于根系去除,地上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含量和氮磷比的降低作用更显著,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建议在抚育间伐等经营措施中适当保留地上凋落物,以维持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去除 华西雨屏区 杉木人工林 团聚体 氮磷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柏木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其燃烧性研究
3
作者 庞欣悦 邓招米 +6 位作者 闵海钊 李立国 杨佳萍 董晴 卢妮妮 吴庆贵 杨玉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1226,共9页
【目的】森林地表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其载量和燃烧特性对森林防火与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川中丘陵区3种林型(柏木纯林、柏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柏木-栓皮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灌木层、草本层、1 ... 【目的】森林地表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其载量和燃烧特性对森林防火与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川中丘陵区3种林型(柏木纯林、柏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柏木-栓皮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灌木层、草本层、1 h时滞可燃物、10 h时滞可燃物和腐殖质层的可燃物载量、含水率、燃点、热值、热释放速率等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对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的综合抗火性进行评价与排序。【结果】①3种柏木林型地表可燃物中,1 h时滞可燃物在总载量中的比例最大;与柏木纯林相比,柏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柏木-栓皮栎混交林的地表可燃物总载量显著减少。②各林型可燃物含水率总体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腐殖质>10 h时滞可燃物>1 h时滞可燃物;10 h时滞可燃物在3种林型中均表现出最高的热值和热释放速率,而草本层均为最低。在柏木-栓皮栎混交林中,10 h时滞可燃物的点燃时间比柏木纯林和柏木-马尾松混交林显著增加;两种柏木混交林中腐殖质的热值较柏木纯林显著降低。③熵权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的综合抗火性表现为:柏木-栓皮栎混交林(3.056)>柏木-马尾松混交林(2.712)>柏木纯林(2.427)。【结论】柏木混交林,尤其是针阔混交林,较柏木纯林具有更低的地表可燃物载量和更强的综合抗火性能。因此,在该区域森林防火经营中,应重点加强柏木纯林的火灾防控,特别是对1 h时滞可燃物的清理与管理,同时,应通过调整树种组成、发展混交林模式来优化柏木人工林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纯林 混交林 地表可燃物 可燃物载量 可燃物燃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桉纯林皆伐后营建混交林初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蒋明朱 樊戢 +5 位作者 李哲 徐晶楠 肖欢 胡峻嶍 周世兴 黄从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3-942,958,共11页
【目的】通过明晰人工纯林转变为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巨桉纯林皆伐后营建的红叶碧桃+西府海棠混交林(林分类型Ⅰ)、杉木+桢楠+红叶碧桃混交林(林分类型Ⅱ)、香樟... 【目的】通过明晰人工纯林转变为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巨桉纯林皆伐后营建的红叶碧桃+西府海棠混交林(林分类型Ⅰ)、杉木+桢楠+红叶碧桃混交林(林分类型Ⅱ)、香樟+水杉混交林(林分类型Ⅲ)和巨桉纯林(CK)为对象,测定了林分营建4年后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对其全土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①与对照相比,林分类型Ⅲ显著促进了各土层小粒径团聚体向>2 mm大团聚体的转化,显著提高了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水稳性大团聚体比重(R0.25),显著降低了分形维数(D)和团聚体破坏率(PAD);>2 mm大团聚体质量占比是驱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②各林分类型各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介于7.54~27.06 g/kg间,>2 mm大团聚体是携带SOC的主要组分,林分类型Ⅲ显著提高了各土层>2 mm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率;SOC是驱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③林分类型Ⅰ和Ⅱ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总体上影响不显著。【结论】在混交林营建初期,香樟+水杉混交林在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固碳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可选择香樟+水杉混交林来改造研究区的巨桉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混交林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桫椤茎干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5
作者 马映雪 杨林夕 +3 位作者 耿伟 袁志林 李全梓 黄雄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2,共10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现存的唯一木本蕨类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富含内生菌资源。以桫椤新鲜茎干为研究对象,经内生菌液制备、培养基培养和纯化、菌落形态观察、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NCBI数据库比对,对桫椤茎干的内生菌...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现存的唯一木本蕨类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富含内生菌资源。以桫椤新鲜茎干为研究对象,经内生菌液制备、培养基培养和纯化、菌落形态观察、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NCBI数据库比对,对桫椤茎干的内生菌进行系统分离鉴定。从桫椤新鲜茎干中共分离鉴定到22种内生真菌,隶属于2门7纲9目15科16属,菌落颜色主要有黄色、黄褐色、白色和黑色等,菌落形态主要有毛毡状、绒毛状和蛛网状等;其中菌株AlS-F6、AlS-F15和AlS-F16的生长速率较其他菌株慢。从属水平看,木霉属(Trichoderma sp.)菌株的分离频率最高,为18.2%,是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同时,从桫椤新鲜茎干中分离鉴定到26种内生细菌,隶属于3门4纲5目7科12属,从属水平看,泛东氏菌属(Pantoea sp.)的分离频率最高,为23.1%,是内生细菌的优势属。桫椤茎干中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可为研究桫椤内生菌的共生关系及桫椤的药理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蕨类植物 内生真菌 内生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龄川黄柏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6
作者 付江涛 韦莉 +5 位作者 李雪涛 张煜 石恒磊 陈虹宇 文广 黄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127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树龄川黄柏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动态变化,为川黄柏药用成分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确定最佳采收树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24个不同树龄(7~33 a生)的川黄柏为研究对象,测量胸径、树皮厚度、树皮鲜重和树... 【目的】探究不同树龄川黄柏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动态变化,为川黄柏药用成分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确定最佳采收树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24个不同树龄(7~33 a生)的川黄柏为研究对象,测量胸径、树皮厚度、树皮鲜重和树皮干重,采用HPLC法测定5种药用成分(小檗碱、黄柏碱、药根碱、巴马汀、木兰花碱)的含量,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一元回归分析,探讨5种药用成分随树龄增加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树龄的增加,川黄柏胸径、树皮厚度、树皮鲜重和干重均逐渐增加,直到树龄为33 a,分别达到21.76 cm、6.66 mm、0.68 g/cm^(2)和0.36 g/cm^(2);5种药用成分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含量分别在树龄为27、27、26、24和28 a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2848.72μg/g、10308.51μg/g、2179.01μg/g、450.31μg/g和131976.51μg/g。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药用成分含量呈现两两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黄柏碱含量和木兰花碱含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66;其次是巴马汀和药根碱,相关系数为0.907;巴马汀和小檗碱相关性最低,为0.719。一元回归分析得到5种药用成分含量的显著性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一致,其中黄柏碱含量与木兰花碱含量的回归系数值为0.496(R^(2)=0.933),药根碱与巴马汀的回归系数值为0.238(R^(2)=0.822)。【结论】在一定树龄内,川黄柏胸径、树皮厚度、树皮鲜重和干重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檗碱、黄柏碱等5种药用成分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树龄为24~28 a时达到峰值,且5种药用成分含量表现为两两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黄柏 不同树龄 药用成分含量 相关性分析 一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面微地形变化及其对细沟发育的响应
7
作者 史小鹏 何淑勤 +3 位作者 杨艳 易海燕 郑子成 张卫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3,52,共12页
[目的]为明晰高山峡谷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对细沟形态变化特征的影响,选择适宜提升区域水土保持的种植模式。[方法]以裸坡为对照,以花椒树+李树+鹤草、花椒树+樱桃树+五月艾、花椒树+豆角、李树+黄豆等主要种植模式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 [目的]为明晰高山峡谷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对细沟形态变化特征的影响,选择适宜提升区域水土保持的种植模式。[方法]以裸坡为对照,以花椒树+李树+鹤草、花椒树+樱桃树+五月艾、花椒树+豆角、李树+黄豆等主要种植模式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径流小区冲刷试验与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 SfM)摄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冲刷流量下(6、10、14 L/min)坡面细沟形态特征及其与微地形变化的关系。[结果] 1)相较于裸坡,不同种植模式侵蚀区面积达38.37%~78.43%;中大流量(10、14 L/min)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粗糙度变化幅度均大于裸坡(-16.49%~11.56%);冲刷后15°~25°微坡度栅格占比提升0.70%~32.07%,60°~90°栅格占比降低1.40%~51.48%。2)不同种植模式显著改变坡面汇流形态,形成具有分形特征的“树枝状”径流网络,其中花椒+李树+鹤草模式在6、14 L/min流量下分形维数达1.465~1.476,具有较强的径流分散和泥沙调控能力。不同种植模式坡面细沟纵剖面形态均表现为“宽浅式”,宽深比较裸坡降低25.98%~72.79%。3)相较于微坡向和微坡度,不同种植模式坡面粗糙度与细沟纵剖面形态关系更为密切(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面粗糙度是调控细沟发育的核心因子,通过优化地面粗糙度,可有效降低坡面细沟侵蚀风险。[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高山峡谷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与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细沟侵蚀 地表微地形 坡耕地 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节肢动物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的影响——生物抑制剂和分解袋法的比较
8
作者 吴傲淼 尹彦翰 +6 位作者 马幸子 张丽 李晗 徐振锋 游成铭 李娇 谭波 《生态学报》 2025年第20期10224-10235,共12页
凋落物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过程的关键纽带,土壤节肢动物可通过破碎、取食及调控微生物群落等途径影响凋落物分解。以川西亚高山森林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箭竹(Fargesia spathacea)凋落叶... 凋落物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过程的关键纽带,土壤节肢动物可通过破碎、取食及调控微生物群落等途径影响凋落物分解。以川西亚高山森林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箭竹(Fargesia spathace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孔径分解袋法(0.05 mm和3 mm)和土壤生物抑制剂法(萘添加)控制土壤节肢动物参与,开展为期2年的凋落叶原位分解实验,探究土壤节肢动物对凋落叶质量损失、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节肢动物参与显著促进了冷杉、红桦和箭竹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其贡献率在分解720 d后分别为3.14%—7.07%、3.84%—6.18%和7.37%—10.43%;土壤节肢动物参与也显著促进了三种凋落叶纤维素的降解,但其对木质素降解的促进作用仅表现在分解前120 d;与红桦和箭竹相比,冷杉凋落叶具有更长的分解周期,且分解初期受节肢动物影响更显著;相较于土壤生物抑制剂法,不同孔径分解袋法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的排除效果更为显著,促使凋落叶在分解2年后具有更高的质量、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凋落叶基质质量(如初始碳含量、碳磷比、氮磷比和木质素纤维素比)是调控节肢动物分解作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的参与显著促进了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且随凋落物基质质量、分解进程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节肢动物 木质素 纤维素 凋落物分解 亚高山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