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慧玲 杨万勤 +3 位作者 汪明 廖姝 张川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67-1974,共8页
森林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联结之一,其碳、氮和磷贮量不仅可影响森林与溪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与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于2013年8月雨季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 森林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联结之一,其碳、氮和磷贮量不仅可影响森林与溪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与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于2013年8月雨季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条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的碳、氮和磷贮量分配特征,并汇算了研究区域内碳、氮和磷在溪流中单位面积的总贮量。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碳、氮和磷的溪流单位面积总贮量分别为312.1 g/m2、809.5 mg/m2和110.9 mg/m2;在溪流中,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径级为1—2.5 cm和2.5—5 cm的木质残体分布居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86.71%、87.20%和84.55%;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Ⅴ腐烂级分配最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65.86%、67.86%和60.31%;尽管溪流各项特征与碳、氮和磷元素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基本达到中度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为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木质残体为载体的碳、氮和磷输出潜力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溪流 木质残体 碳贮量 氮贮量 磷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栎抗性基因MBF1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逆境响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寒葶 张秋月 +5 位作者 叶艺 吴涵 吴泓毅 陈小红 杨汉波 惠文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4,共12页
【目的】探究夏栎抗性基因QrMBF1家族基因特征和逆境调控机制,为培育优质的夏栎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持。【方法】结合已公布的夏栎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对夏栎MBF1家族成员进行核酸和蛋白序列分析;采用荧光定量... 【目的】探究夏栎抗性基因QrMBF1家族基因特征和逆境调控机制,为培育优质的夏栎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持。【方法】结合已公布的夏栎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对夏栎MBF1家族成员进行核酸和蛋白序列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解析夏栎QrMBF1s在7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逆境的响应情况。【结果】夏栎共有2个MBF1家族成员,分别为429 bp位于8号染色体的QrMBF1b和432 bp位于2号染色体的QrMBF1c,且均为亲水性的稳定蛋白;QrMBF1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序列均富含响应光照、低氧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QrMBF1b主要在根部高表达,而QrMBF1c在成熟茎、成熟叶和顶芽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夏栎QrMBF1s能够响应外源高温和水淹处理,其中QrMBF1c在逆境处理后3 h即可快速响应并显著上调。【结论】夏栎QrMBF1家族可能参与了植物的逆境调控过程,尤其是对水淹和高温条件的响应过程。本研究所获结果,对于进一步揭示QrMBF1s抗逆性的调控机制,推动夏栎抗性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栎 MBF1 植物抗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夏栎生长生理和转录组分析
3
作者 刘嘉 豆梦珂 +5 位作者 李元会 胡秋红 陈睿萱 甘胜美 范江涛 黄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0-640,668,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条件对夏栎生长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夏栎的栽培管理、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 a生夏栎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5个水分梯度T1:20%田间持水量(FCW);T2:40%FCW;T3:60%FCW;T4:...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条件对夏栎生长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夏栎的栽培管理、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 a生夏栎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5个水分梯度T1:20%田间持水量(FCW);T2:40%FCW;T3:60%FCW;T4:80%FCW;T5:100%FCW。在处理90 d后进行夏栎的生长生理指标测定以及叶片转录组测序。【结果】5个水分梯度下夏栎均处于存活状态并在持续生长,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夏栎的株高和地径生长量减少26.39%~59.46%、9.16%~59.06%,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增加了18.70%~56.98%、65.04%~121.14%。而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降低了20.41%~75.51%、7.84%~35.29%;相较于T1处理,各处理叶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和脯氨酸(Pro)的含量减少了20.68%~65.51%、46.50%~107.00%、16.50%~107.25%,而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可溶性糖(SS)的含量增加了15.46%~54.76%、可溶性蛋白(SP)降低了6.06%~42.42%。转录组分析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共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605个。这些DEGs富集在倍半萜和三萜、苯丙烷的生物合成中。此外,发现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和肉桂醇脱氢酶(CAD)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在苯丙氨酸生物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结论】土壤水分减少会对夏栎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夏栎叶片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Pro)来维持细胞内渗透平衡,激活抗氧化酶系统(CAT、SOD)以有效清除活性氧并减少膜脂过氧化,从而增强其耐受性。此外,在土壤水分减少的环境下,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AL基因的表达受到显著诱导,可能在夏栎响应不同水分梯度变化、调节其生理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夏栎水分适应机制及筛选关键功能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栎 不同水分处理 生长生理特性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花椒雄蕊调控基因ZaPI的克隆、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秋月 马乐洵 +5 位作者 郑皓 吴涵 王凯 龚伟 王景燕 惠文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4,165,共13页
【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 【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所有B类MADS-box家族基因,并分析获取关键成员;克隆关键成员基因编码序列,全面剖析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解析其在11种不同组织器官以及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结果】青花椒雌雄花分化过程的差异基因中共有11个B类MADS-box家族基因,其中Zardc17043(ZaPI)的表达量最高,且在雄花中极显著特异表达。该ZaPI编码序列全长624 bp,共编码207个氨基酸,含有77个氨基酸组成的MADS-box结构域和84个氨基酸组成的K-box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4.29 kD,是位于11号染色体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且定位于细胞核的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青花椒ZaPI与同为芸香科(Rutaceae)的克莱门柚(Citrus clementina)和甜橙(Citrus 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此外,青花椒ZaPI基因编码序列共预测到54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主要涉及植物生殖生长和抗逆过程等多种调控途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ZaPI启动子区富含光信号、植物激素、逆境胁迫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该基因在根茎叶刺等营养器官中几乎不表达,雌花分化过程的表达量也相对较低,但在雄花分化过程中呈极显著上调趋势。【结论】研究所获得的ZaPI基因与雄蕊的分化显著相关,可能与植物激素等多种信号分子互作参与了青花椒的雄蕊形成过程。研究所获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青花椒雄蕊形成的分子机制,培育高产青花椒种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分化 MADS基因家族 B类基因 青花椒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凋落物养分输入量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肖银龙 涂利华 +3 位作者 胡庭兴 张健 李贤伟 胡红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355-7363,共9页
凋落物养分输入量是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库流量,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旨在探究凋落物及其养分元素输入量对N沉降增加的早期响应,以期为竹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华西雨屏区... 凋落物养分输入量是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库流量,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旨在探究凋落物及其养分元素输入量对N沉降增加的早期响应,以期为竹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N)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高氮(30 g N·m-2·a-1)。在氮沉降2 a后,于2010年1月开始收集各样方的凋落物样品,连续收集12个月,测定凋落物量和养分输入量。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凋落物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凋落叶中的N、P、K、Ca、Mg元素含量和这几种养分元素的年输入量。研究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增加了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输入量,这对于维持苦竹林地肥力与保持苦竹林分的长期生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量 凋落物基质 养分输入 苦竹林 华西雨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明锦 张健 +5 位作者 纪托未 刘华 李勋 张艳 杨万勤 陈良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87-1294,共8页
基于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方法,以林下(US)为对照,研究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 基于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方法,以林下(US)为对照,研究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在冬夏两季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受到林窗大小的显著影响,这种差异性受到季节的影响.有些菌纲只出现在特定大小的林窗,例如,绿弯菌纲(Chloroflexi)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都只出现在US 和G1 林窗,芽孢杆菌纲(Bacilli)只出现在大中型(G4-G7)林窗,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只出现在中型(G4 和G5)林窗,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只存在于G5、G7 和US.冬夏两季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冬季的细菌类群高于夏季.在冬季,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林窗大小、凋落物含水率、日平均温度、凋落物的全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相关;在夏季,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仅与日平均温度和全碳含量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变形菌门是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优势类群,有利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循环.林窗的形成改变了凋落物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减小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增大了优势度指数.冬季的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夏季,优势度则低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凋落物分解 细菌群落 多样性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初期转化酶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亚梅 和润莲 +5 位作者 刘洋 张健 邓长春 宋小艳 杨林 刘军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099-4108,共10页
胞外酶对于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不仅受到凋落物种类或基质质量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化酶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在凋落物分解早期,转化酶比降解难分解物质的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胞外酶对于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不仅受到凋落物种类或基质质量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化酶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在凋落物分解早期,转化酶比降解难分解物质的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对林线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凋落叶转化酶活性以及物种和环境因子对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12个物种转化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物种、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转化酶活性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初始纤维素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初始木质素和总酚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P<0.01),能够共同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50.8%。不同植物生活型中,禾草类转化酶活性均为最高,这可能与禾草类较高的初始纤维素含量、较低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含水量能单独解释转化酶活性变量的62.1%,是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变量。从植被类型来看,大多数物种的转化酶活性在针叶林中均极显著高于高山草甸和灌丛(P<0.01),这可能与针叶林中凋落叶的含水量最高且雪被最厚有关。历经一个雪被期分解后,凋落叶初始质量与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能够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79.1%,表明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前期转化酶活性主要受初始木质素含量、总酚含量和含水量的调控。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凋落物水分含量的变化将会强烈的影响凋落叶分解前期的转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酶 林线交错带 凋落物质量 含水量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品种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鉴别 被引量:7
8
作者 史丽会 朱鹏 +5 位作者 魏童 张丽 蒲光兰 何汶椿 黄雄 肖千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3-793,共11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微卫星标记,以便精确、快速、高效、可靠地鉴定核桃品种。【方法】从已报道的核桃微卫星引物遴选出22对引物,对5个川早系列核桃品种和2个四川乡土核桃进行鉴别。【结果】经过筛选和比对重复,有15个位点获得了清晰、... 【目的】筛选合适的微卫星标记,以便精确、快速、高效、可靠地鉴定核桃品种。【方法】从已报道的核桃微卫星引物遴选出22对引物,对5个川早系列核桃品种和2个四川乡土核桃进行鉴别。【结果】经过筛选和比对重复,有15个位点获得了清晰、准确、一致的等位基因信息。15个位点共获得了6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个,平均表观杂合度为0.648;平均无偏期望杂合度为0.704,表现出了很高的多态性。少数几个位点(wga001、wga032、wga148、wga004与wga079组合、wga349与zmz39组合,wga349与zmz22组合,wga202与zmz05组合,zmz35与zmz44组合等)就可以有效地对供试核桃品种进行鉴定。【结论】15个筛选出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很好的品种鉴别能力,为川早系列核桃品种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建立应用更为广泛的核桃品种微卫星鉴别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微卫星 品种鉴别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基质质量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谌贤 刘洋 +5 位作者 唐实玉 杨帅 陈亚梅 杨林 郑海峰 李洪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594,共9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川西高山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冷杉(Abies faxoniana)天然林、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矮曲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天然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下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川西高山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冷杉(Abies faxoniana)天然林、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矮曲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天然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下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包括水溶性组分(WSC)及有机溶性组分(OSC)、酸溶性组分(ASE)及酸不溶性组分(AIR)的含量进行分析,以揭示亚高山森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WSC、OSC、ASE含量均随分解的进行不断减少,且分解前期的淋溶释放量高于分解中后期,而AIR含量及表征4种凋落物酸溶性和酸不溶性组分含量相对比例的LCI指数(lignocellulose index)随分解的进行却呈现上升趋势。4种林分凋落物L层的WSC含量及白桦、冷杉、云杉凋落物L层OSC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F、H层,而F、H层间差异不显著;而杜鹃凋落物OSC含量则表现为L层>F层>H层,且各层间均差异显著。林分类型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WSC、OSC、AIR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但对ASE和LCI指数影响却不显著。4个林分比较而言,阔叶林凋落物的WSC、OSC含量高于针叶林,AIR含量低于针叶林,白桦WSC含量在L、F层均最高。研究认为,分解阶段和林分类型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基质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各组分的影响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凋落物层次 林分类型 水溶性组分 有机溶性组分 酸溶性组分 酸不溶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林线三种灌木凋落叶分解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和润莲 陈亚梅 +5 位作者 邓长春 杨林 刘军伟 杨万勤 张健 刘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497-5507,共11页
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体的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素,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植被垂直带谱中重要的过渡区域,拥有比相邻生态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林线上温度... 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体的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素,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植被垂直带谱中重要的过渡区域,拥有比相邻生态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林线上温度波动和冻融循环频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为了了解林线交错带上环境差异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高山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时期,即雪被末期和生长季末期,研究了林线主要代表性灌木——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红毛花楸(Sorbus rufopilosa)凋落叶分解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个体、类群密度随物种、海拔梯度和季节而变化,且季节差异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比物种和海拔梯度更显著。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影响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密度。雪被末期,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以针叶林最高,优势度指数C以林线最高;生长季节末期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密度和个体密度显著高于雪被末期。总体上,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富度以生长季末期最高,林线较针叶林丰富。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灌丛密度增加,凋落物输入量增大,可能导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脊椎动物 高山林线 灌木 凋落叶 雪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种间差异 被引量:20
11
作者 谌贤 刘洋 +1 位作者 邓静 师嘉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为了了解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在不同分解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自然状态下凋落物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模拟凋落物分解的不同阶段,对川西亚高山不同林分类型(岷江冷杉天然林、粗... 为了了解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在不同分解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自然状态下凋落物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模拟凋落物分解的不同阶段,对川西亚高山不同林分类型(岷江冷杉天然林、粗枝云杉人工林、白桦天然林、杜鹃矮曲林)凋落物的碳氮磷(C、N、P)及可溶性碳氮磷(DOC、SN、SP)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及分解阶段将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水溶性磷含量均随着分解过程的不断进行而降低,分解初期快速淋溶,而分解中后期释放变缓。4种林分比较而言,水溶性碳氮磷含量表现为:白桦>杜鹃>冷杉>云杉,阔叶树种凋落物的可溶性碳氮磷普遍高于针叶树种,尤其在分解初期。针叶树种凋落物SN在分解过程中呈现释放模式,而阔叶树种SN呈现先富集后释放模式。凋落物C含量随着分解的不断进行而降低,冷杉、白桦及杜鹃N含量呈现先富集后释放的趋势,分解阶段对云杉与白桦各层P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冷杉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而杜鹃则是在分解后期P含量显著降低。从总体来看,亚高山森林凋落物C/P和N/P均显著小于全球平均水平,凋落物C/N、C/P、N/P、DOC/C、SN/N、SP/P均随着分解的不断进行呈现降低的趋势。分解初期白桦和杜鹃DOC/C显著降低,而冷杉则在分解后期显著降低。冷杉N/P先升高后降低,杜鹃N/P随着分解的不断进行呈现升高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养分循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凋落物层次 林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阴对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梁俊林 毛绘友 +4 位作者 郭丽 付杨 吴福忠 张健 刘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63,共7页
探讨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在遮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为城市绿化乔木树种的引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遮阴处理(50%和80%的遮阴率)与无遮阴(CK)对照条件下,探究桢楠(Phoebe zhennan)、红椿(Toona ciliata)、香樟(Cinnamomum ca... 探讨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在遮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为城市绿化乔木树种的引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遮阴处理(50%和80%的遮阴率)与无遮阴(CK)对照条件下,探究桢楠(Phoebe zhennan)、红椿(Toona cili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3个珍贵乡土树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形态和生理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下的地径和苗高大部分均小于对照组,其中香樟最为显著。在各处理间,3种乡土树种的平均叶面积均差异显著(P <0.05),含水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红椿比叶面积的变化较大,而香樟和桢楠没有明显的变化。香樟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其含量都增加;桢楠的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和红椿的叶绿素b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桢楠的叶绿素b含量增加,而红椿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香樟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浓度均降低,气孔导度在不同遮阴处理下差异均显著(P <0.05);红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胞间CO 2浓度升高;桢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浓度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蒸腾速率升高。香樟和桢楠对遮阴的适应性较强,而红椿则适宜在强光照条件下栽植,这为城市园林绿化乔木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树种 遮阴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