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变化和微生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易海燕 宫渊波 +4 位作者 陈林武 张敏 唐春香 黄正全 陈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为交错带山地森林段>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干旱河谷地段;土壤全P含量为交错带山地... 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为交错带山地森林段>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干旱河谷地段;土壤全P含量为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交错带山地森林段>干旱河谷地段;土壤pH值为干旱河谷地段>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地段>交错带山地森林段;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氨化菌以及固氮菌的数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多。同时,通过对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3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表明,恢复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的加深呈降低的趋势。本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牧交错区土壤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旭 张健 +4 位作者 杨万勤 刘洋 闫帮国 胡方洁 苏江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161-5173,共13页
交错区复杂的生境常常导致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为探讨牧压条件形成的林牧交错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典型林牧交错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在交错区5种生境下,共获得土壤动物49837只,隶属7门16纲33目126类。从草... 交错区复杂的生境常常导致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为探讨牧压条件形成的林牧交错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典型林牧交错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在交错区5种生境下,共获得土壤动物49837只,隶属7门16纲33目126类。从草甸到针叶林的过渡生境中,土壤动物明显受到放牧干扰影响,其个体密度随干扰的减弱呈逐步上升趋势,而类群数则呈单峰型变化趋势;Shannon-Wiener、DG多样性指数都呈现逐步上升趋势;Wilson-Shmida多样性指数表明相邻干扰梯度下土壤动物类群替代率相近。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草甸最低,阔叶林最高。CCA排序显示凋落物厚度与中小型土壤动物存正相关,pH与其存负相关,不同类群对环境因子响应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不同干扰梯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林牧交错区 土壤动物 多样性 干扰梯度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恢复过程中川西亚高山林草交错带地被物储量及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洋 张健 +5 位作者 杨万勤 李贤伟 闫帮国 黄旭 苏江峰 赖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3-178,共6页
以采伐封禁后形成的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林草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地被物储量和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植被的自然恢复进程,地被物的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地被物的持水效应增强。枯落物储量占... 以采伐封禁后形成的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林草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地被物储量和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植被的自然恢复进程,地被物的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地被物的持水效应增强。枯落物储量占地被物储量的51.48%~76.85%,其最大持水量占地被物层最大持水量的32.4%~61.32%。枯落物层是涵养水源的优势层,但苔藓层在整个地被物层中的水文生态效应也十分显著。苔藓层和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分别为自身干重的6~7倍和3~4倍,苔藓的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草甸〈草灌〈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原始针叶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草甸〈原始针叶林〈草灌〈针阔混交林〈灌丛〈次生阔叶林。地被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随植被的自然恢复显著增加,变化规律为草甸〈草灌〈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原始针叶林。地被物的吸水速率在前0.5 h最大,随着时间推移吸水速率逐渐降低,到24 h趋近于零。苔藓层的平均吸水速率大于枯落物层,地被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可用Q=aln(t)+b和V=kt^n(R^2〉0.9)进行拟合。采伐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能增加苔藓的生物量和枯落物的储量,保护天然林有利于促进现有群落尽快演潜和恢复到该区稳定的顶极群落,对亚高山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被物 持水性能 林草交错带 植被恢复 采伐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森林林窗和粗木质残体对木生苔藓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沁 杨万勤 +5 位作者 吴福忠 常晨晖 曹瑞 王壮 汤国庆 蒋雨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651-6659,共9页
木生苔藓植物是原始森林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生长和分布对林窗和粗木质残体(CWD)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可能非常敏感,但林窗和CWD对木生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我们研究了高山森林不同林窗位置(林窗、林缘和林下)和不同粗木质... 木生苔藓植物是原始森林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生长和分布对林窗和粗木质残体(CWD)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可能非常敏感,但林窗和CWD对木生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我们研究了高山森林不同林窗位置(林窗、林缘和林下)和不同粗木质残体类型(倒木、大枯枝、枯立木和根桩)木生苔藓生物量(储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生物积累量)和多样性(Shannon 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山粗木质残体木生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为141.14kg/hm^2,倒木生苔藓生物量储量最大为78.80kg/hm^2,枯立木生苔藓生物量储量最小为3.11kg/hm^2。其中,第Ⅲ、Ⅳ腐解等级粗木质残体木生苔藓生物量储量较高,在Ⅰ腐解等级时为最低。整体来看不同粗木质残体类型木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在林缘最高,但不同粗木质残体类型单位面积木生苔藓生物量积累量差异显著。木生苔藓生物多样性受林窗位置和粗木质残体类型显著影响。倒木、大枯枝和根桩的苔藓 Simpson 优势度指数从林窗至林下均为下降趋势。倒木的苔藓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在林下最高,在林缘最低。林窗大枯枝木生苔藓三种多样性指标均大于倒木。枯立木和根桩木生苔藓多样性指标随林窗变化表现各异。研究也发现,曲尾藓(Dicranum)和平藓(Neckera)在川西高山苔藓生物量中比重较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林缘效应对木生苔藓生物量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木生苔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这也意味着,森林更新导致林窗形成和 CWD 产生对木生苔藓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粗木质残体 木生苔藓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森林林窗对苔藓及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壮 杨万勤 +5 位作者 吴福忠 常晨晖 曹瑞 汤国庆 汪沁 杨开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11-2118,共8页
苔藓植物和土壤在森林元素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元素含量特征可能受林窗和生长基质的影响,但有关不同林窗位置对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理解林窗更新对森林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6... 苔藓植物和土壤在森林元素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元素含量特征可能受林窗和生长基质的影响,但有关不同林窗位置对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理解林窗更新对森林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6年10月,调查研究了在川西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林下、林缘、林窗和旷地中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Mg、Mn、Ca、Fe元素含量以及对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地表苔藓与石生苔藓的Na、Zn、Mg、Fe、Ca含量差异不显著,地表苔藓的M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石生苔藓;土壤有机层的Zn、Mg、Mn和Ca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矿质土壤层,但Fe元素含量则相反,Na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林窗位置对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Ca和Fe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均以林窗和旷地相对较高;石生苔藓与地表苔藓的Mn含量对林窗的响应存在差异,石生苔藓的Mn含量以林下最高,而地表苔藓则以林窗中心最高。但是,林窗对苔藓植物Mg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森林林窗位置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微量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Na元素含量以旷地土壤最高,而Zn、Mn、Ca和Fe含量以林窗中心的土壤最高;除元素Na,所有微量元素均以林缘的土壤最低。此外,地表苔藓的Na、Zn、Mn和Ca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而土壤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苔藓植物;苔藓中Ca和Mn元素含量与土壤的Ca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高山森林林窗更新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地表苔藓和土壤对微量元素的吸存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林窗和苔藓植物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位置 微量元素 附生苔藓 土壤 高山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植物的重金属吸存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壮 杨万勤 +4 位作者 吴福忠 常晨晖 李俊 汤国庆 汪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28-3035,共8页
粗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植物是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循环,但有关不同类型和不同腐解等级粗木质残体对附生苔藓植物重金属吸存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于2015年7月在川西... 粗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植物是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循环,但有关不同类型和不同腐解等级粗木质残体对附生苔藓植物重金属吸存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于2015年7月在川西高山森林调查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内不同类型和不同腐解等级的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镉、铅、铜和锌浓度与吸存特征。结果表明: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植物Cd、Pb、Cu和Zn的总吸存量依次为4700mg/hm^2、21236mg/hm^2、6179mg/hm^2和2622mg/hm^2。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的4种重金属吸存量都表现为倒木>大枯枝>枯立木>根桩;倒木附生苔藓Cd、Pb、Cu和Zn吸存量分别占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总吸存量的54.53%、66.08%、51.13%和66.30%,根桩附生苔藓重金属吸存量不足总吸存量的3%。粗木质残体的类型和腐解等级都会影响附生植物重金属吸存特征。随着腐解等级的增加,倒木和大枯枝附生苔藓中Cd和Pb呈现"积累-释放"的变化特征,其浓度和吸存量在第Ⅱ、Ⅲ腐解等级较高。附生苔藓Cu和Zn浓度和吸存量在不同腐解等级粗木质残体间的差异均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对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吸存作用,为认识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元素循环及其迁移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了解粗木质残体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附生苔藓 重金属 高山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YB15β-葡聚糖酶的抑菌作用与基因克隆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婷 朱天辉 +1 位作者 李姝江 谯天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6-281,共6页
本文在对峙法验证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YB15具抑菌作用的基础上,用透明圈法、DNS法研究其产β-葡聚糖酶特性,利用对峙法验证该酶抑菌作用,通过PCR法获得目的基因,分析克隆序列并预测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种... 本文在对峙法验证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YB15具抑菌作用的基础上,用透明圈法、DNS法研究其产β-葡聚糖酶特性,利用对峙法验证该酶抑菌作用,通过PCR法获得目的基因,分析克隆序列并预测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杨树紫纹羽病菌拮抗带达11.0 mm,该菌提取的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杨树紫纹羽病菌抑菌带为10.6 mm,说明葡聚糖酶在菌株YB15抑菌中有重要作用。不同接种方法影响菌株YB15葡聚糖酶水解透明圈形成,点种法水解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在72 h可达14.1,效果最好。克隆所得菌株YB15葡聚糖酶基因命名为Bglu1,该基因序列长732 bp,编码243个氨基酸,此酶蛋白氨基酸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B2β-1,3-1,4-葡聚糖酶同源性较高,属糖基水解酶16家族,N端疏水区存在信号肽并具跨膜区域,推测其为分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Β-葡聚糖酶 抑菌作用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森林林窗位置和附生植物去除对倒木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壮 杨万勤 +4 位作者 谭波 常晨晖 汪沁 蒋雨芮 曹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1460,共10页
倒木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养分循环过程,倒木中的难分解物质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具有积极作用。但关于森林林窗和附生植物对倒木难分解物质含量的影响还不清晰。为了理解林窗更新及附生植物生长对倒木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2013... 倒木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养分循环过程,倒木中的难分解物质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具有积极作用。但关于森林林窗和附生植物对倒木难分解物质含量的影响还不清晰。为了理解林窗更新及附生植物生长对倒木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2013年8月在川西高山原始森林进行样地布置,在进行3年附生植物去除处理后,2016年8月在不同林窗位置(林窗、林缘和林下)下两种处理(附生植物去除和保留)不同腐解等级(I—V)进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不同结构(心材、边材和树皮)样品采集,分析其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结果表明:树皮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显著高于心材和边材,树皮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随腐解等级变化差异不显著;森林林窗对III—V腐解等级心材和边材总酚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心材和边材缩合单宁影响差异不显著,林窗对倒木树皮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且两者含量特征均表现为林窗>林缘>林下;附生植物去除处理降低了心材缩合单宁和边材总酚含量,增加了倒木边材缩合单宁含量。附生植物去除处理对树皮影响和林窗位置存在交互作用,林缘和林下的倒木附生植物去除显著降低了树皮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此外,不同林窗位置的温度差异是导致树皮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附生植物去除对倒木pH的影响也可能是影响倒木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高山森林林窗更新及附生植物生长会显著影响倒木难分解物质含量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倒木分解过程在养分循环及对环境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木 森林林窗 附生植物 总酚 缩合单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水溶性代谢产物及对血橙防腐保鲜效果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天辉 杨佐忠 +1 位作者 李姝江 韩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2,共5页
纸层析、凝胶层析显示Bacillus subtilis菌株可产生3个有效抑菌成分,2组分为含量较少的大分子物质,另一组分系含量较大的小分子物质,它们对血橙果实2种腐烂菌的抑菌作用有差异。Alternaria spp.对3组分物质均敏感,Penicillium spp.对组... 纸层析、凝胶层析显示Bacillus subtilis菌株可产生3个有效抑菌成分,2组分为含量较少的大分子物质,另一组分系含量较大的小分子物质,它们对血橙果实2种腐烂菌的抑菌作用有差异。Alternaria spp.对3组分物质均敏感,Penicillium spp.对组分Ⅱ和Ⅲ敏感,表明这种广谱性抗生菌的抗生作用仍具一定的选择性。生物保鲜试验表明:B.subtilis生物制剂浓度越高,防腐效果越好,血橙失水率越低,将制剂稀释到20~100倍,相对防效将从15.2%降至7.4%,一般以1~10倍效果相对较好。B.subtilis热处理后,相对防效下降33.6%,而阿斯匹林与B.subtilis生物制剂联合使用可提高防效28.8%。生物制剂处理时间对血橙防腐作用亦有影响,在8h内,随着处理时间增长,防效增加,一般以4~8h效果最佳。将生物制剂与包膜技术相结合,则进一步提高防效,减少失重率,增加可食性,可与化学保鲜剂2,4-D、施保克、国光保鲜剂防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橙 生物防治 枯草芽孢杆菌 植物病害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刘子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135,共7页
在测定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生物学性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优势微... 在测定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生物学性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优势微生物中的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菌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真菌及其微生物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标在评价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种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而细菌、酵母等生物量较小的微生物对土壤生态肥力评价的贡献较小。用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进一步评价各样地的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的顺序依次为:苦竹林表层>桦木林表层>农耕地表层>农耕地亚表层>农耕地深层>桦木和苦竹林亚表层>桦木林深层>苦竹林深层。苦竹对退耕地的生态改善效果,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生态肥力的增加等方面要优于桦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土壤综合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伐年限马尾松人工林伐桩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动态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蛟 杨万勤 +3 位作者 吴福忠 谭波 段斐 刘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1-528,共8页
伐桩腐殖化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周转是人工林土壤碳吸存和地力维持等关键生态过程的重要途径,尚缺乏必要关注。根据地方采伐档案,以1999—2013年四川盆地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剩余的伐桩为研究对象,用年龄序列分解实验研究伐桩系统中木桩(SW... 伐桩腐殖化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周转是人工林土壤碳吸存和地力维持等关键生态过程的重要途径,尚缺乏必要关注。根据地方采伐档案,以1999—2013年四川盆地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剩余的伐桩为研究对象,用年龄序列分解实验研究伐桩系统中木桩(SW)、根桩(SR)、树皮(B)和不同径级的根系(R1:0 mm<径级≤10 mm,R2:10 mm<径级≤25 mm,R3:25 mm<径级≤100 mm,R4:径级>100 mm)的胡敏酸与富里酸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年的腐解,伐桩的胡敏酸含量增加,但储量减少;富里酸含量和储量都减少;胡敏酸/富里酸增大。伐桩系统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分别介于1 688.35~4 434.99 kg/hm2和822.86~6 159.29 kg/hm2之间。相对于其他组分,根桩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大于木桩和树皮,大径级根系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大于小径级根系。可见,马尾松人工林伐桩系统具有较高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随腐解进行,其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加。这些结果对于理解粗木质残体分解及人工林碳吸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伐桩 胡敏酸 富里酸 HA/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刘子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以两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林地、苦竹林地和农耕地(对照)为对象,对各样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 以两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林地、苦竹林地和农耕地(对照)为对象,对各样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酵母菌(未定属)、木霉菌属(Trichoderma)这6类。两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存在差异,春、夏、秋三季均为苦竹林所占比例最大,冬季为桦木林最大。两种林地和农耕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微球菌和酵母菌在夏、冬季较大,春、秋季较少;芽孢杆菌在秋季最大,夏季最小;游动放线菌与木霉菌数量在四季中变化不大;链霉菌是夏季最高,冬季最少。各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微球菌、游动放线菌、木霉菌随土壤层的加深其数量逐渐降低,芽孢杆菌、链霉菌数量则随土壤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酵母菌随土壤层的加深其数量减少,但趋势不明显。两种林地对各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的根际效应为:链霉菌和木霉菌的R/S值大于1,酵母菌的R/S值小于1,微球菌和游动放线菌在桦木林的R/S值大于1而在苦竹林小于1。在优势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之间,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优势类群 季节变化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5-361,共7页
为探明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及在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在低压层析分离纯化毒素蛋白的基础上,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毒素特异性抗血清,并将该蛋白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吸附后处理杂交竹幼嫩枝条。结果表明:毒素所引起... 为探明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及在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在低压层析分离纯化毒素蛋白的基础上,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毒素特异性抗血清,并将该蛋白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吸附后处理杂交竹幼嫩枝条。结果表明:毒素所引起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说明所制备的抗体在与毒素发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的同时,可部分封闭毒素分子上与毒素受体结合的位点;利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杂交竹嫩枝的质膜制剂与毒素蛋白的结合活性显示,质膜制剂与毒素结合后能部分阻断毒素与其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即质膜制剂中含有毒素的结合位点,且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有差异;用胰蛋白酶或加热处理质膜制剂后,质膜制剂对毒素与其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消失,证实质膜制剂中与毒素结合的是蛋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暗孢节菱孢菌 毒素 质膜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椒锈病病原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磊 朱天辉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28-31,共4页
藤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是我国花椒栽培中的一个优良品种,但锈病造成其严重危害。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不同藤椒产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首次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花椒鞘锈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 Diet.e... 藤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是我国花椒栽培中的一个优良品种,但锈病造成其严重危害。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不同藤椒产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首次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花椒鞘锈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 Diet.et Syd.),其GenBank序列ID为JQ2196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锈病 花椒鞘锈菌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斑盘多毛孢及其诱变生物型对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杂草的防除潜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珊 朱天辉 +1 位作者 李姝江 李芳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99,共5页
在35个枯斑盘多毛孢菌株中,以油松上的菌株所产代谢产物的毒力最强(PF-11),马尾松上的菌株(PF-2)次之。用PF-11为出发菌株在亚致死诱变剂量条件下经3次连续诱变获得10株抗紫外线的生物型。用硅胶H60型作柱层析的填料,正丁醇∶水∶甲醇(4... 在35个枯斑盘多毛孢菌株中,以油松上的菌株所产代谢产物的毒力最强(PF-11),马尾松上的菌株(PF-2)次之。用PF-11为出发菌株在亚致死诱变剂量条件下经3次连续诱变获得10株抗紫外线的生物型。用硅胶H60型作柱层析的填料,正丁醇∶水∶甲醇(4∶2∶1)作洗脱剂进行柱层析,P11菌株代谢物可纯化出3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诱变菌株P11-4可纯化出4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0.60),表明诱变后增加了一种活性物质,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为一植物含氮多糖[C12H23O9N(Mr=325),分子式为OOONHCH2CH2CH3]。诱变菌株毒力研究表明:3株诱变生物型(PF11-1,PF11-3,PF11-5)为负突变,对目标寄生性种子植物无毒力;5株诱变生物型(PF11-7,PF11-8,PF11-9,PF11-10)毒力未明显增强,只有PF11-4,PF11-6诱变生物型为正突变,对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杂草的毒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斑盘多毛孢 诱变育种 生物除草 寄生性种子植物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森林溪流镉储量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蒋雨芮 周蛟 +4 位作者 李晗 谭波 曹瑞 袁吉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436-4444,共9页
镉(Cd)是一种有害重金属元素,能够伴随溪流水体流动和物质沉积影响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但缺乏必要关注。为了解森林溪流Cd储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集水区的溪流为研究对象,在长度10—50、50—150、150—260... 镉(Cd)是一种有害重金属元素,能够伴随溪流水体流动和物质沉积影响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但缺乏必要关注。为了解森林溪流Cd储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集水区的溪流为研究对象,在长度10—50、50—150、150—260m区间内各选取5条典型溪流,研究Cd元素在亚高山森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溪流的Cd储量介于2.57—128.46mg/m^2之间,主要储存于沉积物中;森林溪流上、中、下游的Cd储量没有显著差异;森林溪流的Cd储量以秋季凋落物高峰期最高,春季凋落物高峰期最低;森林溪流的上、中、下游Cd储量均在秋季凋落高峰最高,上、中游在春季凋落高峰最低,下游在非凋落高峰最低;凋落物的Cd储量与溪流水文特征密切相关。可见,亚高山森林溪流Cd储量动态具有季节性变化和一定的自净能力,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Cd元素在水-陆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森林溪流 沉积物 凋落物 重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持水特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芝慧 黎静妤 +6 位作者 白义 李飞 侯建峰 蒋雨芮 李旭清 郑冰倩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552-6565,共14页
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碳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关亚高山森林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区紫果云... 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碳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关亚高山森林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区紫果云杉原始林、岷江冷杉原始林、方枝柏原始林等8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持水能力随林型、腐烂等级和径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亚高山针叶林木质残体饱和储水量在林型之间变化显著。其中,紫果云杉原始林具有最大的饱和储水量(22.06 mm),柳树次生林木质残体饱和储水量最小(4.55 mm),但林型之间木质残体饱和持水率的差异不显著。(2)不同林型的附生苔藓持水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紫果云杉原始林木质残体附生苔藓饱和储水量最高(7.01 mm),方枝柏原始林最低(0.21 mm)。(3)腐烂等级显著影响木质残体饱和储水量,Ⅳ腐烂等级的饱和储水量较高(3.77 mm),Ⅱ腐烂等级较低(0.75 mm);木质残体饱和持水率和附生苔藓饱和储水量与腐解程度显著正相关,均符合Q(Q′)=ex^(2)+fx+g的函数关系式。(4)木质残体和附生苔藓的饱和储水量均随径级增大而升高,大径级(D5)的饱和储水量占比分别超过60%和40%。可见,林型和木质残体腐解程度及径级大小是决定亚高山针叶林区木质残体及其附生苔藓持水性能的关键因子,特别是附生苔藓对于提高亚高山针叶林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附生苔藓 持水能力 亚高山森林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4种不同功能型物种的光合特性
18
作者 席光超 徐振锋 胡庭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初探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4种不同功能型植物糙皮桦(Betula utilis)、金顶杜鹃(Rhododendronfaberi)及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羽裂凤毛菊(Saussurea bodinieri)的叶氮浓度和光合特征。【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 【目的】初探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4种不同功能型植物糙皮桦(Betula utilis)、金顶杜鹃(Rhododendronfaberi)及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羽裂凤毛菊(Saussurea bodinieri)的叶氮浓度和光合特征。【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器测定4种不同功能型植物光合特征,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物种间变量差异显著性。【结果】4种植物的叶氮浓度都较高;光响应曲线相对一致;最大同化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都表现为糙皮桦显著高于其他3者;表观量子效率在4种植物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金顶杜鹃和中华羊茅的光饱和点远高于糙皮桦和羽裂凤毛菊的;4种植物CO2响应曲线存在一定差异,最大羧化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都表现为木本>草本,而磷酸丙糖利用率、CO2补偿点及羧化效率没有一致规律。【结论】相对于草本和灌木,乔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交错带 功能型 光响应曲线 CO2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