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东德库区古堰塞湖沉积物特征及形成年代研究
1
作者 王团乐 刘敬民 +3 位作者 彭正 叶圣生 李化 邓建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19-725,共7页
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中含有反映地质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乌东德库区古堰塞湖的形成及消亡过程。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库区内的湖相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粒度试验和光释光测年,探讨该区湖... 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中含有反映地质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乌东德库区古堰塞湖的形成及消亡过程。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库区内的湖相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粒度试验和光释光测年,探讨该区湖相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粒度层序特征和形成年代。研究结果表明:(1)乌东德库区内湖相沉积物连续分布于攀枝花市上游金沙水电站坝址下游至金坪子滑坡前缘的金沙江两岸,可见最大连续沉积厚度≥50 m,分布高程从962 m到10 38 m;(2)C-M图解显示沉积结束时水动力条件变化剧烈水力搬运能力变强,且多处“顶层”湖相沉积物与河流相砂卵石层的叠置关系反映沉积过程的结束很可能对应了一次较大程度的水动力环境突变事件;(3)根据测年结果推算的湖相沉积物开始形成时间(堵江时间)为距今53~45 ka,湖相沉积物沉积结束时间(溃坝时间)为距今20 k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湖相沉积物 沉积特征 溃决洪水 OSL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的水库岸坡裂缝自动识别研究
2
作者 唐晓丹 许英杰 +2 位作者 钟洪星 董秀军 王团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130,共10页
数字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裂缝自动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在复杂背景下,使用单一算法模型进行裂缝识别时,识别准确率仍有待提高。为此,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的数字正射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裂缝自动识别研究,首先在充... 数字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裂缝自动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在复杂背景下,使用单一算法模型进行裂缝识别时,识别准确率仍有待提高。为此,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的数字正射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裂缝自动识别研究,首先在充分考虑不同裂缝类型影像特征的前提下,使用以图像像素梯度、灰度值和RGB值为指标的3种算法模型(阈值分割、边缘检测、监督分类)实现裂缝的初步识别;然后将初始提取结果通过形态修复,以及方向、长度两种滤波算法处理背景噪点;最后提出最小风险的贝叶斯概率模型融合方法,并将不同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决策级融合。实例应用结果表明:3种算法模型均能够有效提取水库岸坡裂缝,准确率在70%以上;而模型融合能最小程度地减少真实裂缝的损失,准确率达95.4%。融合算法在水库岸坡裂缝识别中能够有效区分目标裂缝与背景信息,显著降低图像噪声的影响,从而提高水库岸坡裂缝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岸坡 裂缝识别 数字图像 自动检测 数据融合 地质灾害 乌东德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迁移学习的水库滑坡自动识别研究
3
作者 钟洪星 巨袁臻 +2 位作者 王赟 董秀军 甘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0-175,共6页
水电站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滑坡灾害频发,为了保证工程安全,需要对滑坡进行快速准确识别以及治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数据为驱动的滑坡自动识别技术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主流的识别手段,但水库滑坡样本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模型训练的要... 水电站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滑坡灾害频发,为了保证工程安全,需要对滑坡进行快速准确识别以及治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数据为驱动的滑坡自动识别技术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主流的识别手段,但水库滑坡样本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模型训练的要求。为此,利用迁移学习方法对水库滑坡进行自动识别研究,以解决水库地质灾害自动识别样本数据不足的问题。首先基于Google Earth影像建立了包含4 579处历史滑坡样本的数据库,随后采用SOLO v2算法训练识别模型,并将其迁移应用于乌东德水电工程边坡灾害识别。研究表明:SOLO v2方法具有稳健性,可用于水电工程滑坡识别,识别精度AP为18.26,AP50为29.8;库区滑坡主要分布于河流拐角处,其点密度和面积密度分别达9.33个/km^(2)和1.43%,这与河流拐角的水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快速、准确的水库地质灾害调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滑坡 无人机 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 SOLO v2算法 乌东德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间无线电波成像的岩溶发育特征研究-以滇中引水工程积福村渡槽岩溶区探查为例
4
作者 覃瑞东 孙冠军 +4 位作者 鲁恺 史存鹏 鹿明轩 李伟 杜理选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668,共12页
滇中引水工程积福村渡槽线路区地下岩溶发育,可能引起地基变形失稳、桩基坑壁渗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查明渡槽部位的岩溶发育特征意义重大。采用井间无线电波成像技术探测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使用联合迭代法反演得到地下介质的电磁波吸收系... 滇中引水工程积福村渡槽线路区地下岩溶发育,可能引起地基变形失稳、桩基坑壁渗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查明渡槽部位的岩溶发育特征意义重大。采用井间无线电波成像技术探测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使用联合迭代法反演得到地下介质的电磁波吸收系数,并统计解译溶洞的空间分布、形态及连通性等规律。井间无线电波成像结果精细反映了地下岩溶的位置及形态、岩体完整性等重要地质信息,其所揭示的岩溶异常范围与钻探取心及钻孔全景数字成像结果高度一致。研究表明井间无线电波成像是一种有效的岩溶探测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及影响范围,从而为渡槽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无线电波成像 岩溶探测 岩溶发育特征 滇中引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某水电站坝基剪切带发育规律与抗滑稳定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项伟 柳景华 +1 位作者 贾海梁 黄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797,共10页
坝基剪切带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常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研究剪切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空间发育与分布特征,对红层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某水电站为例,从坝基红层沉积环... 坝基剪切带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常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研究剪切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空间发育与分布特征,对红层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某水电站为例,从坝基红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入手,通过对坝基岩性组合、矿物组成、结构和粒度标志、沉积构造等的综合分析,恢复坝基古沉积环境,进一步确定原生软弱夹层的沉积微相;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剪切带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开展坝基抗滑稳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剪切带的发育及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红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控制;坝基层间剪切带大多发育在半韵律层的顶部,即发育在软硬岩层接触面及厚层软岩内;由于岩相变化快,所以同一剪切带的空间分布常不连续,在不同空间位置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剪切带是具多种黏土矿物成分且含量不同的高分散体系,其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强度参数;剪切带空间分布特征与性状的不连续性,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常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建设工期与造价。因此,以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为切入点,能够清晰的认识剪切带的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可用于指导红层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相 剪切带 空间分布特征 抗滑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长江输气管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邵玉冰 刘培培 +2 位作者 庞云铭 李强 岳全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1-44,共4页
黄冈至大冶天然气管道穿越长江段拟采用定向钻法施工。为准确查明穿越段的地质情况,选择最佳穿越路径,提前制订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故障处理措施。通过采用传统小口径钻探,并结合声波、高密度电法、松散岩土层可视化探查技术、井下全息... 黄冈至大冶天然气管道穿越长江段拟采用定向钻法施工。为准确查明穿越段的地质情况,选择最佳穿越路径,提前制订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故障处理措施。通过采用传统小口径钻探,并结合声波、高密度电法、松散岩土层可视化探查技术、井下全息彩电探测和三维建模等一系列优质、先进的勘察技术方法,经综合分析,获取了详实的地质勘察资料,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成功实施。详细介绍了勘察过程,其综合勘察技术及工程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钻穿越长江 区域性断裂 岩溶 松散岩土层 可视化探查 井下全息彩电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3DGIS的块体监测系统应用研究——以三峡水电站地下厂房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耿峻 李会中 +1 位作者 丁琦华 朱志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4-248,共5页
针对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监测与三维可视化的表达问题,采用BIM+3DGIS技术搭建了三维可视化块体监测系统。该系统在高精度地形场景中可准确反映块体空间信息和几何形态,展示监测仪器布设位置,集成厂房BIM模型,关联监测数据,形成... 针对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监测与三维可视化的表达问题,采用BIM+3DGIS技术搭建了三维可视化块体监测系统。该系统在高精度地形场景中可准确反映块体空间信息和几何形态,展示监测仪器布设位置,集成厂房BIM模型,关联监测数据,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块体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将系统应用在三峡水电站右岸电站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监测中,极大地提高了实时监测信息及厂房安全管理的效率,可为块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决策依据。相关经验对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可视化监测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块体稳定性 安全监测 BIM+3D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施炎 王团乐 +3 位作者 宛良朋 孙旭曙 左小鹏 郭晓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8-203,共6页
为了研究水库消落带岩体的渗流特性,以乌东德库区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干湿循环水-岩作用试验。基于单裂隙渗流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演化规律,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 为了研究水库消落带岩体的渗流特性,以乌东德库区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干湿循环水-岩作用试验。基于单裂隙渗流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演化规律,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围压恒定时,单裂隙渗流量随渗透水压力的增加线性增加;当渗透水压力恒定时,随着围压的增加渗流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随着水-岩作用周期的增加,裂隙渗流量呈先骤减小后缓慢增大的变化规律。裂隙岩体渗透特性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并且水-岩作用后主渗透系数和渗透张量减小,渗透椭圆半径增加,渗透主方向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渗流特性 渗流量 各向异性 渗透椭圆 干湿循环 乌东德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长隧洞穿越富水断层带涌水突泥风险预判与处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喻久康 童蕾 +3 位作者 严俊 付强 叶茂 汪正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71-378,共8页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西南地区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隧洞、电站地下厂房、跨流域引调水等地下工程中多遇到软岩大变形、塌方、岩爆、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其中尤以涌水突泥灾害最为严重。以滇...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西南地区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隧洞、电站地下厂房、跨流域引调水等地下工程中多遇到软岩大变形、塌方、岩爆、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其中尤以涌水突泥灾害最为严重。以滇中引水工程深埋长隧洞香炉山隧洞2^(#)下游段工程实践为背景,对穿越富水活动断裂带的地质背景、开挖过程中揭露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及时研判施工安全风险,并提出处置措施建议,为隧洞安全、顺利穿越富水活动断裂带提供了基础依据,也为类似深埋长隧洞穿越富水断裂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带 滇中引水工程 涌水突泥 风险预判 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大竖井穿越蚀变岩带大变形机理及处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童蕾 喻久康 +2 位作者 毕发江 严俊 陈长生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79-384,共6页
蚀变岩一般是由于岩浆热液作用引起原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体结构及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一类岩石,绝大多数岩石蚀变作用都会造成岩体性状的劣化。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等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的长距离引调水等地下... 蚀变岩一般是由于岩浆热液作用引起原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体结构及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一类岩石,绝大多数岩石蚀变作用都会造成岩体性状的劣化。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等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的长距离引调水等地下工程中偶尔会遭遇此类岩石。地下工程遭遇蚀变岩时一般都会引起变形、塌方、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不仅给工程顺利施工造成困难,也会导致工程投资大幅提高,甚至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安全。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区宏观地质背景为基础,分析研究其蚀变岩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特性,结合香炉山隧洞竖井的大变形进行机理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措施提供基础依据并顺利穿越了蚀变岩带,为工程安全、如期完工增加保障,也可为类似地下工程穿越蚀变岩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 滇中引水工程 大变形 发生机理 超前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坪子滑坡Ⅱ区地质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会中 王团乐 +5 位作者 黄华 潘玉珍 翁金望 赵欣 向家菠 刘振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20,共5页
在简要叙述金坪子滑坡工程背景及分区评价基础上,扼要阐述了Ⅱ区地质背景,系统分析论述了Ⅱ区地质特征及变形特点、失稳方式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金坪子滑坡Ⅱ区不会对乌东德水电站梯级开发及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影响。... 在简要叙述金坪子滑坡工程背景及分区评价基础上,扼要阐述了Ⅱ区地质背景,系统分析论述了Ⅱ区地质特征及变形特点、失稳方式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金坪子滑坡Ⅱ区不会对乌东德水电站梯级开发及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影响。同时基于乌东德水电站工程施工与运行安全考虑,建议对Ⅱ区蠕滑体采用系统排水加抗滑支挡的工程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东德水电站 金坪子滑坡 地质特征 古河槽 变形特征 失稳方式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系统误差模型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毅 闫利 +1 位作者 杨红 陈向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观测方程为基础,建立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系统误差模型,利用空间坐标转换的方法实现系统误差模型的整体解算,最后以脉冲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例进行试验,并对系统误差进行解算,验证系统误差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系统误差模型 测距误差 测角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作用下吹填土微观结构特征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牛岑岑 王清 +3 位作者 苑晓青 杨静 宋晶 王吉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4-1109,共6页
吹填土的工程性状受土体的物质组成和微观结构综合影响,而微观结构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以天津滨海地区吹填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渗流作用下吹填土的沉降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土体的微观结构作定量分析,讨论天津滨海地区吹填... 吹填土的工程性状受土体的物质组成和微观结构综合影响,而微观结构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以天津滨海地区吹填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渗流作用下吹填土的沉降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土体的微观结构作定量分析,讨论天津滨海地区吹填土结构单元体、孔隙的大小、丰度和定向频率等评价指标在渗流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及形成机理,可为评价吹填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分析表明:随着渗流压力的增大,土中结构单元体从较为松散的状态转变为团聚状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扁圆形,但没有明显定向性;土体中的孔隙由于失去平衡,变为小而紧密的球形体,孔隙定向角集中分布在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土 渗流作用 微观结构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深厚覆盖层组成与结构地质勘察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会中 郝文忠 +3 位作者 潘玉珍 杨静 肖云华 谢实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4-950,共7页
河床深厚覆盖层勘探取样与试验研究是我国西部水电工程勘察中最常见技术难题之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厚度较大、成因多样、组成混杂、结构不均,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突出。为此,作者所在单位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在... 河床深厚覆盖层勘探取样与试验研究是我国西部水电工程勘察中最常见技术难题之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厚度较大、成因多样、组成混杂、结构不均,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突出。为此,作者所在单位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在勘探取样技术与原位测试方法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为获得原状样而专门研制了单管与双管内筒式锤击取样器,为弥补钻探取样之不足而将可视化技术(如钻孔数字彩电、孔间电磁波CT)与常规物探方法(如地震法勘探、钻孔声波测试)相结合创新性开展原位测试,全面查明了河床覆盖层的组成及结构,开辟了河床深厚覆盖层地质勘察研究的新途径,不仅为河床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研究提供了前提,而且为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地质分析、工程评价及设计处理提供了充分可靠的地质依据,可为类似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东德水电站 河床深厚覆盖层 组成与结构 钻孔数字彩电 孔间电磁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应力历史的岩石单裂隙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杨金保 冯夏庭 潘鹏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9-1635,共7页
通过开展单裂隙花岗岩不同围压加、卸载和不同水力梯度作用下的渗透试验,研究应力历史对裂隙渗透性能演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围压加载过程中,渗流流量与渗透压差大致呈线性关系;在渗透压差相同的条件下,围压越小,流量越大,随着围... 通过开展单裂隙花岗岩不同围压加、卸载和不同水力梯度作用下的渗透试验,研究应力历史对裂隙渗透性能演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围压加载过程中,渗流流量与渗透压差大致呈线性关系;在渗透压差相同的条件下,围压越小,流量越大,随着围压上升,裂隙渗流流量持续减小,但随着围压的进一步增大,流量的减小有减缓的趋势。在围压相同以及渗透压差相同的条件下,单裂隙花岗岩在卸载条件下的渗流特性与加载条件下相比,其渗流流量明显降低,且卸载过程中渗流流量与渗透压差开始偏离线性关系。从试验前、后裂隙面粗糙度系数值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法向应力挤压以及渗流流体的冲蚀作用,试验后裂隙面粗糙度系数明显降低。卸载的过程中,裂隙渗透性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表明在法向应力和流体冲蚀的共同作用下,裂隙产生了不可恢复的非弹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单裂隙 岩石渗透性 裂隙粗糙度 应力历史 加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面参数对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过程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祥龙 唐辉明 胡巍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6-473,共8页
建立3组含有非完全贯通层面和正交次级节理的顺层岩质边坡数值模型,运用FLAC/PFC2D耦合计算方法进行了地震动力破坏过程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非贯通层面部分在水平地震动力作用下,同时存在张拉和剪切两种破坏模式。非贯通层面部分的... 建立3组含有非完全贯通层面和正交次级节理的顺层岩质边坡数值模型,运用FLAC/PFC2D耦合计算方法进行了地震动力破坏过程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非贯通层面部分在水平地震动力作用下,同时存在张拉和剪切两种破坏模式。非贯通层面部分的强度和层面贯通率对顺层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明显,控制着边坡产生破坏的临界地震动力输入幅值以及产生破坏后边坡的破坏范围大小。贯通层面部分的抗剪强度(即贯通层面的摩擦角)对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和破坏范围的影响很小,只有在顺层边坡内部所有岩层层面均完全贯通的前提下才能转变为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非贯通层面 地震 FLAC PFC2D耦合计算 动力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机理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预测实践 被引量:5
17
作者 曾佐勋 陈志耕 +10 位作者 鲁成东 杨屿 陈康力 向世民 代青沁 张骏 邓延廷 付燕 杜秋姣 刘立林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82,共20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差和压力差驱使下,涌入地壳中的物理空间,形成浅源地震震源腔。由于温度升高使得腔体内岩石部分熔融或全部熔融,释放出大量气液流体,拓展腔体空间范围,同时提升腔体内压。当腔体内部有效压力(即内压与上覆地壳压力之差)达到腔体边缘或者上方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的岩石破坏强度时,震源腔便进入临界状态。当软流圈物质上涌继续向腔体内供能,或者由于星体连线在震源区造成触发作用,便引起震源腔的隐蔽爆炸,即隐爆,释放腔体内部积累的能量,同时释放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于闭锁断层积累的应变能。腔体隐爆释放能量与腔体规模正相关。闭锁断层释放应变能与闭锁断层规模、闭锁区大小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强度相关。震源腔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是潜在震源位置。多年观测资料表明,震源腔从进入临界状态到隐爆,一般经历1~13天,平均7天。长期观测表明,潜在震中区在震前经常出现干旱、气温升高、海温升高、大量水汽释放等异常现象。通过超低频地震仪监测、重力波作用于水汽形成的地震云的观测、次声波的监测、卫星重力异常反映的高程面垂向震荡监测、以及地基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升降监测等,都显示出震源腔进入临界状态后的胀缩震荡引起震中及其外围地面的垂向振动。文中还给出了震源腔体隐爆遗迹的直接证据。对于被主流地震界和主流气象界长期否定的地震云是否存在问题,从地震机理和观测实践两个方面,给与了充分肯定。认为腔体震荡在空气中产生的重力波和震源腔内携带离子的流体涡旋电场感应磁场作用于水汽,是地震云形成的两个物理机制。山东金伯利岩管中的椭球状隐爆角砾岩的斜列组合以及地球南、北半球岩浆底辟螺旋侵位岩体的发现,记录了这种流体螺旋状上升的真实过程。单智伟团队在西安雾霾中收集到1081个金属微颗粒中多见含铬、钛等成分的浑圆状球状重金属微粒的事实,为地壳排气来自幔源提供了物证。本文展示了2010年1月13日海地7.0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2级地震、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前排气卫星云图。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圈定出了汶川8.0级巨震(20080512)的震源腔形态、规模和位置,发现汶川巨震震源恰好处于震源腔顶部与龙门山脆性活动断层带交会部位。对于九寨沟震源区及其附近2002年1月1日以后12年期间的重力扰动数据和该区3.0级以上地震目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重力异常扰动显示出6.0级地震前的等效高程震荡幅差平均值达到3.9 cm,震级与高程震荡幅值成正比。利用108个断层面解求得渤海湾及其外围的构造应力场,发现在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震源腔上方及其北东侧附近,正好都存在一个对应的应力场异常区。间接证明震源腔内高压对于震源区局部应力场的影响。利用海水表面温度异常,笔者成功预测了2021年5月1日日本本州岛东海岸近海6.7级地震震中位置。另外,利用干旱和气温异常,笔者提前两天预测了2019年6月24日云南楚雄4.8级地震震中位置。这为震源腔模型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根据震源腔临界状态内部离子随着热流体涡旋状流动产生地电场的频率特征,我们研制了一台DD108地电仪。单台站可以预测全球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异常出现后1~13天,平均7天)和震级。文中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包括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2021年9月8日墨西哥7.1级地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机理 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 闭锁断层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地震云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电站地下厂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肖云华 黄孝泉 +2 位作者 刘冲平 翁金望 郝喜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3,35,共4页
乌东德水电站两岸地下厂房位于坚硬的中厚层陡倾角灰岩及白云岩内,具有"大跨度、高边墙、中厚层、陡倾角、低地应力、小夹角"的工程特点,归纳总结开挖揭露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有8类:即层面走向与厂房轴线夹角小所引起的高边墙变... 乌东德水电站两岸地下厂房位于坚硬的中厚层陡倾角灰岩及白云岩内,具有"大跨度、高边墙、中厚层、陡倾角、低地应力、小夹角"的工程特点,归纳总结开挖揭露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有8类:即层面走向与厂房轴线夹角小所引起的高边墙变形稳定问题;块体问题;B类角砾岩因抗压强度与变形模量相对较低存在的围岩变形稳定问题;层面附碳质薄膜区因岩体完整性差而存在的变形稳定问题;顶拱零星分布的较长大缓倾角裂隙所引起的块体问题;零星分布的短小缓倾角裂隙较发育区顶拱局部变形或掉块问题;走向与厂房轴线夹角小且性状较差的断层或长大裂隙所引起的局部边墙变形稳定问题;溶洞问题。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为设计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中厚层陡倾角灰岩及白云岩 低地应力 小夹角 乌东德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近坝库段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世泽 罗飞 +3 位作者 房艳国 严福章 朱建 贾海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2-937,共6页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历来受业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三峡工程蓄水10多年来,在蓄水过程中,三峡库区较蓄水前地震明显增多。本文选择了三峡库区既有活动断裂,又有可溶岩和煤层分布的近坝库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库区地震活动...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历来受业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三峡工程蓄水10多年来,在蓄水过程中,三峡库区较蓄水前地震明显增多。本文选择了三峡库区既有活动断裂,又有可溶岩和煤层分布的近坝库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库区地震活动与水位的关系和诱发地震空间展布特征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有可溶岩和含煤地层部位的塌陷型地震占总数的90%,而非可溶岩和不含煤地层中只占总数的10%;近坝库段地震主要发生在仙女山断层北端,且有地震呈丛集活动的特征;九湾溪断层上盘远离长江部位地震零星分布,距长江较近地段地震相对增多,下盘地震极少。地震与水位的对应关系十分密切,三峡水位上升,长江两岸发生的小地震较多,当水位蓄至175m时,地震主要发生在仙女山断裂的北端和九湾溪断裂的上盘及北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近坝库段 诱发地震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某大型引水工程关键地质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家祥 陈长生 +2 位作者 史存鹏 房艳国 王旺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6-18,44,共4页
西南某大型引水工程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南缘,输水总干渠长达660 km,跨越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为论证工程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对线路区穿越活动性断裂建筑物的抗震与抗剪断问题、隧洞涌... 西南某大型引水工程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南缘,输水总干渠长达660 km,跨越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为论证工程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对线路区穿越活动性断裂建筑物的抗震与抗剪断问题、隧洞涌水突泥与地下水环境影响问题、深埋隧洞关键地质问题、软岩等特殊岩土工程地质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关键地质问题在部分线路段较为突出,但均可通过工程措施予以解决。对后续深化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线路 深埋隧洞 软岩大变形 特殊岩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