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被引量:91
1
作者 葛肖虹 张梅生 +2 位作者 刘永江 叶慧文 石采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5-301,共7页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阐明了在该项研究中应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关于断裂形成...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阐明了在该项研究中应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关于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目前存在3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就已存在,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期活动;其二,认为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开始活动;其三,作者根据柴达木盆地中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而引起的“反S型”同沉积构造的雏型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因而认为阿尔金断裂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查明断裂带内出露的不同时代的地层岩块究竟属于原地岩块还是异地岩块?同时应对断裂本身进行变形年代学研究;(2)断裂运动学特征的研究。这关系到断裂两侧原有构造带、地块和原型盆地的构造复位问题,作者认为通过断裂旁侧牵引构造形成的过程来研究断裂运动学演化的特征是一重要途径;(3)断裂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这3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格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找油勘探的战略部署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变形年代学 运动学 大陆构造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被引量:208
2
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1 位作者 张广良 任向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总结发现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 ,并在其东部出现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独特地质现象。早先应该存在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大多由于拆沉作用而不复...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总结发现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 ,并在其东部出现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独特地质现象。早先应该存在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大多由于拆沉作用而不复存在 ,现今岩石圈地幔主体是在燕山晚期及其以后形成的。因此 ,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本质就是岩石圈的减薄乃至岩石圈地幔的消失。研究认为 ,这种岩石圈减薄的触发因素可能与当时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动力学效应是产生强烈的岩浆板底垫托作用及相伴随的深部地壳的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 ,形成巨量岩浆的侵位与喷发 ,并造成新生地壳的显著增生和原有地壳的重新调整。同时 ,这种地球动力学过程将携带大量地幔物质 (包括成矿物质 )进入地壳 ,并形成地壳尺度的大规模流体循环 ,从而产生大面积、突发性的巨量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拆沉 燕山活动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双阳吊水壶风景区的岩溶洞穴群 被引量:2
3
作者 程新民 李德伦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91-96,共6页
在阐述长春市南部双阳区吊水壶岩溶洞穴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发育岩溶洞穴群的地质环境、成因和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长春市 岩溶洞穴群 成因 形成时代 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长春市垃圾产量特征及其灰色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苏小四 阎静齐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0-364,共5页
根据长春市1986~1996年共11年垃圾清运量数据,并结合对长春市居民生活区垃圾日产量的跟踪调查,查明了长春市垃圾产量(包括年产量、月产量和人均日产量)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垃圾产量增长的受控因素。研究发现大... 根据长春市1986~1996年共11年垃圾清运量数据,并结合对长春市居民生活区垃圾日产量的跟踪调查,查明了长春市垃圾产量(包括年产量、月产量和人均日产量)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垃圾产量增长的受控因素。研究发现大约有3/4的城市垃圾来源于居民家庭之外的社会单位。建立了垃圾年产量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计到2004年长春市垃圾年产量将达到150万t。加强非居民家庭产生的垃圾管理对于削减垃圾产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市 垃圾产生量 非居民家庭 灰色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威海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的地球动力学信息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常青 王建 刘正宏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威海地区榴辉岩退变质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生绿辉石分解形成钠质单斜辉石+斜长石合晶体;第二阶段,原生石榴石及钢质单斜辉石+斜长石合晶体,周边出现角闪石+斜长石 状反应边;第三阶段,石榴石及钢质单斜辉石消失。... 威海地区榴辉岩退变质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生绿辉石分解形成钠质单斜辉石+斜长石合晶体;第二阶段,原生石榴石及钢质单斜辉石+斜长石合晶体,周边出现角闪石+斜长石 状反应边;第三阶段,石榴石及钢质单斜辉石消失。其后榴辉岩相退变质的p-t演化轨迹是压力相对温度快速降低的顺时针形式,反映本区榴辉岩折返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在经历了快速上升的构造侵位同时,晚元古宙巨量花岗岩浆可将相辉岩块体携带到上部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退变质 地球动力学 胶东 威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分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骏 王东坡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50-52,共3页
阐述了沉积盆地分类的重要意义,论述了盆地所处的应力环境和地壳类型(大地构造背景)是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分类。
关键词 应力环境 地壳类型 沉积盆地 地球动力学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25
7
作者 杜旭东 薛林福 邬光辉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在编制和分析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图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大陆内部的松辽盆地、辽西盆地群、渤海湾地区盆地分布、规模等进行了对比,认为是由于地球动力学背景、岩石圈厚度等不同所致,并提出中国东部内部的大陆盆地动力学... 在编制和分析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图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大陆内部的松辽盆地、辽西盆地群、渤海湾地区盆地分布、规模等进行了对比,认为是由于地球动力学背景、岩石圈厚度等不同所致,并提出中国东部内部的大陆盆地动力学模式,即伊泽条崎板块以不同角度的对欧亚板块的俯冲,同时认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后期效应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内部 中生代 盆地 地球动力学 盆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347
8
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1-189,共9页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的,其成因与由大量板块俯冲而导致的区域深部热异常或地幔柱有关。从地球化学特点上看,这些花岗岩主要表现为低的初始锶(ISr≈0.705)和高初始钕(εNd(t)>0,显示其形成与地幔关系密切。对其年轻的钕模式年龄(tDM<1000Ma)的分析表明,地质历史上的新元古代-显生宙也是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同时,垂向增生也是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成因机制 花岗岩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岩Sm-Nd,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 被引量:28
9
作者 吴福元 葛文春 +2 位作者 孙德有 林强 周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99-506,共8页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经同位素年龄测定,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417±121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16±127Ma,模式年龄为2840Ma;辉石花岗岩类的Rb-Sr全岩等...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经同位素年龄测定,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417±121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16±127Ma,模式年龄为2840Ma;辉石花岗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346±232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40±159Ma,模式年龄为2780Ma。反映这些岩石都是在太古宙晚期形成的,并且是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的,其模式年龄与华北地台太古宙主体地壳的形成时代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定年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北部双湖地区蓝片岩带及其构造涵义 被引量:72
10
作者 鲍佩声 肖序常 +2 位作者 王军 李才 胡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2-314,T001,共14页
西藏中北部的蓝片岩呈岩块断续出露长达300 km.东起西亚尔岗双湖及其以西的恰格勒拉,经纳若、角木日、冈塘错、果干加年山、玛依岗日,西至冈玛错一带。除恰格勒拉及果干加年山的蓝片岩早年有简要报导外,其余均为李才等近年的新发现。蓝... 西藏中北部的蓝片岩呈岩块断续出露长达300 km.东起西亚尔岗双湖及其以西的恰格勒拉,经纳若、角木日、冈塘错、果干加年山、玛依岗日,西至冈玛错一带。除恰格勒拉及果干加年山的蓝片岩早年有简要报导外,其余均为李才等近年的新发现。蓝片岩的原岩主要为冈瓦纳大陆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裂谷型(裂陷槽)沉积-火山岩系,包括基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泥质砂岩、泥质灰岩等,尚有少量基性煌斑岩。高压低温变质矿物主要为青铝闪石,次为镁钠闪石,少量蓝透闪石。缺失典型蓝片岩相的硬玉和硬柱石。根据钠质角闪石类矿物成分所估算的变质压力为0.67~0.75 GPa,变质温度为410~460 C,视为蓝片岩与绿片岩之间的过渡相更为确切。 蓝片岩典型的矿物组合为:(1)绿泥石+绿帘石+青铝闪石+钠长石;(2)绢云母+青铝闪石(±镁钠闪石)-蓝透闪石-斜长石+石英;(3)方解石+青铝闪石-绿帘石:(4)绿泥石-透闪石+蓝透闪石(±单斜辉石残晶)。 蓝闪石的^(46)Ar-^(48)Ar年龄值为222.5±3.7 Ma,故其变质年龄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高压变质带及其伴随的“蛇绿混杂岩”很可能是冈瓦纳古陆北缘边缘海内裂陷槽或“初始有限洋盆”从离解到汇聚消亡的地质记录,龙木错-冈玛错-双湖-丁青-澜沧江一带作为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分界地带.基本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构造涵义 双湖地区 藏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缘早元古代隆-滑构造模式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永江 李三忠 杨振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69-576,共8页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在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慢上隆,形成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在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慢上隆,形成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层和其间的拆离韧性剪切带组成。核部隆起一般由岩浆隆起(辽吉地区)或基底隆起(胶北地区)构成;上部盖层内发育有顺层滑脱构造系,由底部主滑脱面和内部次级滑脱面及其间的流褶层、片理化带构成。靠近核部隆起的盖层表现为正向滑脱,而滑脱前缘则表现为反向滑脱,具有滑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早元古代 隆-滑构造 韧性剪切 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群变质泥质岩中变质重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三忠 刘永江 +1 位作者 杨振升 马瑞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1-365,共15页
辽河群变泥质岩中变斑晶种类繁多,有的具多个世代。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它们都形成于吕梁变质期。通过2000多块薄片的详细显微构造分析,将吕梁变质期分成四个变质阶段。变斑晶微构造揭示M1发生于变形前埋藏过程中,M2、M3... 辽河群变泥质岩中变斑晶种类繁多,有的具多个世代。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它们都形成于吕梁变质期。通过2000多块薄片的详细显微构造分析,将吕梁变质期分成四个变质阶段。变斑晶微构造揭示M1发生于变形前埋藏过程中,M2、M3属进变质阶段,M4为退变阶段。变斑晶在各变质阶段以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本结晶序列周期性地出现,成核具阶段性,生长既有阶段性的又有具连续性的。变斑晶在不同的变形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变形行为,如旋转与非旋转性。变斑晶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M2期间垂向递增变质带与D1伸展构造样式密切相关;M3期间侧向递增变质带样式与收缩挤压褶皱样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变质泥质岩 泥岩 结晶作用 变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被引量:50
13
作者 孙景贵 胡受奚 +1 位作者 赵懿英 姚凤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6-36,共11页
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成矿规律和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研究 ,提出了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生代地幔热柱—幔枝热构造。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 ,深入讨论了胶东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规律 ,初步建立了... 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成矿规律和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研究 ,提出了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生代地幔热柱—幔枝热构造。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 ,深入讨论了胶东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规律 ,初步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体系的壳 -幔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壳幔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胶东地区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 被引量:186
14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23-230,共8页
北祁连山是发育在新元古代大陆克拉通背景上的板内造山带,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1) 早古生代是克拉通裂解的拗拉槽而不是大洋盆地,其西延部受阿尔金断裂左行错移约350 ~400 km ,对应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满加... 北祁连山是发育在新元古代大陆克拉通背景上的板内造山带,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1) 早古生代是克拉通裂解的拗拉槽而不是大洋盆地,其西延部受阿尔金断裂左行错移约350 ~400 km ,对应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满加尔 阿瓦提坳陷,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域板块”之上的震旦纪 早古生代统一的拗拉槽,早古生代末“祁连事件”使拗拉槽闭合形成古祁连山。(2) 晚古生代 中三叠世古祁连山遭受夷平,作为新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接受了稳定型沉积,中三叠世末由于羌塘板块碰撞的影响,引起了印支期的板内褶皱,但并未形成强烈的造山带。(3) 中生代 第三纪北祁连处于准平原化阶段。造山带最终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属于推覆造山,与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同步,它们都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裂解 拗拉槽 祁连山西延 陆-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两种类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1
15
作者 贺高品 叶慧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可划归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其中常见有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属于典型的中压变质作用,并具有大陆碰撞带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的变... 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可划归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其中常见有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属于典型的中压变质作用,并具有大陆碰撞带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的变质条件达到低角闪岩相,它们和推覆构造所产生的构造增压作用有密切关系。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其中常见有石榴石、十字石、红柱石、堇青石、夕线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属于典型的低压变质作用,并具有大陆边缘岩浆增生带的逆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的变质条件达到高角闪岩相,它们和大量片麻状花岗岩侵位所引起的岩浆增温作用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辽河群和南辽河群、老岭群和集安群不是同一个裂陷槽内的“同时异相”关系或“上下叠置”关系,而是两个变质地体的变质岩系在早元古代晚期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吉南地区 早元古代 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被引量:109
16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6,共8页
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古生代期间并非被多岛 -小洋盆分隔的微陆块 ,而是具有统一发展共性的克拉通——西域板块 ,它具有新元古代早期克拉通化形成的基底和震旦系冰碛岩以及亲扬子型下古生界的盖层 ,震旦纪 -早古生代期间它和扬子 ... 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古生代期间并非被多岛 -小洋盆分隔的微陆块 ,而是具有统一发展共性的克拉通——西域板块 ,它具有新元古代早期克拉通化形成的基底和震旦系冰碛岩以及亲扬子型下古生界的盖层 ,震旦纪 -早古生代期间它和扬子 -华南、澳大利亚板块同属于东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它和扬子 -华南板块类似 ,具有非稳定克拉通的多裂解特征 ,北祁连 -满加尔坳陷就是它寒武纪 -中奥陶世最大的坳拉槽 ,此后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和早二叠世末又在多处出现裂陷槽 ,而其他部位在整个古生代期间则为稳定的克拉通 ,程度不同地发育了克拉通盆地沉积 ,这对该区古生界的含油气评价极为重要。古特提斯洋的封闭完成了西域板块的构造就位 ,使它成为古亚洲大陆的西南隅 ,羌塘、拉萨板块的拼贴引起它印支、燕山期的板内变形 ,而对西域板块最大的肢解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期 ,印度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走滑、推覆构造使它发生了大位移的错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板块 肢解作用 喜马拉雅期 西域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造山运动时间、断层滑移速率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58
17
作者 刘志宏 卢华复 +4 位作者 贾承造 雷刚林 陈楚铭 王国强 范湘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15,共4页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再生前陆逆冲造山带发育生长断层相关褶皱。根据ShowJH和SuppeJ等提出的生长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对该逆冲造山带的运动时间进行探讨。在地震剖面中识别出典型的生长地层和生长三角。生长地层的连续性表明,自中新世吉...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再生前陆逆冲造山带发育生长断层相关褶皱。根据ShowJH和SuppeJ等提出的生长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对该逆冲造山带的运动时间进行探讨。在地震剖面中识别出典型的生长地层和生长三角。生长地层的连续性表明,自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期至今,该造山带一直处于运动速率和强度递增的活动状态,而侏罗纪至早第三纪处于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中;利用生长地层确定断层滑移的时间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反映了由北向南台阶状逆断层的依次扩展和主逆冲断裂带的转换,以及主活动带由山前向盆地不断扩展,沉积、沉降中心随之向南迁移。根据生长三角计算出的各阶段断层滑移速率,吉迪克组沉积期(距今25Ma)为0.10~0.71mm/a,康村组沉积期(距今16.9Ma)为0.13~0.40mm/a,库车组沉积期为0.76~2.11mm/a,西域组沉积期(距今2.5Ma)为1.33mm/a。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中生界烃源岩主排烃期受其所在构造带的构造运动开始时间的控制,该逆冲带构造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都与断层相关褶皱作用相伴随,油气聚集发生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且北部较早、南部较晚,最靠近北缘山前的东风背斜带为吉迪克组沉积期,北部背斜带为康村组沉积期,南部背斜带为西域组沉积期。图2表1参8(王孝陵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前法逆冲带 造山运动时间 断层滑移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盆地层序及体系域模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郭少斌 曲永宝 王树学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42,共6页
在全面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陆相层序及体系域发育仍受湖平面相对变化控制,构造、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最终通过湖平面变化表现出来。而湖平面的变化可分为完整旋回与不完整旋回两种情况,进而提出了所形成... 在全面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陆相层序及体系域发育仍受湖平面相对变化控制,构造、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最终通过湖平面变化表现出来。而湖平面的变化可分为完整旋回与不完整旋回两种情况,进而提出了所形成的层序及体系域模式:在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和湖泊萎缩4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Ⅰ型层序;在不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3个体系域,或者湖泊扩张、湖泛、湖泊萎缩3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Ⅱ型层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实际工作为例,提出了中生代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 体系域模式 松辽盆地 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克拉通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的三种主要样式及其地质动力学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卢良兆 徐学纯 董永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朝克拉通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及其PTt轨迹主要有三类样式:第一类以内蒙古集宁—怀安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峰期温压高达800℃~850℃,0.90GPa~1.00GPa,峰期后为大幅度... 中朝克拉通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及其PTt轨迹主要有三类样式:第一类以内蒙古集宁—怀安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峰期温压高达800℃~850℃,0.90GPa~1.00GPa,峰期后为大幅度等热减压,反映了板块碰撞造山带的陆壳成倍构造增厚和后期拉张减薄机制;第二类以冀东—辽西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为逆时针形式,早期增温为主,峰期温压均较高,峰期后为近等压冷却过程,它们反映地壳因岩浆底侵而增厚的动力学机制;第三类以辽东—吉南早元古代变质地带为代表,PTt轨迹亦为逆时针,但特征是早期增压明显,继之以近等压增温,峰期为中低压,峰期后近等压冷却,这类样式反映了较稳定陆块壳内裂陷区的闭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t-D轨迹 地质动力学 中朝克拉通 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拉分盆地的确定 被引量:32
20
作者 周建波 胡克 +2 位作者 申宁华 赵达 宫田隆夫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8,共11页
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一带,产出一长宽比近于2:1的菱型构造盆地。盆地内早白垩世莱阳群的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沉积速率大于0.392mm/a,主体以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浊积岩为主,同沉积构造发育、沉积相变剧烈、沉... 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一带,产出一长宽比近于2:1的菱型构造盆地。盆地内早白垩世莱阳群的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沉积速率大于0.392mm/a,主体以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浊积岩为主,同沉积构造发育、沉积相变剧烈、沉积中心沿边界断层的走滑运动方向迁移,具形成拉分盆地的典型构造背景、构造格架及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拉分盆地 早白垩世 石场-中楼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