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沼液中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技术及肥效验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宇 金生威 +3 位作者 鞠天琛 栾晓晨 冯连双 王玉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4,共5页
【目的】筛选具有应用价值的去除沼液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方法】通过热处理、活性炭、通气处理、有机溶剂萃取等方法去除沼液中的VOCs.【结果和结论】不同处理方法的VOCs去除效果最好的条件分别为:热处理70℃,去除率57.7%;200 ... 【目的】筛选具有应用价值的去除沼液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方法】通过热处理、活性炭、通气处理、有机溶剂萃取等方法去除沼液中的VOCs.【结果和结论】不同处理方法的VOCs去除效果最好的条件分别为:热处理70℃,去除率57.7%;200 m L沼液用12 g活性炭处理,去除率69.9%;200 m L沼液采用硫酸、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处理效果最好时的用量均为20 m L,去除率分别为36.4%、39.2%和39.3%.通氮气、空气和臭氧的VOCs去除率分别为53.0%、67.3%和81.7%;三氯甲烷+石油醚萃取,去除率87.4%;通臭氧和有机溶剂萃取处理相结合,沼液中VOCs去除率达到94.1%,效果十分明显,且未影响沼液的肥效,是沼液除味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臭氧 有机溶剂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土中氮素的淋溶特性及控制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英 李业东 +3 位作者 王爽 鞠晓璇 关惠文 王玉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9-242,共4页
采用原状土淋溶柱的方法,探讨了氮素在风沙土中的垂向迁移规律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供试风沙土中添加的氮素有2/3左右通过垂向迁移作用流出土壤柱中。土壤浸出液与去离子水相比,前者... 采用原状土淋溶柱的方法,探讨了氮素在风沙土中的垂向迁移规律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供试风沙土中添加的氮素有2/3左右通过垂向迁移作用流出土壤柱中。土壤浸出液与去离子水相比,前者作淋溶液时,氮素的总淋出量较后者增加6.3%;淋溶液pH值由6.4降至4.0,氮素的总淋出量增加8.3%;淋溶速度由3.0ml/min增至5.0ml/min,氮素的总淋出量增加9.2%。土壤有机质含量由9.1g/kg增至17.3g/kg,风沙土中添加的氮素总淋出量降低16.0%;在风沙土中按照15g/m2的比例添加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防渗剂后,氮素总淋出量降低33.3%,可有效控制风沙土中氮素的垂向迁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原状土 防渗剂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兴 袁忠华 +3 位作者 张铎 刘会青 李明石 王玉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7-189,195,共4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原状土淋溶柱,研究了多菌灵在蔬菜地酸化黑土中的迁移规律,并通过调控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探讨了抑制多菌灵在黑土中迁移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添加消石灰,土壤值由5.1上升至6.2,多菌灵淋出量峰值较对照延迟出现,总淋... 利用自行研制的原状土淋溶柱,研究了多菌灵在蔬菜地酸化黑土中的迁移规律,并通过调控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探讨了抑制多菌灵在黑土中迁移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添加消石灰,土壤值由5.1上升至6.2,多菌灵淋出量峰值较对照延迟出现,总淋出量较对照处理减少了31.3%;当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1.2g/kg提升至30.7g/kg时,多菌灵的总淋出量减少了23.7%;当同时添加消石灰和秸秆后,土壤中多菌灵的淋出峰值出现延迟,总淋出量较对照处理减少了46.0%,效果优于消石灰或秸秆单施处理,但混施处理的效果略低于二者单施处理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灵 酸化黑土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碱化处理制备的生物炭吸附锌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朱银涛 李业东 +3 位作者 王明玉 马秀兰 张秋萍 王玉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9-185,共7页
为研究玉米秸秆碱化处理制备的生物炭对模拟废水中Zn的吸附特性,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玉米秸秆生物炭(BC),同时对玉米秸秆进行碱化浸渍处理来获得碱化改性生物炭(K-BC),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BC和K-BC对Zn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pH... 为研究玉米秸秆碱化处理制备的生物炭对模拟废水中Zn的吸附特性,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玉米秸秆生物炭(BC),同时对玉米秸秆进行碱化浸渍处理来获得碱化改性生物炭(K-BC),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BC和K-BC对Zn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pH对其吸附的影响,结合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孔径测定、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等表征来分析其对Zn的吸附差异。结果表明:当Zn浓度为60 mg·L^(-1),BC和K-BC对Zn的吸附过程由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组成,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BC和K-BC对Zn的吸附量随温度(288~318 K)和Zn浓度(10~120 mg·L^(-1))的增加而增加,其中K-BC对Zn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大于BC,且由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描述较为合适;热力参数表明BC和K-BC对Zn的吸附为自发、吸热和无序度增加的过程;在pH_2.0~5.0范围内,当pH为5.0时K-BC对Zn的吸附量最大,吸附率接近50%。由BC和K-BC结构表征及理化特性差异可以推知,这2种生物炭对Zn吸附差异来源于其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和芳香结构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炭 碱化改性 吸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森林土壤中的铝 被引量:1
5
作者 段珺雅 李业东 +1 位作者 王玉军 袁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9-63,共5页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溶液中金属元素铝,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70μg/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8,检出限为0.335μg/L,检测上限为70 mg/L,[H+]浓度低于2 mol/L时,酸度和酸介质对发射强度无显著影响,P酸度=0.188,P...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溶液中金属元素铝,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70μg/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8,检出限为0.335μg/L,检测上限为70 mg/L,[H+]浓度低于2 mol/L时,酸度和酸介质对发射强度无显著影响,P酸度=0.188,P酸介质=0.139,均大于α(0.05),且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采用所建立的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MP-AES法)测定森林土壤中浸提性铝和全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与LY/T 1257—1999和LY/T 1253—1999中氟化钾取代EDTA容量法相比较,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879和P=0.911,均大于α(0.05);同时对测定的土壤中全铝质量分数进行加标回收检验,回收率在99%-104%。MP-AES法可直接使用空气作为工作气体,其安全性高,成本低,条件容易满足。因此,所建立的方法能够满足森林土壤中铝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AES 土壤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