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弹系数对调节级固体颗粒冲蚀影响分析
1
作者 刘爽 曹丽华 +1 位作者 李成 丁大力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6,48,共5页
固体颗粒冲蚀是超超临界汽轮机面临的关键问题,限制了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出力。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采用单耦合离散粒子模型模拟超超临界汽轮机调节级内气固两相流动,分析了反弹系数对调节级叶片冲蚀破坏的影响。结果显示,发生严重冲蚀... 固体颗粒冲蚀是超超临界汽轮机面临的关键问题,限制了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出力。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采用单耦合离散粒子模型模拟超超临界汽轮机调节级内气固两相流动,分析了反弹系数对调节级叶片冲蚀破坏的影响。结果显示,发生严重冲蚀的粒子尺寸范围为40μm~60μm之间。随着反弹系数的增加,叶片整体冲蚀程度并不是逐渐增强的,然而叶片局部冲蚀程度会加重,即叶片无量纲轴向位置为l_(d)=0.66~0.78处,且粒子撞击角度变化对于固体颗粒冲蚀特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汽轮机 调节级 固体颗粒冲蚀区域 粒子撞击参数 反弹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节级叶栅结构变化的固体颗粒冲蚀磨损研究
2
作者 刘爽 曹丽华 +1 位作者 丁大力 李成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83,共5页
固体颗粒冲蚀磨损问题严重影响了超超临界汽轮机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分析了调节级叶栅结构变化对动、静叶片的冲蚀特性及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轴向间隙增大,冲蚀率密度不断降低,动叶所受冲蚀程度减轻,然而... 固体颗粒冲蚀磨损问题严重影响了超超临界汽轮机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分析了调节级叶栅结构变化对动、静叶片的冲蚀特性及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轴向间隙增大,冲蚀率密度不断降低,动叶所受冲蚀程度减轻,然而级效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直叶片相比,优化后弯扭叶片不仅能降低冲蚀程度,也能提高级效率,因此对于调节级叶栅结构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粒子冲蚀磨损及级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级 轴向间隙 叶片型线 固体颗粒冲蚀 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3+)掺杂SrAl_(2)O_(4)∶Tb 3+余辉发光荧光粉余辉性能优化
3
作者 舒建 李胜男 +1 位作者 姜义 贾振国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2-662,共11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在空气气氛下合成了SrAl_(2)O_(4)∶x%Tb^(3+)(SAO∶Tb,x=0.3,0.5,1.0,2.0,3.0)、SrAl_(2)O_(4)∶1.0%Tb^(3+),y%Dy^(3+)(SAO∶Tb/Dy,y=0,0.5,1.0,3.0,5.0)系列余辉发光材料。XRD图谱和SEM照片显示已经获得纯相系列样品。... 通过高温固相法在空气气氛下合成了SrAl_(2)O_(4)∶x%Tb^(3+)(SAO∶Tb,x=0.3,0.5,1.0,2.0,3.0)、SrAl_(2)O_(4)∶1.0%Tb^(3+),y%Dy^(3+)(SAO∶Tb/Dy,y=0,0.5,1.0,3.0,5.0)系列余辉发光材料。XRD图谱和SEM照片显示已经获得纯相系列样品。SAO∶Tb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余辉衰减曲线证明当Tb^(3+)掺杂浓度为x=1.0时余辉性能最佳。在SrAl_(2)O_(4)∶1.0%Tb^(3+)基础上进行了Dy^(3+)共掺杂实验,样品具有更好的余辉性能。SAO∶Tb/Dy系列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强度变化说明在此材料中可能存在能量传递(ET)过程。余辉衰减曲线进一步验证了Dy^(3+)共掺杂后,材料的陷阱数目增多。对比共掺杂Dy^(3+)的热释发光曲线强度进一步说明了材料中陷阱数目由于Dy^(3+)的掺入而增加,同时,共掺Dy^(3+)后,陷阱1和陷阱2的能级差缩小,从而更易释放更多电子。通过对灯具表面温度分析,结合热释发光曲线,Dy^(3+)掺入后,SAO∶Tb荧光粉陷阱2的电子释放温度由117℃减小到97℃,使其所有被俘获的电子均能依靠吸收灯具热量释放,从而将部分热辐射转换为可见光,因此,SAO∶Tb/Dy荧光粉不仅在制备方面可脱离还原气氛,在降低照明能耗、减小灯源热辐射方面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光致发光 Tb^(3+)掺杂 Dy^(3+)掺杂 长余辉 余辉机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强化Fe/C微电解工艺条件优化及降解油墨废水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贾艳萍 丁雪 +3 位作者 刚健 佟泽为 张海丰 张兰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83-2193,共11页
为了提高Fe/C微电解工艺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率,以金属锰改变传统铁碳填料的成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电解工艺条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气-质联用色谱等分析处理前后油墨废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填料表面结构的变化,探究絮凝和... 为了提高Fe/C微电解工艺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率,以金属锰改变传统铁碳填料的成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电解工艺条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气-质联用色谱等分析处理前后油墨废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填料表面结构的变化,探究絮凝和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2.79,反应时间为1.58 h,Fe/Mn质量比为3.11,填料总投加量为93.36 g/L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7.9%,预测值(87.8%)与实测值相差0.1%,采用响应面法可准确预测COD去除率的变化。经Fe/Mn/C微电解工艺处理后,油墨废水Zeta电位上升,絮凝作用增强。Fe/Mn/C微电解工艺可破坏苯环及共轭双键结构,对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芳香族蛋白质类物质以及类腐殖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显著,微电解过程中填料表面生成了铁、锰氧化物,部分氧化物附着在活性炭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C 微电解 响应面 优化 油墨废水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凸起凸轮叶片泵泄漏与容积效率实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徐辉 金洪文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1,共6页
针对单排双凸起凸轮叶片泵流量脉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三凸起的新型凸轮叶片泵,该泵由三凸起的凸轮转子与两叶片组成,能够保证瞬时流量的均匀性。基于三凸起凸轮叶片泵内部结构的分析,归纳出该泵的几何排量计算公式,并分析该泵主要泄... 针对单排双凸起凸轮叶片泵流量脉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三凸起的新型凸轮叶片泵,该泵由三凸起的凸轮转子与两叶片组成,能够保证瞬时流量的均匀性。基于三凸起凸轮叶片泵内部结构的分析,归纳出该泵的几何排量计算公式,并分析该泵主要泄漏途径。通过建立各泄漏途径的流量数学公式,得出该泵的总泄漏量,并通过搭建实验系统进行了容积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负载压力的升高,泵的容积效率随之降低,在负载压力为14 MPa时,理论容积效率为95.93%,实验容积效率为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泵 三凸起 泄漏 容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结构协同设计 被引量:28
6
作者 韩风毅 林书帆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0-714,共5页
针对传统建筑节能方法与实际结果拟合度稳定性差、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结构协同设计.应用建筑多指标能耗函数,完成建筑总能耗数据的计算,通过对空调传热量与采暖传热量进行计算获取相应指标,应用BIM技术对建... 针对传统建筑节能方法与实际结果拟合度稳定性差、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结构协同设计.应用建筑多指标能耗函数,完成建筑总能耗数据的计算,通过对空调传热量与采暖传热量进行计算获取相应指标,应用BIM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划分,获得优化后的结构,利用建筑规定性指标和建筑能耗总量获取建筑节能结构协同设计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该设计结果与实际节能情况拟合程度高,能源利用率也有所提升,节能持续性系数平均为0.982.与当前相关设计对比,该设计实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技术 建筑节能 协同设计 能耗指标 建筑能耗 建筑规定性指标 传热指标 能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水电建筑施工节能模式评估方法 被引量:6
7
作者 韩风毅 林书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31-236,共6页
水电建筑施工节能问题是目前建筑施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对水电建筑施工节能模式评估,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评估方法计算量大、检验需要通过多次调整,造成评估结果不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建... 水电建筑施工节能问题是目前建筑施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对水电建筑施工节能模式评估,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评估方法计算量大、检验需要通过多次调整,造成评估结果不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水电建筑施工节能评估方法,采用施工工序分析法建立水电建筑施工节能模式总能耗模型,计算出建筑内含能耗、运输能耗、施工能耗,为后续评估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将BIM技术与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相融合,用于构建评估对象特征矩阵,根据指标评价区间确定评估可变范围并建立建筑施工节能模式模糊评估模型;由评估模型计算所有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将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施工节能模式评估值。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传统评估方法相比,评估结果与实测结果更加贴近、评估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节能 水电建筑 建筑信息模型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不同产地粉煤灰水热法合成沸石性能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家新 王连勇 +4 位作者 卢思盟 孙延文 王睿 何艳 韩建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100,共5页
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的方法很多,其中水热法合成沸石因操作简单、能耗低被认为是将粉煤灰基沸石商业化最可行的手段。采用水热法将国内外不同产地的几种粉煤灰合成沸石,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热重分析(TG-DTA)、扫... 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的方法很多,其中水热法合成沸石因操作简单、能耗低被认为是将粉煤灰基沸石商业化最可行的手段。采用水热法将国内外不同产地的几种粉煤灰合成沸石,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热重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合成的沸石产品进行表征,并在同一水热合成参数下考察不同粉煤灰合成沸石在品质上的差异。XRD谱图表明,原料中有80%~90%的成分转化为沸石,且沸石主要结晶类型为Na-P1型,也有少量的A型;XRF分析表明,3种粉煤灰基沸石硅铝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61、1.35、1.45,符合XRD谱图的分析结论;TG-DTA表明,合成沸石在500℃以上几乎没有质量损失,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由SEM照片可见,合成的沸石为非球形,表面的纹理可增加沸石比表面积,结晶状态好。整个实验过程简单、成本低、合成沸石样品品质较高,由此可见通过水热法将粉煤灰合成沸石产品具有巨大的商业化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水热法 沸石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