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O2/ZrO2-Y2O3纳米结构热障涂层的制备与高温性能 被引量:9
1
作者 宫文彪 李于朋 +2 位作者 刘威 孙大千 王文权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0-864,共5页
将纳米ZrO_2-8wt%Y_2O_3和纳米ZrO_2-8wt%Y_2O_3中掺杂25wt%纳米CeO_2(CeO_2/ZrO_2-8wt%Y_2O_3)的两种粉末进行团聚处理,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GH30高温合金表面分别制备了两种材料热障涂层.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掺杂了25wt... 将纳米ZrO_2-8wt%Y_2O_3和纳米ZrO_2-8wt%Y_2O_3中掺杂25wt%纳米CeO_2(CeO_2/ZrO_2-8wt%Y_2O_3)的两种粉末进行团聚处理,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GH30高温合金表面分别制备了两种材料热障涂层.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掺杂了25wt%纳米CeO_2的团聚体粉末和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测试比较了两种涂层在900、1100和1300℃时的热震性能,并试验了两种涂层在1050℃、保温100h后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纳米粉末经团聚处理后为多孔的球形结构,掺杂纳米CeO_2涂层组成相为稳定的t相(t-ZrO_2、t-Zr_(0.82)Y_(0.18)O_(1.91)、t-Zr_(0.82)Ce_(0.18)O_2)和c相(c-CeO_2),并保持纳米组织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45nm,其抗热震性能和氧化性能要高于纳米ZrO_2-8wt%Y_2O_3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等离子喷涂 纳米结构 热震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62黄铜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宫文彪 毛亚芬 +1 位作者 张秋征 王为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3-86,117,共4页
对6 mm厚度的H62黄铜搅拌摩擦焊(FSW)焊缝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并比较了焊缝和母材金属的动电位和电阻率在热-力作用下的变化.结果表明,焊缝金属经热和机械力的作用后,焊核区、热力影响区和热影响区的平均晶粒尺寸较母材... 对6 mm厚度的H62黄铜搅拌摩擦焊(FSW)焊缝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并比较了焊缝和母材金属的动电位和电阻率在热-力作用下的变化.结果表明,焊缝金属经热和机械力的作用后,焊核区、热力影响区和热影响区的平均晶粒尺寸较母材的35.6μm均有细化,依次为3.8,22.2,30.6μm,反应在力学性能上焊核区硬度最高,拉伸断裂发生在硬度较低的前进侧,在微观断口中存在大量尺寸不均的网状韧窝;焊缝的腐蚀电位较母材有所提高,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电阻率高于母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62黄铜 搅拌摩擦焊 力学性能 耐蚀性能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喷涂制备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3
作者 关琦 宫文彪 +3 位作者 李于朋 孟庆臣 董俊言 崔恒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43-251,共9页
目的提高铝合金的表面耐磨性能,分析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方法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7005铝合金基体上制备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分析高熵合金涂层的硬度、孔隙率及耐磨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 目的提高铝合金的表面耐磨性能,分析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方法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7005铝合金基体上制备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分析高熵合金涂层的硬度、孔隙率及耐磨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涂层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涂层呈现典型的层状结构,Fe、Co、Cr、Ni元素均匀分布在涂层中,而Al元素则偏聚在一起,原始粉末相主要由体心立方相(BCC)组成,而涂层则新增了面心立方相(FCC)。评估了涂层的力学性能,涂层的平均硬度为512.2HV,而铝合金基体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20.7HV,涂层的最低孔隙率为3.23%。摩擦磨损测试结果表明,基体的体积磨损率为7.67×10^(-4)mm^(3)/(N·m),涂层的体积磨损率为3.02×10^(-5) mm^(3)/(N·m)。在干摩擦条件下,涂层的磨损破坏机制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还伴随着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结论FCC相的形成归因于APS过程中HEA粉末中的铝发生了迁移或偏聚,造成局部因Al元素耗尽而发生BCC向FCC的相变。与基体相比,HEA涂层的体积磨损率显著降低了96.06%,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采用APS技术制备的HEA涂层不仅提升了铝合金的表面耐磨性能,且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适用于要求较高的耐久性工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高熵合金涂层 硬度 耐磨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加工制备Al6061/SiC复合材料的耐蚀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翠翠 吴化 于晓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5-320,共6页
目的利用搅拌摩擦加工技术制备纳米SiC铝基复合材料,研究经过纳米粒子的添加和FSP作用后,其耐腐蚀性能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室温条件下,在3.5%NaCl溶液中,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对试样的耐腐蚀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电子背散... 目的利用搅拌摩擦加工技术制备纳米SiC铝基复合材料,研究经过纳米粒子的添加和FSP作用后,其耐腐蚀性能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室温条件下,在3.5%NaCl溶液中,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对试样的耐腐蚀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和透射电镜对3种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表征,研究耐腐蚀性能的变化机理。结果经搅拌摩擦加工后,样品的阻抗值明显提高,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母材、FSP试样和复合材料试样的自腐蚀电位分别为–1.517、–1.338、–1.339V,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48、0.11、0.12 m A/cm^(2)。FSP加工试样的晶粒由平均晶粒尺寸为8.7μm左右的等轴晶粒构成,并且大部分析出相因高温作用发生溶解,而纳米SiC粒子的加入,使晶粒尺寸进一步降低至4.1μm左右。结论所制备Al6061/SiC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相较于母材明显改善,但弱于FSP试样。SiC和基体之间电位差的存在构成腐蚀微电池,降低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而晶界数量的增加造成点阵空位等缺陷增加,导致电荷转移的阻力增加,耐腐蚀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P加工 Al6061/SiC 耐腐蚀性能 晶粒细化 点阵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活化-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_3AlC_2块体材料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可心 金松哲 杨晨 《人工晶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99-3102,共4页
将Ti、Al、C单质粉体作为实验原料,利用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Ti3AlC2块体材料。研究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块体相组成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粉体经过机械活化作用,反应活性增加,Ti-Al-C体系的自由能得到提高,为后续的放... 将Ti、Al、C单质粉体作为实验原料,利用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Ti3AlC2块体材料。研究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块体相组成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粉体经过机械活化作用,反应活性增加,Ti-Al-C体系的自由能得到提高,为后续的放电等离子烧结做了基础;在温度为1050℃(保温时间5 min)时进行块体烧结,所得块体中Ti3AlC2的含量为98.5wt%,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1020 min),块体中Ti3AlC2的纯度得到提升(>99wt%),相对密度也随之增加,但显微硬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 放电等离子烧结 TI3AL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硅藻土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宇 张可新 +3 位作者 王宇 姚金金 王蕾 金松哲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7-110,共4页
采用铝酸酯偶联剂对硅藻土进行表面改性,以不同含量的硅藻土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并加入一定量NaCl,制备PP/硅藻土复合材料,研究铝酸酯偶联剂对硅藻土的改性效果,分析不同硅藻土含量对PP/硅藻土复合材料的组织形貌及吸声系数和压缩性... 采用铝酸酯偶联剂对硅藻土进行表面改性,以不同含量的硅藻土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并加入一定量NaCl,制备PP/硅藻土复合材料,研究铝酸酯偶联剂对硅藻土的改性效果,分析不同硅藻土含量对PP/硅藻土复合材料的组织形貌及吸声系数和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铝酸酯偶联剂对硅藻土改性效果明显,随着硅藻土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和压缩强度逐渐增大,并在硅藻土含量为30份时吸声系数最佳,最大达0.68;硅藻土含量为40份时压缩强度达到12.66MPa;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吸声系数有一定改善,当NaCl含量为PP的20%时吸声系数最大达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聚丙烯 多孔复合材料 压缩强度 吸声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低温烧结Ti_3SiC_2导电陶瓷材料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可心 金松哲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3-407,共5页
采用化学计量比为3Ti/Si/2C的单质粉体为反应原料,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和热处理制备高纯度的Ti3Si C2陶瓷粉体,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提高机械合金化混合粉体中Ti3Si C2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球磨转速400 r/min,球磨时间10 h的条件下,合... 采用化学计量比为3Ti/Si/2C的单质粉体为反应原料,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和热处理制备高纯度的Ti3Si C2陶瓷粉体,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提高机械合金化混合粉体中Ti3Si C2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球磨转速400 r/min,球磨时间10 h的条件下,合成以Ti3Si C2为主相的混合粉体,其中Ti3Si C2含量为75.5vol%,同时出现表面灰黑色且坚硬的不规则块体,成分与球磨粉体相似。在热处理温度为850~1000℃范围内,混合粉体中Ti3Si C2的含量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热处理温度为1000℃时,计算粉体中Ti3Si C2的含量高达98.5v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热处理 放电等离子烧结 Ti3Si 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流量对ECR-PECVD制备氢化纳米晶硅薄膜结构及性能影响研究
8
作者 张学宇 吴化 +1 位作者 刘耀东 吴爱民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50-1756,共7页
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ECR-PECVD)设备制备了氢化纳米晶硅薄膜。通过Raman光谱、XR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分析,研究了Ar/H2对薄膜组织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沉积腔室的等离子体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诊断。... 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ECR-PECVD)设备制备了氢化纳米晶硅薄膜。通过Raman光谱、XR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分析,研究了Ar/H2对薄膜组织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沉积腔室的等离子体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实验发现:少量Ar气的通入有利于提高腔室中的电子温度,保证纳米晶硅薄膜结构的同时提高薄膜的光学带隙宽度。进一步提高Ar气的比例,薄膜明显非晶化,光学性能下降。结合薄膜生长机理和放电气体电离特性对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Si∶H Ar/H2 等离子体诊断 ECR-PEC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C/双相不锈钢复合材料的致密性及显微组织 被引量:1
9
作者 闫顺 殷宝国 +3 位作者 王起 张威 陈华 韩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05-108,共4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了Ti C/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复合材料。通过密度仪、XRD、SEM和EDS等技术,研究了Ti C含量和烧结温度对Ti C/双相不锈钢复合材料致密性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PS方法能在较低温烧结温度下...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了Ti C/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复合材料。通过密度仪、XRD、SEM和EDS等技术,研究了Ti C含量和烧结温度对Ti C/双相不锈钢复合材料致密性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PS方法能在较低温烧结温度下获得高致密度的Ti C/双相不锈钢复合材料,且其相对密度随着Ti C含量的升高或烧结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850~950℃烧结温度区间,有碳化物沿晶界析出,通过高温热处理能使有害碳化物回溶,同时有利于Ti C颗粒与不锈钢基体界面的进一步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TIC SPS 致密性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热改性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热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上达 韩金城 +1 位作者 历照鑫 高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8-4153,共6页
借助钉扎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掺杂铜柱的三相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以提高其厚度方向的导热性能。在传统混合定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钉扎铜柱的特征长度与排布形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理论模型来预报该新型三相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借助钉扎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掺杂铜柱的三相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以提高其厚度方向的导热性能。在传统混合定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钉扎铜柱的特征长度与排布形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理论模型来预报该新型三相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并探讨了导热改性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的理论预报模型对这种三相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预报更为准确,尤其是在钉扎铜柱体积分数较小时。在研究范围内,这种钉扎方法导热改性效果明显,力-热综合性能较好。复合材料导热性能随着钉扎铜柱体积分数的提高而增加,且增加速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源于铜柱间热影响区的产生;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及层间剪切性能随着钉扎铜柱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速率不断减小。当钉扎铜柱体积分数相同时,钉扎铜柱的特征长度与排布形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与拉伸性能及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不大。材料失效主要以钉扎孔位置挤压开裂破坏占主导,钉扎体与基体界面间的自然连接性能较弱,预计通过金属镀铜法加以改善,并可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力-热一体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合物复合材料 导热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加工Ag-TiO_(2)微纳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李玥 王燕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为了提高TiO_(2)在太阳光下的催化性能,采用真空蒸镀法在金属钛表面蒸镀Ag膜,并结合飞秒激光做一步加工,同步实现了微纳结构TiO_(2)的生成与Ag粒子的复合,取得了具有良好太阳光催化性能的掺Ag的TiO_(2)表面。结果表明,经300min模拟太阳... 为了提高TiO_(2)在太阳光下的催化性能,采用真空蒸镀法在金属钛表面蒸镀Ag膜,并结合飞秒激光做一步加工,同步实现了微纳结构TiO_(2)的生成与Ag粒子的复合,取得了具有良好太阳光催化性能的掺Ag的TiO_(2)表面。结果表明,经300min模拟太阳光辐照,掺杂Ag的TiO_(2)微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70%,是具有同样结构的TiO_(2)材料的1.5倍;这种基于体材料直接加工的方法可以提高比表面积,解决传统TiO_(2)分散性高、难回收的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结构化掺杂Ag的TiO_(2)材料在模拟太阳光照下光催化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这一结果对制备环保高效的TiO_(2)光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并有望应用于工厂大规模快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Ag-TiO_(2) 激光表面改性 光催化 微纳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mm厚板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杰 杨景宏 +2 位作者 王炎金 宫文彪 屈志军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104,118,共4页
采用搅拌摩擦焊双面焊工艺,对35 mm厚板6005A-T6铝合金型材进行了搅拌摩擦焊接,获得成形良好、表面光滑、无隧道孔和沟槽缺陷的焊接接头.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及电子拉伸试验机等对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 采用搅拌摩擦焊双面焊工艺,对35 mm厚板6005A-T6铝合金型材进行了搅拌摩擦焊接,获得成形良好、表面光滑、无隧道孔和沟槽缺陷的焊接接头.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及电子拉伸试验机等对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头焊核区组织为细小等轴晶;前进侧出现明显的螺旋纹及清晰的结合线,热力影响区晶粒被明显拉长呈条状组织,热影响区受热晶粒粗大;后退侧未见螺旋纹,晶粒比前进侧细小,过渡区较前进侧宽.在搅拌头旋转频率为650 r/min,焊接速度为200 mm/min工艺条件下接头抗拉强度为213 MPa,达到母材强度的84.8%,断裂起始于焊缝前进侧的热影响区,扩展至双面焊接重合区时,沿着焊缝后退侧热影响区直至断裂;接头显微硬度最低值出现在前进侧热影响区,最低值为50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板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匙孔补焊接头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杰 杨景宏 +1 位作者 韩凤武 宫文彪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9-33,共5页
研究了35mm厚板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匙孔补焊工艺,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及电子拉伸试验机等对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铝合金块材填充匙孔后进行FSW焊接,获得成型良好、表面光滑的焊缝;未加填充材料的... 研究了35mm厚板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匙孔补焊工艺,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及电子拉伸试验机等对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铝合金块材填充匙孔后进行FSW焊接,获得成型良好、表面光滑的焊缝;未加填充材料的匙孔位置,焊缝表面出现沟槽缺陷。FSW焊接一次接头的前进侧焊核区与热力影响区之间存在"吻接"缺陷;FSW焊接二次和三次接头的前进侧和后退侧过渡区均连接良好,二者组织无明显差别;FSW焊接一次和二次接头显微硬度分布呈W型,硬度最低值均出现在前进侧热影响区分别为56HV和60HV;采用搅拌头旋转速率为720r/min,焊接速率为180mm/min焊接工艺条件下,FSW焊接一次、二次和三次接头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73、210和20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焊接工艺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Ni-SiC纳米复合镀层的显微组织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吴化 陈涛 王庆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8-52,共5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脉冲电沉积复合镀技术在铜基表面制备Ni-SiC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超声波的施加和不同电极摆放方式对镀层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和第二相颗粒共同作用可以显著细化复合镀层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可达到HV760;... 采用超声波辅助脉冲电沉积复合镀技术在铜基表面制备Ni-SiC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超声波的施加和不同电极摆放方式对镀层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和第二相颗粒共同作用可以显著细化复合镀层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可达到HV760;复合镀层镍衍射晶面(200)和(220)峰位的变化,说明晶粒生长过程中的择优取向得到了抑制;在其他施镀条件相同时,与电极垂直摆放相比较,电极水平放置时复合镀层厚度减至为12.0μm,且显微硬度下降为HV343。分析原因是,电极水平摆放时第二相颗粒的自沉降作用覆盖阴极表面,阻碍镍的沉积,从而降低了复合镀层中SiC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IC复合镀层 电极摆放 超声波 择优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阴极电子束对多弧离子镀TiAlN薄膜组织形貌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化 宋力 +1 位作者 李雪松 杨悦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采用空心阴极电子束辅助多弧离子镀的方式在WC基体上制备了TiAlN薄膜,讨论了电子束能量的大小对膜层组织形貌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轮廓测试仪及材料表面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薄膜的相组成、微观... 采用空心阴极电子束辅助多弧离子镀的方式在WC基体上制备了TiAlN薄膜,讨论了电子束能量的大小对膜层组织形貌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轮廓测试仪及材料表面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薄膜的相组成、微观结构、三维形貌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施加空心阴极电子束作用时薄膜具有明显的(112)择优取向,随着空心阴极电流的提高,薄膜逐渐朝着多晶面生长,择优取向减弱。电子束对膜层的形貌及摩擦学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电子束能量的提高,膜层逐渐变得致密、平整,表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均降低,抗磨损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阴极 TIALN薄膜 电子束 离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法制备(Ti,Al)N涂层中残余应力对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化 陈涛 宋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64,92,共6页
在国产离子镀和空心阴极离子镀复合镀膜机上,通过改变脉冲偏压值制备了(Ti,Al)N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相组成进行了检测分析,并通过测得的衍射谱线计算了(Ti,Al)N涂层中的残余应力值;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微观形貌显示涂层表面存... 在国产离子镀和空心阴极离子镀复合镀膜机上,通过改变脉冲偏压值制备了(Ti,Al)N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相组成进行了检测分析,并通过测得的衍射谱线计算了(Ti,Al)N涂层中的残余应力值;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微观形貌显示涂层表面存在"大颗粒"现象;用材料表面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检测了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力和涂层的硬度值。对涂层中残余应力与质量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表明:(Ti,Al)N涂层中存在着残余压应力,且随脉冲偏压值的增加其值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涂层中"大颗粒"现象随脉冲偏压值的提高能够显著得到减轻,涂层与基体间结合力得到提高,涂层的硬度值增大,涂层质量和力学性能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AL)N涂层 残余应力 X射线衍射法 大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合金超级贝氏体钢组织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化 张翠翠 +1 位作者 梁言 刘云旭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针对贝氏体研究中的超级贝氏体组织,设计了试验用钢70MnSi2CrMo,经低温等温处理,获得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对其进行相组成和形态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马氏体... 针对贝氏体研究中的超级贝氏体组织,设计了试验用钢70MnSi2CrMo,经低温等温处理,获得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对其进行相组成和形态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点稍上的中低温区等温处理,贝氏体铁素体沿γ相晶界转变,无碳化物析出;α相转变排碳导致成分起伏,α/γ交界处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增加,难以转变成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变特征、过饱和的碳浓度、高密度位错、以及纳米尺寸相界面和亚结构等,影响着超级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贝氏体 贝氏体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组织 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_2SnC导电陶瓷 被引量:7
18
作者 金松哲 任露泉 +2 位作者 张力辉 王蕾 孙世成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8-71,共4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对机械合金化合成的Ti2SnC粉体进行烧结,研究了烧结温度对机械合金化和SPS烧结Ti2SnC导电陶瓷块体相组成、显微组织及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合成Ti2SnC粉体在800~1000℃之间进行SPS烧结可以获...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对机械合金化合成的Ti2SnC粉体进行烧结,研究了烧结温度对机械合金化和SPS烧结Ti2SnC导电陶瓷块体相组成、显微组织及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合成Ti2SnC粉体在800~1000℃之间进行SPS烧结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致密块体,在1000℃进行烧结时,孔隙率低于2%。在600~1000℃范围内,烧结块体中Ti2SnC的含量随烧结温度的提高逐渐增加;Ti2SnC的晶粒大小随温度升高逐渐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SnC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机械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压磨诱导0Cr21Mn17Mo2NbN0.83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纳米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晓鹏 秦超 +2 位作者 季长涛 李明月 郭步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共5页
塑性变形技术可实现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并且可改进材料的表面性能。本研究设计一种镶嵌滚珠的摩擦头并安装在铣床上,对经1150℃等温10h、水冷处理后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0Cr21Mn17Mo2NbN0.83(钢板、厚度8mm)进行表面机械压磨处理,利用光... 塑性变形技术可实现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并且可改进材料的表面性能。本研究设计一种镶嵌滚珠的摩擦头并安装在铣床上,对经1150℃等温10h、水冷处理后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0Cr21Mn17Mo2NbN0.83(钢板、厚度8mm)进行表面机械压磨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RD、显微硬度仪等研究分析了经机械压磨处理后实验钢表面层组织及硬度的变化,同时考察了奥氏体表面层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经240min、360min、480min机械压磨处理后,可获得具有纳米尺度的表面层,且表面层的组织稳定,仍为单相奥氏体。由表面至距表面700μm深度区域,晶粒尺寸呈梯度递增趋势;硬度由表面至基体逐渐减小,表面硬度较基体硬度提高1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 表面纳米化 显微组织 硬度 机械压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热处理制备Ti_3AlC_2导电陶瓷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可心 金松哲 杨晨 《人工晶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15-3718,3723,共5页
对Ti、Al、C单质混合粉体进行机械合金化加工,通过对所得混合粉体进行高温热处理以此获得高纯度的Ti3AlC2陶瓷粉体,研究了球磨时间和热处理温度对粉体中Ti3AlC2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球磨转速550 r/min,球磨时间3 h的条件下,合成混合... 对Ti、Al、C单质混合粉体进行机械合金化加工,通过对所得混合粉体进行高温热处理以此获得高纯度的Ti3AlC2陶瓷粉体,研究了球磨时间和热处理温度对粉体中Ti3AlC2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球磨转速550 r/min,球磨时间3 h的条件下,合成混合粉体中的Ti3AlC2的含量为83.5wt%。在8501000℃范围内,粉体中Ti3AlC2的含量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热处理温度为1000℃时,计算粉体中Ti3AlC2的含量高达99.7wt%;将观察倍数扩大到60000倍,可以清晰观察到Ti3AlC2典型六方形状的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C2 机械合金化 放电等离子烧结 导电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