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的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汲军 吴大威 +2 位作者 张益群 田勇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9-1123,1252,共5页
目的:研究在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ICA)与蝶窦内壁骨性标志物和ICA与蝶窦口中心的正确位置关系,帮助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方法:利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影像,重建手术起始平面(IOP),即垂直于矢状面、且经过蝶窦开口和垂... 目的:研究在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ICA)与蝶窦内壁骨性标志物和ICA与蝶窦口中心的正确位置关系,帮助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方法:利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影像,重建手术起始平面(IOP),即垂直于矢状面、且经过蝶窦开口和垂体窝中点的平面;引入三维坐标系,以蝶窦口中心为原点、x轴与镜身(蝶窦外部)重叠且平行于矢状面,z轴垂直于矢状面,y轴垂直x与z轴,观察ICA的位置及其标志点对应关系,测量指标有IOP上同侧ICA内侧壁(IAM)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对侧ICA内侧壁(CAM)坐标、CAM距中线最小距离和ICA的深度。结果:在IOP平面内只有37.5%ICA的位置与颈动脉隆突(ICAP)位置对应准确。在IOP上IAM在坐标系中的坐标约为1.50、-0.30和0.55cm;CAM坐标约为1.49、-0.30和1.52cm,CAM距中线最小距离为6.2mm;ICA的平均深度为1.1mm。结论:IOP上ICA坐标范围的确定对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有帮助;在IOP中以过蝶窦口的矢状面为参照,在其内侧水平6.2mm范围内操作可以认为是相当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蝶窦垂体手术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隆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铭 马玉祥 +3 位作者 王玉发 王祥 韩青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2-1125,1208,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8±3)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内踝上皮支 双轴点皮瓣 双轴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安全距离和角度的头颅CT图像重建及测量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铭 高玲 +3 位作者 胡金秋 张诗林 田勇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通过对重建头颅CT图像的测量,阐明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方法:随机选择100名正常人垂体头颅CT图像,以垂直和平行于两眼球边缘的CT图像为准线进行三维重建,分别在鼻道正中矢状面上和经鼻尖与鞍背两端平面上... 目的:通过对重建头颅CT图像的测量,阐明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方法:随机选择100名正常人垂体头颅CT图像,以垂直和平行于两眼球边缘的CT图像为准线进行三维重建,分别在鼻道正中矢状面上和经鼻尖与鞍背两端平面上测量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的角度和距离,确定安全范围;研究对象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测量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角度和距离。结果:在鼻道正中的矢状面上测得的角度 A1(矢状面上鼻尖与鞍结节和鞍背根部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1.22±1.35)°,95%置信区间为8.92°~13.76°,距离D1(角度 A1所在平面与鞍底形成的交线上鞍结节与鞍背根部之间的距离)为(16.71±2.07)mm,95%置信区间为13.11~19.93 mm。在鼻尖与鞍背两端所确定的平面上测得的角度 A2(鼻尖与鞍背两端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8.91±1.19)°,95%置信区间为7.12°~10.72°,距离D2(角度 A2所在平面与鞍底形成的交线上鞍背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4.23±2.09)mm,95%置信区间为10.81~17.92 mm。以上4个参数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性别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在鼻道正中的矢状面上的移动角度应小于(11.22±1.35)°,移动距离应小于(16.71±2.07)mm;在鼻尖与鞍背两端所构成的平面上的移动角度应小于(8.91±1.19)°,移动距离应小于(14.23±2.0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手术 安全范围 CT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4
作者 李忱 薛辉 +3 位作者 刘佳梅 张秀英 宋宇 王金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206,F0002,I0001,共7页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AECs)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为AE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0只Wistar大鼠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损伤后分别进行明胶海绵加生理盐水移植(明胶海绵组)和明胶海绵加A...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AECs)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为AE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0只Wistar大鼠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损伤后分别进行明胶海绵加生理盐水移植(明胶海绵组)和明胶海绵加AECs移植(AECs移植组),同时设SCI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移植后2和4周,常规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和脊髓组织结构;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移植物和脊髓组织中神经丝蛋白(NF)阳性神经纤维、5-羟色胺(5-HT)能神经纤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神经纤维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采用荧光红顺行示踪技术观察移植后脊髓神经纤维恢复情况;BBB功能评分方法评价移植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ECs移植可促进脊髓本身神经纤维的再生,并促进了NF、5-HT和CGRP神经纤维的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可穿过GFAP阳性区域进入移植物中,AECs移植组移植物中NF阳性神经纤维数明显多于明胶海绵组(P<0.05)。AECs移植组、明胶海绵组及SCI模型组BBB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s移植组与明胶海绵组和SCI模型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s移植可促进SCI后神经纤维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羊膜上皮细胞 细胞移植 神经再生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