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宗贵 陈金明 +4 位作者 黄佐 赵君 黄高忠 张家友 宋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 (10 m g/ d)对动脉硬化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5 7例冠心病患者 (4 4例男性、13例女性 ) ,年龄 (5 8.4± 11.3)岁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冠脉造影当晚起口服普伐他汀 10 mg/ d,经平均 7.3个月随访 ,...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 (10 m g/ d)对动脉硬化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5 7例冠心病患者 (4 4例男性、13例女性 ) ,年龄 (5 8.4± 11.3)岁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冠脉造影当晚起口服普伐他汀 10 mg/ d,经平均 7.3个月随访 ,复查冠脉造影和血脂。 结果 :(1)普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 ,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和甘油三酯 (TG)分别下降 15 .0 % (P<0 .0 1)、18.0 % (P<0 .0 1)和 6 .0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升高 10 .6 % ;对照组 TC和 L DL - C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3)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需行 PTCA或 CABG的反复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P<0 .0 5 )。 (4 )普伐他汀对心率、血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普伐他汀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调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心血管事件 调脂作用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佐 葛均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29-932,共4页
现代药物治疗在阻止心室重构和充血性心衰进展方面还十分有限 ,通过细胞移植替代或使心肌细胞再生的心脏细胞重建技术 ,为阻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充血性心衰进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最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未分化的多潜能干... 现代药物治疗在阻止心室重构和充血性心衰进展方面还十分有限 ,通过细胞移植替代或使心肌细胞再生的心脏细胞重建技术 ,为阻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充血性心衰进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最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未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 ,它可进一步分化为包括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内的各种类型细胞。现今干细胞移植的大部分资料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 ,证实干细胞治疗能替代缺失的心肌 (心肌再生 )和促进心脏再血管化 (血管新生 )。这些研究成果很快被用于人类的研究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早期的一期临床研究结果有效和安全 ,但规模还很小 ,尚处于早期 ,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证实心脏细胞重建治疗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干细胞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3
作者 任昌振 董士铭 +2 位作者 胡博文 贺治青 梁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36-1141,共6页
许多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研究发现,肿瘤治疗引起心功能障碍及随后的心力衰竭主要由于血管毒性所致,而非心肌毒性。然而,并不是所有肿瘤治疗的血管毒性都可以用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解释。在过... 许多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研究发现,肿瘤治疗引起心功能障碍及随后的心力衰竭主要由于血管毒性所致,而非心肌毒性。然而,并不是所有肿瘤治疗的血管毒性都可以用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发现心肌缺血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所不能看到的复杂血管网络结构或功能障碍所致,即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CTRCD)和CMD存在许多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CTRCD与CMD的联系,为探索心血管疾病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血管毒性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马丽萍 张国元 +2 位作者 侯健 吴宗贵 丁思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TNF和IL-6可引起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脱落;并且随着TNF和IL-6浓度加大及作用时间延长,培养液中ACE和LDH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IL-6 TNF HV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时钙调素的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任雨笙 杜荣增 +3 位作者 黄佐 潘晓明 樊民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0-622,共3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钙调素含量变化的作用。方法:应用3H- TdR掺入法和磷酸二酯酶法,观察不同浓度(1、10、20、30、40ng/ml)PDGF-BB对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和钙调素 含量变化的...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钙调素含量变化的作用。方法:应用3H- TdR掺入法和磷酸二酯酶法,观察不同浓度(1、10、20、30、40ng/ml)PDGF-BB对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和钙调素 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结果:不同浓度PDGF-BB作用后,处于静止状态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增加,并呈 现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在40ng/ml浓度时DNA的合成达到高峰(P<0.01)。平滑肌细胞在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后,细胞内钙调 素含量逐渐增加,在9h时出现一个短暂的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不同浓度PDGF-BB作用后,钙调素含量增加,并呈现出明显的 浓度依赖关系,30ng/ml浓度时作用最为显著(P<0.01)。结论:PDGF可促进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与增 加钙调素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诱导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钙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氧化应激与内膜病变 被引量:7
6
作者 汤月霞 梁春 +1 位作者 刘永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相关的氧化应激在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胶原酶消化+钝性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血管外膜损伤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相关的氧化应激在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胶原酶消化+钝性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血管外膜损伤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抗氧化酶HO-1的mRNA表达,荧光探针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结果:外膜损伤可致内膜增生性病变;外膜损伤导致p22phox/HO-1 mRNA表达明显升高,血管组织ROS产量增加。结论:血管外膜参与了内膜病变形成的病理过程;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的氧化应激可能是外膜损伤致内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膜损伤 氧化应激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的血管紧张素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延松 吴宗贵 +1 位作者 杨军柯 黄高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讨组织和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iotensin ,Ang )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 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维生素D负荷组、内皮损伤组,分别以普通饲料、 高脂饲料、高... 目的?探讨组织和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iotensin ,Ang )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 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维生素D负荷组、内皮损伤组,分别以普通饲料、 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维生素D负荷、高脂饲料+维生素D负荷+内膜球囊损伤术处理,复制大鼠AS形成3个阶段(高脂血 症、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较成熟AS病变斑块形成)模型。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胸主动脉内(中)膜厚度,采用放 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和血浆Ang 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维生素D负荷组及内皮损伤组大鼠 胸主动脉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加(P<0.01),中膜厚度减少(P<0.05,P<0.01);3组模型动物胸主动脉组织Ang 水平均显著 高于(以内膜损伤组最高)对照组(P<0.05或P<0.01),且组织Ang 水平与内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934,P<0.01); 而血浆Ang 水平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S的病变程度与大鼠胸主动脉Ang 水平密切相关,而与血浆Ang 水平 无关。提示Ang 水平增高是AS的致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紧张素Ⅱ 高脂 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任雨笙 黄佐 +3 位作者 潘晓明 杜荣增 顾兴建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应用3H 脯氨酸掺入方法,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3 种细胞胶原蛋白合...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应用3H 脯氨酸掺入方法,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3 种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可促进处于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分别在30 ng/ml和40 ng/ml时达到高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血管内皮细胞胶原蛋白合成总量无明显促进作用。在30 ng/ml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作用下,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别在36 h和48 h时胶原蛋白合成达到高峰。结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可明显促进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的合成,对血管内皮细胞胶原蛋白合成总量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成纤维细胞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血管成形术对血浆TNF-α、ET水平及局部血管组织ET-IR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杜荣增 吴宗贵 +2 位作者 黄佐 黄高忠 张国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通过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 ,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 (BA )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水平及局部血管组织 ET免疫反应性 (ET- IR)的影响。 方法 :2 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经高脂饲料喂养至少 8周造成AS,然后进... 目的 :通过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 ,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 (BA )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水平及局部血管组织 ET免疫反应性 (ET- IR)的影响。 方法 :2 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经高脂饲料喂养至少 8周造成AS,然后进行髂动脉 BA ,18只兔获得成功。检测了 BA前、即刻及 2 4h后血浆 ET和 TNF-α水平 ,ET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TNF-α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同时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价血管组织 ET- IR。 结果 :BA前后即刻 :血浆 ET水平 (pg/ml)分别为 76 .4± 13.5 8和 92 .6 7± 11.38(P<0 .0 5 ) ;2 4h后恢复至扩张前水平 77.13± 12 .87(P>0 .0 5 ) ;而血浆 TNF-α水平 (U /m l)分别为 31.35± 6 .2 3和 5 6 .2 6± 7.37(P<0 .0 5 )。 2 4h后血浆 TNF-α水平 (33.41± 6 .79)与扩张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 .0 5 )。BA后局部髂动脉血管壁 ET- IR较未经 BA的髂动脉明显增加。结论 :BA后血浆 ET、TNF-α水平升高及局部血管壁 ET- IR增加可能与局部血管内膜损伤有关 ,提示 ET、TNF-α可能参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缩血管肽类 肿瘤坏死因子 球囊血管成形术 ET-IR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IL-1β及IL-6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弘 沈茜 +2 位作者 章同华 秦永文 张国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和方法:应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TNFα、IL-1β、IL-6对微血管内皮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调节。结果:5×104U/L的TNFα和IL-1β可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诱... 目的和方法:应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TNFα、IL-1β、IL-6对微血管内皮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调节。结果:5×104U/L的TNFα和IL-1β可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诱导内皮6h),并分别于105U/L、2×105U/L浓度时使中性粒细胞粘附数达高峰,但不同浓度的IL-6均未使粘附增加,免疫组化ABC法证实了同样的结果。进一步用抗ICAM-1和抗LFA-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表明,两种抗体在5mg/L浓度下可显著阻断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结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主要通过粘附分子ICAM-1/LFA-1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TNFΑ IL 中性粒细胞 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致大鼠血管的收缩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雨笙 吴宗贵 +3 位作者 黄佐 潘晓明 杜荣增 顾兴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作用。方法:采用离体灌流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标本,观察不同浓度的PDGF-BB对其收缩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对比,并观察异搏定、吲哚美辛、酚妥拉明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对PDG...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作用。方法:采用离体灌流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标本,观察不同浓度的PDGF-BB对其收缩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对比,并观察异搏定、吲哚美辛、酚妥拉明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对PDGF-BB缩血管作用的影响。结果:PDGF-BB对大鼠胸主动脉有明显的收缩作用,阈浓度为2×10-10mol/L,且呈现出浓度效应关系;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PDGF-BB对血管的收缩幅度低于去甲肾上腺素,但其收缩血管的活性高于去甲肾上腺素。吲哚美辛、酚妥拉明对PDGF-BB的收缩血管反应无明显影响,异搏定及普萘洛尔可明显抑制PDGF-BB的收缩血管反应。结论:PDGF-BB对大鼠胸主动脉有明显的收缩作用,且呈现浓度效应关系,异搏定及普萘洛尔可抑制PDGF-BB的收缩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主动脉 血管收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I对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荣增 任雨笙 +1 位作者 黄高忠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1-611,620,共2页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 ACEI 血浆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依那普利 培哚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酶和透明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CD4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咏梅 吴宗贵 +2 位作者 李莉 张玲珍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酶 (HAase)和透明质酸 (HA)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机制 ,寻找促血管新生的新途径。 方法 :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BAEC)离体培养模型 ,分别经 HAase或 HA刺激 ,用 MTT法观察 BAEC增殖率的变化 ;经流式细胞术...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酶 (HAase)和透明质酸 (HA)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机制 ,寻找促血管新生的新途径。 方法 :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BAEC)离体培养模型 ,分别经 HAase或 HA刺激 ,用 MTT法观察 BAEC增殖率的变化 ;经流式细胞术 (FCM)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CD44的表达。 结果 :HAase(5 0μg/ ml)作用后细胞增殖率 (% )为5 0 .10± 1.2 3(P<0 .0 1) ,使细胞周期中 S期和 G2 / M期细胞比例增加 12 .8% ,CD44的表达细胞数和表达量增加 ;而高浓度HA (10 0μg/ m l)则抑制 BAEC的增殖和 CD44的表达。 结论 :HAase可降解细胞外基质中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的 HA,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CD44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期再狭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宗贵 关战军 陈金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再狭窄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家兔髂动脉、高脂血症兔髂动脉成形术后2周非狭窄段和狭窄段SMC,分别用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 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再狭窄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家兔髂动脉、高脂血症兔髂动脉成形术后2周非狭窄段和狭窄段SMC,分别用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种静止期SMC及增殖期再狭窄SMC中EGFR的表达。结果:3种静止期SMC均未见EGFRmRNA表达,而再狭窄SMC受血清刺激后4h即有EGFRmRNA表达,至指数生长期表达更明显。免疫组化显示EGFR蛋白质仅在指数生长期SMC中显现阳性反应,其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膜。结论:EGFR表达增加与再狭窄过程中SMC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成形术 再狭窄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成形术对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影响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兵 李玉莉 +3 位作者 何金 张国元 芮耀诚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5-227,F003,共3页
目的:观察动脉成形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成形术前及术后24,48,72h,7d和14d,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 目的:观察动脉成形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成形术前及术后24,48,72h,7d和14d,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颈总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成形术后24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和72h中膜EGFR阳性表达均进一步增加;7和14d动脉中膜EGFR阳性表达的SMC均较72h显著减少,但新生内膜中增殖的SMC均显示大量EGFR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以胞膜处最明显。结论:动脉成形术使血管SMCEGFR表达显著增加,再狭窄形成过程中SMC增殖与EGF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成形术 平滑肌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路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0-562,共3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饲构建主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10)和单纯高脂饮食组(n=6);另有一组动物喂饲普...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饲构建主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10)和单纯高脂饮食组(n=6);另有一组动物喂饲普通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n=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组动物AS斑块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辛伐他汀组和单纯高脂饮食组AS斑块VEGF阳性信号强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VEGF阳性信号强度又显著低于单纯高脂饮食组(P<0.05)。结论:提示辛伐他汀可一定程度稳定斑块,延缓AS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主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应激对正常青年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佐 樊民 +4 位作者 王磊 王海兵 高文武 方平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96-997,共2页
目的 :观察精神应激对正常青年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法测定 30例正常青年人精神应激(心算 6min)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血流介导性舒张反应 ) ,同时测定心率和血压。 结果 :精神应激时心率由 (72±1 3... 目的 :观察精神应激对正常青年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法测定 30例正常青年人精神应激(心算 6min)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血流介导性舒张反应 ) ,同时测定心率和血压。 结果 :精神应激时心率由 (72±1 3)次 /min增加到 (99± 2 0 )次 /min(P <0 .0 1 ) ,增幅为 (37± 2 3) % ;收缩压、舒张压分别由 (1 1 8± 8)、(71± 6 )mmHg(1mmHg=0 .1 33kPa)上升到 (1 30± 1 3)、(78± 8)mmHg(P <0 .0 1 ) ,分别上升 (1 0± 7) %和 (1 2± 8) %。无精神应激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内径变化率为 (9.4 4± 5 .73) % ,精神应激时上升到 (1 1 .5 5± 6 .4 7) % (P <0 .0 1 )。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应激 正常 青年人 血管内皮功能 二维超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兔髂动脉再狭窄血管内皮素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荣增 张国元 +1 位作者 吴宗贵 倪灿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兔髂动脉再狭窄(RS)组织内皮素(ET)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探讨ET与RS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至少6周,采用血管内皮剥脱术造成髂动脉粥样硬化(AS)性狭窄,15只兔经球囊血管成形... 目的:观察兔髂动脉再狭窄(RS)组织内皮素(ET)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探讨ET与RS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至少6周,采用血管内皮剥脱术造成髂动脉粥样硬化(AS)性狭窄,15只兔经球囊血管成形术获得了成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价RS动脉壁组织ET免疫反应性。结果:RS髂动脉血管壁内皮素免疫反应性(ET-IR)较未经血管内皮剥脱术的对侧髂动脉壁ET-IR明显增加。结论:ET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血管收缩及RS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冠心病 并发症 动脉再狭窄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LDL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人Ⅰ型胶原α2(Ⅰ)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倩 吴宗贵 +1 位作者 高春芳 王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了解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 μg/ml)的OX—LDL对VSMC增殖... 目的:了解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 μg/ml)的OX—LDL对VSMC增殖的影响。(2)构建含人a2(I)前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2.4 kb和-1.6 kb与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的重组体,用FuGENE转染试剂瞬时转染平滑肌细胞,CAT-ELISA测定150/μg/ml OX-LDL对重组体的作用。结果:(1)OX—LDL促进VSMC增殖,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促增殖作用越强;(2)与对照组相比,VSMC经重组体pCOLH2 1.6、pCOLH2 2.4转染再经OX—LDL作用后,相对CAT分别为1.78±0.01及1.67±0.10,其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OX—LDL可促进VSMC增殖,并从转录水平增加I型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LDL 血管平滑肌细胞 人Ⅰ型胶原α2Ⅰ 基因启动子活性 细胞增殖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短暂缺血引起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对缺血后心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金明 龚肖崎 +4 位作者 钟纪根 陈思聪 张国元 吴宗贵 杨勇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短暂缺血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心肌缺血前颈外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ITC-BSA,3.0my/kg),1h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测定心肌收缩...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短暂缺血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心肌缺血前颈外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ITC-BSA,3.0my/kg),1h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测定心肌收缩功能动态变化和心肌组织FITC-BSA浓度。结果:15、20min心肌缺血或缺血后再灌注1h可引起心肌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缺血组心肌FIT-BSA由假结扎组的(166.0±7.9)μg/g心肌增加到(240.6±7.8)μg/g(IS15组)和(267.4±7.9)μg/g心肌(IS20组)(P<0.01)。再灌注1h后,FITC-BSA减低至(224.8±11.8)μg/g心肌(MS15组)和(241.7±6.0)μg/g心肌(MS20组),但仍比假结扎组高35.4%和45.6%。短暂缺血后心肌功能明显减退,再灌注后逐渐恢复,但仍未达到假结扎组水平。FITC-BSA增加越明显,心肌功能障碍越严重。结论:短暂缺血所致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参与了顿抑心肌的发生机制,抑制短暂缺血引起的心肌徽血管通透性增加可改善缺血后的心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微血管通透性 心室功能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