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储层CO_(2)吸附解吸行为及弥散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魏兵 陈海龙 +2 位作者 刘帅 赵金洲 Kadet Valeriy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186,共11页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等温吸附和CO_(2)驱替CH4物理模拟实验,采用体积法和动态柱突破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页岩储层CO_(2)吸附量与温度、压力、页岩物性(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比表面积)的关系以及CO_(2)注入速度对弥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在页岩储层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逐渐增大,当压力大于12 MPa后吸附量达到饱和状态,饱和吸附量为1.8~8.1 cm^(3)/g;②CO_(2)饱和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压力、页岩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呈正相关关系;③CO_(2)驱替CH4的弥散过程处于对流与扩散共同主导的过渡区域,其表观弥散系数在10-7 m^(2)/s数量级且与CO_(2)注入速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揭示了CO_(2)弥散规律,初步证实了页岩储层注CO_(2)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与碳封存的可行性,同时为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注CO_(2)提高采收率 碳封存 吸附 解吸 CO_(2)驱替 饱和吸附量 页岩物性 弥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凝析油稳定塔塔底重沸器2205管束的腐蚀失效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庆国 唐全宏 +4 位作者 秦振杰 李一凡 李磊 李轩鹏 付安庆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08,共6页
某油田凝析油稳定塔塔底重沸器2205双相不锈钢换热管束发生开裂失效。通过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和组织检查、残余应力测试、断口分析以及应力腐蚀试验系统分析了其失效原因。结果表明:换热管束失效多集中在U形弯区域,裂纹多呈现环向开裂特... 某油田凝析油稳定塔塔底重沸器2205双相不锈钢换热管束发生开裂失效。通过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和组织检查、残余应力测试、断口分析以及应力腐蚀试验系统分析了其失效原因。结果表明:换热管束失效多集中在U形弯区域,裂纹多呈现环向开裂特征;在失效管束U形弯区域存在残余拉应力,其最大值达到262 MPa;断口表面可见明显的解理和准解理特征,以及二次裂纹。综合分析结果可知管束失效原因为高温-结盐-氧引起的氯化物应力腐蚀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05不锈钢 换热管束 应力腐蚀开裂 结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相微乳液形成及特性参数测定方法
3
作者 张相春 毛恒博 +2 位作者 罗梓轩 魏斌 王靖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5-1183,共9页
中相微乳液是一种特殊的稳定分散体系,其组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这种微乳液体系具有独特的三相共存特性,即能同时与剩余水相和剩余油相存在,形成复杂的相态结构,对于污染物的去除和处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指导工... 中相微乳液是一种特殊的稳定分散体系,其组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这种微乳液体系具有独特的三相共存特性,即能同时与剩余水相和剩余油相存在,形成复杂的相态结构,对于污染物的去除和处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指导工业生产中的微乳液配制和优化,为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的表面活性剂提供指导,提出中相微乳液形成及特性参数测定方法。将油藏水溶液、固体碳酸钠、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碱水溶液及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为成5种基础水样和4种工作水样,自制结构不同的6种烷基芳基磷酸盐,测定不同烷基链长、不同芳环位置以及不同温度影响下,中相微乳液特性参数。通过实验分析可知:该工作水样中存在纳米级中相微乳液液珠和纳米级细小中相微乳状液液珠的2个粒径分散群,在不加碱或者加碱浓度较低时由于工作水样接触原油进而形成了中相微乳液;水样时间为7~91 d时,原油与工作水样U0D3形成的中相微乳液液珠累计由97%降至87%,证明中相微乳液存在不稳定性;中相微乳液耐盐能力与烷基链长、芳基位置负相关,与温度变化正相关;增溶能力与烷基链长、芳基位置正相关,与温度变化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磷酸盐 中相微乳液 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薛锐 赵俊峰 +3 位作者 闫占冬 杨瑶 赵旭东 赵中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资料分析、野外剖面实测等基础上,将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段直罗组下段细分为2个亚段。在直罗组中识别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认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主要发育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东北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砂质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结合前人研究工作,认为源岩物质组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气候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的整体认识,可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床的进一步勘查提供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压裂返排液复配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欢 由庆 +2 位作者 韩坤 刘逸飞 方吉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07,共6页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体系配方0.2%RSH-2+0.012%AOS,并评价了该复配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纯返排液体系在质量分数0.02%~0.5%范围内仅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1m N/m数量级,而0.2%RSH-2+0.012%AOS复配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3m N/m超低数量级;同时,该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优良,油水比1∶1的乳状液在静置10 h后的析水率仅30%。该复配体系在渗透率0.0025μm^2的岩心中吸附性能优良,注入124.5 PV时吸附达到动态饱和,动态吸附量为7.52 mg/g,水驱后表面活性剂的滞留量只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1/4~1/3。该复配驱油体系具有较强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1.8%,能满足低渗透油藏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体系复配 协同效应 性能评价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积过程尺度下正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杜威 纪友亮 +4 位作者 李其海 王子涵 席家辉 唐林 高星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1,共10页
沉积正演数值模拟是研究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由大量的数值模型支撑,但如何选择和应用数值模型仍是难点。为此,梳理了沉积数值模型的时间尺度、驱动机制、河道演化、遵循规则、沉积结果和适用对象,着重阐述了Delft3D和DIONISOS模型的运... 沉积正演数值模拟是研究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由大量的数值模型支撑,但如何选择和应用数值模型仍是难点。为此,梳理了沉积数值模型的时间尺度、驱动机制、河道演化、遵循规则、沉积结果和适用对象,着重阐述了Delft3D和DIONISOS模型的运算原理、参数选择、模拟结果和局限性。不同湖平面级次控制下的层序演化和发育过程与沉积过程尺度相对应,沉积物组分特征和模拟目标是优选数值模型的基本原则,井-震数据和地质建模算法是验证和优化训练模型的必要手段,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模型是沉积正演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型 储层建模 浅水湖盆 沉积过程 层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植物酚改善淀粉类钻井液处理剂的抗温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洁 景云天 +4 位作者 朱宝忠 姚皇有 张凡 唐德尧 陈刚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8-293,300,共7页
以富含植物“三素”的橘皮粉和土豆淀粉为原料,制备了橘皮粉-淀粉复合物。通过考察添加橘皮粉-淀粉复合物的水基钻井液表观黏度、动切力、降滤失性能和黏附系数,探讨改善淀粉类钻井液处理剂的抗温性能,同时利用粒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 以富含植物“三素”的橘皮粉和土豆淀粉为原料,制备了橘皮粉-淀粉复合物。通过考察添加橘皮粉-淀粉复合物的水基钻井液表观黏度、动切力、降滤失性能和黏附系数,探讨改善淀粉类钻井液处理剂的抗温性能,同时利用粒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分析了该复合物在钻井液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水基钻井液中添加0.3%橘皮粉(80~120目)和1.0%土豆淀粉,其在150℃下的耐温流变性能、降滤失性能和润滑性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作用机理是橘皮粉中的植物酚能与土豆淀粉中的a多糖形成酚-多糖复合物,有效地抑制了淀粉中多糖分子链主键的高温降解,从而有效改善了淀粉类钻井液处理剂的耐温性能;同时淀粉多糖分子上的环醇羟基、橘皮酚分子上的酚羟基吸附在钻井液中膨润土颗粒的表面,形成水化膜,抑制了膨润土的水化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类钻井液 橘皮酚 表观黏度 土豆淀粉 抗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3_1油藏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冷先刚 张志国 +3 位作者 陈建文 段骁宸 蒲磊 吴小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2,共5页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庄73区块三叠系延长组长3_1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在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铸体薄片分析等,研究了沉积相和储层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长3_1沉积物源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南...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庄73区块三叠系延长组长3_1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在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铸体薄片分析等,研究了沉积相和储层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长3_1沉积物源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南部以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为主,西北部、东北部以河道沉积为主,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为有利储层;长3_1油藏主要受储层和构造的控制,为构造—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地区 长31油藏 油气富集规律 沉积物源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分注系统中流体波码信号的传输机理 被引量:5
9
作者 胡改星 王子建 +2 位作者 毕福伟 刘延青 欧阳诗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865-6872,共8页
流体波码通信用于分层注水智能监控系统,但其流体压力信号的产生与波码传输的机理一直不明。基于稳定流的流体能量方程建立流体压力信号的产生与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地面电控阀及井下配水器产生的压力信号及影响因素,揭示信号在注... 流体波码通信用于分层注水智能监控系统,但其流体压力信号的产生与波码传输的机理一直不明。基于稳定流的流体能量方程建立流体压力信号的产生与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地面电控阀及井下配水器产生的压力信号及影响因素,揭示信号在注水管中的传输机理。研究表明,地面及井下压力信号的产生来自于地面阀及井下配水器开度改变引起的流量变化,压力信号幅度受流体、输水管网、注水管或井筒参数、流体装置结构及流体控制参数的影响;信号沿注水管的传输为电控阀开度改变引起流量变化的诱导;注水管长度对地面信号的下传基本无影响,但对井下信号的上传有一定影响。数值计算表明,注水管最大流量及电控阀阻力系数的变化量对压力信号幅度的影响很大,较大的流量及阻力系数的变化量可以产生较大的信号幅度,有利于信号的传输及信号的检测与处理。该研究对于流体波码通信系统的设计与性能改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流体波码通信 信息传输 电控阀 压力信号 配水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基底三维变密度重力反演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旭亮 袁炳强 +3 位作者 李玉宏 张瑾爱 张林 郭瑞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1-471,I0012,共12页
渭河盆地前寒武系变质基底深度反演对于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基底深度认识不足。盆地内各沉积层密度随深度变化且横向上亦有差异,因此采用常密度模式的重力反演不能准确得到盆地基底深度。本文根据渭河盆地综合地... 渭河盆地前寒武系变质基底深度反演对于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基底深度认识不足。盆地内各沉积层密度随深度变化且横向上亦有差异,因此采用常密度模式的重力反演不能准确得到盆地基底深度。本文根据渭河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解释结果,结合不同构造单元内各地层密度,在不同水平位置利用6种密度—深度函数拟合实际地层密度。不同函数拟合误差统计结果表明,指数变密度函数更符合渭河盆地沉积层密度变化规律。利用不同位置的指数变密度函数中地表密度差及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系数进行插值,进而得到了全区的地表密度差及密度随深度变化因子,据此建立了渭河盆地及邻区三维密度模型,并利用该变密度模型反演了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深度。与常密度模式重力反演结果对比表明,三维变密度反演结果更加准确,能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该方法亦可为解决类似地质—地球物理问题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变密度模型 重力勘探 盆地基底 密度界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6
11
作者 肖玲 陈曦 +2 位作者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3,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是长庆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根据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合水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是长庆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根据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合水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一套灰黑—黑色细—粉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的体积分数平均为16.71%。岩石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8.15%,平均渗透率为0.102 mD,为超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型储层。(2)研究区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以亚微米孔(直径为0.1~1.0μm)含量最多,占总孔隙数量的75.56%,纳米孔隙(直径小于0.1μm)数量次之,占总孔隙数量的17.94%。孔喉类型较复杂,溶蚀成因的管束状喉道及压实成因的片状、弯片状喉道为储层主要的喉道类型。(3)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质量和分布。沉积作用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储层主要形成于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可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和浊流砂体等2种类型。中等—强压实强度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并对后期的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亚微米孔 孔隙结构 砂质碎屑流砂体 浊流砂体 成岩作用 长7段 三叠系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水平井提高油层钻遇率技术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永兴 杨军 +2 位作者 孙钿翔 王继伟 王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202-206,共5页
水平井开发可以提高油藏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益,但前提是水平井要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对于常规油藏水平井开发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较为容易,但对于像ML油田长8油藏这种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难度较大,现场随钻跟踪工作也极为棘手。... 水平井开发可以提高油藏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益,但前提是水平井要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对于常规油藏水平井开发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较为容易,但对于像ML油田长8油藏这种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难度较大,现场随钻跟踪工作也极为棘手。水平井开发主力层优选一般以定性化方法居多,定量化技术方法研究较少。从影响强非均质性储层主要测井参数的电阻率、声波时差等出发,结合水平井轨迹设计实际需求,提出了小尺度范围内储层纵向主力产层精细优选技术。2015年以来,水平井地质设计大规模应用定量化主力生产层段优选技术,在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调整中,应用三维地质建模随钻跟踪和RDMS水平井随钻远程监控技术,在ML等油田矿场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非均质性 水平井 钻遇率 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与清水的压裂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攀 孙晓 +4 位作者 贺沛 马春晓 郭兴 穆景福 刘保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8,共9页
CO_(2)压裂技术以压裂液流动性好、不伤害储层、返排快、易于形成复杂缝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与清水压裂相比,CO_(2)黏度、密度和压缩性与清水存在很大不同,且CO_(2)物性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较大。基于Helmholtz自由能建立了热物性... CO_(2)压裂技术以压裂液流动性好、不伤害储层、返排快、易于形成复杂缝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与清水压裂相比,CO_(2)黏度、密度和压缩性与清水存在很大不同,且CO_(2)物性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较大。基于Helmholtz自由能建立了热物性状态方程,完全可以满足CO_(2)压裂中所能面临的热物性计算需求。对比研究了液态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及清水压裂的液体热物理性质、裂缝起裂压力、简单双翼裂缝的扩展和天然裂缝性储层中的复杂裂缝网络的扩展。结果表明:相比于超临界CO_(2)压裂,清水压裂由于滤失小、增压速度相对快,更易形成较简单的裂缝网络,尤其是简单的双翼裂缝;超临界CO_(2)的增压范围略大于液态CO_(2),两种相态的CO_(2)大于清水的增压范围,CO_(2)压裂更有利于张裂缝和剪切裂缝的混合扩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研究成果对CO_(2)压裂和清水压裂的取舍和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清水压裂 CO_(2)物性 裂缝模拟 裂缝起裂压力 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