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油溶硫化氢超标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
作者 姬忠文 陈小兵 +1 位作者 周江 许洪川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2-1366,1370,共6页
长庆油田黄3区块部分油水井出现硫化氢气体且井数出现连年增多的趋势,给油田的生产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通过对长庆油田某区块原油及采出液硫化氢升高原因进行分析,采用硫化氢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定方法开展了油溶性硫化氢与温度压力、含... 长庆油田黄3区块部分油水井出现硫化氢气体且井数出现连年增多的趋势,给油田的生产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通过对长庆油田某区块原油及采出液硫化氢升高原因进行分析,采用硫化氢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定方法开展了油溶性硫化氢与温度压力、含水率、pH值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硫酸盐还原菌在输送过程生成硫化氢的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压力、含水率、pH值变化,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对硫化氢升高均有影响,需要有针对性投加多功能SW-02脱硫剂有效抑制油井产出硫化氢,为保障油田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溶硫化氢 硫化氢溶解度 硫酸盐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集输管线多介质环境腐蚀机理及防护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姬忠文 陈守民 +1 位作者 苟利鹏 马琦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12-1615,共4页
针对姬塬油田某集输管线频繁发生刺漏、腐蚀失效的问题,开展了水质分析、腐蚀结垢产物分析、腐蚀挂片表面微观形貌及元素组分分析,研究了CO_(2)、H_(2)S、溶解氧、Cl^(-)及结垢离子多介质环境下腐蚀机理,腐蚀结垢治理方法进行了优选。... 针对姬塬油田某集输管线频繁发生刺漏、腐蚀失效的问题,开展了水质分析、腐蚀结垢产物分析、腐蚀挂片表面微观形貌及元素组分分析,研究了CO_(2)、H_(2)S、溶解氧、Cl^(-)及结垢离子多介质环境下腐蚀机理,腐蚀结垢治理方法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造成管道腐蚀的主要因素是CO_(2)-H_(2)S-Cl^(-)共存腐蚀和细菌腐蚀在局部腐蚀的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造成的,通过采用新型缓蚀剂和涂层结合防腐技术,现场腐蚀速率降低至0.0118 mm/a,最大限度地减缓或降低集输管道的腐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线 腐蚀速率 腐蚀机理 防腐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涧峪岔油田长2储层控缝高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建国 郝化武 +1 位作者 魏江伟 李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39,129,共3页
针对子北采油厂涧峪岔油田长2储层压裂改造压裂缝高延伸连通底水,使油井水淹无法正常生产,压裂成功率低的问题,文章在国内外控缝高压裂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涧峪岔长2储层特点,研究了适合该区压裂缝高控制的施工参数和控缝高延伸的添加... 针对子北采油厂涧峪岔油田长2储层压裂改造压裂缝高延伸连通底水,使油井水淹无法正常生产,压裂成功率低的问题,文章在国内外控缝高压裂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涧峪岔长2储层特点,研究了适合该区压裂缝高控制的施工参数和控缝高延伸的添加剂KF-1压裂技术,并在油田113口井推广应用,有效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79.6%,平均单井日增油0.43 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涧峪岔 长2储层 底水油藏 底水锥进 控缝高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CaCO_(3)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润湿性评价实验
5
作者 董小龙 王伟 +2 位作者 张岩 方越 杨振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2,共8页
为降低纳米颗粒的制备成本,明确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润湿性的机理,以价格低廉且环保的海洋生物金乌贼为原料,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分散法制备天然CaCO_(3)纳米颗粒。通过开展接触角测定、静态渗吸和渗流实验,研究... 为降低纳米颗粒的制备成本,明确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润湿性的机理,以价格低廉且环保的海洋生物金乌贼为原料,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分散法制备天然CaCO_(3)纳米颗粒。通过开展接触角测定、静态渗吸和渗流实验,研究了CaCO_(3)纳米颗粒吸附前后岩石润湿性、渗吸效率、单相油/水和油气两相渗流特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天然CaCO_(3)纳米颗粒为相对均匀的近球形,平均粒径为31.97~36.00 nm,总孔体积为0.286 cm3/g,平均孔径为8.53 nm;经纳米流体浸泡后,岩石的润湿性由强亲油(或弱亲水)型液体润湿转化为弱亲油(或憎水)型气体润湿,纳米流体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6%;当润湿性改变后,岩石的静态吸水量和吸油量大幅降低,降幅分别达69.4%和63.9%;在单相水(油)渗流中,注水和注油压力梯度的最大降幅分别为29.3%和46.5%,在油气两相渗流中,最大含油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大。研究成果可为缓解凝析液堵塞,提高凝析油产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_(3)纳米颗粒 凝析油 接触角 润湿性 渗流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裂缝型储层生化二元驱先导试验
6
作者 杨剑 白玉军 +3 位作者 李东旭 李冰 李斌 张蓓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针对安塞油田长6裂缝型储层常规开发方式效果差、采收率低的特点,探索了生化二元驱改善裂缝型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过室内驱油性能评价,优化生化二元驱体系、优选措施区块,在安塞油田长6裂缝油藏完成现场先导试验。在生... 针对安塞油田长6裂缝型储层常规开发方式效果差、采收率低的特点,探索了生化二元驱改善裂缝型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过室内驱油性能评价,优化生化二元驱体系、优选措施区块,在安塞油田长6裂缝油藏完成现场先导试验。在生化二元驱室内提高采收率性能评价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生化二元驱工艺方案。体系室内评价性能达到封堵率在80%以上,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15%以上,先导试验3个井组,对应油井20口,试验后见效井10口,见效比50%,累计增油1 663.65 t。通过方案实施效果来看,在裂缝型油藏中实施生化二元驱,可有效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裂缝储层 生化二元驱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水驱效果综合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露 苏林 +2 位作者 童凯军 王道串 袁珂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326-329,共4页
通过对双河油田存水率和耗水率等参数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将以往存水率概念进行了改进.考虑了油田边底水侵入的影响,尝试将存水率、耗水率、驱替特征曲线与含水率相结合,采用多手段综合分析水驱利用效果,形成系统分析水驱效果方法理论.将... 通过对双河油田存水率和耗水率等参数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将以往存水率概念进行了改进.考虑了油田边底水侵入的影响,尝试将存水率、耗水率、驱替特征曲线与含水率相结合,采用多手段综合分析水驱利用效果,形成系统分析水驱效果方法理论.将该方法运用于河南双河油田水驱效果的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分析结果.实践表明该方法更符合实际,通过综合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水驱开发油田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耗水率 存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换热性能分析及内管设计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光 滕宏泉 +6 位作者 郭鸿 夏晴 申振坤 刘强 李双涛 牛剑波 蔡皖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4-871,共8页
中深层地热井钻井成本高昂,利用现有废弃油气井进行地热井改造可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某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换热试验工程参数及测试数据,开展了长期取热性能数值模拟,探讨了内管设计参数对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中深层地热井钻井成本高昂,利用现有废弃油气井进行地热井改造可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某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换热试验工程参数及测试数据,开展了长期取热性能数值模拟,探讨了内管设计参数对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内管保温性能提升对地热井取热功率影响随深度增加及流量减少而更加明显,但对于内管管径而言,其对取热性能影响较小,且对深度及流量变化不敏感,因此,总体影响程度有限。此外,研究量化了内管管材选取对系统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工况下,内管热导率从0.2 W/(m·K)降至0.02 W/(m·K),一个供暖季内地热井埋管出口水温可提升0.66℃,但全生命周期平均供热成本增加了0.035元/(kW·h),投资回收期延长了1.83 a。因此,考虑采用高保温性能内管材料增益作用有限,建议应在优先考虑耐温承压条件下进行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内管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油气井 地热提取 内管材料 取热性能 生命周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
9
作者 斯尚华 喻意 +3 位作者 王小龙 王新星 赵玉涛 吴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7,共11页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两期原油充注成藏,第1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77~74 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第2期发生在明水组末期67~65 Ma期间,对应第2幕、第3幕和第4幕充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第2期(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对现今油藏贡献率为83%,第1期(嫩江组末期)致密油充注贡献率为17%;可见明水组末期充注的原油对今油藏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致密油气 充注期次 成藏贡献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商丹带晚中生代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10
作者 刘园园 李阳 +5 位作者 刘钊 陶威 刘富乐 晏山 谭富荣 冉亚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906,共18页
秦岭造山带于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出露大量晚中生代花岗岩。关于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秦岭陆内造山作用以及陆内构造变形时间的进一步认识。商丹构造带中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龄可... 秦岭造山带于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出露大量晚中生代花岗岩。关于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秦岭陆内造山作用以及陆内构造变形时间的进一步认识。商丹构造带中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龄可有效限定陆内构造变形时间。针对该花岗岩脉我们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镜下观察显示花岗岩脉具有明显的糜棱岩化现象,矿物定向明显且具有中-高温固态变形特征,如石英颗粒的颗粒边界迁移或亚颗粒旋转重结晶以及长石边部出现的蠕英结构。CL图像揭示锆石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内部为海绵状结构。同时,锆石Th/U比值低,集中于0.03~0.07之间,重稀土元素富集。结合(Sm/La)N-La和Ce/Ce^(*)-(Sm/La)_(N)锆石类型判别图解,我们可判断锆石形成于岩浆与热液的过渡阶段,为流体交代改造型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脉热液锆石形成于130~124 Ma,代表一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花岗岩脉ε_(Hf)(t)值变化范围为-9.47~-0.9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52~1218 Ma,可能为秦岭群和宽坪群岩石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前人已有成果,我们认为秦岭造山带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至少存在两幕,而沙沟街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年龄对应了第二幕(150~120 Ma)陆内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造花岗岩脉 锆石U-PB定年 晚中生代 陆内构造变形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主要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杨秉正 鲁如魁 +2 位作者 崔海峰 刘钊 谢林泽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6-1531,共16页
银额盆地作为中亚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远景区,受盆地周缘北大山断裂、狼山断裂等边界断裂的长期活动影响,表现出北东向隆(起)坳(陷)相间、隆中有坳、坳中有隆的复杂构造格局;特别是发育于其中的阿尔金断裂带... 银额盆地作为中亚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远景区,受盆地周缘北大山断裂、狼山断裂等边界断裂的长期活动影响,表现出北东向隆(起)坳(陷)相间、隆中有坳、坳中有隆的复杂构造格局;特别是发育于其中的阿尔金断裂带、红石山断裂带、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和吉兰泰断裂带等多条区域性构造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基础上,运用构造岩磁组构方法对断裂带的应力应变特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构造岩磁组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m具强磁化率与弱磁化率两种特征;磁组构形状参数T、磁面理F与磁线理L共同指示磁化率椭球体主要表现为压扁型,极少数为拉长型,其磁组构F-L Flinn图解多集中于剪切应变区域,表明断裂带以挤压、剪切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伸展变形;最小磁化率主轴Kmin方位表明各断裂带主应力方向多集中在NW-SE向,与北东向隆坳相间的盆地格局相对应。NWW、NE向伸展变形应形成于俯冲碰撞后构造体制转换背景下的伸展垮塌,与盆地内北东向裂陷盆地的发育相吻合,而沿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局部发生近S-N向与近E-W向的挤压运动,可能为断裂带局部地区走向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磁组构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气藏压裂井三项式方程推导及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荣和 郭春华 +1 位作者 冯文光 张青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9-111,共3页
低渗透气藏压裂前自然产能很低或基本无产能,压裂是低渗透气藏增产和保持经济开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二项式产能方程只能描述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于这种低渗压裂井,地层的低渗透性和裂缝的高导流能力使得其渗流规律已经和压裂前大不一样,... 低渗透气藏压裂前自然产能很低或基本无产能,压裂是低渗透气藏增产和保持经济开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二项式产能方程只能描述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于这种低渗压裂井,地层的低渗透性和裂缝的高导流能力使得其渗流规律已经和压裂前大不一样,二项式产能方程已无法描述气井的生产状况,必须建立新的产能方程。文章从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低渗透气藏压裂井三项式产能方程。该模型全面考虑低渗透气藏压裂井的低速非达西渗流和高速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得出了低渗透气藏压裂井渗流阻力由三部分组成,即启动压力阻力、粘滞阻力、惯性阻力,三者同时存在使得渗流阻力加大,并提出了低渗压裂井产能预测方法,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渗流阻力系数和合理产量等重要参数,为科学合理开发低渗透气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非达西流 压裂 开发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砂体类型及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41
13
作者 张莉 鲍志东 +4 位作者 林艳波 陈玉明 林晓海 窦鲁星 孔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由活动水道、边滩及汊口浅滩组成的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和复合砂体,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末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在河口建设作用和随后的河流冲刷改造作用控制下逐步推进,早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并被分流河道沉积改造,在前方河口部位不断沉积形成新的三角洲前缘。在上述沉积过程控制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主干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减小、河口坝保存程度逐渐变好,不同类型砂体组合形成受分流河道控制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乾安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内部的边滩和活动水道砂体储集条件最好,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姚家组 浅水三角洲 砂体类型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岩气藏开发中的压敏效应问题 被引量:21
14
作者 茹婷 刘易非 +2 位作者 范耀 李彬刚 于九政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6,共3页
利用弹性力学、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毛细管受压模型,推导出了渗透率与有效压力之间的本构关系式。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证明该关系式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同时结合气井的生产参数,利用推导出的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砂岩气藏的产能公式,预测了... 利用弹性力学、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毛细管受压模型,推导出了渗透率与有效压力之间的本构关系式。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证明该关系式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同时结合气井的生产参数,利用推导出的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砂岩气藏的产能公式,预测了降压生产时气井产气量的变化情况。从考虑压敏效应的流入动态曲线可以看出:当有效压力较低时,流入动态曲线的形态与常规流入动态曲线的形态接近,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大,曲线逐渐地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拐点,井底流压以此拐点为临界点,当井底流压大于此临界点值时,流量随着井底流压的降低而增大;但当井底流压小于此临界点值时,流量不在随着井底流压的降低而增大,甚至出现急剧的下降现象。由此可见,压敏效应对气井开发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拐点的井底流压即是合理开采气藏的临界井底流压。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找出临界井底流压,建立合理的生产制度,避免因压力下降过快而造成储层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 压敏伤害 有效压力 流入动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唐东林 吴凡 +1 位作者 贾品元 曾志春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0-304,333,共6页
为准确预测含气油液在空气分离压下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值,基于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和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含气油液中气相成分随压力的变化过程,推导出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 为准确预测含气油液在空气分离压下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值,基于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和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含气油液中气相成分随压力的变化过程,推导出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B-p曲线与现有理论模型及实验数据拟合曲线基本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特别是在低于大气压的极低压区,有效体积弹性模量预测值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分析了初始含气量、压力、升压时间对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空气分离压范围内,初始含气量增大,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减小;在一定范围内,升压时间增大,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小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液 有效体积弹性模量 初始含气量 空气分离压 升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建仪 张婧 +2 位作者 张广东 张文洪 戚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114,共4页
在天然气开采及储运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会导致井筒堵塞、气井停产、管道停输等严重事故。为有效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在设备和管道中生成,常需添加水合物抑制剂。通过筛选合成,研制了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环保的新型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 在天然气开采及储运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会导致井筒堵塞、气井停产、管道停输等严重事故。为有效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在设备和管道中生成,常需添加水合物抑制剂。通过筛选合成,研制了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环保的新型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实验采用自制设备,探讨了系统压力、过冷度、抑制剂浓度、凝析油、甲醇等对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下新型抑制剂的抑制水合物生成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抑制剂最佳抑制浓度为1.5%,在一定过冷度下,系统压力越高,抑制效果越差;一定压力下,过冷度越大,抑制效果越差;少量凝析油对抑制性能影响不大;甲醇使其过冷度大大提高;气体流动易使水合物的生成加快,降低了水合物生成过冷度。新型抑制剂在现场试验中,采用合理的加注工艺能有效控制水合物堵塞,为气井生产中防治水合物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开发 天然气水合物 抑制剂 动力学 评价 实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废弃河道走向判定与单砂体构型表征——以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牛博 赵家宏 +9 位作者 付平 李军建 鲍志东 胡勇 苏进昌 高兴军 张弛 于登飞 臧东升 李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1-901,共11页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泥岩界面产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随钻探测半径、界面倾角、曲线变化段长度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对砂泥岩界面产状进行定性定量计算,以确定废弃河道的真实走向,是对现有曲流河砂体构型解剖技术的补充与完善。利用经验公式、水平井等方法对研究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与侧积体规模进行定量研究,确定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利用界面搭建相关构型要素,采用非均匀粗化对侧积层、侧积体分别施加不同的网格密度,对研究区多点坝复合曲流河砂体进行精细三维构建,实现构型级别数值模拟的工业化应用。研究结果对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挖潜以及油田优化注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曲流河 水平井电阻率曲线 侧积层 侧积体 构型建模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研究新进展及开发瓶颈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邵晓州 余川 +1 位作者 付勋勋 史立川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64-766,共3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大量调查,成果集中体现在页岩气成藏条件方面,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在钻井开发方面,主要借鉴类比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方案,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核心技术还未掌握;在制定配套政策方面,尚未形成体制化和标准化的管理。针对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困难,建议应加强资源评价、增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使我国页岩气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理论 开发技术 研究进展 制约瓶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对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鹏 沈忠民 +3 位作者 刘四兵 王君泽 冯杰瑞 黄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3,21,共7页
为了深入认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利用天然气中稀有气体、组分、碳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资料对该区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气、源轻烃配对参数对天然气来源进行追踪.稀有气体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为壳源有... 为了深入认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利用天然气中稀有气体、组分、碳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资料对该区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气、源轻烃配对参数对天然气来源进行追踪.稀有气体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为壳源有机成因气.组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腐殖型干酪根裂解成因煤型气,须二段部分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成因油型气.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均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须二段存在少量油型气.组分、碳同位素与轻烃三方面分析结果充分肯定了须二段油型气的存在.因此,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并不是典型的煤型气,而是以煤型气为主,同时有少量油裂解成因油型气存在.天然气轻烃气源追踪结果表明,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四段与须五段烃源岩,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二段烃源岩,须二段中的油型气来自须一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天然气成因 气源 稀有气体 碳同位素 轻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型抽油杆应用性能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汉 李晓明 +4 位作者 黎平 申云南 张春辉 李志杰 闫澎思 《石油机械》 2017年第11期99-104,共6页
抽油杆是连接抽油机与深井泵的动力传递装置,是有杆泵采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抽油杆失效直接影响机采系统的正常生产。鉴于此,对HY和HL型抽油杆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表面质量、淬硬层深度和抗拉强度是影响疲劳... 抽油杆是连接抽油机与深井泵的动力传递装置,是有杆泵采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抽油杆失效直接影响机采系统的正常生产。鉴于此,对HY和HL型抽油杆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表面质量、淬硬层深度和抗拉强度是影响疲劳性能的主要指标,过渡区和扳手方占断裂位置的77.8%,任何一项力学性能指标达不到最优数值,其疲劳性能试验循环周次就会远低于106,无法满足标准规定值;目前所有HY型抽油杆的扳手方和台肩位置全部未见明显淬硬层;其组织不均匀,为屈氏体+回火索氏体;杆体表面淬硬层全部存在不均匀的问题,造成过渡区、扳手方和淬硬层不均匀是疲劳裂纹的启裂核心,形成扩展区和瞬断区后发生疲劳断裂。研究结果可为HY型抽油杆的检验和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型抽油杆 表面淬硬层 抗拉强度 疲劳性能 微观组织 疲劳断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