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多目标储层地震分时频处理技术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王云高
周夏丽
于湘海
张克诚
石利滨
陈茂山
-
机构
长庆油田石油物探处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
-
出处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4年第4期274-279,共6页
-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西峰地区存在两大套生储油目标层系,其原始地震资料的有效反射较弱,反射位置相近(小于300 ms),但能量、频率成份、波形、相位及噪声特征等均存在差异。采用多目标储层分时频处理技术,即首先分析各主要目标层段有效信号波组特征、频率成份及噪声特征;然后分时求取反褶积因子,分时频作速度分析,分时频采用不同的动、静校正,分时去噪,做分时振幅、频率补偿;最后将分时分频处理的成果合成后再作相应的叠后处理,可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剖面,能够满足后续各目标储层的地震反演及储层预测的需要。
-
关键词
储层
时频
波组特征
反褶积
静校正
地震资料
分频处理
目标
技术
西南部
-
Keywords
reservoir with more than on pay
seismic data
multi-time and frequency gate processing technique
Ordos Basin
-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非零井源距VSP三分量记录的处理
被引量:6
- 2
-
-
作者
郅东彪
-
机构
长庆油田物探处计算站
-
出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7-32,共6页
-
文摘
本文采用偏振投影方法分离了非零井源距VSP三分量记录的P波和P—SV转换波的上行波,得到这两种上行波的最大能量的记录;采用旁轴射线法对VSP的CDP叠加进行偏移处理,克服了“画弧”现象。通过对比同一口井的P波、P—SV波的上行波CDP叠加剖面,搞清了这口井砂层段含气层的横向变化。
-
关键词
VSP
非零井源距
资料处理
-
分类号
P631.4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在气田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27
- 3
-
-
作者
蒲仁海
姚宗慧
张艳春
-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长庆油田物探处
-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7-29,共3页
-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是发育在奥陶系顶碳酸盐岩古风化壳中的地层油气藏。由于储层的今构造面貌是一个角度不到 1°的西倾单斜 ,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该气田形成与构造无关 ,而与上倾方向不整合面侵蚀谷中充填的太原组—山西组泥质岩对储层封堵有关。因而在天然气勘探中一度注重寻找侵蚀谷。虽然找到了许多侵蚀谷遮挡 ,但是并非所有侵蚀谷下倾方向都会形成气藏。古构造演化研究表明 ,天然气大量生成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一直都受古构造形态的控制 ,虽然气田在今构造图上是一个平缓的大单斜 ,但在古构造图上往往是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鼻隆。今天多个气藏的位置正好位于古鼻隆与今鼻隆轴线之间或轴线的交叉地带 ,说明非构造油气藏并非与构造无关 ,而是它的形成、演化、定型与破坏始终与古构造演化密切地联系着。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构造
构造演化
气藏形成
勘探区
-
Keywords
E′erduosi Basin,Palaeostructure,Tectonic evolution,Control,Gas reservoir formation,Exploration region
-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TE122.3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储层横向预测油气的一种模式识别法
被引量:6
- 4
-
-
作者
陈永仁
庞福民
-
机构
长庆油田物探处研究队
-
出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70-79,共10页
-
文摘
本文分析了多种地震信息与含油气性之间的模糊关系,建立了各地震信息的隶属函数和模糊子集合。通过对储层各预测“点”与已知井模式贴近度的计算,按择近原则分类,预测了高产、中低产和非产区,为钻探提供可靠的定井资料。文中以ZC地区的6口井为例,用这种识别法对有关地震信息进行了检测;同时,观测了该地区15个参数点的含油气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关键词
储集层
预测
模式识别
含油气性
-
Keywords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lateral dir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Subordinate function, Oil / gas detection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