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调整与优化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忠兴 杨克文 +1 位作者 史成恩 赵继勇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3-46,57,共5页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开发的主要特低渗油田——安塞、靖安、华池油田长6、长3油层的储层特征及开发实践,提出了改善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注水方式优化及调整技术,从而达到提高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降低开发投资和生产成...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开发的主要特低渗油田——安塞、靖安、华池油田长6、长3油层的储层特征及开发实践,提出了改善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注水方式优化及调整技术,从而达到提高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降低开发投资和生产成本,以提高整体开发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油田 注水开发 优化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不同类型油藏地质特征及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思仪 李宇征 +2 位作者 程豪杰 余雪英 柳良仁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9期91-94,共4页
根据油藏地质特征,按照渗透率的大小,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和致密油藏四种类型,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这些地质特征对油藏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渗-特低渗-超低渗-致密油储层... 根据油藏地质特征,按照渗透率的大小,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和致密油藏四种类型,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这些地质特征对油藏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渗-特低渗-超低渗-致密油储层岩石粒度变细,粉砂和泥质含量增高,岩屑含量和填隙物含量逐渐增加,水敏和速敏矿物含量增高,面孔率越来越低,排驱压力、中值压力越来越大,微观非均质程度越来越强,原始气油比逐渐增大,油藏整体水驱开发效果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类型 地质特征 变化规律 油藏开发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峰油田西259井区长3_2特低渗储层测井二次解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华 陈永峤 周容安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5,共6页
近年来,低—特低渗油藏已成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准确评价此类复杂油藏对油田稳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259井区长32特低渗透率油藏的成因机理、四性关系研究。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为依据,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 近年来,低—特低渗油藏已成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准确评价此类复杂油藏对油田稳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259井区长32特低渗透率油藏的成因机理、四性关系研究。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为依据,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研究思路,重新建立了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制定了测井解释标准并进行了二次解释,满足了该油藏开发的需要,为特低渗透率油藏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259井区 测井二次解释 特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采出水中悬浮物固体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任志鹏 王小琳 +1 位作者 祁越 杨虎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7-90,共4页
以长庆王窑联合站乳化液分离出的采出水中固体颗粒为研究对象,应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EDS能谱仪,研究乳化液宏观特性及其分离出的固、水和油相,揭示采出水中固体颗粒形成机制和物理特性。结果表明,乳化液分... 以长庆王窑联合站乳化液分离出的采出水中固体颗粒为研究对象,应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EDS能谱仪,研究乳化液宏观特性及其分离出的固、水和油相,揭示采出水中固体颗粒形成机制和物理特性。结果表明,乳化液分离出的固体颗粒主要是随原油开采地层中的石英、长石和粘土等矿物,占固体颗粒总重86.4%,还有腐蚀的产物Fe S,总硫186.69mg/L;乳化液分离出的采出水中硫含量151 mg/L、总铁是55.2 mg/L,硫酸盐还原菌(SRB)含量在10~4~10~5之间,高矿化度地层水因为温度、压力降低析出的垢晶悬浮在采出水中;乳化液分离出的油胶质/沥青质含量5.65%,大量的吸附在乳化液中的油水界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液 结垢 腐蚀 沥青质/胶质 Fe 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马岭油田长8油藏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永兴 黄琼 +3 位作者 刘万涛 刘强 王博 王勇 《复杂油气藏》 2015年第3期39-43,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盆地内三叠系其它开发层系沉积微相的微观特征差异不大,主要区别在于宏观尺度上。以马岭长8油藏为例,采用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的小层砂层划分对比方法,建立在沉积学基础上的沉积微相以及砂体展... 鄂尔多斯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盆地内三叠系其它开发层系沉积微相的微观特征差异不大,主要区别在于宏观尺度上。以马岭长8油藏为例,采用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的小层砂层划分对比方法,建立在沉积学基础上的沉积微相以及砂体展布研究,同时采用了较为实用的参数计算方法,对宏观非均质性进行定性-定量表征。结果表明:该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储层在层间、层内和平面上均表现出特有的强非均质性特征。最后对形成原因做了深入研究,认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分流河道频繁改道分叉及侧向迁移,使砂体展布呈网状交织或串珠状展布,这是强非均质性形成的主因,成岩作用和局部微裂缝为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岭油田 浅水三角洲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准自然能量开发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黎明 阎逸群 +3 位作者 曹仁义 牛小兵 郝炳英 王利明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114-116,共3页
致密油准自然能量开发前期受体积压裂区域滞留的入地液影响,近井地带能量得以补充。致密油在生产过程各阶段有不同的能量贡献,在准自然能量开发中,如何实现能量的有效接替,成为致密油藏准自然能量开发提高产能的关键。本文以长庆油田长... 致密油准自然能量开发前期受体积压裂区域滞留的入地液影响,近井地带能量得以补充。致密油在生产过程各阶段有不同的能量贡献,在准自然能量开发中,如何实现能量的有效接替,成为致密油藏准自然能量开发提高产能的关键。本文以长庆油田长7油藏为例,分析了X生产试验区块内产能差异的原因,揭示了致密油准自然能量开发各生产阶段产能影响因素,可为致密油藏准自然能量开发压裂、井网部署及工作制度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准自然能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胡150—胡153区长4+5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温德顺 陈章顺 +3 位作者 卜广平 张博 丁强 槐伦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38,共5页
姬塬油田胡150—胡153区长4+5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测试技术手段,对该区长4+5储层... 姬塬油田胡150—胡153区长4+5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测试技术手段,对该区长4+5储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陆源碎屑组分是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的物质基础,储层性质受沉积相或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尤其是长石的溶蚀作用对本区储层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胡150-胡153区 长4+5储层 主控因素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被引量:14
8
作者 史成恩 解伟 +2 位作者 孙卫 梁晓伟 闫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43,共5页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回归分析 判别函数 平面分布 盘古梁长6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特征与油气运聚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振宏 张军 郑聪斌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3期246-250,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分析表明,在海相和湖相沉积体系中,单一断裂以及断裂组合的坡折带位置都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断裂的多期活动性,不仅改善了断裂附近储层的储集性能,而且造成了储盖组合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叠加,油气运聚受断裂活动差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断裂 构造样式 沉积体系 储盖组合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驱动下委员会机器测井解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谭茂金 白洋 +5 位作者 吴静 张海涛 李高仁 肖承文 韩闯 魏修平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35,共12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矿物成分复杂,流体赋存形式多样,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储层参数与测井响应呈非线性关系,难以构建理论模型或经验公式。近年发展迅速的机器学习为测井解释提供了新思路。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现状,概述了... 非常规油气储层矿物成分复杂,流体赋存形式多样,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储层参数与测井响应呈非线性关系,难以构建理论模型或经验公式。近年发展迅速的机器学习为测井解释提供了新思路。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现状,概述了集成机器学习的概念、框架和工作机制,指出机器学习包括同质集成与异质集成(委员会机器)两种,简述了两者的差异。重点介绍了委员会机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委员会机器是一种结合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多种智能算法构建的集成机器学习系统,采用特定的组合策略实现多专家共同决策,对改善训练模型和预测结果具有显著优势。在测井解释中,针对分类、回归问题分别发展了分类委员会机器和回归委员会机器。测井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的应用表明,委员会机器预测结果比单个智能算法具有更好的精度和鲁棒性,尤其适用于测井解释中的小样本问题。针对有机页岩生烃能力测井评价问题,引入门网络预学习技术构建动态委员会机器,实现了总有机碳含量的智能预测,其预测精度高于传统委员会机器。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委员会机器训练中又引入了地球物理模型约束项,提出了物理模型与委员会机器联合驱动的思路,使致密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的预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出,基于多元测井数据及其它多源的录井、测试和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利用委员会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储层特征定性判别和定量评价,是测井解释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集成机器学习 委员会机器 组合策略 测井智能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增稠剂研究述评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博 张士诚 +2 位作者 张健 柳凯誉 马艳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3,105,共7页
在液体CO2压裂和CO2驱提高采收率中,都要使用稠密的CO2。由于其黏度较低,导致压裂施工时支撑剂沉降过快、砂比较小、滤失较大;CO2驱时极易沿高渗带窜流,严重影响其波及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稠密CO2中加入增稠剂,可以提升悬砂效果,... 在液体CO2压裂和CO2驱提高采收率中,都要使用稠密的CO2。由于其黏度较低,导致压裂施工时支撑剂沉降过快、砂比较小、滤失较大;CO2驱时极易沿高渗带窜流,严重影响其波及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稠密CO2中加入增稠剂,可以提升悬砂效果,降低滤失,增大波及体积。目前国内CO2稠化研究进展缓慢。基于对国内外CO2增稠剂研究的梳理总结,对研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CO2增稠剂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国内CO2稠化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增稠剂 流度控制 悬砂能力 氟基聚合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少伟 梁鸿军 +2 位作者 李良 罗海宁 王家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1期16-20,共5页
为进一步挖潜地下石油资源,许多学者进行了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结合给出的微观剩余油仿真定义的分析,阐述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现阶段我国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实验环境与地下真实环境相差较大、忽略岩石的润湿性、仿真... 为进一步挖潜地下石油资源,许多学者进行了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结合给出的微观剩余油仿真定义的分析,阐述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现阶段我国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实验环境与地下真实环境相差较大、忽略岩石的润湿性、仿真基本上在二维空间开展及没有准确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之后对已有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出了6点展望:提高物理实验质量、利用分形几何理论、CT技术、结合油田地质特征、构建三维微观孔隙结构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微观剩余油仿真对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综述各家之言,以期为将来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岩石孔隙结构 二维空间 分形 CT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影响半径计算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苟宏刚 郝玉鸿 +1 位作者 王东旭 周立辉 《油气井测试》 2005年第3期5-7,共3页
为了得到气井可靠的影响半径,基于气藏渗流力学理论,提出“流量比”的概念,并推导出考虑流量比的新的影响半径计算公式。由此发现传统的影响半径计算公式中流量比高达0.368,计算公式可靠性较差,无疑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通过实例计算、对... 为了得到气井可靠的影响半径,基于气藏渗流力学理论,提出“流量比”的概念,并推导出考虑流量比的新的影响半径计算公式。由此发现传统的影响半径计算公式中流量比高达0.368,计算公式可靠性较差,无疑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通过实例计算、对比、分析,认为当流量比取0.1时,对应确定的影响半径计算公式较可靠,计算结果较切合气藏实际。该项研究成果,同时也克服了以往仅从压力降角度定性确定影响半径计算公式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半径 计算新方法 气井 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 流量比 力学理论 实例计算 研究成果 可靠性 压力降 气藏 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方法研究东营凹陷古地温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善鹏 邱楠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6期9-11,25,共4页
介绍了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方法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从古到今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弧线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镜质体反射率研究沉积盆地古地... 介绍了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方法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从古到今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弧线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镜质体反射率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东营凹陷 古地温 油气勘探 油气运移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低渗透储层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泰武 刘新田 +1 位作者 汤红平 王家敏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10年第8期36-39,共4页
本文从储层的岩石组分、泥质、碳酸岩含量、润湿性等方面入手,对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找到了影响低渗透储层产能主要因素,可为油田的后续开发与产能预测提供有效的信息。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岩性 泥质 碳酸盐 钙质 孔隙度 渗透率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力控作动筒的带载活动翼面操纵检查试验加载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柁 张园 +1 位作者 杨兆林 勾利娜 《航空科学技术》 2020年第4期50-53,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力控作动筒的带载活动翼面操纵检查试验加载方法,采用力的等效分解、合成原理,通过两个力控加载作动筒,实现垂直翼面弦平面载荷的施加,保证了载荷大小和方向,并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力控作动筒的带载活动翼面操纵检查试验加载方法,采用力的等效分解、合成原理,通过两个力控加载作动筒,实现垂直翼面弦平面载荷的施加,保证了载荷大小和方向,并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副翼操纵检查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纵检查 活动翼面 双力控作动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T阵列感应成像仪器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17
作者 钟吉彬 刘新田 万海洋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10年第6期31-34,共4页
简要介绍了MIT5530阵列感应仪的原理和测井响应特性,结合长庆油田的地质特征,从分析电阻率曲线特征入手,对比了国产阵列感应测井与传统双感应八侧向测井的径向侵入特征和纵向响应特性,从储层评价的角度分析了MIT阵列感应仪在国内低渗透... 简要介绍了MIT5530阵列感应仪的原理和测井响应特性,结合长庆油田的地质特征,从分析电阻率曲线特征入手,对比了国产阵列感应测井与传统双感应八侧向测井的径向侵入特征和纵向响应特性,从储层评价的角度分析了MIT阵列感应仪在国内低渗透油田的储层评价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阵列感应 仪器原理 响应特征 侵入特征 储层评价 流体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冷先刚 张志国 +3 位作者 陈建文 蒲磊 吴小宁 时建超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28-432,共5页
注水开发油藏加密调整井测井解释准确率不高,部分高电阻率油层解释成果与试油结论不相符合,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措施效果。制约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的关键因素是混合地层水电阻率及水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了混合水地... 注水开发油藏加密调整井测井解释准确率不高,部分高电阻率油层解释成果与试油结论不相符合,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措施效果。制约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的关键因素是混合地层水电阻率及水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了混合水地层电阻率及水淹层电阻率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大的变化规律。在建立混合水电阻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讨论不同因素影响下水淹层电阻率的变化规律,以期提高水淹层解释精度和加密调整区块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水淹层 混合地层水 电阻率 原始地层水 注入水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低阻油层成因与测井流体识别方法研究——以陇东西部地区长8组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白泽 谭茂金 +1 位作者 石玉江 李高仁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0-760,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地区长8组地层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孔隙流体对测井响应的敏感性不强,油层和水层的电阻率对比度低,影响了测井流体识别和测井解释评价。为此,从研究区低阻油层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因素出发,探索并...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地区长8组地层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孔隙流体对测井响应的敏感性不强,油层和水层的电阻率对比度低,影响了测井流体识别和测井解释评价。为此,从研究区低阻油层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因素出发,探索并建立了双视地层水电阻率差异交会图版法、物性与阵列感应电阻率差异交会图版法以及全烃录井测井联合交会图版法,并利用图版符合率和投票策略构建了一种综合流体识别方法。应用结果表明,造成研究区低阻油层的主要微观因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高地层水矿化度,宏观上主要与上覆长7组烃源岩的排烃能力差异有关。综合流体识别法相比于单一流体识别方法,流体识别精度更高,对30口探井的流体识别符合率为83.3%,表明了综合流体识别方法对低阻油层识别的有效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储层 低阻油层 测井 流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油气井改造的地热井换热性能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鸿 夏岩 +2 位作者 陈雷 金光 刘建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6期850-858,共9页
采用中深层地埋管换热技术改造废弃或关停油气井是油田地热开发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油田低碳供热并降低地热开发成本。为了提高单井取热量及更好地指导改造工作,需对改造井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改造井换热性... 采用中深层地埋管换热技术改造废弃或关停油气井是油田地热开发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油田低碳供热并降低地热开发成本。为了提高单井取热量及更好地指导改造工作,需对改造井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改造井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地质、井和工况等参数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①地质参数中的地温梯度和岩层导热系数对单井取热量有较大影响,地质参数应作为改造选井首要考虑因素;②井参数中的井深、套管外径、中心换热管外径和导热系数对单井取热量有一定影响,在改造选井及方案制定时需要考虑;③工况参数中的入井水温和入井流速对单井取热量有影响,地面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工况参数的影响。此研究对于采用同类换热技术的改造目标井优选、改造方案制定、运行工况参数优化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油气井 地热能 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 导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