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浩 仲向云 +3 位作者 党永潮 邵飞 李莉 朱玉双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真实砂岩微观驱替实验等测试手段,对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间孔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具有较大的贡献,溶蚀孔不利于可动流体的赋存...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真实砂岩微观驱替实验等测试手段,对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间孔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具有较大的贡献,溶蚀孔不利于可动流体的赋存,喉道大小、孔喉比、分选系数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大,而储层物性、面孔率、孔隙半径的影响微乎其微。利用真实砂岩微观驱替型实验得到:不同物性样品的驱替类型及驱油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样品,孔隙类型为溶孔-粒间孔型,驱替类型为网状-均匀驱替,最终驱油效率为69.3%;渗透率0.5×10-3~1.0×10-3μm2的样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溶孔型,驱替类型为指状-网状驱替,最终驱油效率为43.8%;渗透率小于0.5×10-3μm2的样品,孔隙类型为微孔-溶孔型,驱替类型为指状驱替,最终驱油效率为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核磁共振 真实砂岩模型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和长6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小洪 罗静兰 +4 位作者 刘新菊 靳文奇 党永潮 胡友洲 郭兵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的研究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相对西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和长6储层物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图像粒度、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以及毛管压力分析对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长8及长... 目的研究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相对西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和长6储层物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图像粒度、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以及毛管压力分析对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长8及长6储层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因素,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是改善其物性的重要途径;可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成岩相的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结论长8与长6砂岩在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砂岩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是造成长6砂岩较长8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长8和长6油层组 西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参数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斌虎 张洪军 罗静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0-435,共6页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为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中后期合理注水参数调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 周期注水 间注周期 注水时机 注水量 长6油层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时期沉积体系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俊兴 陈洪德 +2 位作者 申晓莉 李凤杰 陈义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6-501,共6页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盆地两侧的沉积模式。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三角洲、湖泊及浊流沉积。在沉...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盆地两侧的沉积模式。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三角洲、湖泊及浊流沉积。在沉积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加积型-进积型三角洲,浊流为南部三角洲前缘垮塌成因。根据研究区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特点,结合盆地形态,认为北部为浅水型缓坡三角洲,而南部为深水陡坡型三角洲及浊流沉积,长6时期从早到晚表现为一个强烈进积作用过程。沉积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体系 三角洲 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渠二区开发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阮敏 靳文奇 李庆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64-66,共3页
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入手,结合张渠二区开发实践,对储量动用程度、可采储量、存水率、水驱指数、注入倍数等指标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张渠二区的总体开发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不利因素,水驱控制程度低是目前制约开发效果进一步改善... 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入手,结合张渠二区开发实践,对储量动用程度、可采储量、存水率、水驱指数、注入倍数等指标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张渠二区的总体开发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不利因素,水驱控制程度低是目前制约开发效果进一步改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渠二区 注水驱 评价指标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动态裂缝非均质性和复合砂体内部构型对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友净 宋新民 +3 位作者 李佳鸿 惠钢 刘萍 王小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地质露头、密井网的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动态裂缝非均质性,并对复合砂体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分析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为特低渗透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基础。研究认为,动态裂缝是特低渗透油藏... 综合利用岩心、地质露头、密井网的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动态裂缝非均质性,并对复合砂体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分析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为特低渗透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基础。研究认为,动态裂缝是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阶段最强的非均质特征,它是注水过程中产生的新生、有效的裂缝,并不断增长,其受现今地应力控制,与开发技术政策相关;动态裂缝可从静、动态两方面进行综合识别,其严重影响了水驱波及体积。结合地质露头和密井网资料建立了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垂叠、侧叠、堆叠和拼接4种叠置关系,且细分为10种接触关系,并对连通性进行了分析;在裂缝与井网关系匹配的基础上,可有效指导平面均衡注水、精细分层注水以及开发技术政策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非均质 动态裂缝 复合砂体 内部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环境下基于井筒完整性与流动保障的完井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欢乐 付道明 +2 位作者 郑明学 周明 任志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保证油井安全高效生产,研究了一套适合含H_2S、CO_2等腐蚀性气体的井筒完整性与流动保障的完井技术。根据研究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基于油气井节点分析理论,优选了完井管柱尺寸及举升方式;考虑完井管柱和关键完井工具尺寸等因素,优选了... 为保证油井安全高效生产,研究了一套适合含H_2S、CO_2等腐蚀性气体的井筒完整性与流动保障的完井技术。根据研究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基于油气井节点分析理论,优选了完井管柱尺寸及举升方式;考虑完井管柱和关键完井工具尺寸等因素,优选了研究区块油井完井井身结构及配套的完井管柱结构;根据材质选择图版及完井成本确定了完井管柱材质。在此基础上,对完井管柱在初始状态、下入管柱、稳定生产、气举生产及起出管柱等关键工况下的强度进行校核,并设计了配套的完井工艺。该完井技术在研究区块25口井应用效果良好,不仅能够满足油井正常生产,而且具有防腐、防沥青等特点,可推广应用于国内外同类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环境 井筒完整性 流动保障 完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软地层套管损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振峰 张广清 +1 位作者 陈勉 陈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4-846,共3页
为了防止和减少松软地层套管损坏,采用分析计算方法,建立了松软出砂地层中套管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出砂段高度、套管内压、以及垂向地应力对套管受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出砂段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套管损坏的危险性;出砂套管损... 为了防止和减少松软地层套管损坏,采用分析计算方法,建立了松软出砂地层中套管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出砂段高度、套管内压、以及垂向地应力对套管受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出砂段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套管损坏的危险性;出砂套管损坏危险程度与出砂段高度为二次曲线关系;最大当量应力与内压的关系基本上为双段线性。应使出砂段高度避免接近临界出砂段高度; 并尽量使套管内压力接近临界内压。同时根据普氏砂拱效应建立了出砂量和套管最大应力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预测松软地层套管的损坏提供了可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损坏 出砂地层 机理研究 出砂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泵排量因素求取地层压力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道串 关森 +1 位作者 吴福泉 张航州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4,共3页
地层压力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但测量静压需要关井,作业耗时且延误生产。利用生产资料求取地层压力的传统方法,没有考虑抽油机工作制度的影响。将地层压力和抽油机机械能量看作统一的能量体系,在调整抽油机参数过程中... 地层压力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但测量静压需要关井,作业耗时且延误生产。利用生产资料求取地层压力的传统方法,没有考虑抽油机工作制度的影响。将地层压力和抽油机机械能量看作统一的能量体系,在调整抽油机参数过程中,利用理论排量的变化及产量、动液面、含水率等一系列参数的变化来建立泵排量与油层静压的关系。通过运用此方法,对长庆油田塞160区块20口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压力测量结果表明,两者平均误差为8.34%,很好地反映了地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排量 地层压力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ing the eastern area of Pre-Caspian Basin as an example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一博 朱筱敏 +2 位作者 王继平 郭兵 王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I0001-I0007,117,共7页
滨里海盆地东部盐下下二叠统层序SⅢ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海沉积,该区钻井分布少、砂体厚度薄、典型地震相标志少,常规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沉积砂体分布范围不明确.利用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技术,对层序SⅢ的... 滨里海盆地东部盐下下二叠统层序SⅢ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海沉积,该区钻井分布少、砂体厚度薄、典型地震相标志少,常规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沉积砂体分布范围不明确.利用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技术,对层序SⅢ的高位体系域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研究,通过对地层切片的解释,精细刻画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在不同时期的平面分布范围,预测了沉积相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丹延安组下部储层特征与物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昊娟 王震亮 +4 位作者 任战利 赵筱燕 高潮 梁利平 查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7-502,共6页
目的研究志丹延安组下部储层特征,分析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为储层的分类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储层岩性和实测物性资料,结合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反映出的孔隙结构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统计不同地质因素对物性的... 目的研究志丹延安组下部储层特征,分析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为储层的分类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储层岩性和实测物性资料,结合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反映出的孔隙结构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统计不同地质因素对物性的影响程度。结果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粒、细粒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溶孔次之。孔隙结构以小孔隙—粗喉道为主,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强。结论该区储层的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成因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延安组储层 志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