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对两相驱替特征及CO_(2)封存效率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杨柳 吉明秀 +4 位作者 赵艳 耿振坤 李思源 马雄德 张谦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7-1195,1204,共10页
深部咸水含水层具有巨大的CO_(2)封存潜力,研究致密砂岩CO_(2)-水两相驱替机制对实现高效安全的CO_(2)咸水层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两个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砂岩开展了CO_(2)-水两相驱替试验,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 深部咸水含水层具有巨大的CO_(2)封存潜力,研究致密砂岩CO_(2)-水两相驱替机制对实现高效安全的CO_(2)咸水层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两个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砂岩开展了CO_(2)-水两相驱替试验,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气驱和吸水两个阶段气水两相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及可视化研究,分析了岩芯孔径分布、非均质性及渗透率差异等对两相驱替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气驱阶段CO_(2)相优先被捕获在较大的孔隙中,大孔分布较多的岩芯表现出更高的CO_(2)饱和度;但在吸水阶段小孔占比更高、渗透率更低的岩芯内捕获的CO_(2)相不易被水驱走,表现出更高的CO_(2)封存效率;岩芯局部渗透率变化对最终的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渗透率较低的区域具有更高的最终残余气饱和度和封存效率。研究可进一步完善CO_(2)咸水含水层封存项目中的储层优选、高效封存以及安全性评估等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CO_(2)封存 两相驱替 孔隙结构特征 局部渗透率 残余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紧凑型旋流气浮装置旋流筒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龚俊 张磊 +2 位作者 谢勰 海类游 蒋文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188,共10页
由于油田开发采出液含水率上升和海上平台空间的限制,亟需紧凑型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对海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对此设计了卧式紧凑型旋流气浮装置,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该装置旋流筒区域的流场分布及油水分离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探究... 由于油田开发采出液含水率上升和海上平台空间的限制,亟需紧凑型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对海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对此设计了卧式紧凑型旋流气浮装置,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该装置旋流筒区域的流场分布及油水分离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探究了旋流筒结构、入口管径、含油污水入口速度和入口含油率等因素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口管径为20 mm,含油污水入口速度为2 m/s时,采用导流叶片的旋流筒结构能获得较好的流场分布;含油污水入口速度越大切向速度衰减越严重;旋流筒在高度为100~300 mm时切向速度衰减较大,在高度为300~650 mm内衰减较小;相同含油污水入口速度下,增大入口管径能使旋流筒内油相体积分数增大;增大含油污水入口速度反而会导致旋流筒内油相体积分数减小;旋流筒内油相体积分数呈“U”型分布,且随入口含油率增大而增大,与入口含油率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气浮装置 气浮旋流 结构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和磁共振成像的低渗透岩芯CO_(2)-H_(2)O两相驱替特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艳 杨柳 +3 位作者 奚茹茹 耿振坤 张谦 马雄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6-1644,共9页
致密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CO_(2)和水之间的驱替行为以及CO_(2)相的流动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且残余水饱和度最终将影响碳封存的效率和安全性,因此,深入探究致密岩芯CO_(2)-H_(2)O两相驱替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取自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储层... 致密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CO_(2)和水之间的驱替行为以及CO_(2)相的流动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且残余水饱和度最终将影响碳封存的效率和安全性,因此,深入探究致密岩芯CO_(2)-H_(2)O两相驱替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取自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储层的天然低渗透岩芯,利用核磁共振(NMR)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其内部的气液两相驱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在将岩芯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化表征后,可知不同的驱替模式与岩芯孔隙结构密切相关:具有较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岩芯更有利于指进现象的发生,具有较大孔隙度和较高渗透率的岩芯则呈现活塞式驱替模式。指进现象有助于气相的运移,会造成气相的提前突破,导致较高的残余水饱和度及较低的驱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驱替效率 孔隙结构特征 相对渗透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