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解堵控水体系
1
作者 魏亚军 常笃 +3 位作者 韩创辉 易永根 张争 李建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8,共9页
目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酸液酸化解堵后形成优势通道,整体呈现窜流出水、含水量持续上升的问题,严重制约油田开发效果。利用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通过界面改性作用改变岩石润湿性而控水。以葵酸、(2−羟乙基)二... 目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酸液酸化解堵后形成优势通道,整体呈现窜流出水、含水量持续上升的问题,严重制约油田开发效果。利用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通过界面改性作用改变岩石润湿性而控水。以葵酸、(2−羟乙基)二甲胺、1,4−二溴−2丁烯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季胺化反应引入酯基和烯烃并合成一种具有低毒性、低刺激性、易生物降解特性的双头阳离子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DWIO,评价了DWIO的润湿反转、吸附、控水稳砂、缓蚀性能,具有“一剂多用”特性。复配缓速酸(HCl+氟盐+有机膦酸)及增效剂等形成解堵控水体系。结果室内实验结果显示,该解堵体系驱替后油相渗透率增加2~3倍,而水相渗透率并未上升且产水率降低了9.71%、日产油量增加10.5%。在长庆油田致密油藏南梁区块山X井现场应用后,含水率下降12.4%,最大日产油量达2.1 t。结论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解堵控水体系可有效解决致密砂岩储层老井酸化解堵后含水率上升、有效期短、增产幅度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表面活性剂 降水增油 解堵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吸附型耐温低伤害酸化缓速剂研究
2
作者 徐德培 赵众从 +3 位作者 王婷婷 孙晓辉 陈秋宇 侯艳鑫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0,共6页
针对目前常规酸液体系粘度高、摩阻大,在高温下缓速效果较差,并且已有报道的吸附型缓速剂在沉淀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等合成了缓速剂HS-2。通过单因素分析... 针对目前常规酸液体系粘度高、摩阻大,在高温下缓速效果较差,并且已有报道的吸附型缓速剂在沉淀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等合成了缓速剂HS-2。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合成HS-2的最佳条件,评价了缓速剂HS-2在不同加量下的缓速效果、与其他缓速酸体系的缓速效果对比、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速率、二次沉淀抑制能力以及复配酸液后对岩石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缓速剂HS-2复配酸液的最佳加量为3%;15%盐酸+3%HS-2缓速剂的缓速性能远远优于其他缓速酸体系,在90℃下缓速率达到57.93%,最高耐温可达到200℃;二次沉淀抑制率可以达到80.82%;复配酸液,酸蚀后岩板的导流能力可达到318.31 D·cm,改造效果优异,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缓速剂 耐温 沉淀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藏化学驱能耗分配原理的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研究Ⅰ: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渗流阻力调控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冯茹森 李爱辉 +3 位作者 章洋阳 豆亚娟 舒政 许成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7,共15页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并且前缘后驱替相渗流阻力应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基于固/液界面吸附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设计了在渗流过程中具备动态改变体系组成和微观溶液结构,从而改变其渗流阻力特征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相较于HP-1(1500 mg/L),表观黏度相近、组成不同的二元体系HP-1(1500 mg/L)/SDSB(150 mg/L)和HP-1(1500 mg/L)/SDSB(200 mg/L),在段塞注入及其后续水驱过程中可以在多孔介质的中、后部构建数值更高、空间分布更优的动态渗流阻力,说明二元体系具备运移增黏特征和延迟突破特征,其前缘的流度控制能力更强,并且渗流阻力在储层的空间分布更合理,从而延长了段塞整体突破时间,有利于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在相对稠油、强非均质性和水驱含水率为80%的渤海某油田油藏条件下,采用基本相同剂量、相近成本的化学剂工业产品进行的驱油实验表明:二元体系后续水驱突破之前驱油剂段塞渗流阻力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因素,二元体系(AP-P4(1400 mg/L)/ZX-27(300 mg/L),黏度为6.4 mPa·s)比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1750 mg/L,黏度为62.9 mPa·s)多提高10%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分配 聚/表二元复合驱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 流度控制 界面吸附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在煤沥青水浆中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康 张瑞宁 +3 位作者 程晓亮 陈志刚 周雷 王晨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83,共7页
为提高煤沥青利用率,以LS(木质素磺酸钠)为主要原料,经磺甲基化和缩合反应后合成MLS(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用于制备煤沥青水浆。采用FTIR(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和表面张力分析了MLS的结构及性质,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其最佳制备... 为提高煤沥青利用率,以LS(木质素磺酸钠)为主要原料,经磺甲基化和缩合反应后合成MLS(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用于制备煤沥青水浆。采用FTIR(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和表面张力分析了MLS的结构及性质,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其最佳制备条件,并研究浆体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MLS分散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磺甲基化试剂质量分数12%,甲醛质量分数18%,尿素质量分数1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 h。当MLS质量分数为0.5%时,最大制浆质量分数达到54.83%,而LS的最大制浆质量分数仅为51.44%。且MLS分散剂制备的浆体,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屈服应力较小。静置5 d后,LS和MLS制备的浆体析水率分别为3.45%和2.30%,说明MLS的降黏增稳能力较强,利于提高煤沥青水浆的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木质素磺酸钠 响应曲面法 煤沥青水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维斌 朱静 +3 位作者 马文忠 冯顺彦 刘艳妮 赵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薄弱,制约了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进程。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周家湾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薄弱,制约了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进程。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周家湾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长81和长82小层的孔隙度分别为8.03%和8.17%,渗透率分别为0.17 mD和0.25 mD,均属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长石溶孔为主,微细喉道,形成了长8储层高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及低退汞效率的特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研究区长8油层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致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则有效改善了储层孔渗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延长组 周家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对致密油藏自发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于欣 张猛 +3 位作者 贺连啟 邓文星 张雷 曹红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68,共7页
针对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回收利用率低、处理困难的问题,并结合致密油藏渗吸采油机理,以处理后的现场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作为渗吸液,开展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对致密油藏自发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渗吸液浓度时,不仅要考虑降低... 针对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回收利用率低、处理困难的问题,并结合致密油藏渗吸采油机理,以处理后的现场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作为渗吸液,开展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对致密油藏自发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渗吸液浓度时,不仅要考虑降低黏附功、提高洗油效率,还要兼顾界面张力和润湿性对毛细管力的影响,当渗吸液质量分数为50%时,渗吸采收率最大可达27. 5%,此时毛细管力作为渗吸驱油的动力占据主导地位,渗吸强度较大;随着岩心渗透率增加和实验温度升高,渗吸采收率逐渐升高。天然岩心渗吸—核磁联测实验结果显示,2块天然岩心的渗吸采收率均可达到26%左右,渗吸初始阶段,油水置换速度较快,渗吸采收率迅速上升,20 h后渗吸速度下降直至渗吸结束。清洁压裂液返排液能够提高致密油藏自发渗吸采收率,为该类压裂液返排液重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 返排液 致密油藏 渗吸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_1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维斌 郭杜凯 +3 位作者 陈旭峰 任瑞清 赵静 王维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5,8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1低阻油层分布面积广、储量规模大,但其成因尚不明确,传统的识别方法易把低阻油层遗漏或误判。为此,从油田生产实际出发,根据钻井、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及储层特征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吴...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1低阻油层分布面积广、储量规模大,但其成因尚不明确,传统的识别方法易把低阻油层遗漏或误判。为此,从油田生产实际出发,根据钻井、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及储层特征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主力生产层长61低阻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其成因及识别方法。结果表明:长61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孔隙结构差;其次是绿泥石和铁方解石等胶结物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和岩石粒度细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交会图版法、测井曲线叠合法、核磁共振测井法、特殊录井法及多井横向综合对比法等多种针对低阻油层的识别方法,在生产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低阻油层 主控因素 识别方法 吴起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伤害清洁减阻水压裂液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琼 曹红燕 +3 位作者 黄敏 段宝虹 许鑫科 张亮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97,I0006,I0007,共6页
针对常规减阻水压裂液在页岩储层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管路摩阻以及较低的携砂能力等问题,以新型聚合物类减阻剂GZJ-3为主要处理剂,并添加相关助剂,研究出一套适合页岩储层体积压裂用的新型低伤害清洁减阻水压裂液体系。室内对压... 针对常规减阻水压裂液在页岩储层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管路摩阻以及较低的携砂能力等问题,以新型聚合物类减阻剂GZJ-3为主要处理剂,并添加相关助剂,研究出一套适合页岩储层体积压裂用的新型低伤害清洁减阻水压裂液体系。室内对压裂液体系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抗剪切能力,在90℃、170s-1条件下剪切100min后,体系黏度仍能保持在20mPa·s左右;体系具有一定的黏弹性,携砂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减阻水压裂液;当流量为3.0m3/h时,压裂液体系的减阻率能够达到66.7%,具有低摩阻特性;体系防膨率能够达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防膨性能;压裂液体系破胶后具有较低的黏度、表面张力和残渣含量,对储层岩心的基质渗透率伤害率较低,具有低伤害特性。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新型低伤害清洁减阻水压裂液体系的平均砂比能够达到16.1%,并且具有良好的减阻性,能够满足页岩储层压裂对排量和加砂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减阻水压裂液 减阻剂 携砂能力 低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耐高温油溶性暂堵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霍维晶 刘先富 +2 位作者 孟皓锦 高红枫 曹红燕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4-77,共4页
利用不同质量比的沥青、古玛隆树脂和碳九石油树脂高温熔融后合成2种耐高温的油溶性暂堵剂OBZD-1和OBZD-2,并进行了油溶性、分散性、耐盐性和耐温性实验;还借助岩心流动实验探究了暂堵剂的注入浓度、注入量和油藏温度对暂堵剂的暂堵和... 利用不同质量比的沥青、古玛隆树脂和碳九石油树脂高温熔融后合成2种耐高温的油溶性暂堵剂OBZD-1和OBZD-2,并进行了油溶性、分散性、耐盐性和耐温性实验;还借助岩心流动实验探究了暂堵剂的注入浓度、注入量和油藏温度对暂堵剂的暂堵和解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暂堵剂的油溶性和耐温、耐盐性好,携带介质中的HPAM的质量分数为0.3%时,暂堵剂OBZD-1的分散稳定性好。随着暂堵剂质量分数和注入量的增大,暂堵率逐渐增大,解堵率逐渐减小;油溶性暂堵剂OBZD-1的暂堵率与油藏温度成反比,解堵率与油藏温度成正比。在质量分数为3%~5%,注入量为2PV^3PV时,暂堵率可达到93%以上,解堵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溶性暂堵剂 油溶率 暂堵率 解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型聚合物压裂液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俊 戴秀兰 +2 位作者 陈腾飞 刘通义 王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4,119,共5页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一种清洁压裂液用反相微乳液型稠化剂BCG-1R。BCG-1R在水中起黏时间短,配制时不会出现结团和"鱼眼"现象,得到的压裂液均匀。由该稠化剂和配套添加剂配制而成的压裂液的抗温能力可达160℃,具有良好的耐...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一种清洁压裂液用反相微乳液型稠化剂BCG-1R。BCG-1R在水中起黏时间短,配制时不会出现结团和"鱼眼"现象,得到的压裂液均匀。由该稠化剂和配套添加剂配制而成的压裂液的抗温能力可达160℃,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和悬砂性能。压裂液完全破胶后呈半透明状,表面张力低至25.86 m N/m,几乎无残渣(4 mg/L以下)。破胶液与实验室的原油样品4 h内破乳率可达100%。针对某实测温度为118.6℃的油井,采用连续混配法并以BCG-1R为稠化剂配制的压裂液进行压裂施工,施工后增产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清洁压裂液 耐温耐剪切 低残渣 连续混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矿化度压裂返排液处理剂的研究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峰 程芳 +2 位作者 胡军 陈腾飞 赵众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2-105,110,共5页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高矿化度压裂返排液水样中钠、钙、镁、铁、钡、铝、锰等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分析Ca^2+、Mg^2+、Fe^3+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解能力的影响,确定了Ca^2+是主要因素。室内开发了能络合游离Ca^2+的处理剂,使其形成水...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高矿化度压裂返排液水样中钠、钙、镁、铁、钡、铝、锰等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分析Ca^2+、Mg^2+、Fe^3+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解能力的影响,确定了Ca^2+是主要因素。室内开发了能络合游离Ca^2+的处理剂,使其形成水溶性螯合物,消除金属离子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解能力的影响。在长庆油田15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回收处理液3900 m^3,不仅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矿化度 疏水缔合聚合物 返排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溶型智能转向酸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峰 胡军 +2 位作者 程芳 程晓亮 赵众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6,74,共6页
为解决长庆油田酸化液添加剂种类多、无法“在线即时”混配的难题,以油酸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等为原料制得两种两性表面活性剂(CQYS-1、CQYS-2),并与多烷基吡啶季铵盐缓蚀剂复配形成酸液稠化剂。以该复合型稠化剂作为酸液的唯一添加... 为解决长庆油田酸化液添加剂种类多、无法“在线即时”混配的难题,以油酸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等为原料制得两种两性表面活性剂(CQYS-1、CQYS-2),并与多烷基吡啶季铵盐缓蚀剂复配形成酸液稠化剂。以该复合型稠化剂作为酸液的唯一添加剂,按2.2%~2.6%的加量加入15%HCl中配制成转向酸。对稠化剂配方进行了优选,研究了转向酸的各项性能,并在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稠化剂中CQYS-1、CQYS-2、缓蚀剂的最佳质量比为67.2∶12.8∶20。稠化剂遇水快速分散(溶解)、遇酸立即起黏,在2~30℃下的起黏速率大于95%。转向酸的耐温耐剪切性较好。在盐酸加量为15%时,转向酸黏度约为60 mPa·s。随着酸岩反应的进行,盐酸质量分数降至8%~10%时的黏度可达110 mPa·s,当盐酸质量分数小于6%时转向酸黏度降至5 mPa·s以下,实现了转向酸的智能转向和智能破胶,转向酸驱替后岩心渗透率明显增大。在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成功施工15井次,配液实现了“即时在线”的连续混配模式,转向作用明显,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 表面活性剂 稠化剂 缓蚀剂 转向酸 自动破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改性多异氰酸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防砂性能
13
作者 杨晓武 郭梦 +4 位作者 徐静 程晓亮 陈志刚 张康 王晨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2,共8页
为提高疏松油田的采油率,研发高性能防砂是必须要采取的工艺措施,本论文通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聚体(MDIP)与环氧树脂(E-51)反应,制备环氧树脂改性多异氰酸酯(EMP).通过物理化学法中复相乳液法对EMP进行微胶囊化.进行红外、核磁、... 为提高疏松油田的采油率,研发高性能防砂是必须要采取的工艺措施,本论文通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聚体(MDIP)与环氧树脂(E-51)反应,制备环氧树脂改性多异氰酸酯(EMP).通过物理化学法中复相乳液法对EMP进行微胶囊化.进行红外、核磁、扫描电镜等结构表征,证明EMP的成功制备.同时EMP微胶囊固砂液平均粒径为0.1359μm和动力学稳定指数(TSI)为0.468,表明该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均一,且体系稳定.在达到油井粉细砂固结要求的同时最环保和节约成本条件下,得到最佳固砂配方和条件下固结砂柱的抗压强度为6.563 MPa,渗透率为1476 mD,出砂量为6 mg,出砂率为0.006%,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耐酸、耐盐、耐氧化性,显著提高油井采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多异氰酸酯 微胶囊 抗压强度 固砂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温瓜尔胶压裂液复合交联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腾飞 程芳 +2 位作者 程晓亮 高峰 任大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了满足抗高温压裂液体系的应用要求,针对改性羟丙基瓜尔胶压裂液体系,在常温下用"一锅法",以氧氯化锆与硼酸为主要成分、复合多元醇为配位体合成了有机硼锆交联剂。利用单因素实验法优选了制备交联剂的最佳条件,运用红外光... 为了满足抗高温压裂液体系的应用要求,针对改性羟丙基瓜尔胶压裂液体系,在常温下用"一锅法",以氧氯化锆与硼酸为主要成分、复合多元醇为配位体合成了有机硼锆交联剂。利用单因素实验法优选了制备交联剂的最佳条件,运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所制备的交联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该交联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有机硼锆交联剂时硼酸与氧氯化锆的最佳摩尔比为4∶1。在羟丙基胍胶溶液质量分数为0. 5%、耐温增强剂质量分数为0. 6%、基液与所制备的有机硼锆交联剂体积比为100∶0. 6的条件下,交联时间为102 s,冻胶在150℃、170 s^(-1)经连续剪切90 min后的黏度在80 m Pa·s以上,表明合成的有机硼锆交联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抗剪切性和延缓交联性。对该压裂液体系进行现场试验,取得良好的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硼酸 氧氯化锆 复合交联剂 抗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型交联酸稠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军 陈腾飞 +2 位作者 程芳 程晓亮 赵众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3-408,共6页
为改善常规稠化剂的耐温性和抗剪切性,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疏水单体YD-D10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型交联酸液稠化剂(AAG4)。对AAG4的... 为改善常规稠化剂的耐温性和抗剪切性,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疏水单体YD-D10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型交联酸液稠化剂(AAG4)。对AAG4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以AAG4为稠化剂配制的交联酸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AAG4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盐酸盐加量0.01%、硫酸铵-亚硫酸氢钠(质量比1∶1)加量0.04%,YD-D10加量0.42%,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 h。AAG4的热稳定性良好。在盐酸质量分数为20%的条件下,AAG4与有机锆交联剂的交联性能优异,交联酸液表现出良好的耐温、抗剪切性能。120℃、170 s^-1下剪切1 h的酸液黏度为82 mPa·s。交联酸的缓速性能较好,在90℃下其与天然岩心的反应速率远小于盐酸的反应速率,交联酸的缓速率达到97.3%。在30℃下交联酸对天然岩心的最终溶蚀率与20%HCl相当,现场酸压施工效果良好,可以实现高温碳酸盐岩储层的深度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疏水缔合 交联酸 稠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高分子植物胶絮凝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腾飞 程芳 +2 位作者 程晓亮 龙学莉 赵众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0-614,635,共6页
针对油气田压裂返排液中机械杂质含量较高,直接回用造成储层二次伤害等问题,以环氧丙烷为醚化剂,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瓜尔胶进行氨基化阳离子改性合成了天然高分子瓜尔胶絮凝剂CG-1,考察了絮凝剂CG-1的阳离子度、CG-1加量、助... 针对油气田压裂返排液中机械杂质含量较高,直接回用造成储层二次伤害等问题,以环氧丙烷为醚化剂,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瓜尔胶进行氨基化阳离子改性合成了天然高分子瓜尔胶絮凝剂CG-1,考察了絮凝剂CG-1的阳离子度、CG-1加量、助凝剂种类和加量以及环境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絮凝剂CG-1体系分别对现场的中性、酸性压裂液返排液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阳离子度为14%的条件下,絮凝剂CG-1加量为0.1%,助凝剂B(二元羧酸类)加量为0.2%数0.4%时,返排液沉降20 min可达到彻底絮凝。该絮凝剂体系适用性广,对中性、酸性压裂液返排液均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且经絮凝处理后的返排液可以直接配液并进行压裂施工作业,施工成功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植物胶 压裂返排液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稠油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举民 李进 +2 位作者 曹红燕 张梦千 赵正勋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5-520,共6页
针对浅薄稠油油藏,通过将长岩心组合模型的水平和竖直放置对比实验,研究水平井CO_2吞吐相比于直井吞吐对油藏开发的改善效果,探明其增油机理。通过平行实验研究注入压力、注入时间及焖井时间对多轮次水平井CO_2吞吐开发浅薄稠油油藏效... 针对浅薄稠油油藏,通过将长岩心组合模型的水平和竖直放置对比实验,研究水平井CO_2吞吐相比于直井吞吐对油藏开发的改善效果,探明其增油机理。通过平行实验研究注入压力、注入时间及焖井时间对多轮次水平井CO_2吞吐开发浅薄稠油油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油藏CO_2吞吐最主要的驱油机理是CO_2对原油的溶解膨胀作用及降黏作用;在浅层稠油的地层条件下,重力引起的CO_2对阁楼油动用规模以及CO_2-原油体系接触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是水平井CO_2吞吐的采收率显著高于直井的成因;稠油油藏中进行多轮次水平井CO_2吞吐,其最终采收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焖井时间的增长而升高,第1和第2周期为主力产油阶段;采收率与注入时间的关系有待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稠油油藏 水平井CO2吞吐 降黏作用 注入压力 焖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水基钻井液用润滑剂的研制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泽宗 卓然 +4 位作者 李荷香 曹红燕 刘长柱 李巍然 李瑾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96,12,共4页
针对A油田部分区块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常出现的摩阻扭矩过大、托压严重等问题,室内通过优选环保型基础油和润滑添加剂,制备出了一种高效钻井液润滑剂CRH-1。室内评价结果表明,润滑剂CRH-1稳定性较好,低温流动性良好,起泡率低;在5%膨润土... 针对A油田部分区块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常出现的摩阻扭矩过大、托压严重等问题,室内通过优选环保型基础油和润滑添加剂,制备出了一种高效钻井液润滑剂CRH-1。室内评价结果表明,润滑剂CRH-1稳定性较好,低温流动性良好,起泡率低;在5%膨润土浆中加量为0.5%时,实验浆的润滑系数降低率即可达到85%以上,可抗温150℃,润滑性能优于常用钻井液润滑剂,且与钻井液的配伍性良好。润滑剂CRH-1在A油田南部2口井的水平段成功进行了现场试验,CRH-1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钻井液的润滑性能,同时有效避免了卡钻、托压等复杂情况,润滑剂使用量大幅减少,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剂 摩阻扭矩 润滑性能 水基钻井液 A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型稀土示踪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张康 董晓昱 +4 位作者 程晓亮 陈志刚 王晨 杨晓武 代方方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95,共7页
为了实现对水平井的出水位点和产液剖面的长期监测,研发高性能缓释示踪剂至关重要.本论文首先以柠檬酸和硝酸铈为原料合成了柠檬酸铈稀土示踪剂,然后将其与环氧树脂混合,在三乙醇胺的固化作用下制备了缓释型稀土示踪剂.研究了示踪剂的... 为了实现对水平井的出水位点和产液剖面的长期监测,研发高性能缓释示踪剂至关重要.本论文首先以柠檬酸和硝酸铈为原料合成了柠檬酸铈稀土示踪剂,然后将其与环氧树脂混合,在三乙醇胺的固化作用下制备了缓释型稀土示踪剂.研究了示踪剂的吸水性能、热稳定性以及释放性能,并对释放曲线进行了数学模拟,探讨了示踪剂的缓释动力学.结果表明,含有8%柠檬酸铈的缓释型稀土示踪剂具有优异的长效缓释性,700 h后累计释放率为19.95%,仍具有巨大缓释潜力以及较好的热稳定性,300℃以下失重率为7.51%,不会轻易分解.示踪剂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盐度升高而减小,释放机制是以扩散为主,释放遵循Fick扩散机制,此时示踪剂释放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缓释型稀土示踪剂与周围介质之间的浓度差,进而达到缓慢释放的效果,作为地层长期监测的示踪剂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示踪剂 柠檬酸铈 缓释 缓释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油基热固性不饱和聚酯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雷秦阳 翟梦姣 +2 位作者 白莹雪 吕斌 张跃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4,共7页
文中以生物质基的蓖麻油和丁香酚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双键化改性制备了蓖麻油甲基丙烯酸酯(MCO)和甲基丙烯酸化丁香酚(ME),然后将MCO与ME按照不同质量比共聚制得了一系列蓖麻油基热固性不饱和聚酯材料。采用核磁、红外表征了MCO与ME的... 文中以生物质基的蓖麻油和丁香酚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双键化改性制备了蓖麻油甲基丙烯酸酯(MCO)和甲基丙烯酸化丁香酚(ME),然后将MCO与ME按照不同质量比共聚制得了一系列蓖麻油基热固性不饱和聚酯材料。采用核磁、红外表征了MCO与ME的化学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凝胶含量、动态力学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了MCO与ME不同质量比所制备材料的固化程度、热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当m(MCO):m(ME)=40:60时,制备的蓖麻油基热固性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7℃,25℃时的储能模量为288.8 MPa,凝胶率为91.4%,800℃时的残炭量高达13.28%,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因而,所制备的蓖麻油基热固性不饱和聚酯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石油基热固性不饱和聚酯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不饱和聚酯 蓖麻油 丁香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