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含硫化氢区块中J55钢套管的腐蚀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广社 张晓博 +7 位作者 杨学峰 刘洋 张立原 赵春雨 游家庆 江丰 刘曼 刘思佳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59,共5页
采用能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长庆油田含硫化氢区块中J55钢套管表面的腐蚀产物,及不同腐蚀环境(纯CO_(2)、纯H_(2)S、不同分压CO_(2)+H_(2)S环境)中J55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及形貌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腐蚀速率,... 采用能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长庆油田含硫化氢区块中J55钢套管表面的腐蚀产物,及不同腐蚀环境(纯CO_(2)、纯H_(2)S、不同分压CO_(2)+H_(2)S环境)中J55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及形貌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腐蚀速率,并研究了含硫化氢区块J55钢套管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J55钢在纯CO_(2)环境中会形成粗粒径且致密性较差的FeCO_(3)腐蚀产物膜,其腐蚀速率较高;H_(2)S的加入使得J55钢在CO_(2)+H_(2)S环境中形成了细粒径致密性高的FeS腐蚀产物膜,对基体金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降低了腐蚀速率;J55钢在长庆油田含硫区块的腐蚀机理为以H_(2)S腐蚀占主导的CO_(2)+H_(2)S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CO_(2) H_(2)S 腐蚀机理 腐蚀速率 腐蚀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某区块油井套管腐蚀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建中 赵伟轩 +2 位作者 张立原 刘洋 苏高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09-313,共5页
采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油田现场采出水和井下油套管的腐蚀产物的成分组成。实验表明,腐蚀介质中溶解的CO_(2)和H_(2)S以及采出水中的其它离子是引起套管腐蚀的主要因素,细菌并不影响套管的腐蚀进程。J55... 采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油田现场采出水和井下油套管的腐蚀产物的成分组成。实验表明,腐蚀介质中溶解的CO_(2)和H_(2)S以及采出水中的其它离子是引起套管腐蚀的主要因素,细菌并不影响套管的腐蚀进程。J55的腐蚀速率随着腐蚀介质中CO_(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CO_(2)和H_(2)S共存的条件下,J55的腐蚀速率显著增加。现场腐蚀产物的元素成分和模拟腐蚀试验的腐蚀产物具有相似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腐蚀介质中的CO_(2)和H_(2)S以及腐蚀性离子是引起套管腐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速率 腐蚀介质 腐蚀产物 CO_(2)腐蚀 H_(2)S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武油田延安组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主控因素
3
作者 杨龙 朱玉双 +3 位作者 康永梅 刘一婷 包琛龙 何辉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为了减小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对演武油田下侏罗统延7和延8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资料及各类敏感性实验,明确储集层特征,评价储集层敏感性,并对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为了减小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对演武油田下侏罗统延7和延8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资料及各类敏感性实验,明确储集层特征,评价储集层敏感性,并对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演武油田延7和延8储集层分别发育中粒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和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延7和延8储集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5.3%和13.7%,平均渗透率分别为498.9 mD和343.0 mD,平均面孔率分别为9.5%和8.7%,平均孔隙直径为别为83.1μm和51.8μm;延7和延8储集层均具有弱—中等偏弱速敏、弱盐敏、弱—中等酸敏、强碱敏和无—弱压敏,水敏差异较大,延7储集层具有弱—中等水敏,延8储集层以中等—强水敏为主;延7和延8储集层敏感性受岩石矿物组成、物性及孔喉结构影响,其中,岩石矿物组成是储集层敏感性主控因素;储集层水敏性与伊利石含量及产状密切相关,酸敏性受绿泥石和铁白云石共同影响,强碱敏是由于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储集层改造中,应严格控制注入地层流体的pH值,减小敏感性对储集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演武油田 延安组 储集层特征 敏感性评价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延长组页岩层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明成 吴胜和 +5 位作者 万晓龙 李桢 樊建民 陈朝晖 王梓沣 刘海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9-79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层序格架及沉积相展布存在较大的争议,从而影响着页岩油气的精细勘探与开发。以庆城油田西233区块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及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构了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层序格架及沉积相展布存在较大的争议,从而影响着页岩油气的精细勘探与开发。以庆城油田西233区块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及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构了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分布。研究表明,在延长组原长81—长32砂组内,地层向湖盆中心呈进积叠置样式,可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每个中期旋回内,向盆地方向的古地貌依次为浅水带、斜坡带和盆底带。浅水带主要发育三角洲;斜坡带发育重力流水道,顺斜坡呈窄条带状分布;在盆底带近端发育重力流朵叶体沉积,砂体夹于泥页岩中,而盆底带远端主要为深湖页岩夹滑塌体沉积。原长7油层组页岩层系为1套穿时地层,由多个中期旋回的斜坡带下部、盆底带湖底扇砂体和半深湖—深湖泥岩组成。这一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夹层型页岩油的有效开发(开发区优选及水平井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亦对拗陷湖盆层序与沉积演化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7油层组 湖底扇 页岩层系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垢剂和CO_(2)对J55钢在油田模拟采出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张立原 宋洋 +8 位作者 胡天宝 袁梦瑶 王映超 王锴 刘黎明 王叙乔 李斌 丁恺 魏巍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2,共8页
通过浸泡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测试,研究了J55钢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只含CO_(2)、只含阻垢剂和同时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的油田模拟采出水中的均匀腐蚀和点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J55钢的均匀腐蚀速率较低,最... 通过浸泡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测试,研究了J55钢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只含CO_(2)、只含阻垢剂和同时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的油田模拟采出水中的均匀腐蚀和点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J55钢的均匀腐蚀速率较低,最大点蚀速率最高;相较于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只含CO_(2)条件下该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升高,但最大点蚀速率降低,只含阻垢剂条件下该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和最大点蚀速率均降低;在同时含CO_(2)和阻垢剂条件下,该钢的均匀腐蚀速率最高,最大点蚀速率较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有所降低。当体系中存在CO_(2)时,该钢表面主要生成CaCO3或CaMg(CO3)2结垢物。同时含CO_(2)和阻垢剂条件下,阻垢剂能抑制结垢过程,改变腐蚀产物膜和结垢物的结构,失去对基体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55钢 阻垢剂 二氧化碳腐蚀 均匀腐蚀 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断裂特征及其对侏罗系油藏的影响
6
作者 龙盛芳 侯云超 +3 位作者 赵玉华 张杰 郝金鑫 谷兆兴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9-33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发育多个侏罗系油藏群,展现了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以演武地区为例,综合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断裂研究,分析了断裂对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演武地区中生界发育北西—南东...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发育多个侏罗系油藏群,展现了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以演武地区为例,综合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断裂研究,分析了断裂对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演武地区中生界发育北西—南东向、北东东—南西西向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以近直立的走滑断裂为主,断裂具有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特点;三叠系延长组发育的少量北西—南东向断裂形成于印支运动期,侏罗系延安组发育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期,且在侏罗系中密度最大,不连续小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期贯穿连接,形成主断裂带;北东东—南西西向走滑断裂垂向沟通烃源岩和储集层,有利于油气在侏罗系聚集成藏,断裂主位移带附近的控圈断裂断距大,多期活动致使油气逸散,不利于油气藏保存,断裂尾端或叠接区发育裂缝,断缝体易导致水线突进,对油藏注水开发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演武地区 侏罗系 走滑断裂 断缝体 输导体系 控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8_1油藏电阻率差异成因 被引量:6
7
作者 冯渊 杨伟伟 +3 位作者 刘一仓 王晔 焦廷奎 张海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6-530,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81超低渗油藏电阻率差异较大,油藏西部电阻率明显小于油藏东部,部分油层电阻率甚至接近水层,使得西部油层难以识别,给油田开发带来一定难度。为此,对油藏东、西部储集层电阻率差异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81超低渗油藏电阻率差异较大,油藏西部电阻率明显小于油藏东部,部分油层电阻率甚至接近水层,使得西部油层难以识别,给油田开发带来一定难度。为此,对油藏东、西部储集层电阻率差异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该油藏西部电阻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油藏西部储集层地层水矿化度高于油藏东部;西部储集层中阳离子交换能力较强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更高,其附加导电作用较强;由于油藏西部储集层中吸附水分子能力强的黏土矿物含量高、储集层孔隙结构更为复杂以及成藏动力弱等因素,导致其束缚水饱和度偏高。这一研究成果,对超低渗低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镇北油田 电阻率差异 地层水矿化度 黏土矿物 束缚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皓宇 李茂 +2 位作者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188,共12页
镇北油田镇300井区长3油层组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层间非均质性强,吸水不均井占测试总井数的48%,为了提供建产方向,急需进一步刻画剩余油分布。利用经典的构型分析方法,结合具有沉积单元和渗流单元双重特性的复合砂体韵律特征和渗流规... 镇北油田镇300井区长3油层组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层间非均质性强,吸水不均井占测试总井数的48%,为了提供建产方向,急需进一步刻画剩余油分布。利用经典的构型分析方法,结合具有沉积单元和渗流单元双重特性的复合砂体韵律特征和渗流规律,总结了研究区长3油层组4种垂向叠置样式、5种平面接触关系并明确测井识别标志。最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和生产动态结合的方法明确指出2种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注采井网的不完善,是造成孤立式和分离式叠置关系单砂体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切叠式单砂体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体顶部;间湾接触的单砂体易造成河道侧翼剩余油富集;得益于较好的连通性和较高的水驱效率,替代式和侧切式接触关系砂体不富集剩余油;对接式接触的单砂体连通关系复杂,单一的判别方式易造成注采不对应,进而形成局部剩余油。该研究成果能兼顾储层构型对油藏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和流动单元的渗流特性,可有效指导油藏注采井网部署,为油田后期注水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储层构型 流动单元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砂控水双效功能聚合物ACPAM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9
作者 段莹莹 雷天猛 +2 位作者 徐国瑞 武迪生 王业飞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5-1699,共5页
针对渤海XX油田开发中后期高含水井出砂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防砂控水双效功能聚合物ACPAM,并评价了该双效功能聚合物的防砂控水性能。以丙烯酰胺(AM)、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疏水单体苯乙烯(EB)为主要原料... 针对渤海XX油田开发中后期高含水井出砂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防砂控水双效功能聚合物ACPAM,并评价了该双效功能聚合物的防砂控水性能。以丙烯酰胺(AM)、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疏水单体苯乙烯(EB)为主要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双效功能聚合物ACPAM。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ACP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目标油藏条件下,评价对比了ACPAM与阳离子聚合物CPAM和聚丙烯酰胺HPAM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0.5%的ACPAM模拟出砂量仅为25.4 mg/L(优于抑砂剂优良标准50 mg/L),临界出砂流速为9.0 mL/min,标准水油流动阻力比(NFRR)为5.32,能显著降低采出液含水率。由于ACPAM同时含有阳离子基团和疏水基团,能使吸附在石英砂表面的聚合物分子缔合桥连,进一步团聚砂粒达到更好的防砂控水效果,为防砂控水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聚合物 防砂控水 协同作用 缔合桥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基脂肪酸金属盐体系的稠油催化降黏性能
10
作者 穆健 郑延成 +2 位作者 孙志飞 常世腾 曾小丁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解决胜利稠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高、稠油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方法以金属Fe和Ni盐与芳基脂肪酸反应合成了油溶性脂肪酸过渡金属盐,筛选了溶剂与分散剂,优化了催化体系组成,考查了复合体系对稠油黏度及组成的影响。结果由等质量的芳... 目的解决胜利稠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高、稠油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方法以金属Fe和Ni盐与芳基脂肪酸反应合成了油溶性脂肪酸过渡金属盐,筛选了溶剂与分散剂,优化了催化体系组成,考查了复合体系对稠油黏度及组成的影响。结果由等质量的芳基脂肪酸铁和C9溶剂构成的复合催化体系AOF具有较好的降黏性能。在油水质量比为7∶3、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AOF在160℃下反应12 h后,稠油黏度从204160 mPa·s降至34520 mPa·s,再与质量分数为0.15%的分散剂复配后,黏度进一步降至485 mPa·s。催化反应后,稠油饱和分与芳香分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7.84个百分点和5.83个百分点,高碳数烃含量减少,低碳数烃含量增多,反应温度升高,增加了饱和分、芳香分及低碳数烃类含量;分散剂促进了石油酸皂的生成,有利于O/W乳状液的形成。结论通过对催化反应前后胶质与沥青质的1HNMR测试表明,AOF与稠油的催化反应属于供氢催化裂解,促进稠环芳烃加氢及开环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芳基脂肪酸 表面活性剂 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对耐微生物腐蚀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游家庆 丁浪勇 +7 位作者 刘冉冉 赵春雨 田富全 李衍铖 雷浩然 郭倩倩 江丰 李雅颖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在硫酸盐还原菌(SRB)和CO_(2)共存环境中对耐微生物腐蚀钢进行了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等观察和分析了腐蚀后试样的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成分。结果表明:SRB和CO_(2)共存时,SRB的存在... 在硫酸盐还原菌(SRB)和CO_(2)共存环境中对耐微生物腐蚀钢进行了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等观察和分析了腐蚀后试样的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成分。结果表明:SRB和CO_(2)共存时,SRB的存在可抑制CO_(2)腐蚀,且SRB含量越多,均匀腐蚀速率越小,但SRB会促进点蚀的发生和发展;当SRB含量足够多时,试样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具有保护性的Fe S膜,腐蚀速率和点蚀坑尺寸明显减小;随着SRB含量增多,阻抗弧半径增大,耐微生物腐蚀钢的耐蚀性提高,当SRB接种量为0.2%时,阳极反应以活化溶解为主,腐蚀速率受阴极反应控制,当SRB接种量增加到2%和20%时,致密FeS腐蚀产物膜生成,阳极反应受到抑制,腐蚀速率受阳极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微生物腐蚀钢 硫酸盐还原菌(SRB) CO_(2)腐蚀 电化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在电成像测井裂缝空白条带填充中的应用
12
作者 康正明 武辰升 +4 位作者 杨国栋 武迪生 王瑞飞 杨湘雨 甘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7,共11页
【目的】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之间存在间隔,测得的井壁电阻率图像存在空白条带,对井壁附近裂缝参数评价影响较大。针对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没有全井眼图像,填充质量评价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相结合构造数据集,基于生成对抗... 【目的】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之间存在间隔,测得的井壁电阻率图像存在空白条带,对井壁附近裂缝参数评价影响较大。针对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没有全井眼图像,填充质量评价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相结合构造数据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电成像测井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对裂缝地层的电阻率测井响应进行模拟。采用过渡边界条件代替实体裂缝的方法提升了多尺度模型的计算效率,满足了深度学习对样本的需求。其次,将模拟得到的裂缝与实际测井图像相结合构建了全井眼图像,用电成像测井图像制作的掩码作为空白条带。通过图像填充指标评价裂缝空白条带填充能力的方式优选超参数,获得最佳空白条带填充效果。最后,采用不同占比的掩码进行裂缝空白条带填充,并评价裂缝填充质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在不同占比的空白条带情况下进行填充,对粗糙裂缝有较好的填充效果且裂缝形态平滑,能更准确地恢复边缘轮廓与细节。在真实测井数据上的填充进一步验证了其适用性,填充后的图像自然且能有效恢复裂缝特征,有助于裂缝提取及定量计算,为裂缝储层的精准评价提供基础,支撑油气产能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空白条带填充 深度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有限元法 井壁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低表面能改性聚烯烃在油田集输介质中的适用性
13
作者 徐广丽 陈飞 +3 位作者 谢勰 田雨 蔡亮学 李香娟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为分析国产防垢防蜡低表面能改性聚烯烃材料在油田集输工艺中的适用性,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采用挂片实验方法,探究其在不同油田集输工况条件下,采出原油及采出水中的溶胀行为规律。结果表明,采出原油、采出水均使其发生溶胀、质量增... 为分析国产防垢防蜡低表面能改性聚烯烃材料在油田集输工艺中的适用性,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采用挂片实验方法,探究其在不同油田集输工况条件下,采出原油及采出水中的溶胀行为规律。结果表明,采出原油、采出水均使其发生溶胀、质量增大;增重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采出原油引起的增重率显著高于采出水,最大增重率为+4.59%,满足±5%的限制条件。集输介质的渗透导致试样变黄、原有的网状交联结构消失,当集输压力为6.0 MPa时,水的渗透使材料表面产生约2.9μm的微裂纹。介质渗透后,拉伸强度最大变化率为-10.26%,满足±20%的限制条件。结果表明,国产低表面能改性聚烯烃适合用作集输压力小于等于4.0 MPa的复合管的内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属复合管 聚烯烃 溶胀 渗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乳化对超临界CO_(2)环境中N80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杨琦 游家庆 +5 位作者 赵春雨 马召 艾志刚 李德君 曹峰 韩斌虎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4,共8页
在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的超临界CO_(2)/原油/模拟采出水腐蚀环境(CO_(2)压力为9MPa、温度为65℃)中,对N80碳钢进行浸泡腐蚀试验,研究了乳化剂和乳状液含水率对N80碳钢腐蚀速率、腐蚀产物膜微观形貌、腐蚀产物膜元素组成和最大腐蚀深... 在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的超临界CO_(2)/原油/模拟采出水腐蚀环境(CO_(2)压力为9MPa、温度为65℃)中,对N80碳钢进行浸泡腐蚀试验,研究了乳化剂和乳状液含水率对N80碳钢腐蚀速率、腐蚀产物膜微观形貌、腐蚀产物膜元素组成和最大腐蚀深度的影响。通过观察乳化剂加入前后乳状液的形貌,测量原油和模拟采出水在N80碳钢表面接触角的变化,明确油水乳化对超临界CO_(2)腐蚀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未添加乳化剂的超临界CO_(2)/原油/模拟采出水体系中N80碳钢的腐蚀速率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当含水率小于50%时,N80碳钢发生均匀腐蚀,当含水率大于50%时,N80碳钢发生局部腐蚀;在添加0.5%乳化剂条件下,N80碳钢的腐蚀速率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但含水率大于50%后,腐蚀速率变化不大,腐蚀形态都为均匀腐蚀;相同腐蚀环境中,未添加乳化剂条件下N80碳钢的腐蚀速率低于添加0.5%乳化剂条件下的腐蚀速率。乳化剂的加入改变了油水乳状液的性质及其在N80碳钢表面的润湿性,导致N80碳钢在超临界CO_(2)/原油/模拟采出水环境中的腐蚀速率、最大腐蚀深度和腐蚀形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腐蚀 N80碳钢 乳化 原油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集输化学药剂对国产HDPE适用性的影响
15
作者 徐广丽 陈全 +3 位作者 冯宇 王岚 蔡亮学 谢建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8,共5页
为研究油田集输化学药剂对DQDN3711型聚乙烯内衬材料适用性的影响,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挂片实验模拟长庆油田投加药剂环境,分析添加缓蚀阻垢剂、破乳剂后,DQDN3711型聚乙烯在采出原油和采出水介质中的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缓释阻垢剂、... 为研究油田集输化学药剂对DQDN3711型聚乙烯内衬材料适用性的影响,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挂片实验模拟长庆油田投加药剂环境,分析添加缓蚀阻垢剂、破乳剂后,DQDN3711型聚乙烯在采出原油和采出水介质中的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缓释阻垢剂、破乳剂、采出原油与采出水均能渗透、扩散进入聚乙烯,使其发生溶胀,聚乙烯的最大增重率为1.82%,屈服强度、拉断强度、断裂伸长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6.37%、-11.79%、-13.15%,冲击强度最大变化率为-9.59%,材料的性能均能满足ISO 23936—1—2009要求;缓释阻垢剂、破乳剂阻碍了集输介质渗透作用,HDPE体积增长率显著降低,采出水中药剂对HDPE的渗透大于采出油。综上所述,在油田集输加剂工况下,国产DQDN3711型HDPE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非金属管 集输 渗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北油田长8段储集层孔隙类型与水驱油渗流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惠威 刘一仓 +2 位作者 王联国 侯长冰 任大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类型复杂、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长8油藏的微观孔隙类型及水驱油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集空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类型复杂、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长8油藏的微观孔隙类型及水驱油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驱替类型主要为网状驱替和指状驱替,均匀驱替较少,不同驱替类型水驱油效率不同,均匀驱替效率最高,指状驱替效率最低。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84,与孔隙度相关系数为0.51,储集层非均质性也是影响水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镇北油田 延长组 孔隙类型 渗流特征 驱油效率 储集层物性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武油田Y116井区延8段构型界面约束下的单河道砂体构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童强 余建国 +4 位作者 田云吉 胡克来 杨红梅 程旭明 朱玉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8,共15页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踪多井,研究了隔夹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在其约束下刻画出3类构型单元,形成了隔夹层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演武油田延8段共识别出单河道砂体间隔层、单河道砂体间夹层和单河道砂体内夹层3类构型界面,在泥质、钙质、物性3种成因下将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4期单河道砂体,其中隔夹层纵横向分布具有物性夹层多见于河道中部,泥质夹层常见于河道边部,而钙质夹层多位于河道上部的分布特征;构型要素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接触样式研究得到,垂向以分离式和切叠式为主,横向以侧切式和泛滥平原接触为主,形成了独立型分流河道单元、分离型细粒沉积单元以及接触型增生体单元;各构型要素形成了“接触广泛、叠置错综”的具泛连通性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型分布模式。本次研究实现了对研究区构型界面的识别表征,为精细刻画单河道砂体构型单元提供了依据,对油田进一步生产和开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河道砂体构型 精细刻画 构型界面 分布模式 延8段 演武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S1区块延8油层组微观水驱渗流特征 被引量:20
18
作者 康永梅 李明 +3 位作者 王联国 苟幸福 韩斌虎 朱玉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7,共10页
侏罗系延安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含油层系,关于其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渗流规律研究一直未受到重视。以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8油层组为例,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砂岩微观驱油实验,明确不同水驱类型的水驱前缘分布特征、油... 侏罗系延安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含油层系,关于其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渗流规律研究一直未受到重视。以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8油层组为例,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砂岩微观驱油实验,明确不同水驱类型的水驱前缘分布特征、油水渗流规律、残余油赋存状态,建立微观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之间的关系,总结残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区微观水驱类型可划分为均匀驱替型、网状驱替型、网状-指状驱替型和指状驱替型4类。随着单位驱替压力的增加,均匀驱替型的驱油效率变化最为明显,水驱效果最好;网状驱替型次之,网状-指状驱替型和指状驱替型水驱效果较差。受岩石颗粒表面物理性质和孔喉结构的影响,不同驱替类型水驱后残余油类型占比不同,均匀驱替型和网状驱替型水驱后残余油类型以油膜和角隅状为主,指状驱替型以连片状和簇状为主,而网状-指状驱替型各残余油类型占比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类型 微观渗流特征 残余油 延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9段油藏低阻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之的 刘一仓 +3 位作者 王联国 胡克来 吴泽民 康永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3,共6页
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9段地层普遍发育低阻油藏,该类油藏受制于成藏和成岩条件,具有不同的成因。为探明低阻油藏富集区并进行优质高效开发,必须查明低阻油藏的成因,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低阻油藏测井识别... 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9段地层普遍发育低阻油藏,该类油藏受制于成藏和成岩条件,具有不同的成因。为探明低阻油藏富集区并进行优质高效开发,必须查明低阻油藏的成因,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低阻油藏测井识别。文中充分利用研究区分析化验、生产动态等资料,从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饱和度、矿物成分及钻井液侵入情况等角度,采用地质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低阻油藏的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普遍较高,高地层水矿化度是形成低阻油藏的主要因素;泥质体积分数较高、岩性细及孔隙结构复杂,也会导致部分储层出现低阻现象;矿物成分和钻井液侵入对研究区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低阻油藏测井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藏 成因 延9段 演武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隐蔽性低阻油藏识别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侯长冰 刘思瑶 +2 位作者 苟幸福 仇文博 杨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4-171,共8页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侏罗系低阻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对延9油藏地层水矿化度分析、油水层束缚水饱和度计算、重点井矿片导电矿物研究等,分析了演武油田低阻油藏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区侏罗系低阻油藏...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侏罗系低阻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对延9油藏地层水矿化度分析、油水层束缚水饱和度计算、重点井矿片导电矿物研究等,分析了演武油田低阻油藏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区侏罗系低阻油藏主要受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饱和度、储层岩石较强的亲水性等多重因素控制。结合开发实践,总结了适应本地区低阻油藏识别的电阻率曲线特征、侵入因子与声波时差关系图、视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关系图等多种低阻油藏识别方法,应用多种识别方法筛选出潜力建产目标区。在开发过程中,地质规律分析与多种油水层识别方法综合应用,相互验证,才能提高油藏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武油田 隐蔽性油藏 低阻油藏 油水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