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致密油老井体积压裂裂缝延伸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向平 石亮亮 +3 位作者 卜军 李转红 汪澜 杨军侠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5,共4页
体积压裂是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随致密油气藏开发成长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文中为了提高已开发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将体积压裂理念引入已开发的老油田。针对长庆油田A3区块长7致密油藏,重点开展了应力模型计算、物理模拟实验、... 体积压裂是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随致密油气藏开发成长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文中为了提高已开发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将体积压裂理念引入已开发的老油田。针对长庆油田A3区块长7致密油藏,重点开展了应力模型计算、物理模拟实验、压力测试分析和井下微地震监测等研究,明确了老井体积压裂裂缝的延伸机理,确立了老井暂堵混合水压裂体积压裂技术,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油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重复压裂 老井混合水压裂 裂缝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尖山油田C2层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2
作者 郭远智 康玉柱 +2 位作者 程飞飞 杨博 王珍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中部浅层C2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及油水关系复杂,有利区预测难度大。文中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测井解释等技术,深化研究储层特征,以及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明确油藏富集规律和油藏主控因素,建立...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中部浅层C2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及油水关系复杂,有利区预测难度大。文中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测井解释等技术,深化研究储层特征,以及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明确油藏富集规律和油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有利区评价原则与标准,优选出目标区块建产有利区。结果表明:1)C2层岩性以细—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为主,排驱压力低,储集性好;2)C2层发育河控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较高,各小层构造平缓,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带,且具有较好的继承性;3)基于流体测井识别图版和储层电性解释标准,明确了C2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即渗透率、孔隙度下限标准分别为0.5×10^(-3)μm^(2)和12%,针对C2_(1)小层筛选出一个Ⅱ类有利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142.8×10^(4) t。研究成果对胡尖山油田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微相 测井响应特征 有利区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长7_(1)—长7_(2)亚段生烃潜力评价
3
作者 周文江 李超 +9 位作者 苟永俊 周创飞 汪洋 南佳琛 冀宏贵 方泽鑫 魏森 武芳芳 张寰萌 郭岭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5-8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传统上认为研究区南部靠近湖盆中心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主要烃源岩。然而,对研究区长7_(1)—长7_(2)砂岩夹层中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及其能否为研究区长7_(1...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传统上认为研究区南部靠近湖盆中心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主要烃源岩。然而,对研究区长7_(1)—长7_(2)砂岩夹层中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及其能否为研究区长7_(1)—长7_(2)夹层砂岩提供油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长7_(1)—长7_(2)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为基础,利用粒子群—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建立测井数据与总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数学解释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长7_(1)—长7_(2)亚段烃源岩生烃潜力。首先分析各测井曲线与TOC的相关性,确定使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及自然伽马曲线作为TOC计算模型的输入数据,建立支持向量回归计算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用于研究区烃源岩评价。A83区长7_(1)与长7_(2)亚段均属于好—优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长71亚段生烃强度主要介于35×10^(4)t/km^(2)~110×10^(4)t/km^(2)之间,长72亚段生烃强度主要在50×10^(4)t/km^(2)~200×10^(4)t/km^(2)之间,显示了研究区长7_(1)—长7_(2)亚段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研究成果对A83区页岩油新区扩边勘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生烃潜力 支持向量回归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4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润湿性原位表征和亚临界水特性的高温储层水锁损害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单锴 邱正松 +4 位作者 程征 杨梦涛 李楷 钟汉毅 任晓霞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研究深部储层岩石原位润湿特性,对深入了解高温储层水锁损害机理及制定高效防水锁技术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原位表征了20℃~200℃、8 MPa氮气环境中不同岩样表面接触角随温度的变化,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探讨了... 研究深部储层岩石原位润湿特性,对深入了解高温储层水锁损害机理及制定高效防水锁技术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原位表征了20℃~200℃、8 MPa氮气环境中不同岩样表面接触角随温度的变化,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探讨了吸附原油岩石表面接触角随温度变化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洗油后储层岩样表面接触角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呈明显分段现象,20℃~100℃下接触角变化率约为−0.04°/℃,100℃~200℃时,变化率约为−0.24°/℃,水在其表面拟黏附功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小。水在吸附原油岩样表面接触角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160℃时降低为75.7°。岩石表面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拟黏附功大幅增加,160℃时变化率为155.27%。亚临界水作用下岩石表面烃类物质的解吸甚至热裂解,导致了吸附原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显著变化,入井流体接触吸附有烃类物质的储层岩石后可能会大幅增加储层水锁损害程度。该研究对高温储层岩石表面润湿性变化机制提供了一些新的认识,有助于高温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制定合适的防水锁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水锁损害 接触角 表面润湿性 亚临界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TSO-BPNN模型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荣鸽 刘国庆 +3 位作者 刘博 魏王颖 庄琦 靳帅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8,共7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金枪鱼群算法(Tuna Swarm Optimization,T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组合模型PCA-TSO-BPNN。运用PCA进行数据降维,筛选出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BPNN预测模型,并采用TSO算法对BPNN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参数进行寻优;利用PCA-TSO-BPNN组合模型对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并与对比模型进行比较,验证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8441%和0.06757,远低于对比模型,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可为海底管道内腐蚀防护和流动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主成分分析 金枪鱼群算法 海底管道 腐蚀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戴亚权 赵俊英 +4 位作者 罗静兰 靳文奇 刘新菊 李健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7-292,298,共7页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河道中心微相为均质—中等均质储层,河道边缘非均质性稍强;点砂坝与决口扇砂体属于中等非均质储层。结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影响因素 长2油层组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长9油藏断层特征及对油藏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成良丙 曲春霞 +3 位作者 苟永俊 何右安 王进 王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5期50-54,共5页
姬塬油田长9油藏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部分井地层厚度减薄,邻井构造突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对比、构造对比、岩心观察等发现姬塬地区发育21条北西西向正断层,弥补了该区块关于断层的证据。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 姬塬油田长9油藏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部分井地层厚度减薄,邻井构造突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对比、构造对比、岩心观察等发现姬塬地区发育21条北西西向正断层,弥补了该区块关于断层的证据。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在时空上匹配,促进了油气侧向运移并成藏,使凹陷东部油藏相对富集,断层形成后油藏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方油藏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成藏 长9油藏 姬塬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朝兵 朱玉双 +4 位作者 谢辉 张杰 王海华 程刚 徐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765,共8页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9储层;长7烃源岩排烃强度有限、动力不足,使油气无法完全充满长9储层,而长9内部普遍发育的底水进一步阻碍了油气向下运移;长9顶部稳定发育的隔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必要的遮挡条件,少部分油气在长9内部夹层发育部位聚集;在具备有效遮挡的条件下,受岩性与物性的控制,油气优先聚集在长91顶部物性条件好的储层中。从砂体顶面构造与试油、试采效果关系来看,构造起伏对长9油气聚集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层 烃源岩 石油富集规律 延长组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相春 孙卫 +3 位作者 王德玉 张卫刚 陈富林 吴汉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1-807,共7页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已成为中国油气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微生物采油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开拓性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高含水和近枯竭的低渗透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中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A油田的地质特征和...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已成为中国油气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微生物采油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开拓性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高含水和近枯竭的低渗透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中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A油田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结合现场应用情况,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A油田的驱油规律和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微生物驱油规律主要体现在注水压力上升,吸水剖面改善;同注水规律相似,连通性好的井增油效果较好;受效井类型不同,增油效果也不同;增油效果与见菌时间和见菌量相关。通过对微生物驱油地质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含水、水线推进速度、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是影响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微生物驱 驱油规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寺湾油田延长组长7油层成藏地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云 韩旭 +3 位作者 牛志忠 李晶 何剑 乔玉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49-254,共6页
下寺湾油田长7油层浊积砂体连片分布,储层物性较好,形成较好的储集体,其上长64—长63泥岩与凝灰质泥岩发育,形成良好的区域及其局部的盖层。长7底部油页岩为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殖-腐泥型);长7油... 下寺湾油田长7油层浊积砂体连片分布,储层物性较好,形成较好的储集体,其上长64—长63泥岩与凝灰质泥岩发育,形成良好的区域及其局部的盖层。长7底部油页岩为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殖-腐泥型);长7油层生储盖匹配良好,形成自生自储式复合油藏(岩性、裂缝油藏),连通孔隙及砂体叠置点、裂缝为油气进行运移的重要通道。延长组长7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继延长组长6、长2外新的勘探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长7油层 下寺湾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纳米颗粒增强氮化碳对含油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12
作者 孟彬 李宗霖 +2 位作者 王刚 范业灿 张磊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共7页
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途径。对聚合氮化碳(PCN)进行富氮处理后得到PCN-N,在其表面沉积AuPt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光催化剂AuPt/PCN-N,通过XRD、Raman、IR、XPS、TEM、PL等手段对AuPt/PCN-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 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途径。对聚合氮化碳(PCN)进行富氮处理后得到PCN-N,在其表面沉积AuPt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光催化剂AuPt/PCN-N,通过XRD、Raman、IR、XPS、TEM、PL等手段对AuPt/PCN-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对含油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CN表面引入氨基基团,有利于AuPt纳米颗粒的沉积,能减小纳米颗粒粒径、增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当Au与Pt质量比为2∶3时,得到的Au 0.2 Pt 0.3/PCN-N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在可见光照射90 min后,Au 0.2 Pt 0.3/PCN-N的COD去除率为96.3%,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366 min^(-1),分别是PCN和PCN-N的15.2倍和9.4倍;在紫外可见光照射50 min后,COD去除率达到98.8%,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896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氮化碳 AuPt 氨基 含油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
13
作者 谢璇 易永根 +4 位作者 韩创辉 董传宾 黄昕茹 王晨 张康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0,共7页
为了系统研究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以DMAPAA(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和DMAPAA-Q[(3-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分别合成PolyDMAPAA(叔胺阳离子均聚物)和PolyDMAPAA-Q(季胺阳离子均聚物),将2种均聚物用于蒙脱... 为了系统研究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以DMAPAA(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和DMAPAA-Q[(3-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分别合成PolyDMAPAA(叔胺阳离子均聚物)和PolyDMAPAA-Q(季胺阳离子均聚物),将2种均聚物用于蒙脱石水化膨胀抑制剂。分析叔胺和季胺均聚物的防膨性能、耐温耐盐性能和耐水洗性能。采用MD(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均聚物与蒙脱石分子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的效果优于叔胺均聚物,当均聚物的质量分数为1%时,PolyDMAPAA的防膨率为82%,而PolyDMAPAA-Q的防膨率可达到88.5%。MD结果表明:在模拟系统中,相比于PolyDMAPAA,PolyDMAPAA-Q更接近蒙脱石表面,且PolyDMAPAA-Q的扩散系数明显大于PolyDMAPAA,进一步证明季胺均聚物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胺均聚物 季胺均聚物 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郝滩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与成藏模式
14
作者 刘玉栋 杨博 +1 位作者 郭远智 贾银花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15,共9页
为研究郝滩地区侏罗纪延安组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及地震剖面恢复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分析古地貌油藏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的上覆基准面为延92底煤层,延10+富县组为印模厚度,下伏基准... 为研究郝滩地区侏罗纪延安组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及地震剖面恢复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分析古地貌油藏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的上覆基准面为延92底煤层,延10+富县组为印模厚度,下伏基准面为长2底的K7标志层,长1+长2厚度作为残余厚度;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古河谷、阶地、斜坡、坡嘴、河间丘、低残丘等6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延安组油藏分布在斜坡-低残丘、河间丘和坡嘴等次级古地貌构造单元;郝滩地区延安组发育斜坡-低残丘岩性油气藏、河间丘构造-岩性油藏和坡嘴构造-岩性3种油藏类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沉积相、储层物性等因素的影响。古地貌和油气成藏研究对郝滩相邻地区古地貌油气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其他层位的古地貌油气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印模 残余厚度 前侏罗纪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添加纳米颗粒抑制沥青质沉积的可行性
15
作者 尚养兵 魏波 +2 位作者 张迪 黄凡 李凯凯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沉淀量测定和气驱岩心实验,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二氧化硅(SiO_(2))和四氧化三铝(Fe_(3)O_(4))3种纳米颗粒对CO_(2)注入原油后的混相压力、沥青质沉淀量和沥青质颗粒粒径的影响,验证了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抑制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在目标储层温度和压力下为单相流体,浊点压力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比注入纯CO_(2),在CO_(2)中添加1%的GO、SiO_(2)和Fe_(3)O_(4),能够使混相压力分别降低16.4%、12.2%和14.7%,沥青质沉淀量减少55.4%、32.1%和37.5%,沉淀沥青质颗粒平均粒径由11.3μm分别降至1.3、8.3和5.8μm。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量占比由0.81降至0.16、0.53和0.36,岩心渗透率降低幅度由88.7%下降至25.2%、60.4%和47.1%,原油采收率由36.7%分别提高至47.4%、39.6%和42.7%。尤其是GO可以显著吸附沥青质分子,强化沥青质分子在胶体中的稳定性,抑制其聚集生长,延缓沉淀和沉积,避免了孔喉堵塞。研究成果为改善沥青质油藏注气开发效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沥青质沉淀 CO_(2)驱替 浊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中的应用及机理分析
16
作者 于泓滢 杜西龙 +4 位作者 李钰 秦森强 王记锋 李毅峰 马斌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5,共5页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并对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水界面...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并对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水界面张力从72.5 mN·m^(-1)降至10.4 mN·m^(-1),尤其是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30 mg·L^(-1)时,油水界面张力显著下降;表面活性剂浓度与岩石表面吸附量及油藏采收率呈正相关,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30 mg·L^(-1)时,岩石表面吸附量从0μg·cm^(-2)增至50.3μg·cm^(-2),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藏采收率从25%升至62%。为低渗油田的化学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化学性能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务视角的水稻生产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17
作者 韩婷婷 汪韩强 《北方水稻》 2025年第4期111-113,共3页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财务视角出发,探讨了财务影响水稻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若干提升路径。通过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标准、科学合理进行成本分类、科...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财务视角出发,探讨了财务影响水稻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若干提升路径。通过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标准、科学合理进行成本分类、科学选择成本核算方式、加强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完善水稻生产财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本文旨在为提升水稻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 水稻生产 效率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渗透油田的腐殖酸高温堵剂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子东 李晶 +2 位作者 何小娟 王博 孙华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主要研究了一种耐高温体系,该体系由腐殖酸钠、甲醛,增强剂和0.02%的HPAM溶液四部分组成。考察了腐殖酸钠质量分数、甲醛质量分数、pH值、矿化度的变化对堵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堵剂的最优配方并对该配方进行了评价。结... 主要研究了一种耐高温体系,该体系由腐殖酸钠、甲醛,增强剂和0.02%的HPAM溶液四部分组成。考察了腐殖酸钠质量分数、甲醛质量分数、pH值、矿化度的变化对堵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堵剂的最优配方并对该配方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堵剂基液初始粘度为10mPa·s,易于输送和泵入,成胶时间18h,成胶后的强度为0.087MPa,最佳适用的pH值范围为7-9,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能力、长期稳定性、封堵性能及廉价等优点,在高温低渗透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堵剂 低渗透油田 高温 优化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有效储层识别与甜点优选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何崇康 成良丙 +3 位作者 陈旭峰 孙钿翔 李超 赵国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2-818,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为孔隙度大于5.5%、渗透率大于0.03×10^(-3)μm^2的油斑细砂岩。有效储层恒速压汞显示喉道半径大于0.25μm,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30%,测井响应声波时差大于215μs/m。"甜点"区含油性较好,全烃气测录井气测值为基线的3倍以上,电阻率达到30Ω·m以上。从钻井允许误差和单井控制储量规模分析,最大单油层厚度应大于4 m,压裂后可动用油层厚度达到6 m以上。有利区筛选过程中按照先从沉积相带进行有利区带优选,然后用储层物性、油层厚度下限标准进行"甜点"筛选,在油藏内部产能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含油性、邻井实施效果排序,扣除风险区,避免低产低效区。形成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法,在新安边地区提交探明储量1.0×10~8t,建成了致密油规模开发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下限标准 有效储层 甜点优选 长7致密油 新安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采油用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娟 郑立伟 +3 位作者 赵立阳 魏会军 吴娜 高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3,I0007,共5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存在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差、驱油效率低等问题,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S-115,室内考察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抗盐性、吸附性能、与碱和聚合物的配伍性以及模拟岩心驱油效率。结果表明,在DS-...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存在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差、驱油效率低等问题,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S-115,室内考察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抗盐性、吸附性能、与碱和聚合物的配伍性以及模拟岩心驱油效率。结果表明,在DS-115加量为0.3%时,能使表面张力降低至25 mN/m以下,使油水界面张力值达到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当温度达到100℃、NaCl浓度达到500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值仍较低,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表面活性剂在80℃、12 h的吸附量小于1 mg/g;DS-115与碱、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二元复配和三元复配体系中均能保持良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浓度为0.3%的DS-115溶液0.3 PV后,能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10%以上,起到了良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