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韧水泥浆用于修补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套损井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志龙 罗跃 +2 位作者 张煜 龙永福 姚晓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0,7,共4页
为修补破损的水泥环和套管,研制了以纤维材料和颗粒剂为主要材料的两种复合增韧剂CSDL-1和CSDL-2,给出了配方。将增韧剂掺入G级油井水泥,按水灰比0.44配制成两种增韧水泥浆,在80℃下其初凝时间分别为11-12小时和8-9小时,终凝时间分别为1... 为修补破损的水泥环和套管,研制了以纤维材料和颗粒剂为主要材料的两种复合增韧剂CSDL-1和CSDL-2,给出了配方。将增韧剂掺入G级油井水泥,按水灰比0.44配制成两种增韧水泥浆,在80℃下其初凝时间分别为11-12小时和8-9小时,终凝时间分别为18小时和14小时,均可适当调整,在淡水和盐水中,在室温自由养护、60℃高压养护,三轴应力养护后的抗压强度均大于24 MPa,其胶结强度高,随温度升高(20-100℃)边疆增大。断裂面电镜照片表明纤维材料减缓了裂纹的扩展。介绍了用该增韧水泥浆成功修补两口套损井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损坏 水泥环损坏 修补 油井水泥浆 复合增韧剂 纤维材料 长庆采油三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某采油厂集输管道内腐蚀原因及腐蚀机理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玲杰 杜宁波 +4 位作者 崔健军 陈康林 龙雄云 张彦军 林竹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3,77,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长庆油田6个典型区块管道腐蚀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腐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6个典型区失效管道的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的珠光体,元素分布均匀,化学成分符合...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长庆油田6个典型区块管道腐蚀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腐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6个典型区失效管道的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的珠光体,元素分布均匀,化学成分符合20#钢的标准规定。1号、3号、4号、5号、6号典型区块腐蚀穿孔管节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Fe2O3、Fe3O4)。2号典型区块腐蚀穿孔管节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Fe2O3、Fe3O4)和铁的硫化物(FeS)。1号、4号、5号、6号典型区块管道主要发生了二氧化碳腐蚀。2号典型区块管道发生了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腐蚀。3号典型区块管道发生了二氧化碳和氧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 腐蚀 腐蚀机理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池46联合站采油污水回注处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晓龙 张煜 +2 位作者 屈撑囤 龙永福 邓若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3-97,共5页
针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池46联合站采油污水含油量、悬浮物、硫化物、细菌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调整污水pH值,优选除硫剂种类及加药量、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种类、加药量及加药间隔,对采出水进行了回注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当调节污水pH值... 针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池46联合站采油污水含油量、悬浮物、硫化物、细菌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调整污水pH值,优选除硫剂种类及加药量、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种类、加药量及加药间隔,对采出水进行了回注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当调节污水pH值为7.5、除硫剂加量为15 mg/L,聚合氯化铝加量为80 mg/L、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加量为1.0 mg/L、絮凝剂与助凝剂的加药间隔时间为30到40 s时,处理后水悬浮物含量和含油量分别为0.9 mg/L和2.2 mg/L,平均腐蚀速率和细菌含量分别为0.014 5 mm/a和101个/L,达到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油田 污水处理 絮凝 回注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8
4
作者 黎晓茸 张营 +3 位作者 贾玉琴 刘笑春 杨棠英 马丽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2,共4页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中平面和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对合成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初始平均粒径为305.7 nm的微球,在矿化度10×104mg/L的模拟污水中恒温(55℃)放置5 d后,微球的粒径增至4...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中平面和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对合成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初始平均粒径为305.7 nm的微球,在矿化度10×104mg/L的模拟污水中恒温(55℃)放置5 d后,微球的粒径增至4μm左右;放置20 d后,微球的形貌为类球形,经组织粉碎机高速剪切后,仍为类球形。用平均渗透率为425×10-3μm2填砂管进行封堵实验,封堵效率为93.6%,残余阻力系数为15.5。分两个阶段进行了6个试验井组的现场注入试验。试验后注水井出现了一定的压力上升,高含水井的液量、含水下降,低产井的产液量、产油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调驱 采收率 低渗透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三锥旋流器结构优化
5
作者 钱伟峰 周思柱 +2 位作者 庄号 黄天成 姚周坤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116,共10页
目前关于非连续多锥段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设计了组合式三锥旋流器结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其主要结构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以研究各个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Plackett-Burmann试验确定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并... 目前关于非连续多锥段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设计了组合式三锥旋流器结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其主要结构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以研究各个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Plackett-Burmann试验确定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并筛选出了3个重要影响因素,结合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设计,对3个因素进行优化,进而得到不同因素和综合分离效率之间的拟合方程。对两两影响因素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以研究其对综合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参数组合为主直径76.354 mm,上锥段长度80 mm,底流口直径18.495 mm,对应的气体分离效率96.697%,固体分离效率86.983%,综合分离效率94.258%。所得结论可为多锥段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锥旋流器 Plackett-Burmann试验 最陡爬坡试验 综合分离效率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岩相成因分类及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八区上乌尔禾组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汪孝敬 李维锋 +3 位作者 董宏 朱健 张代燕 尹述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7-543,共7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八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为一套陆源粗粒碎屑岩,其优势储集层沉积相类型,一直存在冲积扇、冲积扇—扇三角洲以及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的争议。深入研究其岩相,有助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综...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五八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为一套陆源粗粒碎屑岩,其优势储集层沉积相类型,一直存在冲积扇、冲积扇—扇三角洲以及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的争议。深入研究其岩相,有助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综合岩心、岩石薄片、分析化验、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该套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沉积相并非冲积扇及其复合沉积体系,而是一套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发育有扇面河道、泥石流、水下分支河道等9种沉积微相。明确了岩相与沉积微相的关系,虽同属砂砾岩岩相,牵引流砂砾岩岩相的物性、含油性以及试油产能较重力流砂砾岩岩相好,为区内后期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五八区 上乌尔禾组 扇三角洲相 砂砾岩岩相 砂体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扇三角洲储层构型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乐 王志章 +2 位作者 于兴河 马海洋 曹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5,共8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油藏经过20多年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复杂,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特征及沉积微相岩、电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克上组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按照复合分流河道、单期分...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油藏经过20多年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复杂,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特征及沉积微相岩、电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克上组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按照复合分流河道、单期分流河道、单一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单一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等级次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的识别与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克上组单期分流河道界面主要包括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河道冲刷界面;单一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具有4种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溢岸及泥质沉积、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和河道砂体测井响应差异。进而确定研究区基于储层构型分析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分流河道微相的厚度多大于4m,宽度多大于300m,最大可达1500m;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宽度为100~740m,厚度为1~8m;心滩微相在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占主体地位,呈土豆状、块状分布,厚度为3~9m,宽度为150~750m,长度为200~800m。综合分析储层构型单元及界面与剩余油饱和度模拟结果认为,研究区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构型单元、界面及构造因素综合控制,形成大量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储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特征 上克拉玛依组 五2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堵裂缝用物理-化学交联高强度聚乙烯醇颗粒制备
8
作者 葛际江 陈晋 陈伟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3,共9页
塔河油田地层内裂缝、溶洞发育,注水过程中水窜严重,用于流道调整的交联聚丙烯酰胺颗粒因在高温、高盐条件下易脱水而使用效果不佳。为解决此问题,以聚乙烯醇为成胶剂、戊二醛为交联剂、二氯乙酸为催化剂,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耐温、耐... 塔河油田地层内裂缝、溶洞发育,注水过程中水窜严重,用于流道调整的交联聚丙烯酰胺颗粒因在高温、高盐条件下易脱水而使用效果不佳。为解决此问题,以聚乙烯醇为成胶剂、戊二醛为交联剂、二氯乙酸为催化剂,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耐温、耐盐交联聚乙醇烯醇颗粒,考察了反应温度、交联剂和催化剂用量对颗粒储能模量和热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化学交联与循环冷冻-解冻的物理交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可用于温度130℃、盐质量浓度2.2×10^(5) mg/L模拟地层水的高强度交联聚乙醇烯醇颗粒。结果表明:按聚乙烯醇、戊二醛和二氯乙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0.1%和1.0%构建成胶液,采用-20℃下冷冻6 h、25℃解冻18 h、循环3次的循环冷冻-解冻法制备交联聚乙醇烯醇颗粒,该颗粒能够在温度130℃地层中顺利完成物理交联至化学交联的转变;所得湿颗粒具有自愈合性,在温度130℃、盐质量浓度2.2×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热处理90 d后脱水率为18.6%,且弹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油藏 颗粒堵剂 交联聚乙烯醇 循环冷冻-解冻法 自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70管线钢在高含CO_(2)气田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研究
9
作者 徐士祺 李雨轩 +1 位作者 黄长河 张挺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51,共7页
本文通过模拟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腐蚀实验,运用失重法、电化学测试以及微观表征技术等手段,深入研究了X70管线钢在高含CO_(2)气田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腐蚀速率与CO_(2)分压呈正相关,低CO_(2)分压时增长趋势明显,之后变缓。CO_(2)... 本文通过模拟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腐蚀实验,运用失重法、电化学测试以及微观表征技术等手段,深入研究了X70管线钢在高含CO_(2)气田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腐蚀速率与CO_(2)分压呈正相关,低CO_(2)分压时增长趋势明显,之后变缓。CO_(2)分压影响腐蚀产物膜形貌与成分,低分压时FeCO_(3)结晶度高、含量多。CO_(2)分压增高使得碳酸含量增加,金属阳离子与碳酸结合形成腐蚀产物膜,腐蚀速度增速减缓。但高CO_(2)分压使得溶液酸性增强,对腐蚀产物膜有溶解和破坏作用。电化学测试显示,随着CO_(2)分压增加,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急剧上升,且不同分压下阴极和阳极反应机制改变。研究结果为高含CO_(2)气田安全生产及管线钢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管线钢 高含CO_(2)气田 腐蚀 腐蚀速率 腐蚀产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ZJ2井区侏罗系油藏水驱状况研究与调整对策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晓彦 谢吉兵 +1 位作者 廖建波 张家彬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1期124-129,共6页
针对靖安油田ZJ2井区侏罗系油藏的开发现状,分析油藏水驱状况及含水上升的主要原因,制定采液强度和注采比等开发技术指标的合理界限,提出了改善油藏水驱状况的调整对策。
关键词 侏罗系油藏 水驱前缘 采液强度 堵水调剖 水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与孔隙尺度模拟的致密油藏渗吸机理研究
11
作者 齐怀彦 杨国斌 +3 位作者 朱亚娣 邓茗心 耿少阳 田伟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4-833,共10页
渗吸作用在致密油藏的注水开发和压裂后焖井阶段具有关键作用,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为深入探究致密储层复杂孔隙结构及岩石-流体相互作用对渗吸机理的影响,研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与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拟技术,针对不同孔喉特... 渗吸作用在致密油藏的注水开发和压裂后焖井阶段具有关键作用,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为深入探究致密储层复杂孔隙结构及岩石-流体相互作用对渗吸机理的影响,研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与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拟技术,针对不同孔喉特征的致密岩心开展了渗吸实验与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拟研究。渗吸实验通过实时监测不同时间点的核磁共振T2(横向弛豫时间)谱,揭示了孔隙结构对渗吸效率的动态影响规律。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拟研究则基于岩石薄片构建了真实致密砂岩孔隙尺度物理模型,通过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并结合相场法,实现了致密砂岩孔隙尺度渗吸过程的模拟。在实验与模拟结果相互验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润湿角、原油黏度和储层物性对渗吸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显著影响渗吸的驱油特性,具体表现为渗吸初期速率较快,随后随渗吸时间延长而逐渐减缓。水相优先进入小孔隙,进而置换大孔隙中的油相。岩石-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接触角越小(即岩石亲水性越强),渗吸过程中的油水驱替动力越大,渗吸效率越高。此外,油水黏度比越低、岩心渗透率越低,均会产生更强的自吸驱动力。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深化了对致密油藏渗吸机理的理解,为提高致密油藏开发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相场法 渗吸 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拟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堵压裂在低渗透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谢新秋 邹鸿江 +3 位作者 武龙 张红岗 徐洋 赵晨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67,共3页
针对低渗储层,裂缝侧向存在大量死油区、微裂缝和隔夹层发育等问题,通过向储层裂缝加入暂堵剂提高缝内净压力开启微裂缝,实现裂缝转向,并在纵向突破隔夹层的限制,更大程度地动用剩余油。经过多年研究和现场应用,暂堵压裂形成了缝口暂堵... 针对低渗储层,裂缝侧向存在大量死油区、微裂缝和隔夹层发育等问题,通过向储层裂缝加入暂堵剂提高缝内净压力开启微裂缝,实现裂缝转向,并在纵向突破隔夹层的限制,更大程度地动用剩余油。经过多年研究和现场应用,暂堵压裂形成了缝口暂堵压裂、缝内暂堵压裂、多缝压裂和复合缝网压裂等4项工艺技术,现场大量试验和应用证明暂堵压裂可以达到很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堵压裂 缝内净压力 微裂缝 裂缝转向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NL油田延9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军龙 朱广社 +2 位作者 吴新伟 陈守民 郑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5,41,共6页
从国内外流动单元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的岩心、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根据流动带指标和岩性-物性划分法划分流动单元.研究中遵循单井、剖面到平面的思路,开展了流动单元特征参数优选、取心井流动单元分析、非取心井的流动... 从国内外流动单元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的岩心、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根据流动带指标和岩性-物性划分法划分流动单元.研究中遵循单井、剖面到平面的思路,开展了流动单元特征参数优选、取心井流动单元分析、非取心井的流动单元划分工作.运用动态资料验证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流动单元剖面、平面特征研究及流动单元生产能力分析.研究表明,所选用的渗透率、孔隙度和流动层带指标IFZ3个参数可满足本区流动单元划分要求,研究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划分 水动力划分 鄂尔多斯盆地 NL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233区长7致密储层三维脆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学峰 雷启鸿 +3 位作者 胡荣维 王长胜 张文静 王艳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4-298,共5页
明确致密储层的三维脆性分布特征,有助于压裂层段优选和压裂施工设计。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区长7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矿物组分、岩石力学化验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在岩心刻度测井的思想指导下,对研究区目的层的矿物组分... 明确致密储层的三维脆性分布特征,有助于压裂层段优选和压裂施工设计。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区长7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矿物组分、岩石力学化验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在岩心刻度测井的思想指导下,对研究区目的层的矿物组分、弹性模量、泊松比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基于矿物成分-力学参数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基于脆性指数,采用三维地质建模的思想,构建了脆性指数三维分布模型,进而刻画了脆性三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233区长7致密储层脆性分布连片性较差,整体上脆性受储层岩性和非均质性影响较大;脆性发育区向西南方向延伸,并演化为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3条次级脆性发育带,南部脆性连续性较差,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脆性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 致密储层 分布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大型压裂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新伟 李怀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123-12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以低渗油藏为主,对低渗油藏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是目前的难点,经过大型整体压裂的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有其特殊性。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渗特点,以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结合试井资料,并根据等值渗流阻力...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以低渗油藏为主,对低渗油藏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是目前的难点,经过大型整体压裂的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有其特殊性。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渗特点,以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结合试井资料,并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原理对近井地带地层渗透率作合理调整,采用等连通系数法原理对井间连通性修正技术和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来模拟水力压裂时产生的压裂裂缝,从而达到较好的动态资料拟合效果。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油田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注采比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设计了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渗流阻力法 等连通系数法 局部网格加密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酸化技术在虎狼峁油田解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力军 杨志伟 +3 位作者 杜周 杨棠英 罗必林 孔令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3期72-74,81,共4页
针对虎狼峁油田长6油藏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因非均质原因,存在酸化效果差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在常规酸液中加入起泡剂的氮气泡沫酸化法。室内研制出性能较好的泡沫酸液,并进行了泡沫封堵能力评价、泡沫岩心分流实验和现场泡沫酸化试验。该泡... 针对虎狼峁油田长6油藏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因非均质原因,存在酸化效果差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在常规酸液中加入起泡剂的氮气泡沫酸化法。室内研制出性能较好的泡沫酸液,并进行了泡沫封堵能力评价、泡沫岩心分流实验和现场泡沫酸化试验。该泡沫酸热稳定性达到65℃,耐盐性能达到80 g/L。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对水层有较强的封堵能力,岩心分流量由注泡沫前的9︰1变为最终的1.2︰1。现场应用泡沫酸化6口井,平均日增油量为5.4 t,6口试验井累计增油量为1 015.4 t,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泡沫酸液能有效封堵高渗层,改善低渗层酸化效果,达到均匀酸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酸 起泡剂 均匀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北油田长8油层有机膦酸酸液增注体系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帅群 陆小兵 +1 位作者 樊勇杰 杨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62-166,共5页
酸化技术是储层改造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根据镇北油田长8层的储层物性特征,研制并优化适合该储层的酸化增注体系。研究表明,有机膦酸酸液体系主要成分为有机膦酸和含氟化合物,通过酸液添加剂的筛选与研究,确定了酸液体系配方。主体酸配... 酸化技术是储层改造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根据镇北油田长8层的储层物性特征,研制并优化适合该储层的酸化增注体系。研究表明,有机膦酸酸液体系主要成分为有机膦酸和含氟化合物,通过酸液添加剂的筛选与研究,确定了酸液体系配方。主体酸配方:2%NH4F+10.0%有机膦酸+0.5%柠檬酸+1.5%乙酸+0.5%助排剂TF-1+2%缓蚀剂SJC;前置酸配方:12%HCl+3%乙酸+0.5%柠檬酸+1%缓蚀剂SJC+2%防膨剂PDMD。岩心伤害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膦酸体系对镇北油田长8层岩心的渗透率显著提高。2014年9月至12月,应用有机膦酸酸液分别对镇北长8层镇2x井、镇3x井和镇9x井进行现场试验,累计增注2 219 m3,平均降压5.7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膦酸 酸化解堵 低伤害 镇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长6油藏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欢 罗跃 +3 位作者 张煜 龙永福 曹瑛 田育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8-281,共4页
针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在纵向上单层突进使中低渗透层达不到注水受效的问题,室内开发了新型酸化分流剂SZD-1,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分流剂SZD-1由80%有机酸酯、19%硬脂酸盐和1%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平均粒径10.03μm,... 针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在纵向上单层突进使中低渗透层达不到注水受效的问题,室内开发了新型酸化分流剂SZD-1,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分流剂SZD-1由80%有机酸酯、19%硬脂酸盐和1%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平均粒径10.03μm,最大粒径44.0μm。分流剂SZD-1可缓慢溶于水,60℃在水中溶解24 h、15 d的溶解率分别为15.13%和99.65%。聚丙烯酰胺携带液的最佳加量为0.3%,分流剂最佳加量为10%,分流剂悬浮液黏度为32.5 mPa.s。考察了9∶1、6∶1和3∶1三组渗透率级差下分流剂SZD-1的分流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级差的降低,低渗透率岩心堵塞率由7.5%增至22.1%,高渗透岩心堵塞率由100%降至95.3%。分流剂SZD-1各种性能均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且对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吸水层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适用于注水井酸化前的分流作业。截止2011年4月,对靖安油田50口注水井进行了改善吸水剖面技术现场试验,有效率大于90%,累计增注量达23541 m3,对应油井累计增油量1752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注水井 分流剂 酸化 靖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8_1亚油层组浅水型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成因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桂珍 高伟 +2 位作者 张丹丹 陈龙 李爱荣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其储层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基于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_1亚油层组的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其储层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基于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_1亚油层组的砂体结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_1亚油层组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4种,即叠合箱型(包括块状叠合箱型和层状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孤立箱型和孤立指状,其中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均表现为多期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砂体;砂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与古构造、古地貌、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和古气候等相关。结合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交错叠置、平面连片分布的特征,该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浅水三角洲 长81亚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包膜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田建锋 高永利 +2 位作者 张蓬勃 喻建 张志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65,共12页
通过系统分析延长组伊利石包膜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开展了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及能谱分析,对伊利石包膜的产状、成分、分布及其与绿泥石包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包膜与自生蒙脱石包膜... 通过系统分析延长组伊利石包膜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开展了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及能谱分析,对伊利石包膜的产状、成分、分布及其与绿泥石包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包膜与自生蒙脱石包膜具有相似的特征,是自生蒙脱石包膜伊利石化的产物;②研究区自生蒙脱石和绿泥石包膜均是火山物质溶蚀的产物,其相对含量受火山物质的组份控制,且二者均以颗粒表面为基底同时垂直生长;蒙脱石包膜发生伊利石化时,常伴随着钾长石的溶蚀;③弯曲片状伊利石晶体直径和晶间孔均远大于竹叶状绿泥石,但厚度薄,导致显微镜下黏土包膜内层为绿泥石、外层为伊利石,而扫描电镜下仅易见伊利石;伊利石包膜虽然降低了储层渗透率,但有利于砂岩孔隙的保存和亲水性的保留,对油气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优质储层预测及开发均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包膜 绿泥石包膜 蒙脱石伊利石化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