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减三线馏分油磺化合成石油磺酸盐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梦凯 陈志刚 +3 位作者 刘祥 武攀峰 李鹏 陈洪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9-763,共5页
以长庆油田生产线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利用发烟硫酸磺化合成石油磺酸盐,对磺化反应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磺化反应最佳条件为:酸油比0.65∶1,磺化温度50℃,磺化时间40 min,老化时间40 min;分酸工艺最佳条件为:加水量(m_(水)/m_(酸))... 以长庆油田生产线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利用发烟硫酸磺化合成石油磺酸盐,对磺化反应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磺化反应最佳条件为:酸油比0.65∶1,磺化温度50℃,磺化时间40 min,老化时间40 min;分酸工艺最佳条件为:加水量(m_(水)/m_(酸))为25%,分酸温度60℃,分酸时间10 h。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合成石油磺酸盐中活性物含量可达到22.73%。该参数的确定,以期为长庆油田减三线馏分油合成石油磺酸盐提供生产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三线馏分油 石油磺酸盐 磺化反应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结垢与腐蚀控制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清云 张兴华 +2 位作者 李毓枫 史瑞雪 项明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为解决长庆油田采出液腐蚀和结垢问题,在开发集中结垢与腐蚀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集中结垢与预腐蚀装置。该装置利用不相溶水体混合结垢与预腐蚀原理,通过改变水体化学热力学条件,人为创造结垢和腐蚀环境,诱导水体结垢和腐蚀,预消耗... 为解决长庆油田采出液腐蚀和结垢问题,在开发集中结垢与腐蚀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集中结垢与预腐蚀装置。该装置利用不相溶水体混合结垢与预腐蚀原理,通过改变水体化学热力学条件,人为创造结垢和腐蚀环境,诱导水体结垢和腐蚀,预消耗水体结垢和腐蚀因子,避免水体在后续管线设备中结垢和腐蚀。在长庆油田白于山作业区的试验表明,集中结垢与预腐蚀装置出口水体只有成垢阳离子,出水结垢趋势为0;腐蚀速率由0.102 mm/a降低到0.048 mm/a,出水水质完全符合腐蚀控制标准。因此,该装置具有良好的集中结垢与腐蚀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结垢 预腐蚀 控制技术 采出液 化学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曲流河储集层岩相与构型
3
作者 马志欣 李进步 +4 位作者 付斌 白慧 李浮萍 马生晖 贾金娥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87,共8页
常规曲流河储集层表征通常利用直井密井网资料,缺少井间资料,导致曲流河构型单元平面组合不可靠。以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山西组为钻探目标的SSF-AH水平井+大井组为例,利用水平井和直井资料进行曲流河储集层岩相识别及构型解剖。结果表明:... 常规曲流河储集层表征通常利用直井密井网资料,缺少井间资料,导致曲流河构型单元平面组合不可靠。以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山西组为钻探目标的SSF-AH水平井+大井组为例,利用水平井和直井资料进行曲流河储集层岩相识别及构型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相划分为4类,从Ⅰ类到Ⅳ类,沉积时期水动力逐渐减弱,Ⅰ类和Ⅱ类是主要的含气岩相,Ⅲ类和Ⅳ类岩相多不含气;水平井钻遇曲流河储集层构型单元组合模式主要有横跨式、纵跨式和穿越式3种;曲流河河道砂体宽度为900~1100 m,边滩砂体长度为650~800 m,平均为720 m,边滩砂体宽度为800~1000 m,平均为910 m,废弃河道宽度小于100 m;边滩砂体通常由4~5期侧积砂体构成,侧积体厚度为0.4~1.5 m,平面宽度为120~220 m;侧积泥岩厚度为0.2~0.4 m,垂向密度为0.5~0.8条/m,平面密度为0.011条/m。利用水平井+大井组资料能够提高构型表征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山西组 曲流河 岩相 构型单元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田采出水处理药剂优选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柳洁 车军杰 +5 位作者 杜康 张强 孟海龙 郭筱 罗浩 吴宏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苏里格气田中油、铁离子和悬浮物质量浓度都较高,管线在此环境中腐蚀、结垢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分析苏里格气田多个区块混合水样的水质和成分,对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污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研究。采用化学氧化-絮凝沉淀法优化污水... 苏里格气田中油、铁离子和悬浮物质量浓度都较高,管线在此环境中腐蚀、结垢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分析苏里格气田多个区块混合水样的水质和成分,对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污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研究。采用化学氧化-絮凝沉淀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并进行实验室药剂配伍实验研究。确定采出水处理药剂配方,投入生产实际应用。改进后的处理工艺能通过动态调整加药量方案,确保该气田污水的各项指标达到回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采出水 氧化剂 絮凝剂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多层砂体合采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柳洁 魏克颖 +4 位作者 李宁 杨映洲 郝军慧 李林清 史文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5,共6页
致密气藏主力产层多为多层叠置河道砂体,合采时普遍存在各产层贡献不明及砂体动用边界不清的问题。首先,考虑各层河道砂体形态特征和边界尺寸差异,根据等效渗流体积原则,建立了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合采井生产模型。其次,基于现代产量... 致密气藏主力产层多为多层叠置河道砂体,合采时普遍存在各产层贡献不明及砂体动用边界不清的问题。首先,考虑各层河道砂体形态特征和边界尺寸差异,根据等效渗流体积原则,建立了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合采井生产模型。其次,基于现代产量递减分析理论,形成了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的边界确定方法和合采井产量递减分析图版。最后,讨论不同河道砂体边界距离、砂体数量和砂体位置下的产量递减特征,明确了多层河道砂体对产量递减的影响。研究表明: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合采井产量具有5个递减阶段,不稳定流中期阶段可诊断各层砂体边界距离是否相等;河道砂体范围越小,宽砂体数量越少,宽砂体占比越小,储集层稳产能力越差,不稳定流早期阶段和不稳定流中期阶段易出现产量递减速率增大现象。建立的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可为产层动用程度评价和增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产量递减分析 河道砂体 多层合采 砂体边界 渗流模型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气田采出水对地层的伤害机理 被引量:5
6
作者 杜康 刘永国 +4 位作者 郭萍 陈志刚 慕进升 黄凯 王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157,共9页
采出水回注是国内处理气田采出水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不同工艺处理效果存在差异,导致采出水中未被处理的部分悬浮物对回注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堵塞伤害。运用激光粒度衍射分析技术、室内物理流动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采出水回... 采出水回注是国内处理气田采出水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不同工艺处理效果存在差异,导致采出水中未被处理的部分悬浮物对回注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堵塞伤害。运用激光粒度衍射分析技术、室内物理流动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采出水回注室内模拟实验,定量评价采出水悬浮物对岩心样品的伤害程度,明确不同工艺处理效果,揭示回注地层堵塞伤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气田采出水悬浮物粒径尺度是影响回注地层堵塞程度的主控因素,发生堵塞伤害的悬浮物粒径主要分布在7.65~52.62μm;采用“破乳+油水分离+沉降除油+气浮+旋流分离+过滤”工艺处理效果最佳,悬浮物粒径均值下降率为76.31%,中值下降率为77.46%,回注后地层渗透率伤害率仅为2.16%,孔隙度伤害率降至10.77%;而“沉降除油”工艺处理效果较差,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较小孔喉堵塞程度为24.15%,整体孔喉堵塞程度达到24.18%,回注后对地层渗透率伤害率达26.09%,孔隙度伤害率为13.64%。综合分析认为,采出水中的较大粒径悬浮物是造成回注地层发生堵塞伤害的主要原因,根据回注地层储层物性特征,针对性地选择高效的水处理工艺,是延长回注地层寿命,实现气田采出水高效回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水 核磁共振 处理工艺 储层伤害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吸附渗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益 张斌 +6 位作者 刘帮华 柳洁 魏千盛 张歧 陆红军 朱鹏宇 王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80,共25页
针对页岩气藏有机微纳米级孔隙中吸附气大量赋存以及有机质以“镶嵌”形式赋存于无机质中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页岩气吸附渗流的表征方法,并对影响吸附渗流的重要因素如气体吸附层厚度变化、无机孔水膜厚度变化和气体解吸导致孔隙变化的数... 针对页岩气藏有机微纳米级孔隙中吸附气大量赋存以及有机质以“镶嵌”形式赋存于无机质中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页岩气吸附渗流的表征方法,并对影响吸附渗流的重要因素如气体吸附层厚度变化、无机孔水膜厚度变化和气体解吸导致孔隙变化的数学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接着指出了目前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储层孔隙结构表征不够准确;(2)固溶态气体分子解吸对吸附渗流流量的影响尚无表征方法;(3)对页岩气储层有机质的离散分布刻画不完善;(4)直接应用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参数不合理,忽视了吸附态和固溶态页岩气的吸附-解吸差异性。然后分析了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页岩气的吸附渗流相较于物理实验的优点,总结了应用该技术对页岩气吸附渗流进行建模和模拟的方法及模拟结果,并就页岩气吸附渗流的分子模拟技术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1)基于常规无机孔和有机孔分子模型,继续改进多介质、多尺度建模方法,以符合页岩气储层实际情况;(2)开发更符合实际页岩气吸附渗流过程的页岩气吸附渗流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传输机理 表观渗透率 分子模拟 储层吸附渗流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处理厂冷季型草坪节水化措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亮亮 白建雄 +2 位作者 陈颖 李飞 邢黎 《草业与畜牧》 2017年第1期55-57,72,共4页
苏里格第三天然气处理厂位于毛乌素沙漠北部,全年降水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降水集中在7~9月份。夏季高温蒸发量大,分析认为该地区冷季型草坪的最佳播种时间为8月份,再生水利用的节水措施是可行的。
关键词 冷季型草坪 播种时间 再生水COD 后续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坳陷承德地区洪水庄组中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的分布
9
作者 肖洪 李美俊 +1 位作者 刘卫彬 王方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4,共8页
前寒武纪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地球早期生物群落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本研究采用色谱-质谱和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技术,在华北承德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约1.45 Ga)黑色页岩样品中检测到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 前寒武纪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地球早期生物群落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本研究采用色谱-质谱和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技术,在华北承德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约1.45 Ga)黑色页岩样品中检测到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结果表明,研究区洪水庄组页岩中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的碳数范围可延伸至C_(33),且未出现C_(22)、C_(27)、C_(32)同系物的缺失或低丰度特征,揭示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的C-13位取代基并非无环类异戊二烯烷基结构,而是直链的正烷基。根据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仅局限分布于燕山地区中元古代沉积物中,以及元古宙海洋的生物群落组成特征,提出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可能源自特定细菌或蓝细菌种属,且在显生宙已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 洪水庄组 中元古界 承德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浸钢渣制备磁性絮凝剂及其在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0
作者 蒋成银 孟海龙 +4 位作者 蒋崇珊 杨建兴 李桂菊 张陈德 王思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通过酸浸法处理炼钢厂废料,经过水解和聚合反应制成一种磁性絮凝剂,可实现资源再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该絮凝剂主要成分是γ-Fe_(2)O_(3),红外谱图和Zeta电位分析证实其为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其主要絮凝机理为吸附电中和。研究发现,... 通过酸浸法处理炼钢厂废料,经过水解和聚合反应制成一种磁性絮凝剂,可实现资源再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该絮凝剂主要成分是γ-Fe_(2)O_(3),红外谱图和Zeta电位分析证实其为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其主要絮凝机理为吸附电中和。研究发现,制备过程中熟化时间对铁离子形态转化有显著影响,经过5天熟化制备的产品中Fe(b)含量最高,絮凝效果最佳。在应用实验中以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采出液为研究对象,该絮凝剂的适用pH范围为7~11,最佳投加量为0.3~0.4 g/L。实验结果显示,该絮凝剂使浊度去除率高达99%以上,COD去除率达64%以上。与市场上常用的聚合氯化铝相比,其沉降速度更快,下层絮体体积更小,性能优异,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絮凝剂 资源再用 沉降性能 油田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CO_(2)-水岩反应对砂岩储层地化性质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超 朱鹏宇 +5 位作者 黄天镜 鄢长灏 柳洁 王博 张斌 张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3,共9页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储层环境,采用高性能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物性与矿物成分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O_(2)-水岩反应后,长石类矿物的溶蚀和黏土矿物的生成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实验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钾长石、钙长石与钠长石加速溶解,高岭石占比增加,储层物性改善。压力增加时,大量CO_(2)的溶解降低了溶液的pH值,抑制了钾长石、钠长石等矿物向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的转化,储层整体物性变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长石与碳酸盐岩类矿物溶蚀加剧,Na^(+)、K^(+)、Ca^(2+)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上升,储层物性改善且有石膏生成。在实验范围内,CO_(2)-水岩反应对矿物的溶蚀程度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注入压力呈负相关。最后,利用Kozeny-Carman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储层孔渗物性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呈负相关。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的影响,对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在页岩油矿场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CO_(2)驱替 水岩反应 地化性质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赵永刚 王东旭 +5 位作者 冯强汉 张栋梁 王少飞 冯永玖 付晓燕 南喜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16-529,共14页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的主要进展。(1)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多元化:分析古构造、古水系、古流向和沉积相等的综合性研究是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的关键所在;将基准面和最大洪泛面结合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来反映沉积前古地貌形态,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核心思路;依据三级地貌概念模式指导微地貌精细刻画,是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优势;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原则是寻找等时地质体,确定台地浅滩的暴露时间,利用颗粒岩的厚度对暴露浅滩的微地貌进行有效恢复。(2)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实例说明,虽然在采用这些古地貌恢复方法时,定量研究的手段均有待加强,但仍然为油气田储层预测和油气富集有利区优选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应用前景广阔。(3)古地貌恢复方法之间优势互补,趋于综合研究: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目前应用比较成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适合于潮坪为主的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适用于滩体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不同方法的综合研究是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恢复方法 沉积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井区尺度 沉积期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西部S48区气水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冯强汉 阳生国 +4 位作者 熊哲 高航 张佳超 杨懿 杨振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69,共9页
苏里格气田西部盒8段、山1段为主力产层,气水关系十分复杂,投产气井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产水现象,严重影响了气井正常生产和产能评价部署。基于试气、动态监测资料,分析苏里格气田西部S48区产水气井和不产水气井生产曲线特征的差异性,将生... 苏里格气田西部盒8段、山1段为主力产层,气水关系十分复杂,投产气井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产水现象,严重影响了气井正常生产和产能评价部署。基于试气、动态监测资料,分析苏里格气田西部S48区产水气井和不产水气井生产曲线特征的差异性,将生产井划分为3种类型,即试气和生产中均无水型、试气无水但生产中出水型、试气和生产中均出水型,进而以生产动态资料和试气资料作为约束,分析出水井出水部位所对应的测井曲线特征。结果表明:试气无水但生产中出水井,若测井含气响应良好,试气结论为气层,生产出水的水源多为产层上下围岩中的地层水,若测井响应较差,试气结论为含气层,则生产出水的水源多为产层内的毛细管水;试气和生产中均出水型井,测井解释、试气结论多为气水同层,生产出水的水源多为产层内的自由水;将测井资料结合试气、生产资料综合分析,有利于判断气层、水层;含气层与气水同层测井响应特征相似,在电阻率-声波时差交会图中均分布于气层区、干层区、水层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气藏中气层、含气层、气水同层、干层、水层的纵向配置关系,将气水分布纵向特征划分为5种类型,即纯气型、上气下水型、上干/水下气型、气水共存型、气层与干/水层间互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气水分布,分别提出了工程改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井 气水分布 自由水 毛细管水 测井响应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压裂液返排液重复利用的可行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柯从玉 彭丽 +5 位作者 李小玲 孙妩娟 魏颖琳 张乐 张群正 张洵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9-414,共6页
针对目前存在的压裂液返排液重复配液难的问题,对苏里格气田不同区块及不同压裂液体系返排液组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影响压裂液返排液重复配液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压裂液在返排过程中从地... 针对目前存在的压裂液返排液重复配液难的问题,对苏里格气田不同区块及不同压裂液体系返排液组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影响压裂液返排液重复配液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压裂液在返排过程中从地层携带出的大量金属离子,尤其是一些高价金属阳离子对返排液的重复配液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返排液中的Ca^2+、Mg^2+和Fe^2+对配液性能影响最大,针对0.4%的EM50和胍胶体系,实验测得这3种离子满足返排液重复配液的上限值分别为250、150、150 mg/L和275、250及200 mg/L。另外,返排液中高含量的Cl-及矿化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返排液的重复配液性能。通过向返排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络合剂或沉淀剂,再辅以清水稀释的方式可有效解决由于金属离子或矿化度太高导致的返排液重复配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返排液 重复配液 影响因素 EM50 胍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带压作业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黄杰 徐小建 +2 位作者 郭瑞华 谭军 杨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108,共4页
在介绍苏里格气田修井复产工艺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带压作业技术及工艺流程,指出带压作业关键技术为油管内封堵和防喷控制系统。苏里格气田带压作业技术难点有:卡钻、桥塞坐封不严、管柱腐蚀和穿孔、钻具复杂和井内存在2个及以上节... 在介绍苏里格气田修井复产工艺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带压作业技术及工艺流程,指出带压作业关键技术为油管内封堵和防喷控制系统。苏里格气田带压作业技术难点有:卡钻、桥塞坐封不严、管柱腐蚀和穿孔、钻具复杂和井内存在2个及以上节流器,对各个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指出苏里格气田开发中后期的气井采用带压修井作业进行生产,不仅不污染产层,还能提高并稳定单井日产量,延长气井生产时间;井口带压切割装置的研制成功彻底解决了带压作业复杂钻具起钻难的问题,拓宽了带压作业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压作业 气井 苏里格气田 修井复产 技术难点 坐封 桥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藏单相气体渗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闫健 张宁生 +1 位作者 刘晓娟 贾金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前对低渗气藏单相气体渗流规律已有初步认识,但在渗流特征方面大多仅限于定性描述,认为渗流曲线由低压力平方梯度下的上凸曲线段和较高压力梯度下的拟线性段组成,存在拟初始流速、临界压力平方梯度和临界渗流速度,未进行定量描述.利... 目前对低渗气藏单相气体渗流规律已有初步认识,但在渗流特征方面大多仅限于定性描述,认为渗流曲线由低压力平方梯度下的上凸曲线段和较高压力梯度下的拟线性段组成,存在拟初始流速、临界压力平方梯度和临界渗流速度,未进行定量描述.利用苏里格低渗气田岩心,通过大量室内气体渗流实验,分析了渗透率对渗流曲线的影响,并得出了拟初始流速、临界压力平方梯度与岩心物性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拟初始流速与岩心系数呈线性关系,临界压力平方梯度与岩心系数呈负幂函数关系;最终给出分段描述低渗气藏单相气体渗流曲线的方程组.研究结果为更好认识低渗气藏渗流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气藏 渗流曲线 拟初始流速 临界压力平方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压裂用支撑剂导流能力评价及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磊 史华 +3 位作者 周长静 惠波 李攀 赵金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4,共6页
为降低致密气储层改造成本,探究了石英砂取代压裂用陶粒支撑剂的可行性。采用裂缝导流仪对石英砂和陶粒支撑剂的长期导流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数值模拟开展导流能力与采收率相关性的研究,从而优化支撑剂类型。结果表明:在闭合压力作用下... 为降低致密气储层改造成本,探究了石英砂取代压裂用陶粒支撑剂的可行性。采用裂缝导流仪对石英砂和陶粒支撑剂的长期导流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数值模拟开展导流能力与采收率相关性的研究,从而优化支撑剂类型。结果表明:在闭合压力作用下,石英砂和陶粒支撑剂的导流能力随着时间呈现初期递减快、随后递减变缓的趋势,20~40目石英砂与陶粒的导流能力呈现半对数关系递减,40~70目、70~140目的石英砂和陶粒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呈现两段式线性关系递减;导流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支撑剂的破碎,在裂缝闭合8 h以内破碎率增加幅度较快,随后趋于平缓,这与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提高,采收率和稳产期累积产气量逐渐增大,当导流能力大于5μm^(2)·cm时增幅逐渐减缓;可以用石英砂支撑剂代替陶粒支撑剂,渗透率为(0.01~0.10)×10^(-3)μm^(2)的气藏,选用20~40目石英砂支撑剂,渗透率为1.00×10^(-3)μm^(2)的气藏,选用40~70目石英砂支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压裂 支撑剂 裂缝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水岩反应与沥青质沉积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张益 朱鹏宇 +5 位作者 叶小闯 张斌 阳生国 姚斌 强科文 刘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3,共11页
为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CO_(2)-水岩反应耦合作用下对储层孔喉物性的作用机理,以碳酸水、原油、CO_(2)作为流体介质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实验前后岩心样品进行了T_(2)谱扫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 为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CO_(2)-水岩反应耦合作用下对储层孔喉物性的作用机理,以碳酸水、原油、CO_(2)作为流体介质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实验前后岩心样品进行了T_(2)谱扫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主要影响弛豫时间为1~1000 ms的中大孔喉,水岩反应主要影响0.01~100 ms的中小孔喉;在变温条件下,水岩反应在物性变化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沥青质沉积量减少,洗油后岩心物性得到改善(渗透率比值114.97%);在变压条件下,沥青质沉积主导储层物性变化,随着压力上升,沥青质沉积量增大,碱长石溶解趋势降低,整体物性变差(渗透率比值93.28%);随着实验时间增加,CO_(2)持续通入下,沥青质沉积量与矿物溶解量持续增加,水岩反应对储层的改善作用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 沥青质沉积 CO_(2)-水岩反应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PCA-ICS-ELM模型的油气水混输管道腐蚀速率预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永强 李希 +3 位作者 周忠强 李文鹏 杨斌 姚瑞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4-59,63,共7页
由于油气水混输管道内的腐蚀性物质含量较多,因此,腐蚀速率相对较快。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PCA-ICS-ELM模型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首先对KPCA(核主成分分析)算法、ICS(改进布谷鸟搜索)算法、ELM(极限学习机)算法分别进行介绍,提出KPCA-ICS-... 由于油气水混输管道内的腐蚀性物质含量较多,因此,腐蚀速率相对较快。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PCA-ICS-ELM模型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首先对KPCA(核主成分分析)算法、ICS(改进布谷鸟搜索)算法、ELM(极限学习机)算法分别进行介绍,提出KPCA-ICS-ELM模型的组合方法以及模型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取油气水混输管道的腐蚀速率数据,进而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实例验证的方式证明本次所提模型的可行性,通过与其它模型进行对比,证明此模型的先进性。结果表明:通过使用KPCA模型对影响混输管道内壁均匀腐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介质中的H_(2)S含量、CO_(2)含量、温度、流速、pH值对于均匀腐蚀速率的影响相对较大,使用本次研究所提出模型进行均匀腐蚀速率预测的最小误差为1.24%,均方根误差为0.9339%,希尔不等系数为0.5273%。与其它模型相比,本次研究所提模型的精度相对较高,证明使用KPCA-ICS-ELM模型对油气水混输管道进行均匀腐蚀速率预测的可行性及先进性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PCA-ICS-ELM模型 油气水混输管道 内壁腐蚀 均匀腐蚀 腐蚀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某气田气液降压分离系统污水结垢原因分析及防垢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新强 蒋晶晶 +2 位作者 陈晓春 张世虎 白海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3 10-11,共6页
针对陕北某气田气液降压分离系统结垢严重的现象,通过分析站内污水水质、结垢产物组成、天然气组成、污水配伍性和运行工况等,找出结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结垢产物主要为Ca CO3,污水中成垢离子含量高、污水不配伍... 针对陕北某气田气液降压分离系统结垢严重的现象,通过分析站内污水水质、结垢产物组成、天然气组成、污水配伍性和运行工况等,找出结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结垢产物主要为Ca CO3,污水中成垢离子含量高、污水不配伍、压力骤降引起CO2分压降低促进CaCO3形成是气液降压分离系统结垢的主要原因。提出将阻垢剂加药点移至计量分离器出口,投加100 mg/L的阻垢剂WT-225,防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降压分离系统 闪蒸分液罐 结垢预测 污水配伍性 防垢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