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技术
1
作者 杨永兴 朱冠臣 +3 位作者 王德刚 朱家良 任奕霖 王博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储集层为泥页岩夹多期薄层粉—细砂岩组合,长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难度大,继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成熟的井震结合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地震构造约束精细三维地质建模、轨迹与地层匹配法和曲线移位法进...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储集层为泥页岩夹多期薄层粉—细砂岩组合,长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难度大,继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成熟的井震结合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地震构造约束精细三维地质建模、轨迹与地层匹配法和曲线移位法进行阐述,其调整成功率分别为87.9%、88.3%、89.8%和92.5%。进一步对3种技术的适用范围、技术优势及局限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复杂疑难井提出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华池区中部268口水平井根据11项参数评价各类技术的应用效果,在传统录井导向技术基础上,增加1种井轨迹调整技术,油层钻遇率提升至79.4%,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的油层钻遇率为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 长水平井 轨迹调整 旋转导向 井震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以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为例
2
作者 何俊昊 斯尚华 +3 位作者 喻意 张天杰 敬小军 杨哲恒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68,I0001-I0005,共15页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展开讨论.结果表明,长6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基于压汞实验参数将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中孔-中细喉型(Ⅰ型)、中小孔-细喉型(Ⅱ型)和小孔-微细喉型(Ⅲ型).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研究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系数评价显示长6各亚段均为强非均质性,自长61至长63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基于分形理论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样品具有3段分形的特征,宏孔、中孔和微孔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依次为2.9892、2.6931和2.1772,宏孔和中孔是长6储层渗透率和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来源,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对最大进汞饱和度影响更加明显.分析长6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发现,沉积微相控制了砂体和物性等宏观非均质性因素,压实作用使储层原生粒间孔大幅减少,对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影响较大,绿泥石胶结作用和浊沸石溶蚀作用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强,对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大.研究结果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藏的效益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油田开发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大路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地区长9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
3
作者 魏少妮 王熙熙 +5 位作者 刘志军 张晨 孟越 李永锋 胡桂林 张天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4,共11页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研究其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差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导致储层的孔隙度显著降低,胶结作用进一步加剧储层致密化,溶蚀作用则通过溶解矿物中的不稳定组分,产生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储层的储集能力;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好,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的减孔效应显著;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差,在溶蚀作用过程中受到的增孔效应更显著,其次生孔隙的发育使得储层具备更有效的储集能力,成为相对更优质的储层。研究揭示了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的差异机制,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及甜点区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玉双 柳益群 +4 位作者 赵继勇 党永潮 毕义君 郭兵 刘正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流体进入次序、流体驱替方式和剩余油类型上的不同。流体总是优先进入A类流动单元,其次进入B类流动单元,C类流动单元流体进入困难,在水驱油时,注入水无法进入C类流动单元;流体驱替方式不同,A类流动单元油驱水为非活塞式,而B类和C类流动单元油驱水均为活塞式;水驱油之后剩余油类型不同,A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小绕流形成的小簇状油块和厚膜状残余油,而B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大绕流形成的大簇状油块和珠状、滴状残余油。不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差别是造成各流动单元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研究区C类和B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加大挖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特征 驱替方式 残余油类型 剩余油分布 流动单元 真实砂岩模型 华池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虹 党犇 +4 位作者 靳文奇 杨晓奇 刘贵萍 张宏民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64,共4页
目的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200口探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 目的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200口探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并利用该成果分析了长61-21小层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点。结果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1、长61-21、长1、长61-3621、长62和长63等6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21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结论 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长6油层组 标志层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储层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张浩 陈刚 +6 位作者 朱玉双 党永潮 陈娟 王恒力 斯扬 白超 李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19,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薄弱制约了致密油勘探开发进程,对后期开采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对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的储...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薄弱制约了致密油勘探开发进程,对后期开采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对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及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粒间孔、溶孔、微裂缝。研究区发育大量纳米级孔喉,其对储层的储集及渗流能力具有较大贡献。依据不同样品的排驱压力划分:排驱压力小于1 MPa时,微米尺度孔隙丰富且连通性好,孔喉形态多为粗大管状、条带状,喉道半径主要集中在100~380 nm;排驱压力介于1~3 MPa之间,局部孔隙连通性好,纳米尺度孔喉多发育于粒内溶孔,孔喉形态表现为管束状、球状,喉道半径主要分布于75~250 nm;排驱压力大于3 MPa时,大量孤立的小球状孔喉聚集,垂向连通性差,仅局部微裂缝发育区提供储集空间,喉道半径主要集中为15~7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纳米CT 致密油储层 长7储层 新安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陈欢庆 朱玉双 +2 位作者 李庆印 王小孟 周银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300,共6页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长6油层油水运动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开发调整方案。结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而且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规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 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沉积 油水运动规律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虹 党犇 +3 位作者 郑小杰 靳文奇 刘新菊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0-275,共6页
目的深入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为侏罗系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及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测井曲线和测试分析资料,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刻画。结果古河谷和河谷平原为研究区前侏罗纪主要... 目的深入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为侏罗系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及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测井曲线和测试分析资料,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刻画。结果古河谷和河谷平原为研究区前侏罗纪主要的地貌单元,其中河谷平原可进一步分为谷坡及河漫台地;在古河谷和古坡之间形成了许多坡咀。结论古地貌控制着侏罗纪早期沉积相及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古河谷的北缘及次级古河谷的谷坡是侏罗系油藏分布的主要位置;今后在勘探中应该重视次级古河谷谷坡的研究,开展老井复查,以期发现新的油气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谷 前侏罗纪 古地貌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戴亚权 赵俊英 +4 位作者 罗静兰 靳文奇 刘新菊 李健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7-292,298,共7页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河道中心微相为均质—中等均质储层,河道边缘非均质性稍强;点砂坝与决口扇砂体属于中等非均质储层。结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影响因素 长2油层组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延长组储集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10
作者 赵虹 党犇 +1 位作者 党永潮 姚韦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45-48,共4页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安塞油田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2和长6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长2储层和三角洲前...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安塞油田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2和长6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长2储层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储层均具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但长2成分成熟度稍优于长6。长2孔隙类型为碳酸盐溶孔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组合,物性表现为中孔、低渗型;而长6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浊沸石溶孔组合,物性特点为中孔、特低渗型。沉积环境、岩石成分及粒径、填隙物成分及含量、成岩作用等是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物性特征 成岩作用 延长组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与延安组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永锋 代波 +7 位作者 怀海宁 曹丽 高冬 许兆林 牛海洋 侯涛 刘楠 范迪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6-493,共8页
为了解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安塞油田南部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丰富的钻井与测井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了该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控制作用。安塞南部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陡坡和支沟3种... 为了解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安塞油田南部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丰富的钻井与测井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了该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控制作用。安塞南部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陡坡和支沟3种古地貌单元:河谷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地区,河谷走向近东西向,是由强烈的河谷下切作用形成的;陡坡为高地与古河谷之间的过渡地带,宽度为3.0~9.5 km,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陡坡区与缓坡区;支沟对延长组地层的冲蚀及对陡坡的支解起重要作用,使地层边缘发生破碎并形成坡咀。河道砂体及支沟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陡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而陡坡区内的有效构造圈闭或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是安塞油田南部油气富集的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油气富集 延安组 侏罗系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边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党犇 赵虹 +5 位作者 向连格 燕洲泉 张杰 康晓燕 仵康林 葛海影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27-131,共5页
通过大量岩心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研究了靖边油田长6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为浊沸石溶孔-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组合,... 通过大量岩心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研究了靖边油田长6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为浊沸石溶孔-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组合,物性特征为中孔、特低渗透型和超低渗透型为主,局部为低渗透型。孔隙结构为细孔-微孔、细喉-微细喉型。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平面上受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相带的控制;纵向上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影响因素 长6油层组 靖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储层伤害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朱玉双 李庆印 王小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268,共6页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粘土矿物主要成份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对储层的潜在危害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所造成的水敏和速敏。本文利用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真实砂岩模型进行的伤害研究表明,1)马岭油...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粘土矿物主要成份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对储层的潜在危害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所造成的水敏和速敏。本文利用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真实砂岩模型进行的伤害研究表明,1)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存在弱速敏,临界速度的大小与渗透率呈正相关,一般渗透率越小,临界速度也越小。由于实际注入水的矿化度较实验用地层水的矿化度要低,故注水开发中的速敏伤害较实验结果要强。2)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存在弱一中等程度的水敏,K+的存在和注入水盐度的提高会减轻水敏伤害的程度,注入水的盐度以5-10 g/L为宜。3)水敏伤害条件下的驱油效率较无水敏伤害条件下的驱油效率低11.35%,宏观波及系数也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油层采收率。建议加强对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的储层保护研究,在注水开发中采取更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以提高油层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储层伤害 速敏 水敏 驱油效率 采收率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现场先导试验 被引量:13
14
作者 翁定为 蒋廷学 +3 位作者 焦亚军 邱晓慧 张昊 吕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为提高安塞油田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的改造效率,首先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中、高含水井的划分标准;然后对导致中、高含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成因将安塞油田的中、高含水井分为3类,其中由于储层物性条件差而导致高含水的井占... 为提高安塞油田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的改造效率,首先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中、高含水井的划分标准;然后对导致中、高含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成因将安塞油田的中、高含水井分为3类,其中由于储层物性条件差而导致高含水的井占了绝大部分,而改造此类井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实施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以杏13- 08井为例,进行了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方案设计,确定了改变相渗压裂液段的排量、用量和泵入次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效果良好,比采用常规压裂液的重复压裂井平均单井日增油量提高64.3%,且含水率较压裂前下降幅度大于10%,实现了稳水增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压裂 改变相渗 高含水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永峤 靳文奇 +2 位作者 文志刚 汪凌霞 李友强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43-46,58,共5页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天然堤以及水下决口扇等沉积微相,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目的层提供了地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辫状河三角洲 下三角洲平原 延长组 靖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先导试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建英 申坤 +2 位作者 黄战卫 怀海宁 陈富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为提高安塞特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有针对性地应用微生物驱油技术,经室内研究和评价确定合理注入方案,开展矿场先导试验,试验井组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综合递减率下降,试验取得成功,成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成功应用的先例。
关键词 安塞油田 低渗透油田 微生物驱油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动力场划分及其与勘探的关系——以塔西南坳陷为例
17
作者 孙耀玺 庞雄奇 +6 位作者 成湘 金玉洁 王雷 陈君青 姜福杰 熊飞 杨高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束缚水饱和度法等方法,对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思路。结果表明:1)塔西南坳陷主要发育4类油气藏,即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2)浮力成藏下限对应埋深为4000 m、孔隙度为9.04%、镜质组反射率为0.62%;油气成藏底限对应埋深为9225~9785 m、临界孔喉半径为0.01μm、孔隙度为1.11%~1.36%。3)当埋深小于4000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圈闭构造高点;当埋深在4000~9225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斜坡等“甜点区”;当埋深大于9225 m时,油气勘探风险较大,须谨慎开采。研究结果可为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动力场划分 埋深 塔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技术在安塞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谭俊领 解立春 +3 位作者 吕亿明 徐春梅 陈荣环 王兴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8-331,共4页
本文报道的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液由稀盐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碱组成,按双液法工艺注入,前二组分为A液,后二组分为B液。实验考察了产CO2气,反应热升温及表面活性剂的降压作用,指出了盐酸和碳酸的酸化和硫酸盐垢转变为碳酸盐垢的作用。... 本文报道的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液由稀盐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碱组成,按双液法工艺注入,前二组分为A液,后二组分为B液。实验考察了产CO2气,反应热升温及表面活性剂的降压作用,指出了盐酸和碳酸的酸化和硫酸盐垢转变为碳酸盐垢的作用。用清水、污水配制的溶液,反应升温、生成气体量及沉淀量大体相同。在被严重污染的岩心中,在46℃下注入A、B两液两个循环段塞共0.5 PV,测得注入压力逐渐下降。2004年8月在低渗透的安塞油田两口注水井,以盐酸浓度不同(15%和8%)、隔离液不同(2和3 m3)的注入工艺实施地层自生弱酸解堵,共注入3个循环段塞,一口井施工完全失败,注不进水,另一口井油套压均下降,注水量大增,有效期为40天。2005年10月按成功井例的施工工艺,即盐酸浓度大,隔离液量小,A、B量小,交替次数多,在另外两口注水井施工,均获得降压增注的效果,但有效期仍不长(40、35天)。图3表4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弱酸 解堵 降压增注 注水井 双液法注入 段塞组成 低渗透油藏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安塞油田王窑中西部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华 张宁生 +3 位作者 李相方 王志伟 张益 李宇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为了进一步摸清王窑中西部目前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注水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提高油田的产量和开发效果,对王窑中西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1988年到2002年的地质储量、含水率、注水量、累产量和压力等参数进行了拟合,拟... 为了进一步摸清王窑中西部目前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注水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提高油田的产量和开发效果,对王窑中西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1988年到2002年的地质储量、含水率、注水量、累产量和压力等参数进行了拟合,拟合准确度比较高.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同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进行分析,对下一步的调整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王窑区 低渗透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注采方案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低渗透油藏地层结垢防治技术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永太 高毅 温哲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注水开发的长庆低渗油藏地层结垢严重,20世纪90年代通过钻10口结垢检查井揭示了地层结垢特点,据此开发了依次注入吸附型防垢剂和螯合型除垢剂的地层清防垢技术。所用防垢剂是含铁离子稳定剂的膦酸盐复配物NTW-3,在油砂上吸附后可长... 注水开发的长庆低渗油藏地层结垢严重,20世纪90年代通过钻10口结垢检查井揭示了地层结垢特点,据此开发了依次注入吸附型防垢剂和螯合型除垢剂的地层清防垢技术。所用防垢剂是含铁离子稳定剂的膦酸盐复配物NTW-3,在油砂上吸附后可长期起防垢作用,工作液浓度一般不低于1%。所用除垢剂有主要针对钙垢的CQ-1和后期的CQ-3,主要针对钡锶垢的Remval Ba,工作液浓度一般不低于10%,前者应较高,后者应较低。1991~2006年在47口油井实施注入NTW-3+CQ-3(或CQ-1)或+Removal Ba的清防垢作业,42口井增油,有效期平均11.4月,详细介绍了4个井例,包括2口中等和中低渗井和2口特低渗井。特低渗西峰油田2001年开始注水,注水压力高达11.5~15.0MPa,注水半年后注水井吸水指数下降;岩心实验表明注入0.05%NTW-3+10%Removal Ba或CQ-3可解堵,2002-2004年在6口注水井实施清防垢解堵,使吸水指数趋于稳定,有2口井的有效期超过2年。图3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垢 钙垢 钡锶垢 防垢剂 除垢剂 采油井 注水井 清防垢技术 低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