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
1
作者
张玉龙
施雷庭
+4 位作者
兰林
潘宝风
邹天赐
张言亮
王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8-1038,共11页
为研究吉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开展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O_(2)溶于水后生成碳酸主要与致密砂砾岩砾石间胶结物中长石、方解石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强...
为研究吉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开展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O_(2)溶于水后生成碳酸主要与致密砂砾岩砾石间胶结物中长石、方解石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强烈的绕砾溶蚀现象,以溶蚀为主,沉淀为辅,最终使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储层流体渗流能力变强,其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最大增量分别为3.65%和87.36%。同时,作用后岩石表面粗糙度增加,亲水矿物石英裸露在表面,岩石水相润湿接触角降低7.4°亲水性增强。对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增油机理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增大孔隙空间提高流体渗流能力;二是改善岩石水相润湿性,提高油藏水相渗吸能力和原油流动能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CO_(2)
相互作用
渗透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梦颖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杨鸣一
许玉青
晏巍
苏文杰
钟寿康
熊鹰
郭木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5-1139,共15页
基于岩心、薄片和测录井资料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下部发育1套盆地尺度稳定分布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组合,其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由泥质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粘结砂屑灰(云...
基于岩心、薄片和测录井资料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下部发育1套盆地尺度稳定分布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组合,其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由泥质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粘结砂屑灰(云)岩及岩溶角砾灰(云)岩等构成,凝块石主要呈层状、瘤状和格架状,叠层石可识别出层纹状、波状和柱状3种类型;(2)垂向上可识别出4种与微生物岩密切相关的、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典型沉积序列;(3)高频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分析发现,微生物岩在横向上稳定连片分布,具有盆地尺度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4)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方法建立测井相模板,依据该模板对全盆地404口井进行逐一识别和解释,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3~7 m之间,整体呈向东减薄的变化趋势,连续分布面积超过2.5×10^(5)km^(2),揭示了较短时间内盆地尺度微生物岩规模发育的独特沉积现象。沉积序列分析表明,马五_(5)亚段沉积初期存在单旋回缓慢变深复变浅、多旋回组合振荡式持续缓慢海侵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且相对平静的古构造环境与早期蒸发岩填平补齐作用的耦合提供了相对平坦的古地貌条件,因此在马五_(5)亚段沉积时期总体持续缓慢海侵背景下,环境同质化的底形条件是规模性浅水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的根本原因。系统报道马五_(5)亚段盆地尺度微生物岩的发育与分布特征,既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岩台地微生物岩规模性繁育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规模分布
主控因素
马家沟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
1
作者
张玉龙
施雷庭
兰林
潘宝风
邹天赐
张言亮
王晓
机构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
分公司
工程
技术研究院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
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庆油田分公司工程监督处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8-1038,共11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2022YFSY0007)
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023YFH0005)。
文摘
为研究吉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准噶尔盆地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开展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O_(2)溶于水后生成碳酸主要与致密砂砾岩砾石间胶结物中长石、方解石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强烈的绕砾溶蚀现象,以溶蚀为主,沉淀为辅,最终使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储层流体渗流能力变强,其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最大增量分别为3.65%和87.36%。同时,作用后岩石表面粗糙度增加,亲水矿物石英裸露在表面,岩石水相润湿接触角降低7.4°亲水性增强。对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增油机理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增大孔隙空间提高流体渗流能力;二是改善岩石水相润湿性,提高油藏水相渗吸能力和原油流动能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CO_(2)
相互作用
渗透率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dense sandstone
CO_(2)
interaction
permeability
enhanced recovery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梦颖
谭秀成
杨鸣一
许玉青
晏巍
苏文杰
钟寿康
熊鹰
郭木石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
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分室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事业部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工程监督处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录井
公司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三采气厂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5-1139,共15页
文摘
基于岩心、薄片和测录井资料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下部发育1套盆地尺度稳定分布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组合,其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由泥质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粘结砂屑灰(云)岩及岩溶角砾灰(云)岩等构成,凝块石主要呈层状、瘤状和格架状,叠层石可识别出层纹状、波状和柱状3种类型;(2)垂向上可识别出4种与微生物岩密切相关的、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典型沉积序列;(3)高频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分析发现,微生物岩在横向上稳定连片分布,具有盆地尺度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4)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方法建立测井相模板,依据该模板对全盆地404口井进行逐一识别和解释,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3~7 m之间,整体呈向东减薄的变化趋势,连续分布面积超过2.5×10^(5)km^(2),揭示了较短时间内盆地尺度微生物岩规模发育的独特沉积现象。沉积序列分析表明,马五_(5)亚段沉积初期存在单旋回缓慢变深复变浅、多旋回组合振荡式持续缓慢海侵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且相对平静的古构造环境与早期蒸发岩填平补齐作用的耦合提供了相对平坦的古地貌条件,因此在马五_(5)亚段沉积时期总体持续缓慢海侵背景下,环境同质化的底形条件是规模性浅水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的根本原因。系统报道马五_(5)亚段盆地尺度微生物岩的发育与分布特征,既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岩台地微生物岩规模性繁育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规模分布
主控因素
马家沟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microbial carbonates
basin-scale distribution
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
Majiagou Formation
Ordovician
Ordos Basi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致密砂砾岩与CO_(2)和水相互作用规律
张玉龙
施雷庭
兰林
潘宝风
邹天赐
张言亮
王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杨梦颖
谭秀成
杨鸣一
许玉青
晏巍
苏文杰
钟寿康
熊鹰
郭木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