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室内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剑 黄战卫 +1 位作者 董小丽 刘玉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9-563,共5页
考察了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SKDAS的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吸附性能、配伍性能、降压增注能力,并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0.1%数0.9%的SKDAS与安塞油田原油的最终界面张力维持在10-3m N/m数量级。在矿化度为10数90 g/L时,... 考察了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SKDAS的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吸附性能、配伍性能、降压增注能力,并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0.1%数0.9%的SKDAS与安塞油田原油的最终界面张力维持在10-3m N/m数量级。在矿化度为10数90 g/L时,0.5%的SKDAS矿化水溶液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均在10-3m N/m数量级,耐盐性较好。其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且加量越大,乳化能力越强。0.1%数0.5%SKDAS溶液在油砂中的吸附量为0.11数0.14 mg/g。SKDAS和安塞油田清水、采出水配伍性良好。当SKDAS质量分数由0.3%增至0.7%时,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41%数12.84%,能满足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54
2
作者 李德江 朱筱敏 +4 位作者 董艳蕾 张小静 陈建庆 孙琦 熊作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9-676,共8页
辽东湾坳陷是中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包括3凹2凸共5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辽中凹陷面积最大、埋藏也最深,整个盆地充填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辽东湾坳陷沙河街... 辽东湾坳陷是中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包括3凹2凸共5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辽中凹陷面积最大、埋藏也最深,整个盆地充填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将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并对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3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沙河街组各个层序的沉积模式。Es4沉积范围较小,Es1+2和Es3沉积范围较大,Es3沉积水体比Es1+2沉积水体深,Es1+2层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沙河街组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郝松立 李文厚 +5 位作者 刘建平 陈强 李莹 朱静 谭晨曦 张慧元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6,共5页
为了研究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生物礁发育地区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并采用ICP-AES、ICP-MS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δ(13CPDB)值为-2.32‰~2... 为了研究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生物礁发育地区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并采用ICP-AES、ICP-MS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δ(13CPDB)值为-2.32‰~2.08‰,δ(18OPDB)值为-8.97‰^-4.15‰,w(Mn)/w(Sr)最大仅为0.32,远小于2~3的范围。研究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样品基本保持了碳、氧同位素的原始组成;礁灰岩具有相对较低的δ(13CPDB)值,生物礁发育时海水的温度略低于、盐度略高于非礁相发育时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并推测由平凉期至背锅山期,研究区相对水深增大,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同时指出,综合运用δ(13CPDB)和δ(18OPDB)值的经典盐度公式计算的Z值,对本区奥陶纪岩石的海相成因具有判别意义。但是,相关性分析表明Z值与δ(13CPDB)值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0.95),与δ(18OPDB)值基本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仅-0.000 8),因而Z值不适合作为定量指标来解释研究区古盐度的相对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同位素 碳酸盐岩 生物礁相 奥陶系 鄂尔多斯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窜流特性理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浩 肖平 +3 位作者 胡春礼 陈伟 赵永春 唐思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6-159,共4页
为研究水驱后气驱的窜流特性,在水驱油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气驱窜流突破公式,研究了均质和非均质,混相和非混相,以及垂直方向的气窜特性,指出混相形成段塞式驱替,非混相一定发生突进,但突进很小。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泡沫或增加压... 为研究水驱后气驱的窜流特性,在水驱油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气驱窜流突破公式,研究了均质和非均质,混相和非混相,以及垂直方向的气窜特性,指出混相形成段塞式驱替,非混相一定发生突进,但突进很小。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泡沫或增加压力达到混相等方法可以达到增加驱替相的黏度,减少气相渗透率和气窜的目的。通过水气交替注入和加入聚合物等材料,降低驱替相的相渗透率,可以减少黏性指进。混相与非混相时,都是高渗透层突破快,指出发生窜流主要是因为地层非均质引起的前缘突破时间不同。在垂直方向,上部地层压力高于下部地层,流体处于连续状态,气体无法上窜,上部流体流入下部;下部地层压力高于上部,出现黏性指进,存在高渗透层则出现舌进。裂缝的存在只是加快窜流速度,窜流前缘突破时间大大减少。在容积器皿中的气液分离效应是重力分离,多孔介质中是黏性指进和高渗透层窜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 窜流 均质 混相 气液分离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螺旋面包络铣刀位轨迹仿真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况雨春 吴龙梅 +2 位作者 屠俊文 吴英强 董宗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0-177,共8页
针对复杂螺旋曲面加工误差问题,开展了对其空间包络铣刀位轨迹算法的研究。研究中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数值计算方法,将加工过程中刀具-工件的动态啮合关系通过时间离散和空间离散转换成一个空间几何问题,通过建立刀具回转面与工件螺旋面的... 针对复杂螺旋曲面加工误差问题,开展了对其空间包络铣刀位轨迹算法的研究。研究中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数值计算方法,将加工过程中刀具-工件的动态啮合关系通过时间离散和空间离散转换成一个空间几何问题,通过建立刀具回转面与工件螺旋面的空间三维模型,并推导实现刀具-工件啮合关系的坐标转换矩阵,并将刀具与工件两曲面的最小有向距离的求解转变为一个二维问题,最终建立了刀位轨迹仿真算法,获得了编制数控代码的参数信息。试样加工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刀位轨迹参数进而编制的数控加工程序,能够加工出满足精度要求的螺旋面。同时也分析了加工廓形误差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曲面 数控加工 刀位轨迹 数值仿真 最小有向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岳远刚 董云鹏 +4 位作者 王润三 徐静刚 张宏法 柳小明 何登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7-1170,共14页
贺兰山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顶部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为我们探讨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套火山岩为一套拉斑玄武岩,主量元素以相对富Na2O(1.29%-3.66%)、贫K2O(〈1%)和低Mg#(43%-58%)为特... 贺兰山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顶部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为我们探讨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套火山岩为一套拉斑玄武岩,主量元素以相对富Na2O(1.29%-3.66%)、贫K2O(〈1%)和低Mg#(43%-58%)为特征。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65.13×10-6-94.52×10-6),(La/Yb)N=3.46—4.71,为轻稀土富集型。富集Cs、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该套火山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岩浆喷溢时间晚于盆地裂陷沉积时间,具被动裂谷性质。综合分析表明,汝箕沟玄武岩岩浆是拉张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过渡区域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岩、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表明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阿拉善地块与东部华北板块之间曾经历过一次伸展裂解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拉斑玄武岩 被动裂谷盆地 汝箕沟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