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新突破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新社 张涛 +8 位作者 黄道军 董国栋 王康乐 付勋勋 赵小会 卢子兴 于洲 荆雪媛 张君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先后有2口水平井测试获得高产气流,展示了该新领域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由于储层致密且相关勘探配套技术支撑不够,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勘探。为此,基于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和...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先后有2口水平井测试获得高产气流,展示了该新领域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由于储层致密且相关勘探配套技术支撑不够,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勘探。为此,基于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太原组石灰岩的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输导体系以及保存条件等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建立了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成藏模式,攻关形成了致密石灰岩微断层与流体地震预测、缝网体积压裂改造等关键配套技术,并预测了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藏为源内气藏,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和暗色泥岩是主要烃源岩;②受沉积微相控制,该区发育生屑滩和生物丘相2类石灰岩储层,其中生屑滩相石灰岩储层岩性为生屑石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生屑体腔(溶)孔、晶间微孔,平均孔隙度为2.4%,生物丘相石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藻黏结石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为残余生屑体腔(溶)孔和藻格架(溶)孔,平均孔隙度为2.2%;③断层和裂缝是煤系烃源岩油气向太原组石灰岩储层运移的通道,山西组二段泥岩是良好的盖层,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藏是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源内气藏特征;④针对石灰岩储层致密、微断层及流体识别难度大、酸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攻关形成了“导向滤波+人工智能+关键地震信息融合”相结合的微断层刻画技术、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含气饱和度地震定量预测技术以及“先成缝后成网”的缝网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结论认为,乌审旗—横山—靖边和榆林—米脂—清涧是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有利区,有利区面积约1.5×10^(4) km^(2),该领域的深化勘探有助于推动整个华北地块太原组石灰岩气藏的勘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二叠统 太原组 石灰岩 成藏地质条件 微断层及流体识别 缝网压裂技术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新社 黄道军 +3 位作者 虎建玲 周国晓 杜小伟 戴贤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62,共12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多口风险探井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中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该盆地煤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关于该盆地煤岩气储层特征的研究较少,煤岩气储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为此,以本溪组8号煤为例,综合岩心、...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多口风险探井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中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该盆地煤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关于该盆地煤岩气储层特征的研究较少,煤岩气储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为此,以本溪组8号煤为例,综合岩心、扫描电镜及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盆地深层煤岩的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煤质特征、孔-裂隙发育特征、物性特征和甲烷吸附能力等储层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煤岩气储层评价标准,并预测了煤岩气的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8号煤以原生结构的光亮煤、半亮煤为主,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高,灰分平均值为17.77%,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为1.08%~2.23%,以肥煤-贫煤为主。②8号煤储集类型以胞腔孔、气孔和裂隙为主,其中裂隙包括宏观割理和微裂隙;孔裂隙体积分布以“U”字形结构为主,微孔贡献最大,其次为微裂隙;比表面积分布呈“L”字形,呈现出微孔单峰。③8号煤氦气法孔隙度平均值为6.25%,渗透率平均值为4.21 mD,煤岩在地层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渗透性。④8号煤空气干燥基兰氏体积为7.79~26.08 m^(3)/t,平均值为18.60 m^(3)/t,兰氏压力为2.03~4.17 MPa,平均值为3.12 MPa,煤岩吸附能力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性,与成熟度呈正相关性。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8号煤发育2类有利区,其中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为Ⅰ类有利区,面积约11200 km^(2);乌审旗西和榆林北为Ⅱ类有利区,面积约13300 km^(2),2类有利区资源量超过4.5×10^(12) m^(3),可形成煤岩气规模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 本溪组 8号煤 深层煤岩 储层特征 煤岩气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新社 杨智 +4 位作者 魏柳斌 张才利 师平平 王前平 武春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持续时间最长海侵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一套陆表海台地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也是多年来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系。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持续时间最长海侵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一套陆表海台地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也是多年来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系。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基于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重新厘定了古构造格局,系统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及匹配关系,深化了对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具有东高西低的古构造格局,为典型的大型陆表海碳酸盐岩缓坡沉积背景;②首次在马四段发现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主的烃源岩层,有机碳含量平均可达1%,厚度为2~6 m;③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受高频层序旋回控制,纵向上发育多套薄储层,储层平面上连片分布;④马四段发育准连续型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具有低丰度海相烃源岩供烃,层控性白云岩储集体成储,连续分布的厚层膏盐岩封盖,垂向运移为主、近源聚集成藏,构造高部位、断裂带富集的特征,初步落实有利含气面积1.8×10^(4)km^(2)。结论认为:①提出了马四段发育海相烃源岩及供烃的新观点,证实了低丰度海相烃源岩也能形成规模油气聚集;②马四段高含硫气藏有望成为盆地海相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并明确了盆地马家沟组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盐下 马家沟组 高含硫天然气 异常高压 成藏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长城系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刚 杨文敬 +7 位作者 井向辉 白海峰 时保宏 孙亚平 任军峰 潘星 张建伍 魏嘉怡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60,共17页
中元古代长城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第一套沉积盖层,分布范围广,研究与勘探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风险探井PT1井等钻井成果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了长城系地层对比与展布、沉积和烃源岩特征等系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系自下而上主要发... 中元古代长城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第一套沉积盖层,分布范围广,研究与勘探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风险探井PT1井等钻井成果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了长城系地层对比与展布、沉积和烃源岩特征等系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系自下而上主要发育熊耳群、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5段层组;在不同裂陷槽具有不同的展布特征,在晋陕裂陷槽,长城系发育熊耳群、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定边裂陷槽发育熊耳群、白草坪组和北大尖组;贺兰裂陷槽仅发育北大尖组。长城系以半深海—浅海—滨岸—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期间发育潮坪沉积。熊耳裂谷及盆地次级裂陷槽的多口探井均在崔庄组发现有效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2%,R_(o)平均为2.32%,具有规模生烃的成藏潜力;盆地热演化模拟表明,崔庄组烃源岩于二叠世中期R_(o)达到0.5%时进入成熟阶段,早白垩世晚期R_(o)达到2.0%时进入生干气阶段。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系烃源岩与储层源储配置良好,可以形成自生自储的天然气藏,优选定边裂陷槽、晋陕裂陷槽两个勘探目标,为盆地深层天然气“向源”勘探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元古界 长城系 崔庄组 沉积相 烃源岩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文杰 鲁慧丽 +3 位作者 乔德民 李辉 石磊 罗开通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并预测了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发育潮坪型白云岩储层、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和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3类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含少量微裂缝,平均孔隙度分别为4.77%、5.12%和2.52%。(2)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与丘滩体、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白云石化作用是潮坪型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形成的关键,丘滩体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发育。(3)盆地东北部神木—靖边地区在奥陶纪马四期位于低隆起带上,有利于丘滩体发育和生物扰动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的发生,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可为天然气富集提供规模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生物扰动作用 丘滩体 白云岩储层 马四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气赋存条件与聚集模式
6
作者 王玉满 黄正良 +1 位作者 马占荣 陈如彪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43,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聚集模式。斜坡相环境控制形成有利生储盖组合,下段发育深水斜坡相硅质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形成主力烃源岩和储层,上段发育浅水斜坡相黏土质页岩、钙质泥岩或泥灰岩,构成良好封盖层;地球化学指标达到中—好烃源岩标准,以自生油型裂解气为主,气源条件较好;储层段普遍具有高脆性特征,脆性指数平均为51.6%;储集空间以基质孔隙和顺层裂缝系统为主,总孔隙度平均为4.7%,裂缝孔隙度平均高达1.8%(占比超过38%);顶板封盖性总体较好,在中段和南段为黏土质页岩封盖,在北段为泥灰岩封盖;页岩气赋存以游离气为主,占比超过64%。综合分析认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受下段高脆性页岩稳定分布、气源条件、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程度、上段良好的封盖层等四大要素控制,裂缝发育期主体为早白垩世中期至今,与生气高峰期同步;存在两种主要页岩气聚集模式,南段主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裂缝型页岩气藏,以反倾断层遮挡形成的断鼻、断背斜聚集为主,北段为混合型页岩气藏,以大面积连续性聚集为主;乌拉力克组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南段和北段为现实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北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页岩气 赋存条件 聚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大三江盆地”原型与构造古地貌演化——来自鹤岗盆地碎屑锆石年代学约束
7
作者 王永超 侯贺晟 +3 位作者 侯芳 魏丽娟 黄始琪 安栋召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2-1150,共19页
【研究目的】鹤岗盆地是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沉积充填特征和源区物质组成方面的分析,可有效揭示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山系统演化和构造古地貌变迁的重要信息。【研究方法】针对鹤岗盆地关键层位开展了碎屑锆石... 【研究目的】鹤岗盆地是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沉积充填特征和源区物质组成方面的分析,可有效揭示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山系统演化和构造古地貌变迁的重要信息。【研究方法】针对鹤岗盆地关键层位开展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在充分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地层的年代学格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和东山组分别形成于116~111 Ma、111~107 Ma和107~105 Ma,上白垩统猴石沟组底界年龄接近104 Ma。根据碎屑锆石年龄组成,认为黑龙江东部白垩纪盆地群在城子河组与穆棱组时期已经相互贯通,形成了统一的、面积广阔的“大三江盆地”原型。此时的古地貌为西高东低,小兴安岭成为盆地主要的母岩源区。至猴石沟组时期,佳木斯地体发生差异隆升,“大三江盆地”原型逐渐解体,西侧的小兴安岭被淹.没至水下,古地貌由西高东低过渡为东高西低。【结论】猴石沟组下伏的角度不整合与此次盆山系统调整密切相关,其对应的时间跨度可能仅有1 Ma,甚至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东部 鹤岗盆地 白垩纪 碎屑锆石测年 物源分析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57
8
作者 付锁堂 付金华 +5 位作者 喻建 姚泾利 张才利 马占荣 杨亚娟 张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9-762,共14页
河套盆地历经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松5井在古近系临河组试油获得62.6m3/d工业油流。通过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狼山断裂、杭五断裂、黄河断裂控制了坳陷沉积演化与生烃中心,该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拗陷期、新生代断陷... 河套盆地历经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松5井在古近系临河组试油获得62.6m3/d工业油流。通过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狼山断裂、杭五断裂、黄河断裂控制了坳陷沉积演化与生烃中心,该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拗陷期、新生代断陷期2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白垩系固阳组、古近系临河组2套咸水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Ⅱ1型及Ⅰ型为主,生烃潜力大,因埋深变化大,低成熟到高、过成熟阶段均有分布。主要发育固阳组、临河组碎屑岩储集层,埋深小于5 000 m的储集层物性较好,在吉西凸起带基岩风化裂隙也有一定的储集能力。勘探发现断块型、断背斜型、基岩裂缝型油藏,为低成熟—成熟原油,来自固阳组及临河组生油岩。研究表明临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固阳组及临河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杭五断裂带、吉西凸起带、北部深凹陷区是有利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石油地质特征 白垩系固阳组 古近系临河组 烃源岩 储集层 杭五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前景展望和对策措施 被引量:87
9
作者 付金华 范立勇 +3 位作者 刘新社 胡新友 李继宏 季海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8-430,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一直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油气田。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勘探对象转向致密、深层及盆地周边等成藏条件复杂区,寻找新的整装规模储量难度不断增大。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长庆油田公司在致密砂岩气... 鄂尔多斯盆地一直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油气田。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勘探对象转向致密、深层及盆地周边等成藏条件复杂区,寻找新的整装规模储量难度不断增大。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长庆油田公司在致密砂岩气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等领域取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分析了盆地不同类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控制因素,结合油气资源分布状况和新发现气藏基本特征,科学地提出了油田公司“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指出了碳酸盐岩天然气、致密砂岩气以及除致密砂岩气以外的非常规天然气未来的勘探接替领域。同时针对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系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对策。通过强化地质研究、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技术攻关.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进程,以实现天然气的规模有效勘探开发,为其他类似盆地勘探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气 气藏特征 勘探方向 勘探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Ⅱ类页岩油风险勘探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56
10
作者 付金华 李士祥 +3 位作者 侯雨庭 周新平 刘江艳 李树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92,共15页
2019年长庆油田分公司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3段(长73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类型的页岩油(Ⅱ类页岩油),部署城页1井和城页2井两口水平井开展风险勘探攻关试验,两口水平井试油分获121.38t/d和108.38t/d的高产油流,有力推动了... 2019年长庆油田分公司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3段(长73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类型的页岩油(Ⅱ类页岩油),部署城页1井和城页2井两口水平井开展风险勘探攻关试验,两口水平井试油分获121.38t/d和108.38t/d的高产油流,有力推动了Ⅱ类页岩油的勘探进程。重点利用城页1、城页2两口水平井及城页1井导眼井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长73段Ⅱ类页岩油储层储集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两口水平井水平段储层类型主要为厚层泥页岩夹多层薄层粉—细砂岩,单砂体的垂向单层厚度主要为1~5m、水平段砂体横向延伸长度主要分布在25~50m、侧向宽度主要为100~300m,单砂体规模较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溶蚀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及裂缝等,其中粒间孔孔隙半径集中分布在0.1~3μm,最大可达21μm,导眼段和水平井段的储层中高导缝、裂缝发育且呈东西向展布。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主要为6%~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泥页岩储层储集性能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mD。综合利用岩石热解法、石油醚抽提法、二氯甲烷萃取法等方法,对城80区块220km2范围内长73段泥页岩及砂岩可动烃页岩油资源量进行评价,初步评价结果约为(0.692~0.783)×10^8t。鄂尔多斯盆地长73段Ⅱ类页岩油分布面积约为1.5×10^4km^2,综合评价长73段Ⅱ类页岩油远景资源量达33×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风险勘探 延长组7段 Ⅱ类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压裂液对储层伤害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管保山 周焕顺 +3 位作者 程玉梅 任晓娟 刘静 谢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4期59-62,8,共4页
为了搞清压裂液引起低渗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优化压裂液体系,以最有效手段减小或消除这些伤害,采用真实砂岩模型进行了压裂液伤害机理的实验,并对照储层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储层敏感性分析,对压裂液伤害储层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了搞清压裂液引起低渗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优化压裂液体系,以最有效手段减小或消除这些伤害,采用真实砂岩模型进行了压裂液伤害机理的实验,并对照储层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储层敏感性分析,对压裂液伤害储层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引起的水锁伤害率为46.6%,储层压力系数低和压裂液引起残渣对储层伤害率为25.7%,对裂缝伤害率为60%。通过筛选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润湿性,来降低压裂液的水锁伤害;开发和研究低残渣压裂液体系,来降低压裂液残渣伤害,提高储层向裂缝渗流能力。这为开发适用于低渗油田的新型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及相关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微观机理 砂岩模型 伤害 润湿性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本溪组8^(#)煤孔隙特征及控制因素
12
作者 侯雨庭 李勇 +8 位作者 张涛 喻健 张海峰 王龙 胡爱平 林达飞 何智同 赵云霄 陈世加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6,共8页
深部煤岩的储层特征对深部煤岩气的富集、扩散具有控制作用。本文选取靖边地区J、Q井8#煤作为研究对象,除常规煤质和地化参数外,基于扫描电镜、气体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深部煤岩孔隙结构联合表征,并结合煤质和地球化... 深部煤岩的储层特征对深部煤岩气的富集、扩散具有控制作用。本文选取靖边地区J、Q井8#煤作为研究对象,除常规煤质和地化参数外,基于扫描电镜、气体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深部煤岩孔隙结构联合表征,并结合煤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深部煤岩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平均孔隙度为5.3%,平均渗透率为3.32×10^(-3)μm^(2),孔隙类型以气孔、胞腔孔、铸模孔为主,并含微裂缝、静压裂缝;多方法联合表征结果表明,煤孔体积的分布呈“微孔+宏孔双峰态”分布特征,其中微孔体积占比63.67%,介孔体积占比5.12%,宏孔体积占比31.2%,比表面积分布呈单峰,连通性较好,有利于游离态煤岩气运移;煤岩储层孔隙发育主要受变质程度、显微组分和灰分等因素联合控制,随着镜质组含量、变质程度和灰分含量的增加,煤岩储层微孔和介孔占比明显增加。厘清研究区本溪组8#煤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可为煤岩气有利层位优选和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本溪组 煤储层 孔隙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 被引量:10
13
作者 于洲 张道锋 +4 位作者 王维斌 李鹏 魏柳斌 吴东旭 刘雨昕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82,共12页
基于古地理格局研究新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奥陶系盐下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2类沉积相,局限台地发育云... 基于古地理格局研究新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奥陶系盐下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2类沉积相,局限台地发育云坪、丘滩、云质潟湖和灰质潟湖等4类微相,蒸发台地发育泥云坪、含膏云坪、膏云坪和膏盐潟湖等4类微相;(2)受古气候、海平面升降变化和“三隆三坳”古地理格局控制,奥陶系盐下岩相古地理总体呈现出“隆控丘滩-坪、坳控潟湖”的平面展布特征;(3)台内丘滩储集性能好,是奥陶系盐下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储集相带。指出苏里格—城川、乌审旗—志丹和神木—米脂地区是奥陶系盐下有利储层发育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地理格局 有利储集相带 盐下 马家沟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特性与物源探讨 被引量:57
14
作者 蔺宏斌 姚泾利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5期7-9,共3页
为了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的岩相古地理 ,寻找砂岩有利岩性储层区带 ,通过研究区内延长组沉积背景和长4 +5—长2 油层组的地球化学、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层序演化规律等沉积特性 ,划分了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相带类型及分... 为了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的岩相古地理 ,寻找砂岩有利岩性储层区带 ,通过研究区内延长组沉积背景和长4 +5—长2 油层组的地球化学、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层序演化规律等沉积特性 ,划分了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相带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相砂岩是有利的储集体 ,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北东、北东东和西南三个主要物源方向以及发育机理 ,并对三个不同物源方向上形成的沉积砂岩的岩性组分、砂体分布等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三角洲沉积体系 物源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两期沉降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邓秀芹 楚美娟 +2 位作者 王龙 陈修 王妍心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2,共12页
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 基于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深井资料,深入开展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作用研究,提出该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两期重要沉降事件,并对两期沉降作用下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组合、汇水区分布、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认为两期沉降作用均是印支期秦岭构造活动在其北侧克拉通边缘的响应;延长组10段沉降幅度大,碎屑供给多,沉积速率快,以较粗碎屑充填为主,快速沉降伴随快速堆积,地层自东北向西南呈楔形增厚,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庆阳—正宁一带,地层厚800~1 300 m,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发育多个汇水区,此时尚未形成统一湖盆;延长组7段沉积期,在构造沉降与卡尼期暴雨事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深水坳陷,沉积速率慢,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基本重合,均位于麻黄山—华池—黄陵一带,沉降中心深水沉积厚120~320 m,以细粒沉积为主;两期沉降机制存在差异,早期沉降与秦岭地区中三叠世勉略洋向北俯冲相关,在挤压背景下强烈拗陷,晚期沉降为晚三叠世后碰撞弱伸展动力环境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10段沉积期 长7段沉积期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沉降机制 秦岭造山带 印支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洲 罗晓容 +6 位作者 周进高 胡子见 魏柳斌 李靖 师平平 曹斌风 吕玉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白云岩获得天然气勘探新发现,展示出马四段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该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岩心、薄片、工... 鄂尔多斯盆地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白云岩获得天然气勘探新发现,展示出马四段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该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岩心、薄片、工业CT、U-Pb定年、物性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并预测了该盆地白云岩储层分布和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马四段主要发育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斑状白云岩储层,其中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岩性为砂砾屑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斑状白云岩储层岩性为斑状粉—细晶白云岩、斑状粉晶白云岩和斑状灰质白云岩。(2)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含少量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5.06%;斑状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含少量晶间溶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2.46%。(3)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主要受微生物丘和颗粒滩控制,并经历了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改造,斑状白云岩储层发育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控制。(4)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丘滩体发育、生物扰动作用程度和白云石化流体的形成。结论认为,马四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主要沿中央古隆起和神木—志丹低隆起规模分布,其中神木—志丹低隆起马四段白云岩储层位于岩性相变带上,其储盖配置关系好,是天然气富集区,预测有利区储层面积18 0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四段 白云岩储层 构造古地理格局 海平面升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中固体沥青的发现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启示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泽光 王爱国 +5 位作者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朱楠 郭凯 张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0,共13页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地层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勘探突破和新进展,已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新领域。但是,该领域天然气成因、资源潜力等关键成藏问题尚不清楚。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7亚段—马家沟组四段(以下...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地层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勘探突破和新进展,已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新领域。但是,该领域天然气成因、资源潜力等关键成藏问题尚不清楚。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7亚段—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五7亚段—马四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与显微镜观察,发现盐下储层中存在固体沥青,并明确了沥青的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最后结合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盐下地层中天然气(以下简称盐下天然气)的成因和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奥陶系盐下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透射光显微镜观察沥青呈花状、片状、团块状、薄膜状或条带状赋存于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孔、缝、缝合线和沥青包裹体内,固体沥青的质量百分数介于0.07%~0.55%(平均值为0.17%),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75%~1.97%,碳同位素值介于-28.4‰~-27.7‰;(2)盐下天然气干燥系数介于0.95~1.00,为典型的干气,天然气的甲烷、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44.8‰~-32.4‰、-31.1‰~-22.6‰和-28.8‰~-19.7‰,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轻、乙烷与丙烷碳同位素偏重的异常特征;(3)奥陶系盐下储层中的固体沥青和天然气均为石油热裂解成因,石油来自于马家沟组或更古老的地层,石油裂解发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4)盐下天然气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改造,其中乌审旗地区改造程度较强,天然气中H2S含量高,最高可达13.31%。结论认为,马五7亚段—马四段天然气预测储量约为1.00×1012 m3,该盆地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盐下地层 固体沥青 天然气成因 原油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8^(#)煤岩煤岩气与致密砂岩气主要气藏特征对比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明瑞 史云鹤 +3 位作者 范立勇 戴贤铎 荆雪媛 张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0-16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在盆内煤岩气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勘探进展,发现CH_4多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煤岩中,形成自生自储型煤岩气藏。针对上古生界本溪组8^(#)煤岩为代表的煤岩气藏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自上而下发育1...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在盆内煤岩气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勘探进展,发现CH_4多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煤岩中,形成自生自储型煤岩气藏。针对上古生界本溪组8^(#)煤岩为代表的煤岩气藏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自上而下发育10套煤岩,其中5^(#)和8^(#)煤岩为主力煤岩,分布稳定,厚度大。本溪组煤岩气相较于浅层煤层气表现出“高压力、高温度、高含气、高饱和、高游离”等5高特征。气藏平均地层压力22~35 MPa,压力高但压力系数为1.0~1.1,为正常压力系统。气藏平均地层温度为67~92℃,地温梯度为29.4℃/km,属于正常地温梯度。气体组分中CH_(4)含量平均值为96.92%,C_(2)H_(6)含量平均值为0.61%,CO_(2)含量平均值为0.85%,N_(2)含量平均值为1.47%,为干气气藏。气藏地层水矿化度为41644~89776 mg/L,平均值为62228 mg/L,为CaCl_(2)型原生地层水,未受浅层水的影响。煤岩气试气产量高,生产阶段控压生产情况下产量稳定、压降速率低、稳产效果好。通过对煤岩气与苏里格气区石盒子组8段与山西组1段内致密砂岩气的系统性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气藏类型、气藏压力和温度、气体成分、地层水性质及产能特征等主要气藏特征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个规律对后期煤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和建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特征 致密砂岩气 煤岩气 煤岩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微相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国庆 苏中堂 +4 位作者 郝志磊 魏柳斌 任军锋 廖慧鸿 吴浩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95,共17页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察,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沉积序列,构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可划分出10类微相(MFT1-MFT10):盐岩、膏岩、含膏云岩、纹层状微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微生物云岩、生物扰动(灰)云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微晶颗粒灰岩;共生体系发育4类微相组合:(1)潮间上带—潮上带白云岩-含膏云岩-泥云岩组合;(2)潮间下带膏岩-藻云岩-白云岩组合;(3)潮下带纹层状灰岩-搅动灰岩-扰动灰岩组合;(4)潟湖内层状膏岩-团块状膏岩-盐岩组合。马家沟组为浅盆蒸发成盐,低海平面蒸发成盐,高海平面发育碳酸盐岩,海平面反复波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 生物扰动云岩 微生物云岩 沉积模式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特征、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
作者 王怡帅 贾连奇 +5 位作者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张洁 石可爱 秦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2,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期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固体沥青,研究固体沥青特征及成因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油气成藏的过程。为此,运用岩心、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能谱以...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期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固体沥青,研究固体沥青特征及成因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油气成藏的过程。为此,运用岩心、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能谱以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固体沥青的形态、元素组成、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研究了固体沥青成因类型以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不同成因固体沥青的分布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充填在裂缝、缝合线以及晶间孔隙中,且方解石脉体中发育沥青包裹体;②沥青成因类型以热化学蚀变(TCA)成因为主,并发育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成因以及气侵脱沥青成因沥青,TSR和TCA形成的沥青反射率高,热演化程度较高,其中TSR形成的沥青S/C较高,而气侵脱沥青形成的沥青反射率低,部分可见气孔;③TCA成因沥青在研究区寒武系—奥陶系均有分布;而TSR成因沥青和气侵脱沥青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马家沟组;④TSR成因沥青形成时间早于TCA成因沥青,并形成于原油充注且水溶硫酸盐供给充分的地区,随着地层温度逐渐升高,原油发生裂解形成TCA成因沥青,而气侵脱沥青形成于后期地层抬升过程中天然气侵入导致残留原油发生的脱沥青作用。结论认为,3种不同成因的固体沥青形成机制的差异说明研究区经历了原油充注、裂解生成油型气、蚀变改造等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认识对于深层—超深层油气形成演化和成藏潜力分析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奥陶系 古老碳酸盐岩 固体沥青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原油裂解 气侵脱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