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与迫切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整治分区研究——以镇安县为例
1
作者 周璐红 张怡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为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县域规划,选择秦岭山区的镇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三维魔方法、四象限法,进行农业种植、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根据整治适宜性与迫切性进行次序分区,叠加识别优势区。结果表明:1)国土空... 为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县域规划,选择秦岭山区的镇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三维魔方法、四象限法,进行农业种植、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根据整治适宜性与迫切性进行次序分区,叠加识别优势区。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中农业种植区、城镇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占比为50.16%、11.87%和37.97%,分别集中于县域东南部、中心交通要塞地带和西部区域。2)国土空间次序分区中优先、重点、适度、暂缓整治区占比分别为23.30%、34.57%、12.08%、30.06%,分别集中于永乐街道、县域西部、县域东南和回龙镇、县域中东部区域。3)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农业优先种植区集于中南部,宜高效发展农业生产;城镇优先开发区位于永乐街办,紧邻农业优先发展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优先保护区位于木王镇、月河镇,发展农田生态,促进生态保护区建设,达成生态生产经济综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分区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三维魔方法 四象限法 镇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与精明收缩路径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馨 谭雪兰 黄晓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40-47,共8页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空间 农村宅基地 演化类型 精明收缩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柳对水分的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3
作者 赵明 王文科 +4 位作者 赵永华 王周锋 王一 刘家琪 马文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50-7563,共14页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植物对水分的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植物沙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植物对水分的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植物沙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手段,系统研究沙柳冠层及根系吸水影响下的水分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降水特征和植被特征是冠层穿透雨率(Rcp)的主要影响因素。Rcp随降水强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当单次降水量超过30 mm或降水强度超过10 mm/h时,Rcp稳定在0.9左右。当沙柳冠幅直径大于250 cm或LAI大于1.5时,Rcp低于0.6,同时冠层特征对Rcp的影响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冠层穿透雨率影响着土壤水分再分配及根系吸水过程,沙柳根系吸水导致土壤50 cm深度处的根区出现水分亏缺区域,一定程度阻滞水分的深层入渗。不同Rcp水平下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结果表明,对同一降水事件,随着Rcp的减少,土壤水分储量的减少量逐渐增加,80 cm深度处的入渗量逐渐减少;而对同一Rcp水平,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加,80 cm深度处的入渗量随之增加,意味着较小的降水量和较低的Rcp都不利于土壤水储量和深层补给量的增加。因而可通过改变冠层特征,如合理控制植物林分密度,来提升冠层穿透雨率,以增加有效降水。研究成果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再分配 冠层穿透雨率 根系吸水 沙柳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硒元素来源和迁移作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雷万杉 林鑫 +4 位作者 段星星 刘拓 杨生飞 张海东 刘云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8,共15页
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可以活化和迁移硒进入和离开土壤。查明土壤中硒的来源和迁移作用对富硒土地管理和富硒产业开发具有科学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岩石圈和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硒的最基本来源。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淋滤、农作物收割、植... 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可以活化和迁移硒进入和离开土壤。查明土壤中硒的来源和迁移作用对富硒土地管理和富硒产业开发具有科学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岩石圈和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硒的最基本来源。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淋滤、农作物收割、植物和微生物的挥发是土壤硒丢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硒的迁移作用可归因于水动力迁移作用、固相吸附作用和动植物循环作用。土壤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是控制土壤中硒分布和迁移的直接因素,气候、地形和农业活动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间接地影响土壤中硒的迁移和重分布。在区域尺度(如大洲、国家和省)上,地质背景、气候和地形因素对硒的分布至关重要,而在局部尺度(如县、乡和农田)上,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耕作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硒在土壤中的行为特性,提出了一系列硒资源管理策略:1)生物强化和修复,通过动植物循环作用来调节土壤中硒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它被认为是一种生态富硒手段;2)灌溉模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来调整土壤的理化条件,进而改变土壤的固相吸附作用和动植物循环作用,其中漫水灌溉和有氧灌溉结合的水管理模式被认为可以提升土壤硒的有效性;3)农艺措施,如施加硒肥、磷肥、硫肥和撒石灰,通过直接改变土壤组成和理化条件调整土壤硒的分布和有效性,这是传统的富硒农艺措施,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分布 硒管理 土壤构成 气候条件 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奥勇 毋冰龙 +2 位作者 白召弟 王晓峰 陈子娴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建成区扩张信息,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于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大尺度不透水面指数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并基于统计数据... 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建成区扩张信息,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于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大尺度不透水面指数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并基于统计数据比较法得到城市建成区,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各城市的建成区扩张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实现了对城市建成区的高精度提取,可为城市长时间序列的时空变化监测提供新的数据基础;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由2000年的1279.00 km^(2)增加到2018年的4730.25 km^(2),广州、深圳、东莞的建成区扩张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793.50、812.75、1027.50 km^(2);在空间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扩张主要发生在各城市之间的交界地带,逐步形成了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型城市群核心建成区,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重心2000~2018年由东莞转移到广州。总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在2000~2018年扩张整体呈现由快变慢、东快西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夜间灯光数据 不透水面 比较法 时空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沟道提取汇流量阈值确定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韩玲 张恒 +3 位作者 张庭瑜 韩霁昌 赵永华 赵路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4-179,共6页
沟道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汇流量阈值是采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沟道的关键,目前已有汇流量阈值的确定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解决汇流量阈值不确定性的问题,采用30 m分辨率DEM为基础数据,以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流域为研究... 沟道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汇流量阈值是采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沟道的关键,目前已有汇流量阈值的确定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解决汇流量阈值不确定性的问题,采用30 m分辨率DEM为基础数据,以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汇流量阈值的方法。首先采集69个实际沟道起点,分析沟道起点的汇流特征,并确定了汇流量集聚区间;其次提取了500个一级沟道点作为样本点,采用ROC曲线分析了汇流量对沟道的诊断价值,得到了汇流量最优阈值。结果表明:汇流量对沟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存在某一汇流量阈值能够较好地判定样本点是否为沟道;采用ROC曲线法确定的汇流量最优阈值提取的沟道均方根误差<2.5个像元,结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道 沟道提取 水文分析 汇流量阈值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农业源PM_(10)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树芬 高冠龙 +1 位作者 李伟 刘思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5-194,共10页
文章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山西省2014-2018年农业源PM_(10)的排放量,分析了PM_(10)的变化趋势及排放特征,并编制了2018年山西省农业源PM_(10)的排放清单。结果表明:(1)2018年山西省农业源PM_(10)年排放总量为6.1×10^(4) t,运城市... 文章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山西省2014-2018年农业源PM_(10)的排放量,分析了PM_(10)的变化趋势及排放特征,并编制了2018年山西省农业源PM_(10)的排放清单。结果表明:(1)2018年山西省农业源PM_(10)年排放总量为6.1×10^(4) t,运城市和临汾市是排放量最大的2个地区,分别贡献了总量的16.85%和16.70%。秸秆焚烧和整地环节是产生PM_(10)的主要来源,贡献率为42%和37%。2014-2018年山西省农业源PM_(10)年平均排放量为6.3×10^(4) t,且年际变化小。(2)山西省农业源PM_(10)排放量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呈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运城市、临汾市和忻州市为高排放区,平均排放量为0.94×10^(4) t。晋城市、太原市和阳泉市是低排放区,其他各市为中度排放区。山西省各市农业源PM_(10)排放密度范围在14.5~18.7 kg/hm^(2),其中长治市、临汾市和忻州市为高排放密度区,平均排放密度为18.6 kg/hm^(2)。中度排放密度区分布在山西省东部地区(晋中市、晋城市和阳泉市),其他各市排放密度相对较低。(3)山西省农业源PM_(10)排放主要集中在4、9、10月,分别占全年排放总量的18.94%、16.47%、27.07%。(4)研究估算各农业源PM_(10)排放量的平均不确定性为2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源 排放清单 PM_(10) 山西省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化硅前驱体熔盐反应制备莫来石晶须(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雪冬 韩霁昌 +1 位作者 杜炜 王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85-1895,共11页
利用熔盐反应制备了莫来石晶须,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DSC)、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分析表征技术对所制备的莫来石晶须进行了测定。SEM研究表明莫来石晶须的直径在200~400nm范围,长度可达到几个... 利用熔盐反应制备了莫来石晶须,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DSC)、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分析表征技术对所制备的莫来石晶须进行了测定。SEM研究表明莫来石晶须的直径在200~400nm范围,长度可达到几个微米。HRTEM照片显示所制备晶须的晶面间距为0.539nm,正好与莫来石(110)晶面数据吻合,证明熔盐法制备的晶须为莫来石。随着反应物中氧化硅物种的引入,γ-Al2O3不断消耗和莫来石相不断生长,获得了各向异性的莫来石晶须。硫酸铝的分解反应是最重要的反应控制步骤,如果没有硅物种参与反应,可以在900℃下硫酸钠-硫酸铝的复合熔盐体系中得到α-Al2O3。熔盐反应的热力学计算表明,相比于γ-Al2O3,α-Al2O3作为硫酸铝分解的产物具有更稳定的能态。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方法对硫酸铝分解过程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硫酸铝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257.2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合成 莫来石晶须 热分解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DEM和遥感影像的黄土区断裂构造识别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志恒 周绥平 +2 位作者 余航 吴婷婷 韩玲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5,共9页
断裂构造具有控制矿床发育的作用,其发育区域常为矿产资源潜在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因此,断裂构造的位置识别解译工作对矿产勘查和灾害预警等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文章以宝鸡北部黄土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Landsat 8 OLI为... 断裂构造具有控制矿床发育的作用,其发育区域常为矿产资源潜在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因此,断裂构造的位置识别解译工作对矿产勘查和灾害预警等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文章以宝鸡北部黄土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Landsat 8 OLI为数据源,采用DEM数据山体阴影渲染、水文分析、坡度分析等方法,并结合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主成分分析方法,解译出研究区13条断裂构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EM数据处理及分析地表形态变化,可以增强黄土覆盖严重的断裂构造特征,提高断裂构造的解译精度;该区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在黄土覆盖区断裂构造解译中,水文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可更好地辅助野外地质构造调查,与已有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保持一致。该研究可用于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断裂构造提取,为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运动演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8 OLI卫星影像 DEM 断裂构造 黄土区 山体阴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