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分析——以郑州市为例
1
作者 乔洁 曾凯凯 +4 位作者 朱屹晨 刘永杰 赵晨 刘永涛 仇世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08,共8页
为分析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采用郑州市2016—2020年交通事故数据,探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以事故结果为因变量,以天气、季节、道路横断面等17个因素为自变量,研究早晚高... 为分析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采用郑州市2016—2020年交通事故数据,探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以事故结果为因变量,以天气、季节、道路横断面等17个因素为自变量,研究早晚高峰时段各因素对事故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高峰交通事故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存在差异,部分因素表现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晚高峰时,机非混合道路、非机动车道、高架路段、一般弯道、能见度101~200 m、碰撞固定物、刮撞和碾压行人对死亡事故有显著影响;早高峰时,机非隔离道路、碰撞运动车辆对死亡事故有显著影响。早晚高峰时,非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导致的事故对死亡事故影响一致,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大城市有关部门制定和改善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事故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交通事故 早晚高峰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事故影响因素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生成网络的夜间车道线检测方法
2
作者 刘国盛 苏欣儿 +1 位作者 王建锋 刘臻玮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2-462,共11页
为保障夜间车辆的安全行驶,准确识别夜间车道线并做出车道偏离预警,提出了用于夜间图像增强的深度生成网络EnhanceGAN和基于Transformer的端到端车道线检测网络AttentiveLSTR的夜间车道线检测方法,并进行实车实验。深度生成网络Enhance... 为保障夜间车辆的安全行驶,准确识别夜间车道线并做出车道偏离预警,提出了用于夜间图像增强的深度生成网络EnhanceGAN和基于Transformer的端到端车道线检测网络AttentiveLSTR的夜间车道线检测方法,并进行实车实验。深度生成网络EnhanceGAN将改进后的UNet作为网络的生成器,采用两层嵌套的U形结构扩大感受野,添加Markov局部判别器和组合损失函数增强车道线边缘、纹理等细节信息;车道线检测网络AttentiveLSTR使用ResNeXt作为特征提取网络来保证网络深度和降低模型参数量,引入特征金字塔网络(FPN)提取车道线边缘和形状信息。结果表明:与主流方法CycleGAN和Gamma校正相比,该方法在BDD100k数据集上的夜间图像增强的效果更好,车道线和周围环境对比度高,结构相似性(SSIM)为0.8834,图像整体自然逼真,峰值信噪比(PSNR)为40.2654,自然图像质量评估指标(NIQE)为3.4233;在CULane数据集上检测精度(Acc)为90.12%,处理速度较快,每秒帧数(FPS)为82帧。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夜间行驶车道线偏离场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驾驶 汽车安全 生成网络 夜间场景 车道线检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疏散动机下狭窄过道区域单列人员运动特性研究
3
作者 黄榕 谢紫萱 +3 位作者 王天桐 许慧嘉 陈洋 赵轩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1,共8页
狭窄过道区域是客车等交通场景突发事故下人员疏散的关键瓶颈,然而,不同疏散动机下该场景单列人员运动行为特性尚不明晰,且鲜见相关研究。本文设计并开展低和高疏散动机下狭窄过道区域单列人员疏散运动可控实验,获取运动轨迹、瞬时速度... 狭窄过道区域是客车等交通场景突发事故下人员疏散的关键瓶颈,然而,不同疏散动机下该场景单列人员运动行为特性尚不明晰,且鲜见相关研究。本文设计并开展低和高疏散动机下狭窄过道区域单列人员疏散运动可控实验,获取运动轨迹、瞬时速度、疏散时间等宏微观行为特性参数,构建速度-密度以及前向距离-速度关系图,系统量化分析疏散动机对微观运动行为和宏观疏散效率的影响并探析潜在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狭窄过道区域单列人员疏散运动呈自由、拥塞和恢复三阶段特征;高疏散动机对个体运动速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疏散效率具有双重影响,其临界人员密度为1.05 m^(-1),当密度大于1.65 m^(-1)时,作用变得不明显;前向距离-速度关系呈强受限、弱受限和自由三阶段特征,高疏散动机条件下强受限与弱受限阶段的临界前向距离显著更小,且强受限阶段人员运动速度对前向距离的变化更敏感。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不同疏散动机下人员疏散行为特性差异,为相关法规和疏散管控策略制定和设施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疏散动机 疏散实验 狭窄过道 单列人员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车身构件压溃性能及耐撞性设计
4
作者 梅轩 赵众豪 +4 位作者 周冠豪 任浩乾 曹悉奥 朱国华 王振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11,251,共15页
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是由低成本、高延展性的铝合金与低密度、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组合而成。将该混合材料应用于车身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应对轻量化、材料成本及碰撞安全带来的... 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是由低成本、高延展性的铝合金与低密度、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组合而成。将该混合材料应用于车身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应对轻量化、材料成本及碰撞安全带来的多重压力,并能够进一步拓展车身结构设计的思路和空间。将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UD-CFRP)、机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WF-CFRP)与方形铝合金薄壁管组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混合材料薄壁结构,并开展轴向准静态压溃试验,揭示了混合材料薄壁结构的耐撞性能。基于试验结果,分析碳纤维增强方式、铺层数以及组分材料相对位置等因素对混合材料薄壁结构耐撞性能的影响,其中CFRP/AL混合材料薄壁结构展现出优异的压溃吸能特性。此外,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将UD/AL混合材料薄壁结构引入汽车前纵梁轻量化设计中。最后,采用多目标离散优化算法对UD/AL混合材料前纵梁的铝合金厚度以及碳纤维铺层角度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与初始设计方案相比,优化后的UD/AL混合材料前纵梁减重34.26%,且比吸能提高4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 耐撞性设计 多目标离散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联网大数据的重型货车载重估计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彬 金昊宁 +1 位作者 宋瑞 靳廉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2-721,共10页
针对当前货车载重计算方法普遍存在的成本高昂及泛化性能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创新的重型货车载重估计方法,方法融合了车辆行驶动力学理论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有监督学习,利用高速通行大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与验证.首先采用聚类分析,确... 针对当前货车载重计算方法普遍存在的成本高昂及泛化性能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创新的重型货车载重估计方法,方法融合了车辆行驶动力学理论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有监督学习,利用高速通行大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与验证.首先采用聚类分析,确定车辆空、半、满载判断阈值,为后续的计算提供了重要依据.随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训练分类模型,用以判断车辆在一段行驶过程中的基本载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车辆行驶数据中筛选出稳定行驶的小片段,根据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对这些小片段车重进行计算.最后,根据载重状态的判断结果,对小片段车重结果进行筛选与计算,得到最终车辆载重计算结果.研究表明,在高速通行大数据的验证下,该方法对于空载及满载状态下趟次车重计算结果的整体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MAPE)均可控制在10%以内,展现了较高的准确性.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该方法无需安装额外传感器,对数据采集、存储、运算设备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在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交通监管、物流运输、基于大数据的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快速广泛推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货车载重估计 随机森林 车联网数据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环境下磷酸镁水泥材料早期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乐凡 张继超 +3 位作者 郭鹏硕 王泽 种小雷 任鼎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共9页
针对当前常用于道面修复的硅酸盐系水泥在严寒环境(-20℃)下水化趋于停滞,强度生成困难的问题,选择在负温环境下仍能正常水化的磷酸镁水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灰比、硼砂掺量、聚羧酸减水剂掺量、萘系减水剂掺量对严寒环境下磷酸镁水... 针对当前常用于道面修复的硅酸盐系水泥在严寒环境(-20℃)下水化趋于停滞,强度生成困难的问题,选择在负温环境下仍能正常水化的磷酸镁水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灰比、硼砂掺量、聚羧酸减水剂掺量、萘系减水剂掺量对严寒环境下磷酸镁水泥早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严寒环境下水灰比的增加会降低抗折强度,延长凝结时间,但对于抗压强度影响较小;硼砂掺量与强度基本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5%时强度表现较好;随聚羧酸减水剂的增加抗压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抗折强度在1 h呈同样规律,后期则呈负相关。萘系减水剂掺量则与强度呈负相关。因此,严寒环境下配合比建议选择为水灰比0.16,硼砂掺量5%,聚羧酸减水剂掺量0.4%。研究结果可为严寒环境机场道面快速修复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寒环境 磷酸镁水泥 聚羧酸减水剂 萘系减水剂 力学性能 工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动车组车次号编码改进方案研究
7
作者 徐培娟 阎致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3,共6页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现行动车组车次编码混乱、容量受限及难辨识等问题日益明显,急需对其进行改进。总结并分析国外铁路旅客列车车次编码方案,借鉴航空编码规则,针对我国现行动车组车次编码方案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重点考虑了...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现行动车组车次编码混乱、容量受限及难辨识等问题日益明显,急需对其进行改进。总结并分析国外铁路旅客列车车次编码方案,借鉴航空编码规则,针对我国现行动车组车次编码方案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重点考虑了车次编码容量、车次运营管理精细度、乘客识记方便程度以及车次文化内涵等因素,提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的动车组车次编码改进方案。在近期方案中,跨局列车采用“原字母+K+数字”的表达方式,管内列车采用“原字母+N+数字”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明确了不同速度等级和运行区域列车车次的概念,增加了开行列车的辨识度,改进后编码容量是现有动车组编码的1.5倍。在远期方案中,取消“D”字头车次编码,划分为“C”字头管内城际列车、“S”字头管内市郊列车、“G”字头跨局高速动车组列车和“W”字头跨局卧铺动车组列车,增加运营公司汉字代码,采用“首字母+运营等级+数字+运营公司代码”的编码方式,改进后车次编码容量是现有车次编码的54倍。此外,在车票购买网站及车票上标注运营列车名称并以不同颜色区分,增加客用车票二维码,进一步丰富列车车次文化内涵,展现不同车次地域特色,同时能在国内、国际上对我国的列车产品及铁路发展情况进行良好宣传。本研究综合考虑旅客列车运行中的多种因素,全方位优化动车组车次编码,为中国高速铁路车次编码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次编码 动车组列车 划分准则 编码容量 辨识度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3)PO_(4)/Cu-BiVO_(4) p-n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增强可见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冀峰 李靖 +2 位作者 孙泽鑫 李泽恩 卢昶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利用水热和原位沉淀法将Ag_(3)PO_(4)纳米颗粒负载于Cu^(2+)掺杂的单斜相BiVO_(4)微球上成功制备了Ag_(3)PO_(4)/Cu-BiVO_(4)异质结构,并作为可见光下高效降解四环素(TC)的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FTIR、UV-Vis DRS、PL和EIS... 利用水热和原位沉淀法将Ag_(3)PO_(4)纳米颗粒负载于Cu^(2+)掺杂的单斜相BiVO_(4)微球上成功制备了Ag_(3)PO_(4)/Cu-BiVO_(4)异质结构,并作为可见光下高效降解四环素(TC)的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FTIR、UV-Vis DRS、PL和E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2+)和Ag_(3)PO_(4)纳米颗粒的修饰增加了比表面积和可见光响应性能,为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异质结界面活性点位.铋(Bi)/银(Ag)物质的量比为2:1的Ag_(3)PO_(4)/Cu-BiVO_(4)催化剂在120min内对TC(20mg/L)显示出最高的光催化性能(91.68%),5次连续循环后降解率保持86.1%,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合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证实h^(+)和·O_(2)^(-)为主要活性物种.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主要归因于Cu-BiVO_(4)和Ag_(3)PO_(4)间p-n异质结构的形成和Cu^(2+)掺杂的能带调控作用,有效提高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催化 Ag_(3)PO_(4)/Cu-BiVO_(4) 水热 四环素 p-n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2035年的氢燃料与柴油重型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预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硕 张春梅 +4 位作者 蔡旭 兰利波 张建章 张溆祺 陈轶嵩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92-1904,共13页
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fuel cell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s,FCHCV)在推广交通领域碳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环境是否友好仍需进一步研究.为准确衡量FCHCV相对于柴油重型商用车(diesel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s,DHCV)的环... 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fuel cell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s,FCHCV)在推广交通领域碳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环境是否友好仍需进一步研究.为准确衡量FCHCV相对于柴油重型商用车(diesel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s,DHCV)的环境效益,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构建面向2035年基于不同氢能路径的FCHCV与DHCV的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预测评价模型,科学量化预测不同氢能路径下FCHCV相较于DHCV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节能减排潜力,梳理并搭建了FCHCV与DHCV的物质流、能量流和排放流的数据清单,采用GaBi软件与CML2001方法体系对数据清单进行了计算,并对比分析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目前,FCHCV的全生命周期材料消耗量高于DHCV,主要原因是锂电池的材料消耗量较高,基于光伏电解水制氢路径的FCHCV的节能减排效果较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益较低.到2035年,基于光伏电解水制氢的FCHCV的全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量、碳排放和酸化潜值较DHCV分别低41.78%、79.09%、55.30%,但基于混合电力电解水制氢的FCHCV的全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和酸化潜值较DHCV分别高56.80%、10.47%和45.01%.研究显示,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基础的FCHCV在未来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和降低环境负面效益潜力,但以混合电力制氢为基础的FCHCV未来与DHCV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竞争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燃料 柴油 重型商用车 全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情景预测 氢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及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硕 蔡旭 +3 位作者 张春梅 兰利波 张溆祺 陈轶嵩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66-2380,共15页
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FCHCV)是应对能源安全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但目前在关键参数情景模拟下的FCHCV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尚不清晰。以国内某款FCHCV为评价对象,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重点分析煤气化、甲烷重整、混... 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FCHCV)是应对能源安全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但目前在关键参数情景模拟下的FCHCV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尚不清晰。以国内某款FCHCV为评价对象,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重点分析煤气化、甲烷重整、混合电力电解水和光伏电解水制氢4种氢能路径下FCHCV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结果,并对燃料电池电堆衰退、百公里氢耗量和车辆寿命里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基于光伏电解水制氢的FCHCV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最低。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车辆寿命里程,延缓燃料电池电堆衰退,可有效改善FCHCV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燃料电池 重型商用车 全生命周期评价 燃料电池衰退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郭冀峰 程凯 +1 位作者 李靖 李泽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337-3346,共10页
多氯联苯(PCBs)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PCBs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微生物降解方法由于具有绿色、经济、可持续、不会破坏土壤肥力等优点,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介绍了微生物降解PCB... 多氯联苯(PCBs)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PCBs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微生物降解方法由于具有绿色、经济、可持续、不会破坏土壤肥力等优点,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介绍了微生物降解PCBs的途径和机理,归纳了各途径常见的降解菌,并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微生物法降解土壤中PCBs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几种促进微生物降解PCBs的新方法:生物刺激与生物强化、污泥改性生物降解、生物电化学系统、生物复苏促进因子降解、原位相转化乳化和生物还原脱氯耦合。提出了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CBs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治理技术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多氯联苯 微生物降解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改良风积沙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晨睿 袁忠正 阮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58-2867,共10页
为了研究水泥掺量、压实系数、养护龄期等因素对水泥改良风积沙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开展一系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选取的水泥掺量为4%,5%,6%,9%和11%,养护龄期1,3,7,14,28,56和90 d,压实系数为0.90,0.93和0.95。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水泥掺量、压实系数、养护龄期等因素对水泥改良风积沙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开展一系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选取的水泥掺量为4%,5%,6%,9%和11%,养护龄期1,3,7,14,28,56和90 d,压实系数为0.90,0.93和0.95。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压实系数、养护龄期以及水泥掺量与压实系数的交互作用对水泥改良风积沙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都具有显著性。水泥改良风积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大呈幂函数增大,水泥掺量从4%提升至11%时,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提升了6.2~6.26倍;水泥掺量越大,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比越大。水泥改良风积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压实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压实系数从0.90增大到0.95时,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大了20%~67%;但强度增长幅度随着压实系数增大而降低,低压实系数下的水泥增强效果更显著。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改良风积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双曲线函数增长,28 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7 d龄期的1.21~1.50倍,90 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7 d龄期的1.31~1.78倍,强度增长率随着养护龄期逐渐减小。建立了水泥改良风积沙无侧限抗压强度受水泥掺量、压实系数、养护龄期等因素影响的多元非线性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好。研究成果可以为风积沙地区铁路路基基床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改良风积沙 水泥掺量 养护龄期 压实系数 多因素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FCB点阵夹芯结构面外压缩载荷下能量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众豪 池瑜莉 +2 位作者 冯峻良 文大伟 朱国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66-174,共9页
点阵夹芯结构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出色的能量吸收能力、独特的功能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然而,传统点阵夹芯结构在面外压缩载荷下存在应力分布不均匀、节点应力集中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基于体心立... 点阵夹芯结构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出色的能量吸收能力、独特的功能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然而,传统点阵夹芯结构在面外压缩载荷下存在应力分布不均匀、节点应力集中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基于体心立方结构(body-centered cubic,BCC)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余弦函数单元基(cosine function cell-base,CFCB)点阵结构。为了研究CFCB点阵夹芯结构面外压缩载荷下能量吸收特性,制备了CFCB点阵夹芯结构,开展了准静态压溃试验,并与BCC点阵夹芯结构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FCB点阵夹芯结构面外压缩载荷下的承载与能量吸收能力明显优于BCC点阵夹芯结构。随后,基于有限元模型,系统揭示了芯子单胞直径、幅值、周期长度等胞元参数及厚度方向上的单胞层数对CFCB点阵夹芯结构面外压缩载荷下吸能特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有望为新型CFCB点阵夹芯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夹芯结构 增材制造 能量吸收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拜耳法赤泥中提取钪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蕊 陈金珠 +1 位作者 刘子琪 任家樑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43-1745,共3页
以拜耳法赤泥为原料,通过硫酸恒温浸出,真空过滤,回收赤泥中钪元素。并且考察温度、浸出剂浓度、浸出时间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提高浸出率;硫酸浓度为4 mol/L时浸出率最高;浸出时间增加,浸出率增加,并在2 h后增加幅度减小。... 以拜耳法赤泥为原料,通过硫酸恒温浸出,真空过滤,回收赤泥中钪元素。并且考察温度、浸出剂浓度、浸出时间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提高浸出率;硫酸浓度为4 mol/L时浸出率最高;浸出时间增加,浸出率增加,并在2 h后增加幅度减小。在T=363.15 K,硫酸浓度为4 mol/L,浸出2 h的条件下,钪的回收率最高,为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耳法赤泥 硫酸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上无缝线路断轨力深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泽 黄晨睿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31,共5页
现行TB10015—2012《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中断轨力取值偏于保守,往往限制桥梁设计。以铁路常用的16,20,24,32,40 m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建立钢轨-桥梁-桥梁墩台三维有限元空间力学计算模型。考虑无砟及有砟轨道类型、不同简支梁墩台刚度... 现行TB10015—2012《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中断轨力取值偏于保守,往往限制桥梁设计。以铁路常用的16,20,24,32,40 m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建立钢轨-桥梁-桥梁墩台三维有限元空间力学计算模型。考虑无砟及有砟轨道类型、不同简支梁墩台刚度,分别模拟计算双线4根钢轨折断、单根钢轨折断工况下的墩台断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简支梁断轨力计算公式修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墩台刚度接近刚性时,16m,40m跨长简支梁修正系数分别为规范值的0.98,0.8倍,即简支梁跨长越长,修正系数越小;40m跨长简支梁在铺设无砟轨道、有砟轨道的修正系数分别为规范值的0.8,0.9倍,即相同跨长简支梁下,无砟轨道修正系数小于有砟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简支梁桥 三维模型 断轨力 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