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荣西 段立志 +1 位作者 陈宝赟 张少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532,共8页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东胜砂岩型铀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带性,矿物学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分带性是不同性质流体蚀变作用造成的。根据氧化/还原过渡界面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相互交代关系,识别出早、晚...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东胜砂岩型铀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带性,矿物学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分带性是不同性质流体蚀变作用造成的。根据氧化/还原过渡界面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相互交代关系,识别出早、晚两个世代蚀变矿物组合,分别反映出早期蚀变流体为氧化环境下的酸性流体,晚期蚀变流体为还原环境下的碱性热液流体。早期氧化环境的酸性流体蚀变作用基础上叠加了晚期还原环境下的碱性热液流体蚀变作用,导致了铀在氧化/还原过渡界面的富集成矿。分析认为,东胜铀矿热液蚀变与鄂尔多斯盆地乃至华北地区燕山期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产生的区域性热异常事件具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过渡界面 热液蚀变作用 成矿流体 东胜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造山过程有机流体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荣西 董树文 +2 位作者 张少妮 朱瑞静 夏彬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307,共13页
野外调研和显微镜下岩相学观察研究表明,大巴山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有机流体类型多样,特征各异.北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发育变质流体包裹体和大量有机流体包裹体.大巴山前陆构造和前陆坳陷区发育三期有机流体包裹体,即液态烃包裹体、纯... 野外调研和显微镜下岩相学观察研究表明,大巴山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有机流体类型多样,特征各异.北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发育变质流体包裹体和大量有机流体包裹体.大巴山前陆构造和前陆坳陷区发育三期有机流体包裹体,即液态烃包裹体、纯气态烃包裹体以及储层沥青和古油藏沥青,它们记录了大巴山造山过程中油气形成和演化历史有机流体包裹体甲烷气δ13 C1为-17.036‰~-30.390‰,δD为-107.712‰~-156.730‰,表明其为油型运移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大巴山断裂带运移沥青和古油藏沥青原始有机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有机质来源为主,与下寒武统碳质泥岩烃源岩和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结合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印支构造运动之前,大巴山构造带古生代烃源岩在正常埋藏热演化作用下形成液态烃,印支碰撞造山使液态烃大规模运聚成藏,燕山构造运动形成大巴山前陆并伴随古油藏破坏,同时使大巴山前陆坳陷区液态油热解形成天然气藏.大巴山造山过程有机流体研究表明,大巴山前陆不但有天然气成藏过程,而且有液态烃形成和成藏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流体 有机包裹体 沥青 前陆构造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蓟县系古油藏沥青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荣西 梁积伟 翁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8-173,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蓟县系含硅质条带纹层状藻白云岩野外露头发现大量集中分布的天然固体沥青,沥青主要分布在蓟县系且自下而上穿过其与上覆下白垩统罗汉洞组界线进入到罗汉洞组紫红色砂泥岩中。沥青呈薄片状或脉状分布在岩石层面、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蓟县系含硅质条带纹层状藻白云岩野外露头发现大量集中分布的天然固体沥青,沥青主要分布在蓟县系且自下而上穿过其与上覆下白垩统罗汉洞组界线进入到罗汉洞组紫红色砂泥岩中。沥青呈薄片状或脉状分布在岩石层面、孔隙和裂隙中。氯仿沥青"A"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萜烷、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沥青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有机质为母源,蓟县系纹层状藻白云岩是其可能的烃源岩。沥青反射率为2.7%~3.6%,与研究区延安组煤层(镜质体反射率为0.6%~0.8%)热演化程度极不协调,表明其受控于局部热异常事件。早白垩世晚期铜城碱性岩体侵入作用导致了蓟县系古油藏破坏而形成了古油藏沥青。研究区具有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和聚集条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蓟县系生烃潜力及其油气勘探前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沥青 蓟县系 油气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驱动大巴山前陆烃类流体排泄: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证据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荣西 董树文 +1 位作者 丁磊 施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6-526,共11页
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被认为是超高压下油气流体形成和排泄的标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一些断裂和下古生界黑色泥岩和泥灰岩烃源岩微裂隙中分布有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成分分析表明其为低镁方解石。纤维状方解石脉δ13CVPDB和δ1... 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被认为是超高压下油气流体形成和排泄的标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一些断裂和下古生界黑色泥岩和泥灰岩烃源岩微裂隙中分布有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成分分析表明其为低镁方解石。纤维状方解石脉δ13CVPDB和δ18OVPDB比围岩碳酸盐岩的明显变轻,前者δ13CVPDB和δ18OVPDB变化范围分别为-1.9%~-4.8‰和-8.4%~-12.8‰,后者分别为-1.7%~+3.1‰和-8.7%~-4.5‰,且δ13C与δ18O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反映出纤维状方解石脉具有成岩有机流体与浅部流体混合的流体特征。纤维状方解石脉含有共生的固体沥青包裹体、含甲烷液相包裹体和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等多相态包裹体,其中沥青包裹体为油气运移的残余沥青。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40℃和196℃之间(峰值为179℃),盐度较高(平均为9.7wt%NaCl)。分别应用盐水包裹体和甲烷包裹体等溶线P—T相图确定出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形成的流体压力为150~200 MPa,属于异常超高压流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大巴山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不具有泥岩因压实成岩作用而形成的超高压流体特征。结合沉积和构造演化历史分析认为,印支碰撞造山运动和燕山前陆构造作用导致大巴山褶皱隆起并伴随天然气藏破坏和改造,挤压环境下的超高压构造应力驱动天然气流体排泄,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就是超高压构造应力驱动天然气排泄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状方解石脉 包裹体 超高压流体 流体排泄 大巴山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驱动石油运移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多相态烃类沸腾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荣西 刘海情 +3 位作者 朱瑞静 邓秀琴 李元昊 郭正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9-1233,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隙充填的方解石脉中含有大量多相态烃类包裹体,包括固体沥青+液态油+气态烃3相包裹体、气/液比差别很大(最小仅为5%,最大超过70%)的液态油+气态烃二相包裹体以及纯液态油包裹体、盐水+液态油+...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隙充填的方解石脉中含有大量多相态烃类包裹体,包括固体沥青+液态油+气态烃3相包裹体、气/液比差别很大(最小仅为5%,最大超过70%)的液态油+气态烃二相包裹体以及纯液态油包裹体、盐水+液态油+气态烃3相包裹体等。岩相学观察表明,这些不同相态烃类包裹体是被同时捕获形成的共生不混溶包裹体,气/液比不同的烃类包裹体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小(74℃~117℃),综合分析认为它们是在沸腾状态下被同时捕获的。不同相态烃类包裹体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不同,表明其烃类成分的差异。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烃类包裹体与长8油层的原油均来源于长7烃源岩。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油层组厚层烃源岩层在埋藏热演化和油气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过剩压力,在早白垩世油气形成高峰阶段达到顶峰;鄂尔多斯盆地在晚白垩世抬升和剥蚀产生的卸载作用导致延长组长7烃源岩层在超高压下破裂,其中积聚的石油因压力突降而沸腾并沿裂隙排出并运移进入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沸腾 岩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