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饱和原状结构性黄土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
1
作者 李林 季良 +1 位作者 叶飞 李尧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1-2433,共13页
黄土由于特殊的物质成分组成与微观结构,具有水敏性、结构性强度和增湿变形等特殊的工程力学性质。考虑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性强度和变形与饱和度直接相关的本质特征,以Bishop有效应力和饱和度为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将黄土结构性划分为固... 黄土由于特殊的物质成分组成与微观结构,具有水敏性、结构性强度和增湿变形等特殊的工程力学性质。考虑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性强度和变形与饱和度直接相关的本质特征,以Bishop有效应力和饱和度为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将黄土结构性划分为固有结构性和受水分影响的胶结结构性,分别构建了固有结构性随应变的演化方程和压缩特性随饱和度的演化方程,在饱和度-有效应力空间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增湿屈服方程。进而采用变形相关的弹塑性土-水特征曲线,通过体应变耦合了黄土的水力-力学行为,在有效应力-饱和度空间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具有12个参数,可通过非饱和三轴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标定。通过西安黄土、伊朗黄土以及兰州黄土在不同水力路径下的既有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预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结构性屈服行为、增湿变形特性、水-力耦合特性以及加载和增湿顺序对土体变形和水力特性的影响。以有效应力与饱和度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在有效应力-饱和度空间建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水-力耦合模型,可以体现原状黄土力学特性与含水率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原状非饱和黄土本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非饱和特性 结构性演化 增湿变形 水-力耦合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孔内原位各向异性变形探测系统研制与测试
2
作者 晏长根 王逸凡 +5 位作者 兰恒星 杨明宇 董忠红 雷文斌 张宏兵 李森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1730,共10页
为了解决传统原位土体变形测试忽略土体各向异性,加载测试方向单一等问题,提出黄土孔内各向异性变形原位测试系统的设计构想,整个测试系统由支撑系统、切削系统和探测系统组成,类似于孔内各向异性原位水平载荷试验,成功研制出样机。本... 为了解决传统原位土体变形测试忽略土体各向异性,加载测试方向单一等问题,提出黄土孔内各向异性变形原位测试系统的设计构想,整个测试系统由支撑系统、切削系统和探测系统组成,类似于孔内各向异性原位水平载荷试验,成功研制出样机。本样机可实现在钻孔内任意深度处固定,由切削系统切削出平面,再由阵列式挤压板进行孔内挤压,并通过数据采集器记录压力和位移数据,得到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基于现场试验测试,检验了本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深度的变化,变形模量与含水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土的黏聚力和峰值锥尖阻力呈正相关关系,黄土的各向异性与土体含水率和峰值锥尖阻力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含水率的增加会降低同一深度不同方向黄土的变形模量差;而随着峰值锥尖阻力的增大,不同方向黄土的变形模量差也随之增大。验证了本测试系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试技术 各向异性变形测试 变形参数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3
作者 王梦洁 张莎莎 +2 位作者 杨晓华 张超 晏长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27,共13页
为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变形特性,通过开展单样逐级和多样恒定幅值的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偏压固结比、排水条件、动荷载频率和循环应力比等因素对粉质黏土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发展规律、滞回曲线演... 为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变形特性,通过开展单样逐级和多样恒定幅值的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偏压固结比、排水条件、动荷载频率和循环应力比等因素对粉质黏土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发展规律、滞回曲线演化特性以及软化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根据安定性理论可以将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动力行为划分为塑性安定、塑性蠕变和增量破坏3种典型情况,在试验基本工况下,塑性安定、塑性蠕变和增量破坏3种动力行为的界限循环应力比分别在0.30和0.40附近;处于塑性安定状态不排水试样的滞回特征明显,滞回曲线呈S形,随着加载的进行土体存在刚度退化现象;不排水试样的累积塑性变形小于排水试样,在较低循环应力比下排水和不排水条件土体的软化指数分别稳定在1.15左右和0.91左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循环应力比对累积塑性应变和孔压比的影响程度最大,围压对软化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大;确定了适用于漫灌区粉质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模型的相关参数,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三轴试验 粉质黏土 循环应力比 累积塑性应变 软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测试数据的原位固结系数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反演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林 左林龙 +1 位作者 胡涛涛 宋博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89-2899,共11页
固结系数是软基沉降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参数,现有固结系数原位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且精度低的缺点。根据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penetrationtest,简称CPTU)贯入机制与锥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模式,采用圆孔扩张理论和轴对称固结方... 固结系数是软基沉降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参数,现有固结系数原位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且精度低的缺点。根据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penetrationtest,简称CPTU)贯入机制与锥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模式,采用圆孔扩张理论和轴对称固结方程描述CPTU锥肩超孔隙水压力的形成、发展和消散过程,利用神经网络自动微分功能将轴对称固结方程嵌入深度神经网络,通过物理方程损失函数、边界条件损失函数和初始条件损失函数形成神经网络的物理信息约束,同时将CPTU孔压测试数据作为数据驱动项,以最小化超孔隙水压力损失函数为优化目标,建立了CPTU孔压测试数据反演场地原位固结系数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简称PINNs)模型。通过已有离心模型试验数据反演验证了PINNs模型反演场地原位固结系数的有效性,并利用CPTU孔压测试数据分析了PINNs模型反演原位固结系数的鲁棒性。结果表明:提出的PINNs模型能够有效利用CPTU孔压测试数据快速准确地反演场地原位固结系数;由于模型融入了物理机制约束,所需训练数据量少,且对有噪声的孔压测试数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泛化性能,为准确、快速可靠测试场地原位固结系数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固结系数 静力触探 孔压测试数据 固结方程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石窟顶板裂隙热红外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昌波 包含 +4 位作者 兰恒星 李黎 陈卫昌 刘长青 吕洪涛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204,共14页
石窟顶板层状岩体中发育的裂隙相互交切,极易引发石窟岩体的失稳破坏,对其快速精准识别是石窟保护的重要基础。针对石窟顶板岩体裂隙的非接触精准测量需求,结合热红外探测技术和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对顶板裂隙网络二值图进行提取,并运... 石窟顶板层状岩体中发育的裂隙相互交切,极易引发石窟岩体的失稳破坏,对其快速精准识别是石窟保护的重要基础。针对石窟顶板岩体裂隙的非接触精准测量需求,结合热红外探测技术和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对顶板裂隙网络二值图进行提取,并运用聚类算法,完成了裂隙网络二值图分割识别以及裂隙分组。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各项性能相较于其他网络模型有所提高,Dice系数和推理速度分别达到了71.63%和0.84帧/s,识别过程抵抗人工结构物影响的能力较强,凸显该方法推理速度快,提取精度高、热红外图像适用性好等特点。以安岳圆觉洞顶板为例,应用该方法共分割识别出153条裂隙,并确定了NW327°和NE55°是顶板裂隙的优势走向,与其他测量方法相比识别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岩体裂隙识别 深度学习 UNet网络 裂隙分组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