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出行偏好的城市群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建军 李景涛 +1 位作者 张宇辉 龙雪琴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1,共10页
针对城市群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机理不够明晰的问题,开展旅客城市群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设计问卷对关中城市群内出行行为进显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基于调查所得出行数... 针对城市群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机理不够明晰的问题,开展旅客城市群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设计问卷对关中城市群内出行行为进显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基于调查所得出行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模型构建了考虑出行偏好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并采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解析,所构建模型结合旅客实际决策逻辑将出行方式多元选择行为解构为多次二元选择行为,以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考虑出行偏好的GBDT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旅客城市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私家车与公共交通之间的二元选择行为,会受到小汽车拥有状况,旅客对方便性、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的偏好程度、家庭居住区位、出行距离的显著影响;高速巴士与铁路系统、普通铁路与高铁动车之间的二元选择行为,均会受到出行距离、旅客对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准时性的偏好程度的显著影响;小汽车拥有状况、家庭居住区位会显著影响高速巴士与铁路系统的选择行为,收入状况会显著影响普通铁路与高铁动车的选择行为.研究成果可为决策者从旅客出行偏好的角度进行更加切实有效的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行为 城市群 交通方式选择 出行偏好 行为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公平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马书红 陈西芳 +2 位作者 武亚俊 邵恒 张俊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9,共9页
研究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范围内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更具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功能提升策略。利用实时路径规划数据,获取公路及公路衔接高铁两出行场景下的出行成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城市群内交通网... 研究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范围内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更具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功能提升策略。利用实时路径规划数据,获取公路及公路衔接高铁两出行场景下的出行成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可达性;提出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双指标公平性测度思路,对比分析其可达性差异特征;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市群范围内高铁网络的可达性水平整体高于公路网络,但存在部分地区(无高铁站点)高铁出行可达性低于公路网络出行;公路网络可达性呈现出由核心城市逐级递减的格局,高铁网络呈现出沿线路廊道向两侧递减的格局;出行时间可达性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的正态特征,而空间可达性分布则显示出指数分布特征;两出行场景下的可达性分布均表现为不公平,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可达性分布不公平性更强;高铁网络加剧了城市间的时间可达性差异,但缩小了城市间的经济潜力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城际交通 可达性 公平性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减碳效益的共享单车骑行网络社区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马书红 朱敏 +2 位作者 杨磊 段超杰 董治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为探究社区识别与共享单车减碳效益之间的关系,对西安市减碳效益社区识别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2020年西安市哈啰单车订单数据分析其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其次,测算共享单车骑行减碳效益并分析其时间特征;再次,利用Louvain算法... 为探究社区识别与共享单车减碳效益之间的关系,对西安市减碳效益社区识别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2020年西安市哈啰单车订单数据分析其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其次,测算共享单车骑行减碳效益并分析其时间特征;再次,利用Louvain算法根据减碳效益对西安市中心城区进行社区识别;最后,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社区进行分类并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模型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减碳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享单车出行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现象,骑行热点集中于地铁沿线及接驳站点等;共享单车减碳效益显著,并有早晚高峰效应;基于减碳效益共识别出16个社区,活动社区与行政区划重合较少,社区呈现“低耦合、高内聚”的结构特征,城市中心划分的社区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外围区域社区数量较少,规模较大,中心社区具有更为明显的减碳效益;基于社区的加权平均度、图密度和平均聚集系数,可将16个社区划分为低减碳区、中减碳区、高减碳区3类;不同建成环境因素对减碳效益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尺度不同.研究方法可为西安市共享单车减碳排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减碳效益 建成环境 社区识别 梯度提升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交通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元庆 李若彤 《交通运输研究》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为了更好地把握“双碳”背景下我国建设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点,本文从国土空间开发引起的聚集与出行排放增量角度分析了构建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按照发育阶段分析了四个层级城市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要点,系统阐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双碳”背景下我国建设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点,本文从国土空间开发引起的聚集与出行排放增量角度分析了构建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按照发育阶段分析了四个层级城市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要点,系统阐述了碳排放趋势、分方式出行距离与分担率、排放强度、出行人群排放分布等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其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从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目标与路径,城市群综合交通低碳发展规划制度、评价方法与管理,以及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分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城市群一体化绿色低碳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展望。基于此,提出应从规划、建设与运行层面全面开展城市群交通碳核算评价,并将之作为交通项目建设、交通运行阶段资源利用优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减排 绿色发展 碳达峰 碳中和 碳测评模型 全寿命周期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属性的轨道交通出行行为分类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程小云 张学宇 +1 位作者 薛顺然 王建军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0年第4期166-174,共9页
为了深入挖掘轨道交通乘客出行多样性,全面掌握不同群体的出行时空规律,本文利用西安市2017年4月AFC一票通和一卡通的刷卡数据,基于两类群体不同时间(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客流统计特征,重点针对一卡通用户,构建了全面表征轨道交... 为了深入挖掘轨道交通乘客出行多样性,全面掌握不同群体的出行时空规律,本文利用西安市2017年4月AFC一票通和一卡通的刷卡数据,基于两类群体不同时间(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客流统计特征,重点针对一卡通用户,构建了全面表征轨道交通乘客多维出行特征的指标体系。采用GMM算法对工作日出行乘客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轨道出行典型群体,探讨了不同群体的行为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既能兼顾已有的出行强度分类效果,更能发掘如线路利用熵值等其他维度上轨道出行特征的差异性。引入行为动力学分析深入剖析了乘客出行的内在机理,表明群体层面轨道出行呈现“强阵发、弱记忆”的特征;出行稳定群体出行时间间隔呈现“非幂律非指数”状态,且该群体出行时间间隔的“胖尾”特征和随机性相对于随机出行群体和偶发出行群体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发掘轨道出行多样性,把握时空规律,为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定具体运营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出行特征 多维属性 GMM算法 行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M-Tobit-GWR模型的交通结构效率 被引量:6
6
作者 曹旭东 王建军 陈晨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4-601,共8页
在国家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引导下,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交通投入与系统产出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交通结构效率的因素,引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并... 在国家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引导下,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交通投入与系统产出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交通结构效率的因素,引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并考虑交通的环境效益,系统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的区域交通运输效率.同时,应用Tobit回归方法与地理加权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解析交通结构效率差异成因、空间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结构调整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存在地域分布差异,效率值排名前5的省份和效率值分别为上海(1.567)、广东(1.366)、云南(1.292)、江西(1.181)、安徽(1.160);全国范围内,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口密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513、0.7659、0.5691,三者对于交通结构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分变量系数空间分布图显示不同地区各社会经济要素对于交通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现阶段我国整体交通效率的提升需要将交通基础建设的大规模、粗犷式发展转变为交通布局规划的精细化设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结构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TOBIT回归 地理加权回归 非期望产出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出行链的城际旅客换乘选择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书红 李阳 岳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81,共8页
为研究基于出行链的城际旅客换乘选择行为,揭示旅客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与心理潜变量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北京—天津—广州、北京—石家庄—广州两条运输通道的城际旅客调查数据,构建多指标多原因模型分析旅客社会经济属... 为研究基于出行链的城际旅客换乘选择行为,揭示旅客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与心理潜变量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北京—天津—广州、北京—石家庄—广州两条运输通道的城际旅客调查数据,构建多指标多原因模型分析旅客社会经济属性与换乘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三个潜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收入、有无小汽车对心理潜变量影响较显著.将潜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加入离散选择模型中,构建基于出行链的混合选择模型,发现性别、职业、出发时间等对出行链的选择影响较大.最后对城际旅客出行链的选择进行预测,预测值与调查数据的误差在3%以内,表明考虑潜变量的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出行链 出行方式选择 心理潜变量 ICL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停车场共享车位动态预约与分配优化模型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元庆 蔺思玉 +2 位作者 谢明辉 王宏涛 高亚楠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1,共10页
为了缓解停车矛盾,更加均衡地利用停车资源,实现对停车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多个相邻的路外停车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车场共享车位动态预约与分配的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充分利用停车资源与节约用户停车成本为目标,采用线性加权将目标进... 为了缓解停车矛盾,更加均衡地利用停车资源,实现对停车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多个相邻的路外停车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车场共享车位动态预约与分配的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充分利用停车资源与节约用户停车成本为目标,采用线性加权将目标进行组合,根据实时的停车请求数量,自适应选取动态权重系数。通过对未到达的停车请求进行调整,迭代优化分配结果。引入动态定价机制均衡各车场的车位利用情况。采用车位利用率、停车请求接受率、平均步行距离和停车域均衡度4个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设置仿真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不调整模型,提出的模型通过对未到达的停车请求进行迭代优化可使得利用率和接受率平均分别提升10.70%和20.08%,利用率的提升程度随着停车请求数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用户平均步行距离增大10 m左右,但仍满足用户出行需求。嵌入动态权重后的模型相较于静态权重模型利用率与接受率平均分别提升2.2%和10.88%,且动态权重模型能更好的适应停车需求的动态变化,使停车资源在高峰时段得到充分利用。相较于静态定价模型,引入动态定价机制使得车辆均匀的分配至各停车场,停车域均衡度平均降低0.074,实现停车资源的均衡利用。模型可为共享停车平台的停车分配与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参考,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共享停车 车位动态预约 整数规划 动态定价 停车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MDAN-PSO组合优化BiLSTM的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姚志刚 卢致远 +1 位作者 李聪聪 王元庆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0,共7页
客流观测数据的非平稳性和选择学习参数的主观性,是影响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预测公交站点短时客流精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 客流观测数据的非平稳性和选择学习参数的主观性,是影响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预测公交站点短时客流精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提升客流观测数据的平稳性,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优化BiLSTM隐藏层神经元个数、学习率与训练次数;基于Theano和Tensorflow深度学习库Keras,构建了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组合模型CEEMDAN-PSO-BiLSTM,用均方根误差与平均绝对误差进行预测精度检验,并在浙江省海宁市2个公交站点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客流预测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EEMDAN-PSO-BiLSTM、CEEMDAN-BiLSTM、PSO-BiLSTM、BiLSTM和LSTM,2个站点CEEMDAN-PSO-BiLSTM比BiLSTM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下降了53.76%和48.36%、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下降了45.71%和40.22%,提升数据平稳性与优化学习参数组合改进BiLSTM的CEEMDAN-PSO-BiLSTM模型,能显著提高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短时客流预测 BiLSTM 公交站点 CEEMDAN P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出行模式的公交乘客活动规律性度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志刚 杨杰 王元庆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5,共8页
针对分别度量公交乘客出行重复性与周期性造成的个体活动规律特征表征不完全问题,以空间维度为例对个体活动相似性进行公交站点聚类,按乘客日活动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构建了个体日出行链,将相同站点集群的日出行链归为同一类出行模式.分... 针对分别度量公交乘客出行重复性与周期性造成的个体活动规律特征表征不完全问题,以空间维度为例对个体活动相似性进行公交站点聚类,按乘客日活动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构建了个体日出行链,将相同站点集群的日出行链归为同一类出行模式.分别改进了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IE)模型和环形周期判别法(Ring-like Periodic Detection Method,RPDM),建立了公交乘客活动规律组合度量模型,并结合浙江省海宁市2019年10月至12月共92 d的公交出行数据进行了方法应用.比较了83423名乘客的出行活动重复性、周期性和规律性值的差异,选取不同重复性与周期性的4名乘客,分析了其92 d活动空间特征,绘制了50名出行最规律和最不规律乘客的出行模式热图,发现按个体出行模式综合度量公交乘客出行活动规律性,能区分出12.13%重复性相同而周期性不同的乘客和25.14%周期性相同而重复性不同的乘客,将乘客细分效果提升了37.06%.结果表明:基于个体出行模式重复性与周期性的组合度量模型进行公交乘客出行规律判别效果好,有利于提升公交乘客细分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信息熵 规律性 重复性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急弯路段追尾冲突分析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永岗 陈俊先 +1 位作者 郑少娅 潘恒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7,共8页
为实现急弯路段的追尾碰撞风险主动防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追尾冲突动态预测方法。首先,基于无人机、毫米波雷达等采集的车辆运行数据,提出了适用于急弯路段交通流特征的追尾冲突判别模型及冲突等级阈值划分标准,分析了急弯... 为实现急弯路段的追尾碰撞风险主动防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追尾冲突动态预测方法。首先,基于无人机、毫米波雷达等采集的车辆运行数据,提出了适用于急弯路段交通流特征的追尾冲突判别模型及冲突等级阈值划分标准,分析了急弯路段的追尾冲突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筛选车型、大车比率、断面速度差等13个交通流特征指标作为输入变量,以粒子群算法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其与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追尾冲突动态组合预测模型,并根据混淆矩阵和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性能,利用黑箱解释方法分析冲突发生概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相较于平直或一般弯道路段,急弯路段的追尾冲突TTC(Time to Collision)值更小,出弯缓和曲线段冲突更为严重,且弯道内侧碰撞风险最高;粒子群-随机森林模型的追尾冲突预测性能最佳,灵敏度达90.70%;急弯路段追尾冲突受车辆平均车头间距的影响程度最大,当平均车头间距为25 m左右时,冲突发生概率最小,向心加速度均值、速度均值等因素亦对其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弯路段 距离碰撞时间 追尾冲突 动态预测 冲突发生概率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环境车道行驶速度特性及短时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玲 刘建蓓 +2 位作者 单东辉 马小龙 王元庆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5-1044,共10页
为研究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环境车道行驶速度特性,采用基于雷达组网技术的实时交通参数获取方法,提取典型特长隧道全路段全样本高精度时序速度数据,在划分隧道入口段、行车段、出口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特长隧道不同路段车道速度分布特性,... 为研究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环境车道行驶速度特性,采用基于雷达组网技术的实时交通参数获取方法,提取典型特长隧道全路段全样本高精度时序速度数据,在划分隧道入口段、行车段、出口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特长隧道不同路段车道速度分布特性,构建基于时序Transformer框架的特长隧道环境车道行驶速度短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特长隧道入口段速度均值最低,分布最为离散;2)在同一路段,各车道85%分位车速统计值呈现依次递减趋势;3)小客车运行速度整体呈现下降规律,出入口段差值大;4)货车在特长隧道入口段会降低速度,但小客车实际运行速度较主线限速值高;5)所构建的速度预测模型准确率可达97.82%,平均绝对误差为1.67 km/h。上述结果表明:1)暗适应对驾驶人车速控制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2)主线限速标准对于特长隧道环境并不完全适用,应考虑速度顺适过渡关系,针对不同车型、不同车道提前诱导;3)所建立的时序Transformer模型适应于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环境所有车道短时速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特长隧道 速度预测 Transformer框架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