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地区温拌高黏改性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
1
作者 秦雯 杨稼诏 +1 位作者 马峰 杨宇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4-629,共6页
高寒地区普通沥青路面更易开裂,并且在沥青路面施工时存在温度易散失,施工质量波动大的问题。高黏沥青有助于改善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施工温度要求高。将温拌技术应用于高黏沥青路面中,可降低施工温度,一定程度减少环境温度的不利... 高寒地区普通沥青路面更易开裂,并且在沥青路面施工时存在温度易散失,施工质量波动大的问题。高黏沥青有助于改善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施工温度要求高。将温拌技术应用于高黏沥青路面中,可降低施工温度,一定程度减少环境温度的不利影响。借助响应曲面法进行高黏沥青的复配和温拌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分析评价了温拌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和温拌效果,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解析了温拌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基于响应曲面法优选复配的高黏沥青高低温和抗疲劳性能优异。(2)相比于L型(LKW)温拌剂,S型(SMC)温拌剂可以显著降低软化点、动力黏度和布氏黏度,提升针入度和延度,对高黏改性沥青的降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拌沥青 高黏沥青 温拌剂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模糊集理论在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思长 折学森 +1 位作者 周志军 穆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9-192,共4页
为了更准确合理地评价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在对常用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有关的模糊因素,建立了模糊判断矩阵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目标权重,运用工程模糊集理论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应用该评价模... 为了更准确合理地评价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在对常用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有关的模糊因素,建立了模糊判断矩阵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目标权重,运用工程模糊集理论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应用该评价模型对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典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有效指导了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公路边坡 工程模糊集理论 层次分析法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高温大温差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适应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赵学颖 申爱琴 马宝富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8-614,共7页
为了分析南疆的高温大温差气候条件下沥青路面的结构适应性,以控制高温变形类病害的发生,选取了新疆常用沥青路面结构STR-1以及我国其他地区采用的沥青路面结构STR-2与STR-3,对这3种路面结构进行了高温代表日(2008年7月4日)下的温度场... 为了分析南疆的高温大温差气候条件下沥青路面的结构适应性,以控制高温变形类病害的发生,选取了新疆常用沥青路面结构STR-1以及我国其他地区采用的沥青路面结构STR-2与STR-3,对这3种路面结构进行了高温代表日(2008年7月4日)下的温度场与荷载-高温耦合场的模拟计算.研究表明:同气温相比,随着深度增加,路面结构的温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较厚的沥青面层可有效减缓温度对基层的作用,减少温差带来的病害.荷载-高温耦合场的模拟结果表明:当以车辙累积量和高温最大剪应力作为衡量高温变形病害的评价指标时,采用复合式基层路面结构的STR-3对南疆高温大温差环境的适应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高温 大温差 有限元 温度预估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灾害特征及治理——以国道316线陕西境安康至汉中段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齐洪亮 田伟平 李家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615,共5页
针对国道316线陕西段公路灾害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公路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毁灾害,包括滑坡、滑塌、崩塌、泥石流、路基沉陷和路基水毁,其中滑坡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最大,路基沉陷次之,滑塌灾害数量最多;从环境因素(外部条件)和公路... 针对国道316线陕西段公路灾害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公路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毁灾害,包括滑坡、滑塌、崩塌、泥石流、路基沉陷和路基水毁,其中滑坡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最大,路基沉陷次之,滑塌灾害数量最多;从环境因素(外部条件)和公路工程自身两方面分析了公路灾害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公路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其对道路安全和通行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危害程度、治理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本治理、预防治理和维持治理三种灾害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线公路 国道316 灾害特征 治理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典型汽车爬坡的高海拔地区公路最大纵坡 被引量:6
5
作者 许金良 雷天 +1 位作者 贾兴利 房建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4-860,共7页
以典型车型实地行车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载重汽车在不同海拔、坡度下的运行速度-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在3 000~5 000 m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汽车在相同坡度路段的爬坡速度下降越快,达到的稳定速度也越低;高海拔地区设计速度为100、80和6... 以典型车型实地行车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载重汽车在不同海拔、坡度下的运行速度-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在3 000~5 000 m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汽车在相同坡度路段的爬坡速度下降越快,达到的稳定速度也越低;高海拔地区设计速度为100、80和60 km·h^(-1)公路的最大纵坡与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相同设计速度下一般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相比降低了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高海拔 最大纵坡 汽车 爬坡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雨水集蓄利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艳杰 叶剑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13,共2页
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和公路水毁的问题同时存在。为防止公路水毁,在设计公路时要配套有完善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通过公路工程的排水设施,汇集公路路面和边坡产生的雨水径流,缓解暴雨对路基、路面的危害。集蓄的雨水用来... 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和公路水毁的问题同时存在。为防止公路水毁,在设计公路时要配套有完善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通过公路工程的排水设施,汇集公路路面和边坡产生的雨水径流,缓解暴雨对路基、路面的危害。集蓄的雨水用来解决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提高抗旱能力。公路排水与集水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公路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雨水集流 排水系统 公路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驾驶疲劳的高海拔地区公路平曲线线形指标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林 许金良 +1 位作者 贾兴利 房建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0-373,379,共5页
为提高高海拔地区公路平曲线路段交通安全,进行驾驶员疲劳测试试验。采用心率血氧测试仪、非接触式光电速度传感仪等仪器采集驾驶员在高海拔地区一级公路平曲线路段行驶过程中的心率血氧数据与汽车运行速度。分析驾驶员在该路段行驶过... 为提高高海拔地区公路平曲线路段交通安全,进行驾驶员疲劳测试试验。采用心率血氧测试仪、非接触式光电速度传感仪等仪器采集驾驶员在高海拔地区一级公路平曲线路段行驶过程中的心率血氧数据与汽车运行速度。分析驾驶员在该路段行驶过程中的驾驶疲劳特性,建立了驾驶疲劳度与平曲线曲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长直路段或大半径圆曲线后接曲率变化率为0.06(°)/m或半径为800 m的圆曲线可有效缓解驾驶员驾驶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驾驶疲劳 高海拔地区 公路 平曲线 线形指标 曲率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护圈减小斜交多桥墩的局部冲刷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齐洪亮 潘玲玲 +2 位作者 张雪 王晶 王茂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5,共10页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部冲刷变化不大,后排桥墩的局部冲刷逐渐增加。当斜交角度较小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有明显的遮蔽作用。当斜交角度大于30°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的遮蔽作用基本消失,单幅双墩布设时后排桥墩最大冲深大于前排桥墩。双幅四墩布设时,对第2和第3个桥墩局部冲刷有一定的减冲效果,但会加剧第4个桥墩的局部冲刷。因此,建议多桥墩的布设角度不宜超过30°,否则须对最下游的桥墩进行防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前排桥墩利用护圈防护后,桥墩两侧绕流流速明显降低,其下游的遮蔽范围明显增大,遮蔽作用显著增加。随着斜交夹角的增加,前后排桥墩的绕流叠加效应导致后排桥墩的墩侧流速和河床切应力增加,使其局部冲刷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护圈 局部冲刷 冲刷防护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载-动水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路面混凝土性能衰减及机理研究
9
作者 郭寅川 樊鹏龙 +4 位作者 申爱琴 戴晓倩 姚超 杨雪瑞 李震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6-83,共8页
通过轮载-动水耦合试验、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探究了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玄武岩纤维(BF)抑制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并提出了BF对抗弯强度及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耦... 通过轮载-动水耦合试验、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探究了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玄武岩纤维(BF)抑制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并提出了BF对抗弯强度及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BF影响系数显示,BF对力学性能衰减的改善效果在耦合后期最显著。至耦合结束,BFRC抗弯强度和相对动弹模量衰减幅度较基准混凝土降低29.04%和41.7%。耦合0~60000次,孔隙受到轮载补充压实,之后新孔不断产生,加速了混凝土孔结构“粗化”,多害孔占比呈线性上升,无害孔占比呈线性降低。BFRC孔隙率上升幅度较基准混凝土降低了35.91%。BFRC力学性能的衰减受孔隙率及无害孔的影响较大,其孔结构劣化过程分为压实、膨胀和贯通三个阶段。BF通过桥接裂缝以及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来延缓界面过渡区(ITZ)主裂缝的形成,进而缓解了BFRC力学性能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路面工程 轮载-动水耦合作用 力学性能 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及碱激发机理研究
10
作者 张争奇 李世泽 +2 位作者 芮照诚 王春涛 姜旭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926,共7页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征,探究地聚物胶凝材料强度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5%的水玻璃溶液可对再生集料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根据正交实验结果,推荐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合理配方为碱激发剂掺量1.5%,碱激发剂模数1.5,粉料掺量4%;微观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粉在碱激发前后化学组成的比例发生了改变,随碱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程度逐步提高,随碱激发模数的增大,聚合反应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基层 再生集料 地聚物 材料组成设计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粒径LSAM-50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
11
作者 蒋应军 朱冰琛 +2 位作者 林宏伟 楼欧阳 杨明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6-1932,共7页
为评价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53 mm的沥青混合料,简写LSAM-50)低温性能,通过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研究了试件尺寸、试验温度、油石比与矿料级配对LSAM-50低温性能影响,分析了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结果相关性,并推荐了低温性能评... 为评价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53 mm的沥青混合料,简写LSAM-50)低温性能,通过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研究了试件尺寸、试验温度、油石比与矿料级配对LSAM-50低温性能影响,分析了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结果相关性,并推荐了低温性能评价用试件尺寸。结果表明,随小梁试件截面尺寸增大,抗弯拉强度先增大且截面尺寸超过50 mm×55 mm后趋于稳定,最大弯拉应变近似线性增加,抗弯拉强度与最大弯拉应变变异系数近似线性降低且截面尺寸为60 mm×65 mm时小于10%;小梁试验跨径对抗弯拉强度影响不显著,但最大弯拉应变随跨径增大而呈线性降低,最大弯拉应变变异系数小于15%;随试件厚度增加,半圆弯曲强度先减小且厚度超过60 mm后趋于稳定;随试验温度降低,最大弯拉应变近似线性降低但对抗弯拉强度影响不显著,半圆弯曲强度近似线性降低且低于-10℃时半圆弯曲强度变化不显著;随油石比增加,最大弯拉应变近似线性增加;级配A的最大弯拉应变最大,级配B的抗弯拉强度与半圆弯曲强度最大,级配C的强度与弯拉应变最差;建议LSAM-50小梁试件尺寸为60 mm×65 mm×280 mm、试验跨径为260 mm,半圆试件尺寸为直径200 mm×厚度60 mm;鉴于小梁试件尺寸大、试验操作困难且抗弯拉强度与半圆弯曲强度相关系数>0.84,建议用半圆弯曲强度评价LSAM-50低温抗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 抗弯拉强度 最大弯拉应变 半圆弯曲强度 试件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改性沥青制备及高温流变性能
12
作者 张争奇 雷志坤 +2 位作者 张天天 石杰荣 杨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本研究成型了4种不同类型的高粘改性沥青,对其流变性能和高温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4种改性剂均可提高基质沥青的粘弹性和高温性能,但是影响程度不同。F-SBS高粘沥青粘度最大,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最适合用于超薄磨耗层,但是... 本研究成型了4种不同类型的高粘改性沥青,对其流变性能和高温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4种改性剂均可提高基质沥青的粘弹性和高温性能,但是影响程度不同。F-SBS高粘沥青粘度最大,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最适合用于超薄磨耗层,但是在施工时需要对其流动性进行改善;TPS高黏沥青适合用于超薄磨耗层,但是其黏度和高温性能略逊于F-SBS高黏沥青;HVA高黏沥青与LY高黏沥青的流动性较大,但是其黏度较小,高温抗变形能力较差,在超薄磨耗层中适用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沥青 超薄磨耗层 改性剂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化学组分与宏观性能靶向关系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宏飞 张久鹏 +3 位作者 王帅 陈子璇 李哲 裴建中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0,共15页
沥青复杂的微观组成特征与其宏观性能密切相关,且会随沥青材料服役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致使其性能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以化学沥青组分为桥梁来搭建微观组成与宏观性能间的靶向关系,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 沥青复杂的微观组成特征与其宏观性能密切相关,且会随沥青材料服役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致使其性能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以化学沥青组分为桥梁来搭建微观组成与宏观性能间的靶向关系,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介绍和展望了沥青组分特征与宏观性能间的潜在关联,着重分析其对沥青路面材料优化设计的指导作用。首先,从微观组成视角回顾了沥青胶体结构理论、沥青质结构模型、化学组分分子结构模型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其次,总结了目前沥青化学组分常用的分离方法,并着重分析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基础物理化学特性;综述了沥青工程指标、多温度域流变特性、热稳定性、老化及再生特性等宏观性能与沥青化学组分特征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分析了沥青性能转变过程中各组分的迁移特征,揭示了沥青化学组分特征对宏观性能演变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未来沥青材料的靶向设计、靶向阻燃及靶向再生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最后,提出了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辅助沥青材料化学组分设计的方法,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展望了沥青化学组分特征与宏观性能关系研究的应用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化学组分 流变特性 老化机理 热稳定性 材料基因组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弯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宁 司伟 +2 位作者 马骉 周雪艳 田宇翔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0-614,共5页
为准确地评价冻融循环作用对高原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影响,在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弯曲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合料弯拉性能的影响,利用指数模型进行了拟合;应用方差分析检验了冻融循环影响的显著性;采用... 为准确地评价冻融循环作用对高原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影响,在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弯曲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合料弯拉性能的影响,利用指数模型进行了拟合;应用方差分析检验了冻融循环影响的显著性;采用损失率模型,通过Logistic模型评价了混合料在冻融作用下的衰减特性.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弯拉应变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初期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合料性能衰减较快,经历15-21次冻融循环后弯拉性能衰减趋于平缓.方差分析表明:冻融循环对混合料的弯拉性能影响显著;弯拉性能损失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弯拉性能 冻融循环试验 损失率模型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桥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郭寅川 申爱琴 +1 位作者 王剑 赵洪基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5-429,436,共6页
依托新疆果子沟特大桥工程,针对高寒区域的气候特征及材料性状,通过正交试验,重点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用水量和引气剂掺量等因素对桥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深入分析桥梁不同部位及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 依托新疆果子沟特大桥工程,针对高寒区域的气候特征及材料性状,通过正交试验,重点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用水量和引气剂掺量等因素对桥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深入分析桥梁不同部位及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机理,提出基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高寒区域桥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范围.研究表明:水胶比与用水量对桥梁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显著,C30混凝土水胶比(质量比)由0.45减小到0.39时,混凝土56d电通量降低约50%;粉煤灰掺量(质量分数)由10%增加到30%时,混凝土电通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控制桥梁混凝土中适宜含气量也有利于改善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寒地区 桥梁混凝土 配合比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灰关联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雪艳 马骉 +2 位作者 田宇翔 彭水根 李瑞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7-603,共7页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得到沥青种类、级配类型和不同的公称最大粒径对青藏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程度;以弯曲应变能密度为评价指标,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沥青种类对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得到沥青种类、级配类型和不同的公称最大粒径对青藏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程度;以弯曲应变能密度为评价指标,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沥青种类对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最优,SBS次之,SBR最差;具有骨架密实结构的级配B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优于级配A;AC-13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优于AC-20与AC-25.可见,在青藏高寒地区选用具有骨架密实结构、公称最大粒径较小的S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 低温抗裂性能 单因素方差分析 灰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王建军 刘乙橙 吴宜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7年第4期66-70,共5页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的评价将会对有效缓解高速公路安全问题起重要作用.综合考虑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现状的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的评价将会对有效缓解高速公路安全问题起重要作用.综合考虑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现状的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希望此研究能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交通安全设施系统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欢 田伟平 +2 位作者 李家春 齐洪亮 尹超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2期24-29,共6页
为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针对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物源条件及植被条件4方面分析了致灾因素,结合致灾因素影响程度,选取了相应评价指标并分级与评分;采用致灾因素... 为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针对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物源条件及植被条件4方面分析了致灾因素,结合致灾因素影响程度,选取了相应评价指标并分级与评分;采用致灾因素叠加法建立了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10.0软件计算绘制了各评价指标分级图件、《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图》,并以危险度为分区指标,编制了《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将全国划分为极严重危险、严重危险、中等危险、低危险4个等级区,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公路泥石流灾害实际分布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泥石流灾害 致灾因素 危险性评价 GIS 危险性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家春 尹超 +1 位作者 田伟平 张启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7-1072,共6页
为明确不同区域在公路自然灾害作用下的易损程度,基于GIS平台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从公路自身属性、区域灾害管理能力和区域路产分布3方面分析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包含区域公路抗... 为明确不同区域在公路自然灾害作用下的易损程度,基于GIS平台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从公路自身属性、区域灾害管理能力和区域路产分布3方面分析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包含区域公路抗灾能力指数、路网密度和单位面积路产的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建立易损性评价模型,依托GIS的空间叠加功能生成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分级图.结果表明: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度为[4.30,7.00],全国分为极严重易损、严重易损、中等易损和轻微易损4级,其中,极严重易损区为辽宁、浙江、陕西、重庆、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道路工程 自然灾害 易损性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易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公路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牛玉欣 许金良 +1 位作者 杨宏志 贾兴利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6-131,共6页
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功能和熵权计算,研究公路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公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熵理论计算评价指标... 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功能和熵权计算,研究公路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公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熵理论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公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在RS(Remote Sensing)和GIS支持下,分析青海省某公路生态环境现状,借用MATLAB工具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熵权,并利用公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该公路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GIS 熵权 生态环境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