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表处高性能SBS改性乳化沥青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夏慧芸 张瑞 +4 位作者 袁腾 张文娜 吴永畅 田煜 陈华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6-247,250,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微表处高性能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依据微表处和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要求对其测试评价。最佳制备工艺为:改性剂用量以3%为基准以±l%进行试配,乳化剂A初始掺量为1.9%,稳定...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微表处高性能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依据微表处和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要求对其测试评价。最佳制备工艺为:改性剂用量以3%为基准以±l%进行试配,乳化剂A初始掺量为1.9%,稳定剂掺量2‰,油水比为60∶40,皂液温度为65℃,沥青温度为165℃,皂液pH值为1.5~2.5,乳化时间为5min,制得的高性能SBS改性乳化沥青成型的微表处混合料的可拌合时间为160s,粘结强度为1.3MPa,6d湿轮磨耗损失为628g/m^2,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乳化沥青 SBS SBR 微表处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致发光无机-有机复合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夏慧芸 高莉宁 +1 位作者 颜录科 陈华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75,89,共8页
光致发光复合薄膜具有传统复合纳米薄膜材料的优越性,且发光材料的引入赋予薄膜良好的光学性能,目前已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综述了该类复合薄膜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分类及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状... 光致发光复合薄膜具有传统复合纳米薄膜材料的优越性,且发光材料的引入赋予薄膜良好的光学性能,目前已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综述了该类复合薄膜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分类及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状况及优缺点分别加以阐述。进一步概述了光致发光复合薄膜在薄膜传感器、农用光转换膜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发光 复合薄膜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改性沥青填缝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丛培良 刘建飞 +1 位作者 沙川 陈拴发 《新型建筑材料》 2014年第5期72-75,共4页
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增稠剂和相容剂等助剂为原料制备了适用于混凝土路面的填缝材料,通过针入度、黏度试验等评价了填缝料的感温性,通过测力延度试验表征了填缝料的低温性能,BBR试验研究了填缝料的低温流变性能,通过设置不同的界面环... 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增稠剂和相容剂等助剂为原料制备了适用于混凝土路面的填缝材料,通过针入度、黏度试验等评价了填缝料的感温性,通过测力延度试验表征了填缝料的低温性能,BBR试验研究了填缝料的低温流变性能,通过设置不同的界面环境运用拉伸试验,研究了填缝料的粘附性。结果表明,聚合物改性沥青填缝料温度敏感性低、高温流动性小,具有优良的低温延伸性和低温抗裂性,且与基体粘附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改性 填缝料 感温性 粘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修饰及其微加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高莉宁 夏慧芸 +2 位作者 颜录科 邓娟利 陈华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30,共9页
单层自组装膜是指溶液中的有机功能分子通过分子间及其与基体材料之间反应形成的稳定、有序的界面分子组装体系,其最大特点是有机功能分子与固体基质表面之间化学结合,稳定性高。综述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二氧... 单层自组装膜是指溶液中的有机功能分子通过分子间及其与基体材料之间反应形成的稳定、有序的界面分子组装体系,其最大特点是有机功能分子与固体基质表面之间化学结合,稳定性高。综述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修饰及在微观上的加工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状况加以描述,最后展望了二氧化硅表面单层自组装膜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单层自组装 微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夏慧芸 高莉宁 +1 位作者 颜录科 陈华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00-104,109,共6页
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结合了金属纳米材料和高分子微球材料的优异性能,已成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分类及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并分别描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状... 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结合了金属纳米材料和高分子微球材料的优异性能,已成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金属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分类及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并分别描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复合微球在电磁和微电子、光子学、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高分子 复合微球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纤维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崔小攀 丛培良 +1 位作者 叶欢 陈拴发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4,共4页
对比研究了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纤维素纤维和造纸污泥纤维掺量对沥青三大指标和高温流变性能的影响,并与SBS改性沥青作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造纸污泥纤维、聚酯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改性沥青的较合适掺量分别为2%、3%、4%和4%,纤... 对比研究了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纤维素纤维和造纸污泥纤维掺量对沥青三大指标和高温流变性能的影响,并与SBS改性沥青作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造纸污泥纤维、聚酯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改性沥青的较合适掺量分别为2%、3%、4%和4%,纤维素纤维对改善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效果最显著,而聚丙烯纤维效果较差。纤维改性沥青比SBS改性沥青具有更好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在实际使用时可选用抗车辙性能较好的纤维素纤维作为路面面层的结合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纤维 纤维素纤维 动态流变剪切 PG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表面Ni-SiC-WS2复合镀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卢鹏军 田晓东 韩宾龙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3-88,179,共7页
为了探究SiC和WS_(2)微粒的共沉积对Ni镀层的组织结构、耐磨性与耐蚀性的影响,在1060铝表面制备纯Ni镀层、Ni-SiC和Ni-SiC-WS_(2)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球盘磨损机以及电化学... 为了探究SiC和WS_(2)微粒的共沉积对Ni镀层的组织结构、耐磨性与耐蚀性的影响,在1060铝表面制备纯Ni镀层、Ni-SiC和Ni-SiC-WS_(2)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球盘磨损机以及电化学工作站对镀层的表面、截面形貌、相组成、元素含量、显微硬度进行检测与分析,对比了纯Ni镀层、Ni-SiC和Ni-SiC-WS_(2)复合镀层的耐磨与耐蚀性能。结果表明:Ni-SiC-WS_(2)复合镀层平整致密,镀层中SiC和WS_(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05%和2.53%,这导致其镍晶粒尺寸比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分别减小63.39%和21.63%。Ni-SiC-WS_(2)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高可达424.73 HV0.5 N,比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分别提高57.70%和20.46%;镀层中的WS_(2)微粒有良好的减摩作用,使得Ni-SiC-WS_(2)复合镀层的摩擦系数较Ni-SiC复合镀层进一步降低17.39%,且磨损率降低24.62%;Ni-SiC-WS_(2)复合镀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4.68μA/cm^(2),相比于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分别减少53.85%和11.36%;Ni-SiC-WS_(2)复合镀层具有更高的阻抗值,为112361Ω·cm^(2),与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相比,Ni-SiC-WS_(2)复合镀层表现出更好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复合镀层 碳化硅 二硫化钨 性能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苯基硅烷-聚乙烯醇荧光复合薄膜的制备及传感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夏慧芸 何刚 +2 位作者 高莉宁 彭军霞 房喻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14-1619,共6页
以聚乙烯醇(PVA)高分子凝胶薄膜为基质,将有机小分子发光染料六苯基硅烷(HPS)纳米粒子掺杂到PVA薄膜内,利用HPS的聚集诱导发射效应和凝胶薄膜的基质效应制备得到一种新型荧光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薄膜具有典型的三维网络结构;... 以聚乙烯醇(PVA)高分子凝胶薄膜为基质,将有机小分子发光染料六苯基硅烷(HPS)纳米粒子掺杂到PVA薄膜内,利用HPS的聚集诱导发射效应和凝胶薄膜的基质效应制备得到一种新型荧光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薄膜具有典型的三维网络结构;静态荧光光谱监测表明,薄膜荧光性能稳定,且荧光发射来自于无定形态和结晶态的HPS纳米粒子,其中无定形态发射居多;传感实验表明,该薄膜对芳香族化合物气体表现出了灵敏的传感性,灵敏度和猝灭效率取决于有机溶剂的挥发速度和薄膜的表面结构;结合荧光寿命测定结果和HPS纳米粒子的发光机理,推测芳香族化合物对薄膜荧光的猝灭源自其对HPS聚集体的解聚集作用;实验还表明,该薄膜对此类气体的传感呈现出良好的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苯基硅烷 荧光复合薄膜 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入混杂合成纤维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胡建荣 何锐 李永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2,共7页
采用高弹模聚乙烯纤维(PE)和低弹模聚丙烯粗合成纤维(CPP)混杂技术制备混杂纤维混凝土,对其抗压和抗弯性能进行测试,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弯曲韧性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混杂纤维的增强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 采用高弹模聚乙烯纤维(PE)和低弹模聚丙烯粗合成纤维(CPP)混杂技术制备混杂纤维混凝土,对其抗压和抗弯性能进行测试,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弯曲韧性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混杂纤维的增强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粗集料掺量下,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普遍高于素混凝土,其提高幅度主要集中在15%~30%之间;掺入混杂纤维后混凝土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整体较为饱满,多数曲线表现为变形缓慢软化,部分出现变形硬化特征;纤维掺量对混凝土的韧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而粗集料掺量影响较小;CPP/PE纤维可以从不同层次结构对混凝土进行增韧,产生正混杂效应,从而使制备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具有优异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混凝土 力学性能 弯曲韧性 双因素方差分析 纤维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涂膜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莉芳 樊涛 +2 位作者 徐鹏 杨易 陈华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0,144,共4页
针对混凝土表面腐蚀防护问题,制备一种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涂膜并测试其物化性能。通过对比实验确定改性环氧树脂最佳种类、含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固化剂用量、固化时间,并以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利用铅笔硬度、附着力、吸水率、... 针对混凝土表面腐蚀防护问题,制备一种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涂膜并测试其物化性能。通过对比实验确定改性环氧树脂最佳种类、含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固化剂用量、固化时间,并以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利用铅笔硬度、附着力、吸水率、耐酸碱盐腐蚀测试比较涂膜物理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涂膜热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接枝聚合反应温度提高、反应时间增加,双酚A型环氧树脂E20在115℃下接枝聚合反应6h,可保证反应体系有较高单体转化率和接枝率。随改性环氧树脂所占比例升高,以质量分数为35%的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为成膜树脂,15%的改性多元胺为固化剂,固化反应40min所制涂膜较为稳定,具备优良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环氧树脂 涂膜 耐腐蚀 机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乳化沥青的研制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丛培良 崔小攀 +2 位作者 刘建飞 汪洁 陈拴发 《新型建筑材料》 2013年第12期74-76,79,共4页
通过复配乳化剂制备出一种储存稳定性良好且各项基础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的高浓度乳化沥青,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乳化剂复配比例为m(1831)∶m(OP-10)=7∶3、乳化剂用量2.5%、沥青温度130℃、稳定剂用... 通过复配乳化剂制备出一种储存稳定性良好且各项基础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的高浓度乳化沥青,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乳化剂复配比例为m(1831)∶m(OP-10)=7∶3、乳化剂用量2.5%、沥青温度130℃、稳定剂用量0.2%的条件下,能够制备性能最优的高浓度乳化沥青。同时采用极差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蒸发残留物三大指标的显著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乳化沥青 蒸发残留物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貌转录法制备Ag-P(AM-co-MAA)复合微球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慧芸 张颖 +1 位作者 高莉宁 颜录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85-2492,共8页
以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的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酸(MAA)共聚高分子微凝胶(AM-co-MAA)为模板,结合反胶束法制备得到Ag_3PO_4-P(AM-co-MAA)复合微球,并将其分散于醇溶剂中通过化学还原Ag_3PO_4-P(AM-co-MAA)复合微球制备得到粒径为几十... 以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的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酸(MAA)共聚高分子微凝胶(AM-co-MAA)为模板,结合反胶束法制备得到Ag_3PO_4-P(AM-co-MAA)复合微球,并将其分散于醇溶剂中通过化学还原Ag_3PO_4-P(AM-co-MAA)复合微球制备得到粒径为几十微米,具有表面图案,且结构为核-壳型的Ag-P(AM-co-MAA)复合微球材料.能量散射X射线(EDX)谱表明壳化学组成以金属银为主,核以高分子模板为主;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银-高分子复合微球的表面形貌与其前驱体类似,且可以通过选择模板、改变模板组成、调整金属难溶银盐沉积量等因素加以调控;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前驱体复合微球表面Ag_3PO_4全部转化为单质银.生物抗菌实验表明该类微球材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磷酸银: 复合微球: 形貌转录: 核-壳结构: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5052/AZ31B爆炸复合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振 丁旭 +2 位作者 田晓东 史豪杰 罗海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7-152,共6页
将5052/AZ31B爆炸焊接复合板在300℃、350℃及400℃下进行退火处理,并研究了退火前后复合板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退火过程中镁元素易于向铝侧扩散,扩散层主要位于靠近界面的铝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形成的扩散层逐渐变厚;退火前界... 将5052/AZ31B爆炸焊接复合板在300℃、350℃及400℃下进行退火处理,并研究了退火前后复合板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退火过程中镁元素易于向铝侧扩散,扩散层主要位于靠近界面的铝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形成的扩散层逐渐变厚;退火前界面处物相组成为Mg基体、Al基体、Mg_(2)Al_(3)和Mg_(17)Al_(12),退火温度为300℃、350℃和400℃时,物相组成不变;当退火温度从300℃提高到400℃时,复合板的抗拉强度逐渐下降,而断面收缩率和断后伸长率逐渐升高;对拉伸断口的分析表明,复合板铝侧为韧性断裂,镁侧为脆性断裂;经300℃、350℃和400℃退火后,复合板界面结合区剪切强度分别为50.88 MPa、33.15 MPa及19.50 MPa,明显低于退火前的剪切强度(98.44 MPa);经300℃、350℃和400℃退火后,复合板硬度分别为158.1HV、146.3HV及152.6HV,明显高于退火前的硬度(129.6HV),且镁侧硬度变化较大。退火后界面结合区的高硬度是由于在扩散层中有硬脆相金属间化合物Mg_(2)Al_(3)和Mg_(17)Al_(12)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52/AZ31B复合板 退火 扩散层 组织 性能 强度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xSe1-x)2纳米线阵列催化电极的制备与析氢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亚杰 李帆 +2 位作者 郭栋 张春瑞 卢尚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6011-16015,共5页
黄铁矿型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MX 2,典型的M=Fe、Co或Ni,X=S或Se)因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低廉的价格、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在电催化剂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其电催化性能与传统Pt系贵金属催化剂相比尚有差距,因此本研... 黄铁矿型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MX 2,典型的M=Fe、Co或Ni,X=S或Se)因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低廉的价格、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在电催化剂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其电催化性能与传统Pt系贵金属催化剂相比尚有差距,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掺杂调控催化剂成分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其催化性能。以S和Se共掺杂Ni基硫属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选择碳纤维纸作为导电基底,采用水热法在碳纤维表面生长出Ni 2-(CO 3)(OH) 2纳米线阵列作为前驱体,并以S/Se混合粉作为反应源,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实现S/Se与Ni 2(CO 3)(OH) 2的反应,合成了成分可控的阴离子共掺Ni(S x Se 1- x ) 2纳米线阵列自支撑一体化催化电极。电催化性能测试表明:在不同成分的Ni(S x Se 1- x ) 2中,Ni(S 0.81 Se 0.19 ) 2纳米线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仅需要93 mV和135 mV的过电位就可以分别驱动10 mA·cm -2 和100 mA·cm -2 的电流密度,对应的Tafel斜率也低至42.07 mV·dec -1 。研究表明,阴离子掺杂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为高效率、低成本碱金属化合物电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硒化镍 阴离子掺杂 电催化剂 析氢反应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