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凝土早强修补材料基准水泥配合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祖仲 毛浩天 +3 位作者 王亮 吴志宽 文硕 刘卫东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2-810,共9页
针对在役水泥混凝土构造物的早期病害问题,开展早强修补材料组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采用硫铝酸盐水泥(SAC)、铁铝酸盐水泥(FAC)与普通硅酸盐水泥(OPC)与进行复配,分析OPC对复配水泥凝结时间及抗压强度的影响,以优化早强... 针对在役水泥混凝土构造物的早期病害问题,开展早强修补材料组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采用硫铝酸盐水泥(SAC)、铁铝酸盐水泥(FAC)与普通硅酸盐水泥(OPC)与进行复配,分析OPC对复配水泥凝结时间及抗压强度的影响,以优化早强修补材料基准水泥配合比,并采用水化热、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热重分析(TG-DTG)测试研究最优配合比下水泥的水化行为及其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热特性。结果表明:与SAC复配时,SAC与OPC的最优质量配合比为3∶2;与FAC复配时,FAC与OPC的最优质量配合比为4∶1。在最优配合比下,OPC的掺入均缩短了复配水泥体系放热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降低了总放热量。SEM、XRD及TG-DTG分析均说明了加入OPC后,在硅酸盐水化产物氢氧化钙(CH)及OPC中石膏(CS)的协同作用下,硫铝酸钙水化产物铝胶(AH_(3))与CH、CS反应,生成钙矾石(AFt),铁铝酸盐水泥中铁铝酸四钙(C_(4)AF)与CH、CS反应,生成水化铁铝酸钙固溶体(C_(3)(A,F)·3CS·H_(32)),均推进了复配水泥的水化进程。研究成果为混凝土早强修补水泥基材料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水泥 修补材料 水化机理 微观结构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国栋 吕龙飞 +5 位作者 解静 贾研 康凯 郑斌 尹昭怡 田清来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6-266,共11页
针对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振动、冲击和噪声等引起的零件失效、精度下降和结构损伤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其阻尼性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碳纤... 针对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振动、冲击和噪声等引起的零件失效、精度下降和结构损伤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其阻尼性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阻尼来源和预测阻尼性能的主要方法,以树脂基、陶瓷基、碳质基、金属基和夹层材料为例,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基体改性、夹层材料和损伤破坏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阻尼性能 基体改性 夹层材料 损伤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Cu含量对Mo-Cu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热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仵明杰 张信哲 +3 位作者 赵建国 赵元超 张怀龙 郭亚杰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采用诱导熔渗法制备Mo-Cu复合材料,通过调节诱导Cu质量分数(0~30%)制备出不同Cu含量的Mo-Cu复合材料,研究诱导Cu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Cu含量显著影响Mo-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当诱导Cu质量分数由0%逐步增... 采用诱导熔渗法制备Mo-Cu复合材料,通过调节诱导Cu质量分数(0~30%)制备出不同Cu含量的Mo-Cu复合材料,研究诱导Cu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Cu含量显著影响Mo-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当诱导Cu质量分数由0%逐步增加至20%,复合材料的孔隙大幅减少,Mo、Cu两相分布更加均匀,组织内单相偏聚的现象减少;但当诱导Cu质量分数达30%时,复合材料组织均匀性变差,孔隙数量不降反升。Mo-Cu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热导率随着复合材料中最终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最终Cu质量分数为40.46%时,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最大,为98.1%,对应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2.69%IACS和203.94 W·m^(−1)·K^(−1)。但另一方面,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随最终Cu含量的增加也随之增大。在调控诱导Cu含量的基础上,探寻适宜的熔渗工艺,有望制备出综合性能更佳的Mo-Cu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熔渗 Mo-Cu复合材料 电导率 热导率 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材料无机/有机复合内养护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夏慧芸 吕昕 +3 位作者 张耿通 杨国龙 宋莉芳 牛艳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2090,共9页
无机/有机复合吸水材料具有一定的亲水基团和三维网络结构,吸水性、保水性和释水性优异,是水泥基材料重要的内养护剂之一。通过在水泥基材料中引入无机/有机复合吸水材料,利用其吸-释水特性可自动调节水泥基材料内部相对湿度,促进水化反... 无机/有机复合吸水材料具有一定的亲水基团和三维网络结构,吸水性、保水性和释水性优异,是水泥基材料重要的内养护剂之一。通过在水泥基材料中引入无机/有机复合吸水材料,利用其吸-释水特性可自动调节水泥基材料内部相对湿度,促进水化反应,减少水泥基材料自收缩和早期开裂等现象,提高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概述了无机/有机复合内养护剂(CICA)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以及吸-释水行为;综述了CICA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展望了CICA在混凝土应用的发展前景,为CICA在水泥基内养护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内养护剂 吸-释水行为 自收缩 孔隙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水树脂在公路工程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莉芳 徐楚彭 +3 位作者 赵丽轲 王嘉骏 夏慧芸 牛艳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1,共6页
高吸水树脂(SAP)具有高度交联的三维网状结构,吸水性和保水性优异,是土壤生态修复的关键材料。SAP加入土壤后,依靠吸附作用可将细小的土壤颗粒聚集成团聚体,团聚体数量增多可增大土壤孔隙率,减少容重,进而提高土壤吸水性能。概述了SAP... 高吸水树脂(SAP)具有高度交联的三维网状结构,吸水性和保水性优异,是土壤生态修复的关键材料。SAP加入土壤后,依靠吸附作用可将细小的土壤颗粒聚集成团聚体,团聚体数量增多可增大土壤孔隙率,减少容重,进而提高土壤吸水性能。概述了SAP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吸释水原理,总结了公路工程土壤修复对SAP耐盐性、耐候性、保水保肥性、可降解性等的要求,综述了SAP对土壤结构和物理组成的影响及修复效果并提出SAP材料的土壤修复机理,指出了公路工程土壤修复的特点并展望了SAP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公路工程 土壤修复 土壤结构 修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镍负载NiMoO_(4)/NiMoS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郑佳红 申嘉钧 白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90,共10页
以泡沫镍作为基底,采用水热法原位生长出具有片状结构的NiMoO_(4)活性材料,然后通过水热硫化制备出NiMoO_(4)/NiMoS_(4)复合材料,研究了水热时间和硫脲添加量对样品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结果表明,NiMoO_(4)/NiMoS_(4)电极在... 以泡沫镍作为基底,采用水热法原位生长出具有片状结构的NiMoO_(4)活性材料,然后通过水热硫化制备出NiMoO_(4)/NiMoS_(4)复合材料,研究了水热时间和硫脲添加量对样品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结果表明,NiMoO_(4)/NiMoS_(4)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A·g^(-1)时,比电容为1560.7F·g^(-1),在电流密度为40A·g^(-1)时循环2000次后,比电容仍为初始比电容的76.7%。将NiMoO_(4)/NiMoS_(4)电极材料与活性炭(AC)分别作为正、负极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在400W·kg^(-1)的功率密度下可提供29.0Wh·kg^(-1)的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SiC_(2)陶瓷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国栋 康凯 +5 位作者 解静 贾研 郑斌 吕龙飞 田清来 唐宇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0-20,共11页
作为MAX相家族重要成员,钛硅化碳Ti_(3)SiC_(2)除了具有耐高温、抗氧化性能外,还具有与金属类似的优异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加工性,在电接触材料、热交换器构件材料、润滑材料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当前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陶瓷... 作为MAX相家族重要成员,钛硅化碳Ti_(3)SiC_(2)除了具有耐高温、抗氧化性能外,还具有与金属类似的优异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加工性,在电接触材料、热交换器构件材料、润滑材料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当前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陶瓷材料。现有的Ti_(3)SiC_(2)制备方法主要有无压烧结、热压烧结、热等静压、放电等离子烧结、前驱体转换陶瓷、反应熔体浸渗法、熔盐法、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本文首先阐述了Ti_(3)SiC_(2)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然后重点综述了国内外Ti_(3)SiC_(2)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最后展望了Ti_(3)SiC_(2)陶瓷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化碳 MAX相 陶瓷材料 制备方法 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储氢气瓶内衬材料聚酰胺6氢渗透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
8
作者 张学敏 翟丽珍 +5 位作者 李厚补 齐国权 黄尚彬 张冬娜 杨志锋 张晓宇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68,共7页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30、40、60、80℃)和压力(82、87.5、98、103 MPa)条件下,研究氢气在聚合物材料聚酰胺6(PA6)中的渗透性,并分析了氢气的渗透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时,吸附热和自由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热运动加剧,分子运动...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30、40、60、80℃)和压力(82、87.5、98、103 MPa)条件下,研究氢气在聚合物材料聚酰胺6(PA6)中的渗透性,并分析了氢气的渗透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时,吸附热和自由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热运动加剧,分子运动空间增大,氢气在PA6中的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以及渗透系数均呈增大趋势。在压力为103 MPa时,升高温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最大,增加了88.3%。随着压力增大,氢气与PA6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小,自由体积分数减小,所以氢气在PA6中的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以及渗透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在温度为60℃时,压力对渗透系数影响最显著,降低了38.6%。氢气在PA6中的渗透机理包括在低势能区的聚集性吸附过程,和在自由体积处形成的空穴内振动-空穴间跃迁的扩散过程,温度升高时,氢气分子运动变得活跃,有更多的空穴间跳跃次数,压力升高时,变化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氢气 扩散 吸附 渗透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氮化硼-聚氨酯/玻纤三维骨架的环氧导热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9
作者 许培俊 王乾 +3 位作者 郑欣 李寒煜 郭新良 刘荣海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3,共9页
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比重小,比强度高,固化收缩率低,耐腐蚀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受到特殊加工工艺和电子电力行业散热需求的影响,产品对材料导热性能的要求日益严格。本研究以阻燃聚氨酯开孔泡沫(PUF)为模板,在其中引入... 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比重小,比强度高,固化收缩率低,耐腐蚀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受到特殊加工工艺和电子电力行业散热需求的影响,产品对材料导热性能的要求日益严格。本研究以阻燃聚氨酯开孔泡沫(PUF)为模板,在其中引入纳米氮化硼(BNNS)进行改性,并采用浸渍-热压成型法制得低填充氮化硼-聚氨酯/玻纤/环氧导热复合材料,以研究不同BNNS用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和电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NNS原位生长在PUF的三维骨架表面,随着BNNS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显著提高。当氮化硼纳米片含量为1vol%时,复合材料热导率可达0.53 W/(m·K),提高了103%,同时其线膨胀系数降低了77.6%。当BNNS含量为0.5vol%时,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了13.5℃,并具有最佳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此外,得益于氮化硼自身优异的绝缘性,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提升至7.2×10^(15)Ω·cm,且耐电弧性能也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复合材料 聚氨酯泡沫 氮化硼纳米片 耐电弧性能 绝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路面用复合相变材料研究进展
10
作者 曾正源 王雪婷 +2 位作者 江雨臻 况栋梁 陈华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7,共6页
为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和减少路面病害,“凉爽路面”已从概念得到落实,其中相变材料因其自动控温的特性受到了道路工程研究人员青睐。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概述了路面传热机理模型和影响因素。针对直掺相变沥青性能劣化的问题,提... 为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和减少路面病害,“凉爽路面”已从概念得到落实,其中相变材料因其自动控温的特性受到了道路工程研究人员青睐。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概述了路面传热机理模型和影响因素。针对直掺相变沥青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了复合相变材料技术并展开介绍其应用效果。还总结归纳了相变改性沥青控温效果测试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复合相变材料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降温效果和性能影响,最后指出了当前路用相变材料应深入研究的方向,并对复合相变材料泄漏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复合相变材料 路用性能 降温效果 相变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层厚度对HEA_(p)/Ti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凯 袁战伟 +2 位作者 李姝 王婧伊 于源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9-95,共7页
为了研究界面层厚度对HEA_(p)/T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拉伸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破环行为,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单颗粒和多颗粒模型进行不同界面层厚度建模。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界面层厚度的增加,界面层上的应力也变大。复合材... 为了研究界面层厚度对HEA_(p)/T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拉伸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破环行为,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单颗粒和多颗粒模型进行不同界面层厚度建模。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界面层厚度的增加,界面层上的应力也变大。复合材料拉伸破坏主要是基体开裂和界面脱粘。在拉伸过程中,复合材料的裂纹首先在界面层处萌生,随着载荷的增加,裂纹沿颗粒在基体中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拉伸破坏 有限元仿真 界面层 随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机油复配再生S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峰 司少锋 +2 位作者 温雅噜 傅珍 郭兴隆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3,49,共6页
为进一步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性能,以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PGDGE)与废机油(WEO)复配制备再生沥青,深入研究不同PPGDGE掺量下再生剂与老化SBS改性沥青之间的作用规律,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在此基础上,对复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为进一步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性能,以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PGDGE)与废机油(WEO)复配制备再生沥青,深入研究不同PPGDGE掺量下再生剂与老化SBS改性沥青之间的作用规律,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在此基础上,对复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配再生剂能够有效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抗疲劳性、黏滞性,并且对于高温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确定复配再生剂最佳配方为6%WEO+2%PPGDGE。在最佳配方下,复配再生剂的加入改善了老化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虽然抗车辙性能同未老化混合料相比有所降低,但仍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SBS改性沥青 复配再生沥青 废机油 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C5树脂复配改性沥青流变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峰 王宇行 +2 位作者 史柯 傅珍 石天鑫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为改善透水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以SK70#基质沥青、SBS改性剂和C5加氢树脂为原材料,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SBS掺量为4%,6%,8%,10%,C5加氢树脂掺量为6%的改性沥青,通过温度扫描、多应力蠕变恢复、低温松弛等试验分析SBS/C5对... 为改善透水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以SK70#基质沥青、SBS改性剂和C5加氢树脂为原材料,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SBS掺量为4%,6%,8%,10%,C5加氢树脂掺量为6%的改性沥青,通过温度扫描、多应力蠕变恢复、低温松弛等试验分析SBS/C5对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的改善效果,利用线性振幅扫描试验评价SBS/C5树脂复配改性沥青的疲劳特性。结果表明:SBS/C5树脂的掺入使得沥青稠度增加,相较于基质沥青,SBS/C5明显改善了沥青的温度敏感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短期老化会降低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且当SBS改性剂掺量为10%时,抗老化性能最佳。改性后沥青的疲劳性能有所增强,有效改善了沥青的抗变形能力,提升了沥青的疲劳寿命。综合改性沥青各项指标分析得出SBS最佳掺量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SBS/C5 改性沥青 流变性能 道路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修复用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4
作者 宋莉芳 张云星 +5 位作者 徐楚彭 赵小宇 潘玉玲 崔利英 夏慧芸 牛艳辉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07-5213,5236,共8页
为研究高吸水树脂对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以丙烯酸(AA)为单体,豌豆秸秆粉(RS)、腐殖酸(HA)和尿素(Urea)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Urea@PAA/RS/HA高吸水树脂。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树脂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 为研究高吸水树脂对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以丙烯酸(AA)为单体,豌豆秸秆粉(RS)、腐殖酸(HA)和尿素(Urea)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Urea@PAA/RS/HA高吸水树脂。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树脂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丙烯酸、腐殖酸、尿素、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和中和度等合成条件对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树脂的吸水性能为473 g/g,吸盐水性能为62.7 g/g。利用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Urea@PAA/RS/HA在去离子水中的吸水溶胀行为。研究了树脂在土壤滤液和重金属离子溶液中的吸液性能,以及树脂种类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持水和保水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树脂 腐殖酸 尿素 吸液性能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机油对老化SBS改性沥青流变特性再生效果研究
15
作者 马峰 靖峥 +3 位作者 董文豪 傅珍 郭兴隆 史柯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72,共6页
为研究废机油对老化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和流变特性的恢复效果,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布氏黏度、温度扫描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分析不同废机油掺量对老化SBS改性沥青常规性能、温度敏感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借助棒状薄层色谱-氢火... 为研究废机油对老化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和流变特性的恢复效果,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布氏黏度、温度扫描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分析不同废机油掺量对老化SBS改性沥青常规性能、温度敏感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借助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仪对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再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废机油的加入会减少老化SBS改性沥青中弹性成分占比,使再生沥青高温性能趋近于未老化水平,其中大量轻质组分使再生沥青温度敏感性提高,同时其有效提高老化沥青应力松弛能力,从而对老化沥青低温性能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废机油中大量的芳香分可调节老化沥青组分比例,改善其胶体结构,使其由凝胶型向溶凝胶型转变。废机油掺量为6%时,再生SBS改性沥青具有良好高低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再生SBS改性沥青 流变性能 废机油 再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i-Cu三元体系中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机制
16
作者 王楠 宁炳坤 +3 位作者 耿纪华 王晓龙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9-1219,共11页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界面则没有明显的柯肯达尔缺陷。柯肯达尔缺陷与不平衡扩散时的互扩散系数相关,Ni-Cu体系的互扩散系数比Ni-Ta体系的高4~5个数量级,由此促进了Ni-Cu界面组分元素的不平衡扩散,使柯肯达尔孔洞更易产生和聚集。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等温扩散中Ni-Ta扩散层由于Ni3Ta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使得元素分布呈有序排列,而Ni-Cu扩散层中形成了Cu_(0.81)Ni_(0.19)固溶体,其元素呈无序分布状态,这种扩散层能够阻碍Cu原子运动,由此产生不平衡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i-Cu体系 柯肯达尔缺陷 等温扩散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能理论和拉拔试验的片麻岩-改性沥青黏附性研究
17
作者 常明丰 朱晨旭 +1 位作者 李江涛 张艺行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为了研究酸性片麻岩集料与改性沥青的黏附特性,将硅烷偶联剂KH550、硅藻土和KH550/硅藻土掺至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和SBS/胶粉改性沥青中。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测试片麻岩集料与改性沥青的接触角,基于表面能理论计算片麻岩集料与改性... 为了研究酸性片麻岩集料与改性沥青的黏附特性,将硅烷偶联剂KH550、硅藻土和KH550/硅藻土掺至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和SBS/胶粉改性沥青中。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测试片麻岩集料与改性沥青的接触角,基于表面能理论计算片麻岩集料与改性沥青的黏附功、剥落功和配伍性(ER);利用拉拔试验定量研究KH550、硅藻土单一改性剂及KH550/硅藻土复合改性剂对改性沥青与片麻岩集料黏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和硅藻土可提升改性沥青的表面能,且复合改性效果优于单一改性。掺入KH550、硅藻土及KH550/硅藻土增加了改性沥青与片麻岩集料的黏附功和配伍性(ER)。KH550和硅藻土提高了改性沥青与片麻岩集料的黏结强度,且复合改性效果最优。此外,SBS/胶粉改性沥青与片麻岩集料的黏附性优于S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黏附性 表面能理论 拉拔试验 片麻岩 改性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伸载荷下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力学行为模拟研究
18
作者 张学敏 张雪茹 +2 位作者 李厚补 齐国权 高雄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在起下及采油过程中因自重而承受拉伸载荷,明确敷缆管在该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可以为敷缆管的安全服役提供指导。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敷缆管在拉伸载荷下的力学行为... 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在起下及采油过程中因自重而承受拉伸载荷,明确敷缆管在该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可以为敷缆管的安全服役提供指导。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敷缆管在拉伸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及其各结构层的力学响应,探究了敷缆工艺参数(缆线缠绕及分布角度)对敷缆管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拉伸载荷下,敷缆管所有结构层的应力均因缆线缠绕呈螺旋式分布;敷缆管拉伸至失效时,会经历弹性变形、过渡和屈服变形3个阶段,此时管内缆线处于小塑性均匀变形状态;减小缆线缠绕角度,可以提高敷缆管的弹性模量及其轴向承载能力,但会使敷缆管提前进入过渡阶段,进而发生屈服;缆线分布角度对敷缆管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大。因此,在生产制造该类敷缆管时应着重考虑管内缆线的缠绕角度,该参数与敷缆管在拉伸载荷下力学性能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属敷缆 连续油管 拉伸载荷 力学特性 缆线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非金属智能连续管承压力学行为研究
19
作者 张学敏 张雪茹 +2 位作者 李厚补 陈衍华 孙琦尧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8,共7页
采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了DN50/PN1.6 MPa非金属智能连续管在内压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并分析了增强层中纤维体积分数、光纤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及增强层层数等制造工艺参数对管道各结构层及管内缆线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N50/PN1.6 MPa非金属智... 采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了DN50/PN1.6 MPa非金属智能连续管在内压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并分析了增强层中纤维体积分数、光纤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及增强层层数等制造工艺参数对管道各结构层及管内缆线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N50/PN1.6 MPa非金属智能连续管在2.5 MPa内压下(约1.5倍公称压力)管内缆线均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可确保其功能性,正常服役;该结构管道的极限内压约为10 MPa,其失效形式为功能性损伤;在内压载荷下管内各结构层均呈现出螺旋式应力分布,管中缆线则呈现出高、低应力交替式的应力分布;增加增强层纤维体积分数和其层数均可以显著降低不锈钢铠装层及管内缆线在内压载荷下的应力以提高管道内压极限,但是增加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对提升管道内压极限的贡献较小。此外,增加纤维体积分数在提高增强层承力的同时会促使其余各结构层处于较低应力水平,而增加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及增强层层数则会降低所有结构层应力,其中增强层层数对结构层应力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在管道生产制造时应着重考虑增强层纤维体积分数和其层数的设计;针对本管道结构并综合考虑其内压极限和生产经济效益,选用增强层纤维体积分数为70%,增强层层数为4层或6层,不锈钢铠装层厚度为0.25mm的制造工艺参数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压 非金属智能连续管 有限元模拟 功能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芳 冯奕程 +4 位作者 吴佳育 关博文 房建宏 温小栋 李超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政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降低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和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流程,明确了影响污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政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降低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和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流程,明确了影响污泥陶粒性能的关键因素;综述了污泥陶粒改性方法及性能提升的机制;最后讨论和展望了污泥制陶粒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原料比、预热条件、焙烧条件、外加剂的添加以及养护方式均会对污泥陶粒的性能产生影响;而碱处理、憎水处理和高温处理等改性方法则可强化其本征性能、力学特性、固化效果和吸附能力。优化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是污泥陶粒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陶粒 资源化利用 改性 提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