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成玉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198,共4页
为了克服目前课程设计教学存在选题和内容不能适应新工科教育要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成绩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等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为案例,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团队构建、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克服目前课程设计教学存在选题和内容不能适应新工科教育要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成绩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等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为案例,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团队构建、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四维一体”的选题模式、“专业教师精细指导,校外导师广泛参与,校内助教精心组织”的教师团队组建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同步、校内校外协作、分段式推进、闯关式学习、导师随时纠偏、分阶段评价”为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克服传统实践教学弊端,提高课程设计的广度、深度和差异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计全流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岩土工程勘察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重磁位场反演的认识 被引量:13
2
作者 鲁宝亮 王万银 +5 位作者 赵志刚 冯旭亮 张功成 罗新刚 姚攀 纪晓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31-4241,共11页
莫霍面和居里面是认识深部过程重要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界面.为了进一步理解南海深部构造活动与洋盆扩张的关系,本文以OBS剖面和深反射地震剖面作为约束,对卫星测高重力异常进行海水、沉积层影响校正,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消除局部密... 莫霍面和居里面是认识深部过程重要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界面.为了进一步理解南海深部构造活动与洋盆扩张的关系,本文以OBS剖面和深反射地震剖面作为约束,对卫星测高重力异常进行海水、沉积层影响校正,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消除局部密度体的重力影响,获取了反映莫霍面起伏的重力异常,并利用双界面模型重力场快速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南海地区莫霍面深度值.通过与居里面起伏的对比研究,发现南海莫霍面和居里面整体均表现为"洋盆浅、周缘深"的菱形特征,两者在洋陆转换区呈现明显的窄梯级带特征,反映了南海扩张期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南北向构造拉张作用等深部构造过程.洋盆莫霍面和居里面的西南向楔形形态是对南海由东向西渐进式扩张的深部构造响应.洋盆南部莫霍面浅于北部,这与扩张中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特征一致,而洋盆居里面南深北浅的特征则可能与洋盆的简单剪切扩张方式以及洋盆北部的岩浆活动更活跃有关.南海地区莫霍面和居里面呈现交错叠置关系,南、北陆缘表现为明显的深部构造差异,说明南海为非对称式扩张.北部陆缘区居里面深度浅于莫霍面,而洋盆区和南部陆缘区居里面深于莫霍面,这与南、北陆缘性质的差异和南部陆缘复杂的中-新生代俯冲碰撞等构造演化相关,而洋盆区居里面深于莫霍面的现象推测与大洋上地幔橄榄岩蛇纹石化导致的岩石磁性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部构造 莫霍面 居里面 洋盆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强降雨诱发低频泥石流特征分析和危险性评价——以秦岭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例
3
作者 马志亮 庄建琦 +6 位作者 吴靓 曹琰波 陈生银 常磊 占洁伟 马鹏辉 孔嘉旭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7,177,共12页
[目的]研究发育在秦岭山区的低频泥石流的特征及成因机制,为该地区此类低频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等手段,采用实际降水频率,开展此次山洪... [目的]研究发育在秦岭山区的低频泥石流的特征及成因机制,为该地区此类低频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等手段,采用实际降水频率,开展此次山洪泥石流形成过程反演,并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1)强降雨快速汇集形成洪流,导致上游沟道松散物质被揭底侵蚀,形成“消防水管”效应,暴发山洪泥石流,并借助陡峭地形对全流域沟道进行侵蚀,大量堆积物和巨大冲击力在下游扩散开来形成堆积扇,并堵塞河道。(2)在实际降雨频率下模拟得出,泥石流全流域淤积深度在0.04~5.63 m,最大流速7.43 m/s,堆积扇面积1.91×10^(4) m^(2),一次性冲出量为78 271 m^(3)。(3)基于流速、泥深和危害范围,给出了高、中、低3个危险区域,堆积扇西侧区域地势较高,为低危险区,占堆积扇面积约10%,中间区域和堆积边缘至公路区域为中危险区,该类面积占62%,堆积扇东南和西南区域为高危险区,该类面积占28%。[结论] 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是一次典型由极端短时强降雨诱发的低频山洪泥石流灾害,FLO-2D模型可有效模拟泥石流的运动和沉积过程,并确定了泥石流的危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泥石流 数值模拟 危险性分区 秦岭鸡窝子山洪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则化思想的tilt-Euler法在边缘深度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新刚 王万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3-646,共14页
地质体边缘深度在重、磁位场数据半定量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重、磁异常及其各阶导数均满足欧拉齐次方程,tilt-Euler法在边缘深度反演方面备受青睐。然而,当重、磁异常的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等于0时,倾斜角的一阶导数无法... 地质体边缘深度在重、磁位场数据半定量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重、磁异常及其各阶导数均满足欧拉齐次方程,tilt-Euler法在边缘深度反演方面备受青睐。然而,当重、磁异常的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等于0时,倾斜角的一阶导数无法计算,导致倾斜角不能满足欧拉方程,tilt-Euler法无法使用。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基于正则化思想,对倾斜角的一阶导数进行修改,使得重、磁异常的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等于0时,倾斜角的一阶导数依然可以计算,修改后的倾斜角导数依然满足欧拉方程,称改进的方法为rtilt-Euler法;同时利用识别精度更高的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边缘识别方法对反演结果进行约束,剔除偏离边缘位置的坏点。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消除了重、磁异常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很小或者等于0时,倾斜角导数无法计算以及反演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将该方法应用到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氧化铁铜金矿床边缘深度反演中,反演结果显示氧化铁铜金矿床边缘深度主要集中在0~100 m和100~200 m这两个深度段内,与沉积物剖面显示的矿床边缘深度0~200 m相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体边缘深度 重磁位场 正则化 rtilt-Euler NVDR-TH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第四纪以来巴曲河填充-下切及驱动机制
5
作者 张浩 黄伟亮 +2 位作者 项闻 杨虔灝 刘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88,共19页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隆升加剧,导致该区域河流大幅下切并在河谷两侧形成了多层叠置的阶地地貌,这些地貌面是定量化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及气候变化的关键。巴曲河巴塘段地处金沙江中游纵谷地带,谷底开阔,河床平缓,钻探及浅层...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隆升加剧,导致该区域河流大幅下切并在河谷两侧形成了多层叠置的阶地地貌,这些地貌面是定量化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及气候变化的关键。巴曲河巴塘段地处金沙江中游纵谷地带,谷底开阔,河床平缓,钻探及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河谷内第四纪地层最厚处为108m,且至少经历了2次重要的加积阶段,2次加积事件分别起始于距今318ka和143ka,对应于MIS 10~9及MIS 6~5的冰川消融阶段。河谷内部发育4级河流阶地,其中T1—T3为堆积阶地,T4为基座阶地。结合光释光、^(14)C和宇宙成因核素等年代学方法,确定T1—T3形成于距今1~5ka之间,T4约形成于距今62ka,与古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T1—T3的下切时间分别与气候由冷向暖的转换有关。而基于阶地的年代和拔河高度计算,在晚更新世—全新世中期,巴曲河的下切速率为(1.5±0.3)mm/a;全新世中期至今,下切速率增加至(5.5±0.8)mm/a,增强的下切速率与现今的地壳垂向形变速率匹配,表明全新世以来地壳隆升的加剧可能是驱动河流快速下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金沙江下切速率 气候变化 地壳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伟亮 杨晓平 +3 位作者 李安 张玲 李胜强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5-696,共22页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带中部哈尔莫敦背斜区内的多期变形地貌面的地形形态进行了测绘,判定背斜的生长主要以翼旋转为主。利用背斜北翼不同地貌面的反向掀斜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期次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变形量。结合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对背斜区内的F4,F3b,F2洪积台地面和T1阶地面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测定,发现背斜在距今约550ka、428.3+57.6-47.2ka和354.3+34.2-34.8ka不同时段的平均隆升速率从0.31±0.24mm/a下降至0.15±0.02mm/a,同时背斜北翼的翼旋转速度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背斜自起始变形开始,缩短速率却大致保持恒定为约0.3mm/a。而这一恒定的缩短速率与现今横跨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所观测的GPS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在天山内部的哈尔莫敦背斜区,短尺度的GPS速率可以代表长尺度的地壳应变速率,同时反映出山体内部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在吸收和调节整体变形量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第四纪 活动变形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摄影测量数据与差分GPS数据的对比分析--以祁连山北麓洪水坝河东岸断层陡坎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海波 杨晓平 +2 位作者 黄雄南 黄伟亮 罗佳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0-1046,共17页
随着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技术的成熟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地球科学研究中。一种低成本且操作简单的获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新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出现,将使得活动构造研究中高分辨率数据的使用更加广泛。文中首... 随着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技术的成熟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地球科学研究中。一种低成本且操作简单的获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新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出现,将使得活动构造研究中高分辨率数据的使用更加广泛。文中首先介绍了SfM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选取祁连山北缘洪水坝河东岸进行数据采集,生成DEM数据的点云平均密度为220.667点/m^2,像素分辨率达6.73cm,覆盖面积达0.286km^2。其次,详细对比了SfM数据与差分GPS数据之间的精度。结果表明,SfM数据经过高程误差垂向校正和倾斜校正以后,与DGPS数据之间的高程差值基本上集中在约20cm左右,倾斜校正将高程差降低了约50%。90%置信区间内2种数据之间的高程差为10~15cm,局部误差在30cm左右,但所占比例不足10%,若采用更加精确的校正方法,可能误差还会更低。基于SfM数据提取的断层陡坎高度沿断裂走向分布显示,洪水坝河东岸最新一次构造活动垂直位移量在1m左右。因此,具有较高垂直精度的SfM数据,在植被稀少地区能够替代DGPS进行高精度地形测量。2种数据之间仍然存在的高程误差可能与生成DEM的方式以及SfM数据精度有关,SfM数据精度还受控于地面控制点数量、相机分辨率、照片密度、拍摄高度等条件,同时也与地表形态等内在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M DGPS数据 DEM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7”灞桥灾难性黄土滑坡形成因素与运动模拟 被引量:27
8
作者 庄建琦 彭建兵 +1 位作者 李同录 汪发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7-754,共8页
持续性强降雨是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2011年9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达到50a来最大值,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诱发了多处滑坡,造成交通中断,带来了严重灾难。尤其9月17日发生于白鹿塬的灞桥滑坡("9·17"灞桥滑坡),共造成32人伤亡的灾难... 持续性强降雨是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2011年9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达到50a来最大值,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诱发了多处滑坡,造成交通中断,带来了严重灾难。尤其9月17日发生于白鹿塬的灞桥滑坡("9·17"灞桥滑坡),共造成32人伤亡的灾难性滑坡事件。为了揭示滑坡成因和运动过程,通过对"9·17"灞桥滑坡灾害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灾害的特点和诱发因素,通过滑坡运动模拟还原了其运动过程和成灾范围。(1)"9.17"灞桥滑坡体相对高度大约90m,宽170m,滑动厚度约10m;滑动方向为60°,滑动距离约150m,总方量约15×104m3;滑坡共发生3次滑动,滑动方量分别为9.5×104m3、3.5×104m3和2×104m3,平均堆积厚度12m左右;(2)"9·17"灞桥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是长历时的强降雨、开挖后的高陡边坡和特殊的黄土结构性。充足的前期降雨和当日的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激发因素;开挖后形成的高陡边坡发育一系列裂隙,促使滑坡的发生;裂隙的产生为降雨的优势渗流提供了通道,加速了滑坡的发生。(3)利用LS_RAPID对"9·17"灞桥滑坡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滑坡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动加速滑动阶段(0~7.5s),沿x方向速度从0迅速增加到4.9m·s-1,沿y方向速度从0迅速增加到8.4m·s-1;滑坡体在这一阶段共滑动了65m;减速滑动极端,速度开始降低(7.5~14s),x、y方向的平均速度分别降到1.5m·s-1和2.5m·s-1,滑坡在这一阶段向前运动了50m;堆积停止阶段(15~28.6s),滑坡运动速度持续降低,堆积厚度逐渐变薄,滑坡体共向前滑动了175m,滑坡最大堆积厚度为14m,与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对认识和研究此类滑坡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今后该地区防灾和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7”灞桥滑坡 滑坡特征 诱发因素 LS_RAPID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沟堵江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0
9
作者 庄建琦 葛永刚 陈兴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203,共9页
震后泥石流松散物质显著增多,临界雨量降低,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规模增大,从而使震后灾区泥石流堵江事件频繁发生,给灾区带来严重的二次灾害。为了评价震后泥石流堵江概率大小,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基础数据,... 震后泥石流松散物质显著增多,临界雨量降低,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规模增大,从而使震后灾区泥石流堵江事件频繁发生,给灾区带来严重的二次灾害。为了评价震后泥石流堵江概率大小,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基础数据,并根据水文模型计算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规模;在此基础上利用泥石流堵江公式,获取研究区域泥石流堵江危险程度(数值),并结合研究区域已发生的泥石流堵江事件,界定了泥石流堵江公式的临界值,使之能够更加准确用来判定泥石流堵江概率,并对5.12地震极震区都汶公路沿线的7条泥石流在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堵江概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牛眠沟和关山沟在暴发50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会发生堵江;烧房沟、红椿沟和磨子沟在暴发10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会发生堵江事件;洱沟和太平沟在暴发5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便可能发生堵江;上述泥石流沟一旦发生堵江,便会给映秀镇和都汶公路带来严重灾难。通过本文获取的堵江临界值可以作为判定泥石流堵江的参考标准,为泥石流防治、预报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为灾后重建和预防二次灾害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堵江 临界值 泥石流 危险性评估 都汶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级配弱固结土入渗及抗冲性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庄建琦 游勇 +1 位作者 陈晓清 裴来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共5页
震后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固体物源,使得震后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这些松散土体由于扰动强度大,属于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产生的水土耦合作用促使土体结构破坏,从而起动... 震后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固体物源,使得震后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这些松散土体由于扰动强度大,属于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产生的水土耦合作用促使土体结构破坏,从而起动形成泥石流。通过对该种土体进行的入渗和抗冲试验的结果表明:(1)震后的宽级配弱固结土体的入渗强度是蒋家沟流域类似土体的1.5~6.0倍,直接导致了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被侵蚀搬运,并伴随着土体结构的破坏。(2)抗冲性显示了由于其弱固结特性,土体的抗冲性系数很小,在表面径流作用下,土体易崩解而被径流冲刷流失,增强了径流侵蚀能力。(3)震后降雨与特殊土体的耦合作用促使了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并将持续到土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在此期间灾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也会随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级配弱固结土 入渗率 抗冲性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年代学研究方法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银科 彭建兵 刘聪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滑坡年代学研究对于滑坡灾害的形成演化、预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等意义重大。为了对比分析各种滑坡测年新技术,综述了各个测试技术在国内外滑坡年代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对14C、光释光(OSL)、宇宙成因核素、树木年轮及地衣等测年技术... 滑坡年代学研究对于滑坡灾害的形成演化、预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等意义重大。为了对比分析各种滑坡测年新技术,综述了各个测试技术在国内外滑坡年代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对14C、光释光(OSL)、宇宙成因核素、树木年轮及地衣等测年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探讨了各个测年技术的优缺点、年代测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结论表明,利用14C、光释光、宇宙核素测年技术分析滑坡年代的研究较多,树木年轮和地衣测年方法应用较少;全球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东亚等地区,中国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和长江三峡地区。滑坡年代学的研究在中国刚刚开始,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的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年代学 ^14C 光释光 宇宙成因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模型泥石流汇流预测——以蒋家沟一级支沟大凹子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郭晓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9,共5页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到山区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预报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减灾手段,但是对于泥石流汇流过程的预报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SCS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初步...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到山区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预报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减灾手段,但是对于泥石流汇流过程的预报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SCS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初步探索泥石流汇流过程,对泥石流汇流过程和最大流量进行预测;并选择泥石流多发区大凹子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泥石流汇流过程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获得如下认识:①采用ARC-SCS模型对1999年6月16日发生的泥石流汇流过程进行初步预测,结果显示,最大清水流量为16.31 m3/s,泥石流最大流量为51.98 m3/s,计算的泥石流最大流量与实际调查结果误差仅为9.2%;②泥石流的整个汇流过程持续约为40 min,根据野外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泥石流汇流过程计算误差较小。可见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泥石流流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预测结果可以促进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开展,为泥石流防治和预报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汇流 ARC-SCS模型 水文模型 大凹子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内部走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以开都河断裂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伟亮 杨晓平 +1 位作者 李胜强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0-1058,共19页
天山是典型的陆内再生造山带,其内部构造变形样式复杂且多样。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多条长度长、线性良好的NW-SE和ENE-WSW的走滑断裂切割山体内部,并表现出线性笔直的槽谷型地貌景观。现今天山内部的多次强震活动与这类走滑断裂关系密切,... 天山是典型的陆内再生造山带,其内部构造变形样式复杂且多样。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多条长度长、线性良好的NW-SE和ENE-WSW的走滑断裂切割山体内部,并表现出线性笔直的槽谷型地貌景观。现今天山内部的多次强震活动与这类走滑断裂关系密切,因此精细化厘定这些断裂的活动速率和活动特征对于认识现今天山内部变形方式和变形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南天山内部1条NW-SE向右旋走滑断裂——开都河断裂的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开都河断裂起自大尤鲁都斯盆地南缘并向SE延伸,切穿南天山焉耆盆地内部,在盆地西南部形成线性连续且笔直的陡坎地貌,尤其是断层在穿过中晚更新世2期洪积扇时断错了扇体上一系列不同时代的河流冲沟,形成从3~248m不等的右旋位错量。通过利用多视角摄影测量技术沿断裂对近12km线性构造地貌进行了条带状航拍,建立了分辨率高达0. 25m的数字地形数据。精确测量了22个典型右旋位错值,发现其位错峰值主要集中在3. 5m、7. 0m、11. 8m和14. 5m,总结认为开都河断裂单次地震右旋走滑位移量大致在3~4m之间。此外,利用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测定断错洪积扇面的暴露年龄约为235. 7ka。结合所测得的冲沟最大的右旋位移量248m,得到开都河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最小右旋走滑速率约1mm/a。通过与天山内部其余活动构造变形速率进行对比,认为开都河断裂在调节天山内部构造变形中起到重要作用,应是天山内部主要的变形构造和应力应变积累区,未来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滑动特征 宇宙成因核素 三维地形模型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北缘断裂全新世滑动速率及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伟亮 杨晓平 +1 位作者 李胜强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203,共18页
天山是典型的陆内再生造山带,研究其现今内部断裂的变形特征和活动速率对于认识整个天山造山带的应变分配方式和变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现今天山活动构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天山两侧向盆地扩展的前缘部分,然而对于天山内部活动构造的定... 天山是典型的陆内再生造山带,研究其现今内部断裂的变形特征和活动速率对于认识整个天山造山带的应变分配方式和变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现今天山活动构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天山两侧向盆地扩展的前缘部分,然而对于天山内部活动构造的定量化研究并不多见。该研究聚焦于南天山与其内部山间盆地之间的边界断裂——焉耆盆地北缘断裂,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可将该断裂分为东西2段,其中东段逆冲断错了一系列山前洪积扇,形成了线性明显的陡坎地貌。通过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23组断层陡坎的测量,发现其垂向位移大致可分为1.9m、2.4m和3.0m 3组,推测单次地震的同震位移量为0.5~0.6m。其中保存于3.0m左右陡坎的地貌面为区域性地貌面,通过利用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定该地貌面的暴露年龄约为5ka,这与博斯腾湖沉积物所记录到冷暖气候交替的时间段相符,说明气候的冷暖变化控制了南天山前地貌面的形成和废弃。结合断层陡坎高度及地貌面年龄可得焉耆盆地北缘断裂东段5ka以来的倾滑速率为0.6~0.7mm/a,SN向的地壳缩短速率约为0.4mm/a,垂向滑动速率约为0.5mm/a。依据地震矩计算公式评估焉耆盆地北缘具有发生7.5级强震的可能性。该研究为认识现今天山的变形过程和变形方式提供定量化的数据支持,对于理解天山内部的强震发生地点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天山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活动断裂 焉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塘断裂黄草坪段地震地裂缝破裂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伟亮 项闻 +3 位作者 李宇 王世元 杨虔灏 刘妮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55-1667,共13页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内产生线性破裂的一种地质灾害,其中构造型地裂缝形成和发展与活动断层的运动特征密切相关。现有构造型地裂缝的报道大多与断层蠕滑活动有关,而针对断层黏滑运动(地震)所形成的地裂缝通常统一划分为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内产生线性破裂的一种地质灾害,其中构造型地裂缝形成和发展与活动断层的运动特征密切相关。现有构造型地裂缝的报道大多与断层蠕滑活动有关,而针对断层黏滑运动(地震)所形成的地裂缝通常统一划分为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注重对其分布特征的调查,而针对其中单条地裂缝破裂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较为少见。本文以巴塘断裂在黄草坪段所形成的地裂缝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无人机测绘、野外槽探、物探等手段,揭示了地裂缝的浅-中-深几何结构及其成因机理。巴塘断裂在黄草坪段形成一槽谷地貌,地裂缝在槽谷中表现为一条具有线性特征的地貌陡坎S_(1),坎高为0.26±0.03m。横跨槽谷的探槽揭露出陡坎下部及两侧密集发育有18条地裂缝,根据地裂缝贯通上覆地层的情况可大致划分出3个活动时期,可能代表巴塘断裂全新世以来的3次地震事件,部分地裂缝贯通至地表与S_(1)陡坎相连,这可能是1870年巴塘M 7^(1)/_(2)地震所致。横跨槽谷的地震反射剖面中表现出槽谷边界受控于两条相向而倾的铲型断裂,两条断裂共同形成了“Y”字型拉张地堑结构,而在地堑内部表现出有近直立的反射层变形带,位置大致可与陡坎S_(1)对应。全新世以来,巴塘断裂在右旋走滑过程中,在局部近地表形成多级“Y”字型拉张地堑构造,而地堑内部地裂缝密集发育,且地裂缝形成及贯通上覆土层过程与巴塘断裂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该地裂缝形态受巴塘断裂几何结构控制,活动期次与巴塘断裂的强震活动相对应,具有典型地震地裂缝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巴塘断裂 古地震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 1870年巴塘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CZ铁路康定—理塘段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世宝 庄建琦 +3 位作者 郑佳 牟家琦 王野 付玉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8-919,共12页
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域内地形地貌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滑坡灾害极其发育,严重威胁着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的规划建设和未来安全运行。因此,选取高程、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形湿度... 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域内地形地貌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滑坡灾害极其发育,严重威胁着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的规划建设和未来安全运行。因此,选取高程、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形湿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岩性、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共计12个影响因子构建滑坡空间数据库,采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13.76%)、高易发区(14.00%)、中易发区(15.86%)、低易发区(18.17%)、极低易发区(38.21%)5个等级,并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NN模型的评价精度AUC(0.87)大于ANN(0.84)模型,且极高易发区的频率比值高于ANN模型,CNN模型在本研究区有着更高的预测能力;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水系较为发育的地区,沿着雅砻江和其他河流两侧2 km范围内呈带状分布。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滑坡灾害发育的分布现状,能够为该区的CZ铁路建设和未来安全运行过程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Z铁路 滑坡 易发性评价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比与集成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世宝 庄建琦 +3 位作者 樊宏宇 牛鹏尧 贾珂程 王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7-828,共12页
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该区地质、地形、地貌极其复杂,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为研究区,在滑坡编录与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该区地质、地形、地貌极其复杂,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为研究区,在滑坡编录与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滑坡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表粗糙度、地层岩性、断层、水系和道路等11个影响因子,构建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皮尔森系数去除高相关性影响因子,运用频率比方法定量分析各个因子与滑坡发育的关系。通过频率比模型选取非滑坡样本,采用集成学习算法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极低易发区5个等级。由滑坡易发性分区图和ROC曲线表明,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沿金沙江沿岸和沟谷分布,随机森林模型的成功率曲线下面积AUC=0.84,历史滑坡灾害位于高-极高易发区的灾害数占总滑坡数的84.8%,梯度提升树模型的成功率曲线下面积AUC=0.79,历史滑坡灾害位于高-极高易发区灾害数占总滑坡数的79.3%。由AUC值和历史灾害的分布可知,随机森林模型比梯度提升树模型在本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有着更好的评价精度和更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集成学习 频率比模型 滑坡易发性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威 庄建琦 王颖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6-632,共7页
强降雨和灌溉导致黄土强度劣化并发生饱和破坏现象,进而诱发黄土滑坡,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灾难。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根据水头饱和与反压饱和相结合的原理,利用改装后的TFB-1型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党川地区马... 强降雨和灌溉导致黄土强度劣化并发生饱和破坏现象,进而诱发黄土滑坡,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灾难。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根据水头饱和与反压饱和相结合的原理,利用改装后的TFB-1型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党川地区马兰黄土重塑土样进行饱和试验和CU试验。分别采用50 kPa、100 kPa、200 kPa、400 kPa围压对饱和重塑黄土进行剪切速率分别为0.02 mm·min^(-1)、0.06 mm·min^(-1)、0.2 mm·min^(-1)、0.4 mm·min^(-1)的CU试验,探讨了围压和剪切速率对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一围压下,饱和重塑黄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一剪切速率下,饱和重塑黄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大逐渐增大;在干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饱和重塑黄土的总黏聚力及有效黏聚力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总内摩擦角及有效内摩擦角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该研究可为黄土滑坡预报和范围预测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重塑黄土 抗剪强度 围压 剪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异常相关分析的场源位置及属性识别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鲁宝亮 马涛 +1 位作者 熊盛青 王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63-1674,共12页
针对传统的重磁对应分析在场源区域外趋于高相关度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和垂向导数的重磁场源位置及属性识别方法,给出了一个新的重磁场源平面位置及属性判别参数(GMCP),该参数能够有效地缩小重磁场源的识别范围.判别参数G... 针对传统的重磁对应分析在场源区域外趋于高相关度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和垂向导数的重磁场源位置及属性识别方法,给出了一个新的重磁场源平面位置及属性判别参数(GMCP),该参数能够有效地缩小重磁场源的识别范围.判别参数GMCP值非零分布范围反映了场源的规模.GMCP值的正负反映了场源属性,当GMCP大于零时为正相关,代表了该区域存在高磁高密度或低磁低密度的重磁同源地质体;当GMCP小于零时为负相关,代表了该区域存在高磁低密度或低磁高密度的重磁同源地质体;GMCP趋于零,则表示无重磁同源地质体.两组不同干扰水平的同源复杂组合模型实验、两组不同源组合模型试验以及南海中央海盆实际重磁数据处理结果均验证了该重磁场源位置及属性识别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异常 场源识别 属性判别参数 南海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场边缘识别特征点提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丁丁 王万银 +1 位作者 朱莹洁 熊盛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01-1411,共11页
位场边缘识别技术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关的自动化解释技术却发展缓慢.本文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一套脊点提取、连接及特征线综合信息提取方法,可促进自动化地质解释的发展.首先,依据脊点的局部性质判... 位场边缘识别技术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关的自动化解释技术却发展缓慢.本文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一套脊点提取、连接及特征线综合信息提取方法,可促进自动化地质解释的发展.首先,依据脊点的局部性质判断其存在性并计算其位置,采用分类连接、双向连接及排序等技术保证了脊点连接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之后,利用脊线方向、脊线笔直度、固定值线方向和固定值线扁度对特征线(脊线和固定值线)进行分区,并通过对特征线的方向、条数以及长度或面积进行综合统计,进一步提取边缘识别结果蕴含的信息.最后,通过实际资料测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场边缘识别 特征点 提取 连接 综合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