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正则化思想的tilt-Euler法在边缘深度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新刚 王万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3-646,共14页
地质体边缘深度在重、磁位场数据半定量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重、磁异常及其各阶导数均满足欧拉齐次方程,tilt-Euler法在边缘深度反演方面备受青睐。然而,当重、磁异常的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等于0时,倾斜角的一阶导数无法... 地质体边缘深度在重、磁位场数据半定量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重、磁异常及其各阶导数均满足欧拉齐次方程,tilt-Euler法在边缘深度反演方面备受青睐。然而,当重、磁异常的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等于0时,倾斜角的一阶导数无法计算,导致倾斜角不能满足欧拉方程,tilt-Euler法无法使用。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基于正则化思想,对倾斜角的一阶导数进行修改,使得重、磁异常的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等于0时,倾斜角的一阶导数依然可以计算,修改后的倾斜角导数依然满足欧拉方程,称改进的方法为rtilt-Euler法;同时利用识别精度更高的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边缘识别方法对反演结果进行约束,剔除偏离边缘位置的坏点。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消除了重、磁异常总水平导数或者总梯度模很小或者等于0时,倾斜角导数无法计算以及反演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将该方法应用到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氧化铁铜金矿床边缘深度反演中,反演结果显示氧化铁铜金矿床边缘深度主要集中在0~100 m和100~200 m这两个深度段内,与沉积物剖面显示的矿床边缘深度0~200 m相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体边缘深度 重磁位场 正则化 rtilt-Euler NVDR-TH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7”灞桥灾难性黄土滑坡形成因素与运动模拟 被引量:28
2
作者 庄建琦 彭建兵 +1 位作者 李同录 汪发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7-754,共8页
持续性强降雨是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2011年9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达到50a来最大值,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诱发了多处滑坡,造成交通中断,带来了严重灾难。尤其9月17日发生于白鹿塬的灞桥滑坡("9·17"灞桥滑坡),共造成32人伤亡的灾难... 持续性强降雨是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2011年9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达到50a来最大值,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诱发了多处滑坡,造成交通中断,带来了严重灾难。尤其9月17日发生于白鹿塬的灞桥滑坡("9·17"灞桥滑坡),共造成32人伤亡的灾难性滑坡事件。为了揭示滑坡成因和运动过程,通过对"9·17"灞桥滑坡灾害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灾害的特点和诱发因素,通过滑坡运动模拟还原了其运动过程和成灾范围。(1)"9.17"灞桥滑坡体相对高度大约90m,宽170m,滑动厚度约10m;滑动方向为60°,滑动距离约150m,总方量约15×104m3;滑坡共发生3次滑动,滑动方量分别为9.5×104m3、3.5×104m3和2×104m3,平均堆积厚度12m左右;(2)"9·17"灞桥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是长历时的强降雨、开挖后的高陡边坡和特殊的黄土结构性。充足的前期降雨和当日的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激发因素;开挖后形成的高陡边坡发育一系列裂隙,促使滑坡的发生;裂隙的产生为降雨的优势渗流提供了通道,加速了滑坡的发生。(3)利用LS_RAPID对"9·17"灞桥滑坡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滑坡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动加速滑动阶段(0~7.5s),沿x方向速度从0迅速增加到4.9m·s-1,沿y方向速度从0迅速增加到8.4m·s-1;滑坡体在这一阶段共滑动了65m;减速滑动极端,速度开始降低(7.5~14s),x、y方向的平均速度分别降到1.5m·s-1和2.5m·s-1,滑坡在这一阶段向前运动了50m;堆积停止阶段(15~28.6s),滑坡运动速度持续降低,堆积厚度逐渐变薄,滑坡体共向前滑动了175m,滑坡最大堆积厚度为14m,与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对认识和研究此类滑坡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今后该地区防灾和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7”灞桥滑坡 滑坡特征 诱发因素 LS_RAPID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模型泥石流汇流预测——以蒋家沟一级支沟大凹子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郭晓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9,共5页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到山区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预报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减灾手段,但是对于泥石流汇流过程的预报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SCS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初步...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到山区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预报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减灾手段,但是对于泥石流汇流过程的预报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SCS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初步探索泥石流汇流过程,对泥石流汇流过程和最大流量进行预测;并选择泥石流多发区大凹子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泥石流汇流过程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获得如下认识:①采用ARC-SCS模型对1999年6月16日发生的泥石流汇流过程进行初步预测,结果显示,最大清水流量为16.31 m3/s,泥石流最大流量为51.98 m3/s,计算的泥石流最大流量与实际调查结果误差仅为9.2%;②泥石流的整个汇流过程持续约为40 min,根据野外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泥石流汇流过程计算误差较小。可见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泥石流流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预测结果可以促进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开展,为泥石流防治和预报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汇流 ARC-SCS模型 水文模型 大凹子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CZ铁路康定—理塘段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世宝 庄建琦 +3 位作者 郑佳 牟家琦 王野 付玉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8-919,共12页
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域内地形地貌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滑坡灾害极其发育,严重威胁着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的规划建设和未来安全运行。因此,选取高程、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形湿度... 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域内地形地貌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滑坡灾害极其发育,严重威胁着CZ铁路康定至理塘段的规划建设和未来安全运行。因此,选取高程、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形湿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岩性、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共计12个影响因子构建滑坡空间数据库,采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13.76%)、高易发区(14.00%)、中易发区(15.86%)、低易发区(18.17%)、极低易发区(38.21%)5个等级,并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NN模型的评价精度AUC(0.87)大于ANN(0.84)模型,且极高易发区的频率比值高于ANN模型,CNN模型在本研究区有着更高的预测能力;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水系较为发育的地区,沿着雅砻江和其他河流两侧2 km范围内呈带状分布。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滑坡灾害发育的分布现状,能够为该区的CZ铁路建设和未来安全运行过程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Z铁路 滑坡 易发性评价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比与集成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世宝 庄建琦 +3 位作者 樊宏宇 牛鹏尧 贾珂程 王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7-828,共12页
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该区地质、地形、地貌极其复杂,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为研究区,在滑坡编录与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该区地质、地形、地貌极其复杂,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金沙江上游巴塘—德格河段为研究区,在滑坡编录与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滑坡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表粗糙度、地层岩性、断层、水系和道路等11个影响因子,构建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皮尔森系数去除高相关性影响因子,运用频率比方法定量分析各个因子与滑坡发育的关系。通过频率比模型选取非滑坡样本,采用集成学习算法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极低易发区5个等级。由滑坡易发性分区图和ROC曲线表明,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沿金沙江沿岸和沟谷分布,随机森林模型的成功率曲线下面积AUC=0.84,历史滑坡灾害位于高-极高易发区的灾害数占总滑坡数的84.8%,梯度提升树模型的成功率曲线下面积AUC=0.79,历史滑坡灾害位于高-极高易发区灾害数占总滑坡数的79.3%。由AUC值和历史灾害的分布可知,随机森林模型比梯度提升树模型在本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有着更好的评价精度和更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集成学习 频率比模型 滑坡易发性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固化黄土特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牛鹏尧 庄建琦 +3 位作者 贾珂程 赵勇 贾艳军 王世宝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8-1035,共8页
黄土堆积松散、湿陷性强且极易被侵蚀的特性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发。为了缓解当今黄土地区土壤侵蚀,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利用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对甘肃董志塬重塑黄土进行固化改良。通过室内崩解试验、... 黄土堆积松散、湿陷性强且极易被侵蚀的特性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发。为了缓解当今黄土地区土壤侵蚀,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利用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对甘肃董志塬重塑黄土进行固化改良。通过室内崩解试验、渗透试验、水流冲蚀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等手段分析了不同配比下固化黄土的特性差异。结果显示,在经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固化后,土体抗剪切破坏和水稳性能随着配比的提高而增大。当土体经聚丙烯酸钠混合剂浓度为3.5%的试剂固化后,固化效果趋于最佳,相比未加固土抗崩解和抗冲蚀性能均大幅提高,7次干湿循环后崩解率仅为1.15%,土体剪切破坏时的主应力差在100kPa、200kPa、300kPa围压下分别提高25.29%、28.23%、22.48%,渗透系数降低217.41倍。结合三轴试验数据、粒径级配和场发射扫描电镜从微观结构进行现象和机理解释,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可将土粒包裹黏接,使土体中细小颗粒团聚在一起,从而改变土体粒径级配,促使土体黏聚力及内摩擦角增大,增强土体抗剪切性能,提高土体水稳性。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对黄土的固化改良效果良好,将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防灾减灾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改良 聚丙烯酸钠 水稳性 力学机制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