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Childs & Collis-Geroge模型预测
被引量:
45
1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1 位作者
王红
梁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84-189,共6页
我国黄土厚度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深,降雨量少,黄土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黄土应力状态、强度及渗透性研究的基础。以陇东高原马兰黄土为试验对象,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原状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三种理论模型对试验数...
我国黄土厚度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深,降雨量少,黄土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黄土应力状态、强度及渗透性研究的基础。以陇东高原马兰黄土为试验对象,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原状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三种理论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其中Gardner模型简单、参数少,但Fredlund&Xing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基于已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Childs&Collis-Geroge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模型,计算得到非饱和黄土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或含水率的关系,发现黄土从饱和到非饱和,其渗透系数急剧降低,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或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表示。本文对典型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及渗透性的预测为黄土工程问题,如降雨入渗的边坡稳定性评价、非饱和地基湿陷变形计算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张力计法
基质吸力
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中水分迁移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
54
2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3 位作者
王阿丹
张亚国
梁燕
赵纪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1339,共9页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其入渗影响深度。监测结果显示:降雨量为3.82 mm/d(小雨)时,0.5 m内土体含水率变化明显,0.5 m以下土层含水率几乎没有变化;降雨量为10.31 mm/d(中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有所增加;降雨量达25.21 mm/d(大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增长明显,1.0~1.6 m范围内有微弱增长;随着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变化逐渐滞后,增幅逐渐减小。这说明在干旱的黄土地区,若无明显入水通道,短期内降雨的入渗深度有限,很难到达地下水位;但深部古土壤层的观测结果表明,即使在其上部黄土中含水率变化极其微弱的情况下,古土壤中的含水率上升明显,表明黄土中非饱和渗流或水汽迁移是存在的。通过试验还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0.7 m以内的蒸发带。降雨入渗到蒸发带以内,若无后续降雨补给,则向上蒸发排泄;若入渗至蒸发带以下,则不受蒸发影响,得以继续向下迁移;当遇到不透水面时,会在层面附近富集,有限元模拟也较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体积含水率
入渗
降雨
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动态施工响应规律
被引量:
17
3
作者
杨小永
伍法权
苏生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14-319,共6页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地质工程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议题。文中针对云南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曼歇4号连拱隧道的特殊复杂地质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对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变...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地质工程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议题。文中针对云南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曼歇4号连拱隧道的特殊复杂地质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对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从而有效揭示出施工各阶段围岩应力集中位置和潜在塑性破坏区,不仅为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提供了预警信息和直接指导,同时为连拱隧道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在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中,应高度重视古滑坡的彻底治理和中隔墙的支护加固,从而确保整座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和安全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浅埋
偏压
连拱隧道
动态施工
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Childs & Collis-Geroge模型预测
被引量:
45
1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王红
梁燕
机构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地质工程系
长安大学
公路
学院
特殊地区公路
工程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84-18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372329
No.41172256)
文摘
我国黄土厚度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深,降雨量少,黄土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黄土应力状态、强度及渗透性研究的基础。以陇东高原马兰黄土为试验对象,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原状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三种理论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其中Gardner模型简单、参数少,但Fredlund&Xing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基于已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Childs&Collis-Geroge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模型,计算得到非饱和黄土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或含水率的关系,发现黄土从饱和到非饱和,其渗透系数急剧降低,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或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表示。本文对典型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及渗透性的预测为黄土工程问题,如降雨入渗的边坡稳定性评价、非饱和地基湿陷变形计算等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张力计法
基质吸力
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函数
Keywords
unsaturated loess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tensionmeter method
matric suction
volume water cont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function
分类号
TU444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中水分迁移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
54
2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王阿丹
张亚国
梁燕
赵纪飞
机构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地质工程系
同济
大学地
下
系
长安大学
公路
学院
特殊地区公路
工程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133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972182
No.41172256)
文摘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其入渗影响深度。监测结果显示:降雨量为3.82 mm/d(小雨)时,0.5 m内土体含水率变化明显,0.5 m以下土层含水率几乎没有变化;降雨量为10.31 mm/d(中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有所增加;降雨量达25.21 mm/d(大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增长明显,1.0~1.6 m范围内有微弱增长;随着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变化逐渐滞后,增幅逐渐减小。这说明在干旱的黄土地区,若无明显入水通道,短期内降雨的入渗深度有限,很难到达地下水位;但深部古土壤层的观测结果表明,即使在其上部黄土中含水率变化极其微弱的情况下,古土壤中的含水率上升明显,表明黄土中非饱和渗流或水汽迁移是存在的。通过试验还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0.7 m以内的蒸发带。降雨入渗到蒸发带以内,若无后续降雨补给,则向上蒸发排泄;若入渗至蒸发带以下,则不受蒸发影响,得以继续向下迁移;当遇到不透水面时,会在层面附近富集,有限元模拟也较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体积含水率
入渗
降雨
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Keywords
soil moistur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infiltration
rainfall
loess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permeabilitycoefficient
分类号
TU411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动态施工响应规律
被引量:
17
3
作者
杨小永
伍法权
苏生瑞
机构
中国科
学院
工程
地质
力学重点实验室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地质工程系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14-319,共6页
基金
云南省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号TST(2004)538133C)项目名称:连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及施工控制技术
文摘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地质工程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议题。文中针对云南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曼歇4号连拱隧道的特殊复杂地质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对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从而有效揭示出施工各阶段围岩应力集中位置和潜在塑性破坏区,不仅为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提供了预警信息和直接指导,同时为连拱隧道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在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中,应高度重视古滑坡的彻底治理和中隔墙的支护加固,从而确保整座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和安全运营。
关键词
古滑坡
浅埋
偏压
连拱隧道
动态施工
响应规律
Keywords
Ancient landslide, Shallow - buried, Unsymmetrical - loaded, Double - arch tunnel, Dynamic construction, Response regularity
分类号
U455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Childs & Collis-Geroge模型预测
李萍
李同录
王红
梁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黄土中水分迁移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李萍
李同录
王阿丹
张亚国
梁燕
赵纪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穿越古滑坡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动态施工响应规律
杨小永
伍法权
苏生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