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编码电磁测深 被引量:31
1
作者 罗维斌 李庆春 汤井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1-349,共9页
利用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信号良好的自相关特性,提出相关检测地电传输特性的编码电磁勘探法.分析了编码电磁测深原理及参数提取方法.同时记录发送电流信号和多收发距电磁场响应,对源信号和场信号进行相关运算,解卷积分离接收系统响应后可... 利用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信号良好的自相关特性,提出相关检测地电传输特性的编码电磁勘探法.分析了编码电磁测深原理及参数提取方法.同时记录发送电流信号和多收发距电磁场响应,对源信号和场信号进行相关运算,解卷积分离接收系统响应后可得到大地的频率特性或时间特性,以此实现地电断面的精细探测.在时间域,大地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含有丰富的地电信息.通过冲激响应的峰值时间或阶跃响应的晚期渐近值可估计地电阻率分布.基于层状模型的大地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正演计算结果表明,编码电磁测深法对大埋深薄层目标体有精细的分辨能力.可应用于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环境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信号 电磁法勘探 互相关辨识 冲激响应 阶跃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谱法分离波动方程弹性波模拟 被引量:9
2
作者 唐小平 白超英 刘宽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6,188+192,共8页
本文在一阶分离波动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相应的二阶分离波动方程的简单形式。采用交错网格和常规网格伪谱法,实现了一阶及二阶波动方程波场P波和S波的分离模拟。同时对一阶、二阶波场分离模拟结果,以及分离法与非分离法模拟结果进行... 本文在一阶分离波动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相应的二阶分离波动方程的简单形式。采用交错网格和常规网格伪谱法,实现了一阶及二阶波动方程波场P波和S波的分离模拟。同时对一阶、二阶波场分离模拟结果,以及分离法与非分离法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一阶与二阶伪谱法分离的效果大致相当,一阶分离法在走时拾取上略占优势,但二阶分离法在振幅和子波形态保护及分离彻底性方面优势明显;实际计算中分离法比非分离法更为灵活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法波场模拟 一阶伪谱法 二阶伪谱法 交错网格 规则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连续小波变换和脊波变换的面波衰减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包乾宗 李庆春 +1 位作者 陈文超 高静怀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7-372,397,共7页
基于炮集地震记录面波的高振幅、低频率和低速度特性及其与反射波在小波域和脊波域中分布区域不同,提出了一种衰减强干扰面波的联合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和脊波变换方法。首先根据面波的高振幅和低频率特性,利用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局部... 基于炮集地震记录面波的高振幅、低频率和低速度特性及其与反射波在小波域和脊波域中分布区域不同,提出了一种衰减强干扰面波的联合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和脊波变换方法。首先根据面波的高振幅和低频率特性,利用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局部化性质,对强干扰面波进行衰减;然后利用脊波变换将地震记录变换到时间、尺度和射线参数的三维空间;最后在脊波域对剩余干扰进行衰减。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处理的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衰减地震记录中的干扰面波,而且可以保护有效信号的低频成分,为地震资料后续处理和分析提供更好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脊波变换 时频局部化 面波衰减 随机噪声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岩性海底地震波透射能量AVA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正华 朱光明 袁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1-505,667+491,共5页
海上地震勘探中的海底透射波能量分布特征影响勘探方案设计和数据处理。针对此问题,基于流…固界面反射和透射系数及能量方程等理论,探讨了淤泥、凝灾岩、粉砂岩、粗砂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等六种岩性海底的透射波能量随入射角的变化特... 海上地震勘探中的海底透射波能量分布特征影响勘探方案设计和数据处理。针对此问题,基于流…固界面反射和透射系数及能量方程等理论,探讨了淤泥、凝灾岩、粉砂岩、粗砂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等六种岩性海底的透射波能量随入射角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变化,不同岩性海底的透射波能量分布差异很大:①淤泥,小于临界角(49。)时有利于透射纵波勘探,大于临界角时有利于透射转换波勘探;②凝灰岩,入射角≤65。时有利于透射纵波勘探,入射角在40。~80。范围时,有利于透射转换波勘探;③粉砂岩和粗砂岩,在小于临界角(分别为61°~55。)时,有利于透射纵波勘探;④石灰岩和花岗岩,透射纵波能量在小于第一l临界角(分别约为14。和18。)时为l0%~30%;透射横波在第一临界角(同上)和第二临界角(分别约为28。和34。)之间约为40%,大干第二临界角后透射波消失,故此类岩性不利于海上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地震勘探 海底岩性 临界角 流一固界面 地震波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