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脑小血管病影像组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苏岑 靳彪 +1 位作者 夏海平 张渭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组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3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数字成像与通信(DICOM)格式导出MRI图像,筛选预测预后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所用...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组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3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数字成像与通信(DICOM)格式导出MRI图像,筛选预测预后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所用方法包括选择算子回归模型及最低绝对收缩,以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验证和分析特征标签,SVM应用线性核及五折交叉验证实施模型训练,构建并测试基于CSVD的影像组学在AIS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影像组学特征及CSVD影像组学对AIS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113例AIS患者中预后良好患者占60.18%,预后不良患者占39.82%。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全部371个MRI影像组学特征,以LASSO回归降维模式对特征进行筛选,共计选出21个;根据五折交叉验证和LASSO回归模型中最优λ值选取有着最佳系数的影像组学特征(系数为非零)。基于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以SVM分类建立AIS患者预后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预测,预测训练集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55、0.964、0.949、0.955,测试集AIS患者分别为0.804、0.819、0.815及0.829。结论CSVD影像组学在AIS预后评估中的预测效能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小血管病影像组学 预后评估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琳 姜春黎 +5 位作者 饶文洁 刘娜 薛叶潇 徐加平 尤寿江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676-680,共5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按是否因本次脑卒中3个月内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17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存活组中1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按是否因本次脑卒中3个月内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17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存活组中1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抗栓情况分为华法林组34例和抗血小板组130例,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组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HADS2、CHA2DS2-VASc、HAS-BLE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左侧脑栓塞、小型分散病灶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侧脑栓塞(OR=2.570,95%CI:1.207~5.472,P=0.014)、单一大病灶梗死(OR=0.433,95%CI:0.242~0.774,P=0.005)和入院较高NIHSS评分(OR=1.179,95%CI:1.082~1.284,P=0.000)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组1年内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P=0.042)。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和入院时较高NIHSS评分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MRI总负荷评估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苏岑 靳彪 +4 位作者 赵康仁 夏海平 任乃勇 李峰 潘雨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7期85-89,共5页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MRI总负荷评估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及其所辖正东路社区卫生中心及宝塔路社区卫生中心神经内科的110例CSVD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MRI总负荷评估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及其所辖正东路社区卫生中心及宝塔路社区卫生中心神经内科的110例CSVD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根据全脑MRI影像特征,将其分为全脑损伤低负荷组(总CSVD评分≤2分,67例)和全脑损伤高负荷组(总CSVD评分>2分,43例)。采用社区人群功能状态测定量表(COOP/WONCA)评估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用以评价CSVD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总CSVD评分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脑损伤高负荷组年龄、高血压病史占比、2型糖尿病史占比均高于全脑损伤低负荷组,同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低于全脑损伤低负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脑损伤高负荷组在体能、情绪、日常活动、社交活动、健康变化和整体健康得分及COOP/WONCA总分均高于全脑损伤低负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能评分(β=0.178,95%CI:0.010~0.345,P=0.038)和日常活动评分(β=0.261,95%CI:0.090~0.432,P=0.003)与总CSVD评分呈正相关,情绪、社交活动、健康变化、整体健康评分与总CSVD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CSVD的MRI总负荷越重,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体能和日常活动功能越差。需进一步加强对CSVD步行功能障碍人群的慢病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神经影像 总脑小血管病评分 社区人群功能状态测定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持续性营养管理模式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鸿雁 袁菲 解红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互联网+”持续性营养管理模式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40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管理;同年7-12月同法选择该院同类患者为观察组,实施“... 目的探讨“互联网+”持续性营养管理模式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40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管理;同年7-12月同法选择该院同类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互联网+”持续性营养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3、6个月的营养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作用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持续性营养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营养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家庭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家护理对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贾元臣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11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运用于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中对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运用于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中对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居家护理。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口腔疾患、误吸、胃潴留、胃管堵塞、消化道出血、腹泻、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居家护理运用于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家护理 脑卒中 留置胃管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理液在脑出血重症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慧娴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液在脑出血重症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脑出血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研究组给予自制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记录2组口腔溃疡、口腔感染等口腔...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液在脑出血重症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脑出血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研究组给予自制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记录2组口腔溃疡、口腔感染等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护理前后口臭、舌苔、软垢指数、菌斑指数的改善效果,比较2组护理第3、7天口腔pH值变化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第3、7天,研究组午餐前和午餐后2h口腔pH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后,研究组口臭、舌苔、软垢指数、菌斑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口腔感染、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护理液能提高脑出血重症患者口腔护理效果,减少了口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口腔护理 菌斑指数 软垢指数 中西医结合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评估法指导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娟 赵正清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9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序贯评估法指导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均为38例。接受常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序贯评估法指导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均为38例。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的患者分入对照组,以常规急救护理为基础接受序贯评估法指导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分入观察组。对2组患者的救治时间、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院外急救时间、急救前评估时间和抢救治疗时间均缩短(P均<0.05);观察组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序贯评估法指导的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时间,改善其预后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序贯评估法 院前急救护理 救治时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