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绿孔雀栖息地共栖鸟兽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江卓韵 杨梅 +3 位作者 何映成 叶祖建 刘福河 姚舜禹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93-100,共8页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绿孔雀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型自然保护区。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首次对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绿孔雀栖息地开展鸟兽多样性调查。2023年4—12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2个绿孔雀栖息地布设30台红外相机,累积拍...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绿孔雀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型自然保护区。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首次对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绿孔雀栖息地开展鸟兽多样性调查。2023年4—12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2个绿孔雀栖息地布设30台红外相机,累积拍摄3045个有效工作日,共记录鸟类15种,兽类1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3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前5种依次为绿孔雀(32.512)、赤麂(24.039)、豹猫(5.123)、野猪(3.842)和红原鸡(3.153)。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的前5种依次为赤麂(11.625)、豹猫(10.953)、绿孔雀(8.426)、红原鸡(7.040)和野猪(6.393)。鸟类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兽类。从不同斑块角度分析,鸟类多样性指数勐堆区低于勐捧区,兽类多样性则相反;两个斑块间鸟类群落无明显差异,兽类则差异显著,而赤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物种。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鸟类相对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兽类多样性指数与人为干扰强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兽类相对多度与人为干扰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目前保护区绿孔雀栖息地内的人为干扰强度对鸟类和兽类均无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兽多样性 绿孔雀栖息地 人为干扰强度 生态位宽度 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相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清查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梅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0期35-41,51,共8页
红外相机技术的出现为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的监测创造了优势条件,有利于野生动物观测数据的收集应用。为进一步明确红外相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清查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以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11月至... 红外相机技术的出现为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的监测创造了优势条件,有利于野生动物观测数据的收集应用。为进一步明确红外相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清查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以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保护区内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研究共布设了120个红外相机点位,累计拍摄了92 d,共收获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205张,鸟类2360张。按照《中国兽类名录》《中国鸟类分布与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进行鉴别后,保护区内共有兽类4目12科22种,鸟类6目16科3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如蜂猴、熊猴、豚尾猴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如巨松鼠、雀鹰、黑翅鸢、白腹锦鸡等),与保护区2021年度野生动物记录比较,此次调查新增了5种鸟兽物种。并且,保护区4个片区内兽类物种相似指数为0.73,鸟类物种相似指数为0.63,总物种相似指数为0.68,说明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相似性较高。可见,红外相机在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清查与评估工作中可发挥出较好的应用效果,还可加大该技术在物种调研工作中的使用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 清查与评估 南捧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