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传统锦州虾酱中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莹 吕欣然 +6 位作者 马欢欢 缪璐欢 杜静芳 白凤翎 徐永霞 季广仁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216,共7页
传统锦州虾酱是以白虾和乌虾为原料,在高盐条件下经长时间发酵形成海产风味食品。采用HP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分析虾酱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从DVB/PDMS、CAR/PDMS和DVB/CAR/PDMS筛选出最佳萃取头,同时采用正交... 传统锦州虾酱是以白虾和乌虾为原料,在高盐条件下经长时间发酵形成海产风味食品。采用HP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分析虾酱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从DVB/PDMS、CAR/PDMS和DVB/CAR/PDMS筛选出最佳萃取头,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PME参数条件,确定适宜萃取条件为75μm CAR/PDMS萃取头,样品质量为5.0 g,萃取温度为70℃,萃取时间为50 min。对虾酱的风味物质分析得到44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酚类、烷烃类、吡嗪类和其他化合物。其中白虾虾酱主要呈香物质是醛类、吡嗪类和酚类等低阈值化合物,3-甲硫基丙醛、四甲基吡嗪和吲哚可能是白虾虾酱有别于乌虾虾酱的特有风味物质。乌虾虾酱主要呈香物质是醛类、酯类、酸类和酚类等低阈值化合物,酸类化合物是乌虾虾酱有别于白虾虾酱特有的风味物质,酯类化合物也可能是乌虾虾酱中风味物质的增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锦州虾酱 挥发性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锦州虾酱中产蛋白酶嗜盐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吕欣然 李莹 +5 位作者 马欢欢 缪璐欢 杜静芳 白凤翎 季广仁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125,136,共6页
目的:从传统锦州虾酱中分离产蛋白酶嗜盐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应用1.0%脱脂乳Gibbons培养基分离产蛋白酶嗜盐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对其鉴定。采用SDS-PAGE分析虾酱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结果:获得16株产蛋白酶... 目的:从传统锦州虾酱中分离产蛋白酶嗜盐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应用1.0%脱脂乳Gibbons培养基分离产蛋白酶嗜盐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对其鉴定。采用SDS-PAGE分析虾酱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结果:获得16株产蛋白酶嗜盐菌,菌株CW0-1、CW0-2、CW0-3和CW0-4是弧菌属,菌株CW1-1、CW2-1和CW2-2是尼泊尔葡萄球菌,菌株CW2-3、CW5-1、CW5-2、CW5-3是马胃葡萄球菌,菌株CW3-1、CW3-2、CW4-1、CW4-2是枝芽孢杆菌,菌株CW4-3是独岛枝芽孢杆菌。弧菌属主要存在于原料虾中,嗜盐性葡萄球菌出现在发酵2个月和5个月,枝芽孢杆菌出现在发酵3~4个月。葡萄球菌和枝芽孢杆菌呈现交替演变,是虾酱发酵前期的优势产蛋白酶嗜盐菌。虾酱中的总可溶性蛋白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结论:葡萄球菌和枝芽孢杆菌是发酵前期虾酱中的优势产蛋白酶嗜盐菌,也是降解蛋白的主体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锦州虾酱 产蛋白酶嗜盐菌 发酵前期 分离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性质及其协同TG酶改善未漂洗金线鱼鱼糜凝胶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童胜男 王金梅 +4 位作者 马兴胜 仪淑敏 李学鹏 励建荣 季广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64,共13页
针对未漂洗鱼糜凝胶差,凝胶易劣化的问题,提取后测定芹菜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基本性质(平均粒径、溶解度、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抗氧化特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OH清除活性、还原力)和结构特性(红外光谱、微观结构)并研... 针对未漂洗鱼糜凝胶差,凝胶易劣化的问题,提取后测定芹菜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基本性质(平均粒径、溶解度、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抗氧化特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OH清除活性、还原力)和结构特性(红外光谱、微观结构)并研究不同添加量SDF(0、0.1%、0.3%、0.5%、0.7%、0.9%)协同TG酶对未漂洗鱼糜凝胶特性(持水力、蒸煮损失、水分分布、凝胶强度、硬度、弹性、胶着度、咀嚼度、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DF平均粒径为11.35μm,较对照组,SDF的溶解度、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均有所提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呈大块疏松空间排布;未漂洗鱼糜凝胶样品随着SDF和TG酶的加入,持水力、凝胶强度、质构特性均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蒸煮损失的变化则是先降低后增加,均在TG-UW-0.5%时达到最大或最小,此时未漂洗鱼糜凝胶的持水力为78.07%,蒸煮损失为6.65%,表面自由水含量为0.95%,凝胶强度为288.95 g·cm,硬度、弹性、胶着度和咀嚼度分别为3485.87 g、0.83、1891.19、1565.33 g;鱼糜凝胶表面均匀、致密,具有良好的凝胶特性。SDF和TG酶在改善未漂洗鱼糜凝胶特性上存在的协同作用,为二者在未漂洗鱼糜制品中的应用以及开发低脂鱼糜制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漂洗鱼糜 芹菜 可溶性膳食纤维 TG 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鱼肉香肠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严丽娟 仪淑敏 +4 位作者 侯玉 励建荣 李学鹏 季广仁 刘英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88-395,共8页
为探究茶多酚鱼肉香肠体外消化特性,对不同消化时间的食糜进行蛋白质的消化率、粒径大小、游离氨基酸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并且建立模型与分组进行小鼠免疫调节实验。结果表明,添加0.2%的茶多酚后,茶多酚鱼肉... 为探究茶多酚鱼肉香肠体外消化特性,对不同消化时间的食糜进行蛋白质的消化率、粒径大小、游离氨基酸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并且建立模型与分组进行小鼠免疫调节实验。结果表明,添加0.2%的茶多酚后,茶多酚鱼肉香肠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当消化时间为120 min时,对照组和茶多酚组蛋白体外消化率最大值分别为54%和48%。茶多酚组游离氨基酸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均低于对照组,而粒径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喂养茶多酚鱼肉香肠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和IgG浓度、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浓度和肾脏中CAT、T-AOC、GSH-Px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鱼肉香肠当中的蛋白质与茶多酚通过相互作用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同时茶多酚鱼肉香肠能够促进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能更好地了解多酚对蛋白质类食品的影响,以及为新型功能性鱼糜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鱼肉香肠 体外消化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糙米匀浆对带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步营 程亚佳 +4 位作者 厉寒 朱文慧 励建荣 李学鹏 季广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2-301,共10页
为了更好地丰富老年食品市场,满足吞咽困难群体多样化营养需求,该研究以带鱼鱼糜为原料,通过测定凝胶强度、全质构、持水性、动态流变学、白度、水分状态分布、蛋白二级结构、微观结构、体外消化率、国际吞咽障碍食物标准(international... 为了更好地丰富老年食品市场,满足吞咽困难群体多样化营养需求,该研究以带鱼鱼糜为原料,通过测定凝胶强度、全质构、持水性、动态流变学、白度、水分状态分布、蛋白二级结构、微观结构、体外消化率、国际吞咽障碍食物标准(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IDDSI)等级等指标,研究发芽糙米匀浆对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糙米匀浆的加入使带鱼鱼糜的凝胶强度从649.91±64.35 g·mm显著降低到480.93±98.84 g·mm(P<0.05);与空白组相比,糙米添加组的硬度、胶着度和咀嚼性均显著降低(P<0.05),具体来说,硬度从585.63±61.35 N降低到399.87±51.23 N,胶着度从81.14±10.23 N降低到50.16±7.13 N,咀嚼性从30.14±5.00 N降低到18.31±3.97 N;白度值变化不显著(P>0.05);持水性从77.92%±0.73%显著增加到81.92%±1.40%(P<0.05),糙米匀浆的加入改变了水的状态分布,增强蛋白与水的结合;体外消化模拟结果显示,发芽糙米匀浆显著提高了带鱼鱼糜的体外消化率和胃蛋白酶消化率(P<0.05)。与空白组相比,添加糙米匀浆的鱼糜凝胶网络结构更加疏松,鱼糜凝胶中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结构含量从47.12%±1.09%显著增加到52.74%±1.65%(P<0.05),β-折叠结构含量从25.67%±0.84%显著降低到20.99%±0.65%(P<0.05)。IDDSI等级测定结果表明空白组为6级,糙米添加组为5级。此外,糙米添加组中检测出多种清香味物质,其中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显著增加(P<0.05),而烷烃类化合物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得出,添加适量的发芽糙米匀浆可以软化带鱼鱼糜的凝胶特性。该研究结果可为鱼糜类老年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质构 易食食品 发芽糙米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超声波辅助提取海蜇胶原蛋白及其组成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薛宇鑫 于阔跃 +4 位作者 董高缘 袁颖 吕艳芳 季广仁 李颖畅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6,共7页
为确定酶-超声波辅助提取海蜇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工艺进行优化,考察胃蛋白酶添加量、提取时间、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海蜇胶原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对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超声... 为确定酶-超声波辅助提取海蜇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工艺进行优化,考察胃蛋白酶添加量、提取时间、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海蜇胶原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对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超声波辅助提取海蜇胶原蛋白的最佳条件为胃蛋白酶添加量1%、提取时间48 h、超声时间32 min、超声功率318 W,此时海蜇胶原蛋白得率为38.03%。甘氨酸是海蜇胶原蛋白中的主要氨基酸,为24.96%,海蜇胶原蛋白的紫外吸收峰位于235 nm处。在酰胺A、B带以及Ⅰ、Ⅱ、Ⅲ带中,有海蜇胶原蛋白的典型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该研究为海蜇深加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胶原蛋白提取 胃蛋白酶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预制虾饼的加工工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一全 刘慈坤 +6 位作者 李学鹏 励建荣 许丽 董浩 王金梅 位正鹏 季广仁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41,共8页
为开发预制虾饼制品,以南美白对虾为原料,分析淀粉种类、淀粉添加量、蛋清粉添加量、鱼糜添加量对预制虾饼凝胶强度、持水性、质构特性、白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以凝胶强度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制... 为开发预制虾饼制品,以南美白对虾为原料,分析淀粉种类、淀粉添加量、蛋清粉添加量、鱼糜添加量对预制虾饼凝胶强度、持水性、质构特性、白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以凝胶强度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制虾饼配方。结果表明:与其他淀粉相比,木薯磷酸酯淀粉可有效改善虾饼的食用品质;预制虾饼的最优配方为:以虾仁质量计,木薯磷酸酯淀粉质量分数5.98%、蛋清粉4.80%和鱼糜30.22%,其他辅料包括食盐质量分数0.5%、味精1%、猪油3%、复合磷酸盐0.5%、大豆分离蛋白2%、姜粉0.5%、洋葱粉0.5%、料酒1%、水10%、混合蔬菜粒15%。基于该配方制得的预制虾饼感官评分为89.20,凝胶强度为65.06 g·cm,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虾饼 响应面优化 凝胶强度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对金线鱼鱼肉肠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仪淑敏 马兴胜 +5 位作者 励建荣 余永名 李睿智 马永钧 贺稚非 季广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分析了25℃、不同压力及保压时间下金线鱼鱼肉肠的凝胶强度、弹性和色度值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超高压处理对鱼糜凝胶特性和色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压时间小于15min时,凝胶强度随着压力增大略有增加;保压时间为15min或20min,... 分析了25℃、不同压力及保压时间下金线鱼鱼肉肠的凝胶强度、弹性和色度值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超高压处理对鱼糜凝胶特性和色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压时间小于15min时,凝胶强度随着压力增大略有增加;保压时间为15min或20min,随着压力增加,凝胶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变化趋势,且均在300MPa下达到最大值。弹性随保压时间及压力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在保压时间为15min、压力为400MPa条件下达到最大值。L*和白度值随保压时间及压力增加而增加,但在400-500MPa增加缓慢,与此相反,a* 和b*逐渐减少。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染色观察可知,随着压力增加,凝胶网络孔隙减小,似圆度增加,在300MPa下其网状结构均匀且致密程度最高;压力继续增大,孔隙增大,网络结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鱼糜制品 凝胶强度 弹性 色度值 微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超高压脱壳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学鹏 周凯 +3 位作者 王祺 励建荣 季广仁 李薇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10-214,共5页
以脱壳效果和得肉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牡蛎超高压脱壳工艺参数,并以牡蛎肉的持水率、pH、质构特性、感官特性、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数为指标评价了超高压脱壳对牡蛎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超高压脱壳的最佳条件为压力300MPa、保压时... 以脱壳效果和得肉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牡蛎超高压脱壳工艺参数,并以牡蛎肉的持水率、pH、质构特性、感官特性、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数为指标评价了超高压脱壳对牡蛎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超高压脱壳的最佳条件为压力300MPa、保压时间1min。与手工脱壳、热烫脱壳相比,超高压脱壳处理能改善牡蛎肉的持水性,而对pH、感官品质无显著影响。此外,超高压脱壳同时能部分杀灭微生物,使牡蛎肉达到生食水产品卫生标准。牡蛎超高压脱壳总体效果优于手工脱壳和热烫脱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脱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超高压 脱壳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鱼与金线鱼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 被引量:28
10
作者 余永名 仪淑敏 +4 位作者 徐永霞 邵俊花 励建荣 李钰金 季广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2,共6页
为研究鲢鱼与金线鱼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本实验对混合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蒸煮损失、白度值、横向弛豫时间、微观结构和肌原纤维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鱼糜的白度值较纯金线鱼鱼糜显著提高(P<0.05),且鲢鱼鱼糜与金线... 为研究鲢鱼与金线鱼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本实验对混合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蒸煮损失、白度值、横向弛豫时间、微观结构和肌原纤维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鱼糜的白度值较纯金线鱼鱼糜显著提高(P<0.05),且鲢鱼鱼糜与金线鱼鱼糜质量比5∶1混合后的凝胶白度值高于纯鲢鱼鱼糜;此配比下的混合鱼糜凝胶性能最好,其中凝胶破断力、凹陷距离、凝胶强度和持水性较鲢鱼鱼糜分别提高了18.33%、27.29%、51.01%和5.65%,较金线鱼鱼糜分别提高了5.84%、19.50%、26.49%和3.45%;该配比下的混合鱼糜凝胶的蒸煮损失较鲢鱼鱼糜和金线鱼鱼糜分别降低了15.88%和7.48%。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显示鲢鱼鱼糜与金线鱼鱼糜质量比5∶1混合后的鱼糜凝胶的横向弛豫时间T_(22)比鲢鱼鱼糜凝胶T_(22)缩短了10.34 m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鲢鱼鱼糜与金线鱼鱼糜质量比5∶1混合时可形成高度均匀、致密的空间凝胶网络结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电泳图显示该配比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ina,MHC)发生交联,大分子聚集体形成,进入凝胶中MHC更少,条带更细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金线鱼 混合鱼糜 凝胶特性 微观结构 横向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虾酱长期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及对生物胺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义佳 王润东 +3 位作者 张宇昊 李学鹏 季广仁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64-173,共10页
针对长期发酵(1、2、3 a和8 a)的乌虾酱进行感官评价,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细菌群落演替规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同步检测6种生物胺含量。结果发现:随发酵时间延长,虾酱逐渐呈深褐色、L^(*)值下降、b^(*)值先上升后下降、颗粒感消失、腥... 针对长期发酵(1、2、3 a和8 a)的乌虾酱进行感官评价,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细菌群落演替规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同步检测6种生物胺含量。结果发现:随发酵时间延长,虾酱逐渐呈深褐色、L^(*)值下降、b^(*)值先上升后下降、颗粒感消失、腥味和氨味下降、鲜味在发酵2 a达到最大值。虾酱中测得的细菌分属42个门,894个属和600个种;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四联球菌属、嗜冷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乳酸菌属和玫瑰变色菌属为优势菌属;细菌群落多样性在发酵2 a达到峰值。虾酱中生物胺种类及含量在发酵2 a后逐渐上升,发酵8 a,样品检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与组胺呈显著正相关的为德沃斯菌属(P<0.05),与组胺呈极显著负相关的为芽孢杆菌属、劳尔氏菌属、发光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P<0.01);与腐胺呈极显著正相关的为劳尔氏菌属(P<0.01),与腐胺呈显著正相关的为假单胞菌属、亚硫酸杆菌属和慢生盐场菌属(P<0.05);与尸胺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有不动杆菌属(P<0.01)。本研究为虾酱中功能菌株筛选和生物胺精准防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细菌多样性 群落演替 生物胺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蟹味菇添加量对鳕鱼汤风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永霞 白旭婷 +6 位作者 曲诗瑶 赵洪雷 李学鹏 步营 励建荣 谢晶 季广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44,共6页
以狭鳕鱼为原料熬制鱼汤,研究不同蟹味菇添加量对鱼汤风味特性的影响。采用电子鼻、电子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结合感官评价等对不同蟹味菇添加量下鱼汤的风味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蟹味菇添加量的增加,除苦味和色... 以狭鳕鱼为原料熬制鱼汤,研究不同蟹味菇添加量对鱼汤风味特性的影响。采用电子鼻、电子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结合感官评价等对不同蟹味菇添加量下鱼汤的风味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蟹味菇添加量的增加,除苦味和色泽外的其他感官评分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其添加量为18%(质量分数)时感官评分值最高;电子鼻和电子舌均能较好地区分不同蟹味菇添加量下鱼汤的气味和滋味差异;随着蟹味菇添加量的增加,鱼汤中有机酸和核苷酸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游离氨基酸总量先上升后下降,鲜味和甜味氨基酸是菌菇鱼汤的主要呈味氨基酸,蟹味菇的添加使鱼汤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的含量百分比降低,而苦味氨基酸所占百分比升高。综合感官评价结果,当蟹味菇添加量为18%时,所得鱼汤的风味和口感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味菇 鳕鱼 鱼汤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与金线鱼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对其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珍 王金厢 +6 位作者 李学鹏 高瑞昌 励建荣 仪淑敏 杨青 位正鹏 季广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22-130,共9页
为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肌球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金线鱼肌球蛋白为原料,添加0%~8%(w/w)的SPI制成混合体系并分析其理化特性、光谱特性和凝胶特性。结果显示,添加SPI后,金... 为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肌球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金线鱼肌球蛋白为原料,添加0%~8%(w/w)的SPI制成混合体系并分析其理化特性、光谱特性和凝胶特性。结果显示,添加SPI后,金线鱼肌球蛋白-SPI混合体系的内源荧光强度降低,紫外吸光度、总巯基含量、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增加,表明SPI和金线鱼肌球蛋白之间存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二硫键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和共价相互作用,促使金线鱼肌球蛋白构象变化。同时,随着SPI添加量的增加,金线鱼肌球蛋白-SPI混合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和β-折叠含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SPI的添加量为4%时,金线鱼肌球蛋白-SPI混合体系的总巯基含量和疏水相互作用最大,较对照组分别提升了64.46%和13.53%;加热后金线鱼肌球蛋白-SPI混合凝胶的凝胶强度和硬度值也最高,较对照组分别提升了8.66%和9.21%,且部分α-螺旋转变为β-折叠,凝胶网络结构最致密均匀。因此,适量添加SPI可与金线鱼肌球蛋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氢键、二硫键等促进蛋白分子的聚集和交联,改善金线鱼肌球蛋白的凝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鱼肌球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 相互作用 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酶对蓝蛤酶解液风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永霞 曲诗瑶 +5 位作者 李涛 赵洪雷 冯媛 李学鹏 季广仁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0-196,共7页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蓝蛤酶解液,选用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单酶酶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电子鼻、电子舌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对不同酶解液的风味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滋味活...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蓝蛤酶解液,选用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单酶酶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电子鼻、电子舌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对不同酶解液的风味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滋味活性值评价滋味物质的呈味作用和强度。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酶解液的水解度较高,达到28.02%;不同酶解液的风味轮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电子鼻、电子舌能较好地区分不同酶解液的气味和滋味差异;鲜味和甜味是蓝蛤酶解液的主要呈味成分,复合蛋白酶组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碱性蛋白酶组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比例最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检出5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和醇类物质最丰富,一些具有腥味的醛类在碱性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最高,在复合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较低,具有增香效果的2-乙基呋喃和2-戊基呋喃在复合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较高,复合蛋白酶酶解液的风味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蛤 蛋白酶 酶解液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烹饪方式对海鲈鱼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步营 李月 +5 位作者 朱文慧 祝伦伟 刘瑛楠 李学鹏 郭晓华 季广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探讨烹饪方式对海鲈鱼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研究了蒸、煮、烤3种不同烹饪方式对海鲈鱼色泽、质构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烤3种烹饪方式对L*值无显著影响,对a*值有显著影响(P<0.05)。与蒸制和烤制相比,煮制的海鲈... 为探讨烹饪方式对海鲈鱼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研究了蒸、煮、烤3种不同烹饪方式对海鲈鱼色泽、质构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烤3种烹饪方式对L*值无显著影响,对a*值有显著影响(P<0.05)。与蒸制和烤制相比,煮制的海鲈鱼b*值有显著变化(P<0.05)。烹饪方式对海鲈鱼的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影响,对其硬度和咀嚼性有显著影响(P<0.05),煮制时硬度和咀嚼性数值较大。与蒸制和烤制相比,煮制的海鲈鱼粘聚性显著增大(P<0.05)。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烹饪方式海鲈鱼制品的风味。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表明,从生的海鲈鱼样品中鉴定出23种挥发性化合物,在蒸、煮、烤3种烹饪方式处理的海鲈鱼样品中,检测出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分别为7种、18种和23种,主要由醛类、烃类、醇类和苯类等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鲈鱼 烹饪 质构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时间对乌虾酱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栾宏伟 朱文慧 +4 位作者 祝伦伟 步营 李学鹏 励建荣 季广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5-81,87,共8页
本研究以发酵1~3年乌虾酱为原料,通过对其氨基酸态氮和多肽含量对比分析,借助电子鼻、电子舌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对乌虾酱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延长,虾酱中的氨基酸态氮和多肽... 本研究以发酵1~3年乌虾酱为原料,通过对其氨基酸态氮和多肽含量对比分析,借助电子鼻、电子舌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对乌虾酱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延长,虾酱中的氨基酸态氮和多肽含量均呈增长趋势,发酵1、2年与3年虾酱氨基酸态氮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1.281、1.351和1.614 g/100 g;多肽含量由0.655 g/100 g(1年)增加到0.814 g/100 g(3年);发酵1~3年乌虾酱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有42种,46种和42种,随发酵时间延长,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吡嗪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呋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而除吡嗪类和呋喃类以外的含硫含氮化合物以及苯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减少。电子舌结果显示发酵3年时的虾酱口感优良,鲜味突出,明显优于发酵前期的产品。综上表明乌虾酱发酵3年时口感更为协调,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虾酱 电子鼻 电子舌 气相质谱联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真空油炸小黄鱼加工工艺优化及包装方式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沈艳奇 李学鹏 +7 位作者 王金厢 步营 朱文慧 励建荣 李婷婷 牟伟丽 郭晓华 季广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10-119,共10页
以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真空油炸技术研制休闲调理产品,优化了低温真空油炸加工工艺(预烘干温度和时间、真空油炸温度和时间等),比较了低温真空油炸和常压油炸产品的品质差异,并研究了包装方式对低温真空油炸小黄鱼贮藏品质的影响... 以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真空油炸技术研制休闲调理产品,优化了低温真空油炸加工工艺(预烘干温度和时间、真空油炸温度和时间等),比较了低温真空油炸和常压油炸产品的品质差异,并研究了包装方式对低温真空油炸小黄鱼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黄鱼调理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小黄鱼低温真空油炸的最优工艺为预烘干温度50℃、烘干时间2 h、油炸温度95℃、油炸时间3500 s,油炸后离心脱油时间300 s。与常压油炸相比,低温真空油炸小黄鱼水分含量降低了12.48%,含油量降低了11.6%,L值提高了9.59%,综合感官评分更高。两种油炸方式小黄鱼产品的风味差异显著,真空油炸和常压油炸小黄鱼分别检测出21种和1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真空油炸更利于醛类和醇类化合物的产生,风味更佳。通过比较不同包装方式真空油炸小黄鱼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发现真空油炸小黄鱼气调包装效果优于常规包装,且70%N2+30%CO2包装效果优于100%N2包装,最短货架期超过6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低温真空油炸 常压油炸 工艺优化 含油量 包装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海水鱼类鱼汤的呈味物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永霞 李鑫晰 +5 位作者 赵洪雷 李学鹏 步营 励建荣 季广仁 郭晓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40-245,共6页
选取6种典型海水鱼类为原料熬制鱼汤,通过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分析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评价鱼汤中滋味物质的呈味作用和强度,并采用电子舌、感官评价等方法分析不同鱼类鱼汤的滋味轮廓差异。结果表明,海鲶鱼鱼汤的... 选取6种典型海水鱼类为原料熬制鱼汤,通过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分析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评价鱼汤中滋味物质的呈味作用和强度,并采用电子舌、感官评价等方法分析不同鱼类鱼汤的滋味轮廓差异。结果表明,海鲶鱼鱼汤的感官评分、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鱼汤(P<0.05);电子舌分析发现,6种鱼汤的滋味存在明显差异,苦味、鲜味和丰富性是鱼汤的主要味觉特征;6种鱼汤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Ala、Gly和Pro等甜味氨基酸的占比最高,其次是苦味和鲜味;海鲶鱼鱼汤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最高。通过TAV分析得出,鱼汤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Ala、Gly、Glu、Pro、His、5′-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5′-monophosphate,5′-AMP)和5′-一磷酸鸟苷(guanosine 5′-monophosphoric acid,5′-GMP)。综上,与其他海水鱼类相比,海鲶鱼鱼汤具有更好的滋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鱼 鱼汤 呈味物质 滋味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对蓝蛤酶解液风味及其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步营 何玮 +5 位作者 胡显杰 朱文慧 李学鹏 刘贺 毕蕾 季广仁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以蓝蛤为原料,研究了经超高压处理后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蛋白质结构和外源添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风味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有激活作用,且对风味蛋白酶... 以蓝蛤为原料,研究了经超高压处理后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蛋白质结构和外源添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风味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有激活作用,且对风味蛋白酶激活作用更强;超高压处理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琥珀酸及味精当量高于常压处理的酶解液;超高压处理酶解液鲜味及整体滋味更好,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增加,不良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减少,改变了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从而达到增香的作用。超高压能破坏蛋白质结构,促进了呈味氨基酸的释放,改善了酶解液的风味,提高了蛋白质利用率。超高压处理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特别是风味蛋白酶活性,破坏蛋白质结构,从而增加了蛋白质水解度,促进了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的释放,改善了酶解液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蛤 超高压 酶解 风味 蛋白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辣即食虾酱的研制开发 被引量:8
20
作者 步营 胡显杰 +4 位作者 刘波 朱文慧 李学鹏 季广仁 励建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75,共4页
以毛虾、虾酱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了一种香辣即食虾酱。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毛虾添加量、发酵虾酱添加量、香菇添加量和辣椒粉添加量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以毛虾的添加量33%、发酵虾酱的添加量15%、香菇的添加量7%和辣椒粉的添加量6%为... 以毛虾、虾酱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了一种香辣即食虾酱。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毛虾添加量、发酵虾酱添加量、香菇添加量和辣椒粉添加量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以毛虾的添加量33%、发酵虾酱的添加量15%、香菇的添加量7%和辣椒粉的添加量6%为最佳工艺配方,经测定,此工艺配方条件下酱体中含有蛋白质7.83g/100g、脂肪25.86g/100g、盐分4.15%。成品具有虾的鲜香味,红色与褐色相间,鲜红油亮,辣味突出,口味协调,组织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虾酱 毛虾 即食虾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