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预测模型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鑫宇 张磊 隋汝波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4,19,共6页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预测效能,为早期识别并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锦州市某医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患...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预测效能,为早期识别并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锦州市某医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32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筛选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软件绘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列线图,借助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年龄、独居、吸烟、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首发脑卒中、睡眠障碍、跌倒史、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睡眠障碍、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跌倒史、独居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风险因素,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建模组列线图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08、0.904。结论 构建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有利于医护人员早期发现发生衰弱的高风险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衰弱 LOGISTIC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K/ERK信号通路参与褪黑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小脑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亭 毕竟 +3 位作者 王盼 任丽莉 张露允 隋汝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2-407,共6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能否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发挥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小脑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β_(1-42)侧脑室注射组(AD)、褪黑素腹腔注射组(MT)、Aβ_(1-42)侧脑室注射结合褪黑素腹腔注射组(AD+MT)... 目的观察褪黑素能否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发挥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小脑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β_(1-42)侧脑室注射组(AD)、褪黑素腹腔注射组(MT)、Aβ_(1-42)侧脑室注射结合褪黑素腹腔注射组(AD+MT)。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小脑皮层的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颗粒细胞标记物NeuN、浦肯野细胞标记物Calbindle和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脑组织中p-ERK蛋白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AD组大鼠小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改变,褪黑素可明显减轻侧脑室注射Aβ_(1-42)对小脑的病理学损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AD组相比,AD+MT组颗粒细胞标记物NeuN的蛋白表达增加,以Calbindin标记的浦肯野细胞个数明显增多(P<0.01), p-ERK蛋白表达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D组相比,AD+MT组小脑组织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对小脑皮层神经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MAPK/ERK信号通路 小脑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保护 浦肯野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戈莫德(FTY720)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6
3
作者 伍慧茹 张磊 +3 位作者 黄美伊 王奕丹 王建楠 隋汝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研究芬戈莫德(FTY720/fingolim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保护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组及FTY720组。MCAO/R组和FTY720组用Longa缝合法建立MCAO/R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 目的研究芬戈莫德(FTY720/fingolim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保护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组及FTY720组。MCAO/R组和FTY720组用Longa缝合法建立MCAO/R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HE染色观察大脑皮层(额颞叶)神经细胞形态;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醌氧化还原酶1(NQ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mRNA及蛋白水平;化学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MCAO/R组相比,FTY720组大鼠神经损伤评分降低,细胞破坏减轻,Nrf2、HO-1及NQO-1上调,TNF-α、IL-6及IL-1β下调,SOD活性提高,MDA含量减少。结论FTY720促进MCAO/R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戈莫德(FTY720/fingolimod) 脑缺血/再灌注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Y720对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奕丹 张磊 +4 位作者 王建楠 伍慧茹 张玲 杨洋 隋汝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3,共6页
目的探究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PSD组、氟西汀(Fluoxetine,FLU)组及FLU联合FTY720治疗组。采取... 目的探究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PSD组、氟西汀(Fluoxetine,FLU)组及FLU联合FTY720治疗组。采取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联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及孤养法制备PSD大鼠模型。在应激第1、8、15、22、29天评估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第29天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限速酶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及卒中组比较,PSD组大鼠同一时间点旷野实验得分、蔗糖水消耗比例显著减少(P<0.05);海马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2,TPH2)mRNA、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PSD组比较,氟西汀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同一时间点旷野实验得分、蔗糖水消耗比例升高(P<0.05);海马中5-HT、NE、DA含量升高(P<0.05);TPH2 mRNA、TH mRNA的表达上调(P<0.05)。两组间进一步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Y720对PSD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具有改善作用,而这种作用与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芬戈莫德 单胺类神经递质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短暂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为首发表现的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邢怡文 巴晓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4-878,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的常见急症,患者颅内病变血管破裂后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恢复较慢,虽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低,但其病残率及病死率往往处于较高水平[1]。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的常见急症,患者颅内病变血管破裂后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恢复较慢,虽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低,但其病残率及病死率往往处于较高水平[1]。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往往是由于非动脉瘤性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常位于一个或数个大脑皮质沟回,不波及脑实质、脑室及基底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破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病变 神经功能缺损 病残率 基底池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影 张俏 单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GMFB)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1)的方法制备雄性SD大鼠的糖尿病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STZ组、STZ+AAV-GMFB组、ST... 目的 探讨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GMFB)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1)的方法制备雄性SD大鼠的糖尿病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STZ组、STZ+AAV-GMFB组、STZ+AAV-GMFB+colivelin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CON组。STZ+AAV-GMFB组、STZ+AAV-GMFB+colivelin组大鼠于成模8周后玻璃体内单次注射AAV-GMFB腺病毒载体5μL;STZ+AAV-GMFB+colivelin组大鼠在注射腺病毒基础上给予腹腔注射colivelin(2 mg·kg·d-1),共注射4周;CON组和STZ组大鼠腹腔注射2 mL生理盐水。成模1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MFB在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FAP的表达,ELISA检测视网膜中TNF-α、IL-1β、IL-6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GMFB、p-JAK2和p-STAT3蛋白相对表达。结果 GMFB在STZ组Müller细胞中与GS大量共定位。与CON组相比,STZ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表达增加,TNF-α、IL-1β、IL-6蛋白含量及GMFB、p-JAK2、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紊乱,数量明显减少;与STZ组相比,STZ+AAV-GMFB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表达明显降低,TNF-α、IL-1β、IL-6蛋白含量及GMFB、p-JAK2、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整齐,数量明显增加。STZ+AAV-GMFB+colivelin组能大部分逆转AAV-GMFB的保护作用。结论 敲减GMFB基因能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活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 MÜLLER细胞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卒中后抑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玥寰 隋汝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小脑、额叶及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结构发生的改变,进一步证实小脑参与PSD的发生,并研究小脑与传统抑郁相关部位如额叶、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小脑、额叶及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结构发生的改变,进一步证实小脑参与PSD的发生,并研究小脑与传统抑郁相关部位如额叶、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基底节区梗死患者39例,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后分为PSD组19例与非PSD组20例,随机选取入组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2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扫描测定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比较3组病灶及病灶对侧感兴趣区的FA值,并分析其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SD组前额叶、海马、扣带回及胼胝体膝部的病灶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的病灶对侧,与非PSD组及正常对照组相应感兴趣区的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0.06,P<0.05)。小脑、额叶、边缘系统的FA值改变与HAMD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2)_(调整)=0.954,P<0.05)。PSD患者小脑中脚对侧FA值与病灶侧的前额叶、海马、扣带回及胼胝体膝部FA值呈显著正相关(r=0.977、0.752、0.637、0.539,P均<0.05)。结论PSD患者小脑白质纤维束可能发生改变,且与传统抑郁相关部位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小脑 额叶 边缘系统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血液常见氨基酸水平与轻度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8
作者 邢怡文 巴晓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液常见氨基酸水平与早期轻度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关系及其对轻度LA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因头晕或头痛等主诉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根据头颅磁...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液常见氨基酸水平与早期轻度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关系及其对轻度LA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因头晕或头痛等主诉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入组21例非LA患者和31例轻度LA患者,使用串联质谱法采集患者23种血液氨基酸代谢物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氨基酸水平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研究轻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血液氨基酸水平对轻度LA的筛查诊断价值。结果年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酪氨酸和缬氨酸水平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232,95%CI:1.068~1.420)和缬氨酸水平(OR=1.059,95%CI:1.009~1.111)是轻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长和缬氨酸水平升高,发生轻度LA的风险增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缬氨酸筛查轻度LA的最佳截断值分别是58.5岁和96.305μmol/L,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0(95%CI:0.565~0.856,P<0.05)和0.674(95%CI:0.509~0.840,P<0.05)。结论血液中常见氨基酸水平变化与早期轻度LA具有相关性,年龄增长和缬氨酸水平升高是轻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在筛查轻度LA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氨基酸 缬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影像组学诊断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 被引量:7
9
作者 赖树盛 王晗 +2 位作者 褚建祎 张帆 郑石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04-61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T2WI)的海马和杏仁核影像组学方法诊断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量表评分和MRI影像资料。在显示海马、杏仁核最大层面的T2WI图像上...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T2WI)的海马和杏仁核影像组学方法诊断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量表评分和MRI影像资料。在显示海马、杏仁核最大层面的T2WI图像上手动放置感兴趣区,分别提取274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LASSO回归降维并构建诊断脑卒中后PTSD与非PTSD的海马和杏仁核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海马、杏仁核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和测试组中,脑卒中后PTSD与非PTSD患者比较,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PTSD患者的改良年龄相关白质改变量表总评分、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评分均高于非PTSD患者(P<0.05)。LASSO回归分别筛选出最具鉴别意义的9个海马和14个杏仁核纹理特征参数,构建诊断脑卒中后PTSD和非PTSD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中,海马T2WI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20(95%CI:0.8332~0.9507)和0.7025(95%CI:0.5366~0.868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5%和80.39%、68.18%和77.27%;杏仁核T2WI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9214(95%CI:0.8736~0.9691)和0.7975(95%CI:0.6676~0.927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0%和72.55%、63.64%和86.37%。结论海马和杏仁核T2WI影像组学模型对脑卒中后PTSD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标志物用于脑卒中后PTSD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脑卒中 创伤后应激障碍 精神疾病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J34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应用rt-PA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玉鹏 李芳 +2 位作者 陈竹 毛鹤 王东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7-291,298,共6页
目的研究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oly-ADP ribose polymerase-1,PARP-1)抑制剂PJ34能否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后的血脑屏障完整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 目的研究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oly-ADP ribose polymerase-1,PARP-1)抑制剂PJ34能否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后的血脑屏障完整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rt-PA组及PJ34组。IR组: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PJ34组及rt-PA组:缺血2 h拔出鱼线,同时给予尾静脉注射rt-PA 10 mg/kg,腹腔注射PJ34或生理盐水3 mg/kg。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氏蓝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化分析MMP-9、Claudin-5、ZO-1的表达。结果 rt-PA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氏蓝含量及MMP-9表达均高于IR组,PJ34组低于rt-PA组,但高于IR组(P<0.05);rt-PA组的Claudin-5、ZO-1表达低于IR组,PJ34组高于rt-PA组,但低于IR组(P<0.05)。结论 PJ34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增加Claudin-5、ZO-1的表达,可以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应用rt-PA的大鼠血脑屏障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J34 血脑屏障 缺血再灌注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完骨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房雅楠 隋汝波 张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6-589,共4页
目的 探讨针刺完骨穴(GB 12)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SD大鼠(n=54,300~4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组、针刺组,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测定海马炎性细胞因子(T... 目的 探讨针刺完骨穴(GB 12)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SD大鼠(n=54,300~4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组、针刺组,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测定海马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变化。结果 与血管性痴呆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且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表达下降;同时,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下降,其形态学恢复到接近正常。结论 电针完骨穴可以降低海马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为血管性痴呆提供了新的神经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VD) 海马 细胞因子 针刺 完骨穴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细胞介素-6(IL-6)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承艳 贾宁 韩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APP/PSl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作用。方法8月龄APP/PSl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g)、EGCG低剂量组(Tg/EGCG-L)、高剂量组(Tg/EGCG-H),同月龄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NT)。采用Morris水...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APP/PSl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作用。方法8月龄APP/PSl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g)、EGCG低剂量组(Tg/EGCG-L)、高剂量组(Tg/EGCG-H),同月龄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NT)。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ULK1、P62、LC3Ⅱ/LC3Ⅰ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OR的表达;ELISA法检测Aβ1-42水平。结果与NT组比较,Tg组小鼠寻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延长及穿越目的象限的次数减少(P<0.05),海马ULK1表达降低、P62、LC3Ⅱ/LC3Ⅰ、Aβ1-42表达升高(P<0.05),EGCG治疗组较Tg组各异常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EGCG可以改善APP/PSl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神经元自噬活性,减少脑内Aβ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APP/PSl转基因小鼠 阿尔茨海默病 自噬 MTOR信号通路 Β-淀粉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及其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祁杰 张磊 +3 位作者 邓丽君 段晓迪 董彬彬 隋汝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3-1129,1135,共8页
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卒中患者致残率、病死率,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P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锦州... 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卒中患者致残率、病死率,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P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PSD发生情况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每组20例;选取同期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受试者均行DTT检查,比较三组受试者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神经纤维数量;PSD组患者各ROI病灶侧FA、神经纤维数量与24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SD组患者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扣带束、钩束病灶侧FA低于非PSD组、正常对照组及病灶对侧,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病灶侧神经纤维数量少于非PSD组、正常对照组及病灶对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SD患者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扣带束、钩束病灶侧FA与HAMD-24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9、-0.769、-0.728、-0.801、-0.839,P<0.05);PSD患者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病灶侧神经纤维数量与HAMD-24评分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58、-0.806、-0.694,P<0.01)。结论PSD患者病灶侧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扣带束及钩束白质结构存在损伤且与抑郁程度相关,大脑部分白质纤维束改变可能在PS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卒中 白质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花总黄酮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罗影 左中夫 +3 位作者 程雪 张俏 刘畅 闵连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78-3182,共5页
目的研究葛花总黄酮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大鼠腹腔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葛花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二甲双胍组(75 mg/kg),灌胃给药12周,另取10只正常大... 目的研究葛花总黄酮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大鼠腹腔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葛花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二甲双胍组(75 mg/kg),灌胃给药12周,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Scr、BUN、MDA水平及Nrf2表达增加,SOD活性及HO-1表达降低;给予葛花总黄酮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以100、200 mg/kg剂量更明显。结论葛花总黄酮可通过降低血糖、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来改善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花总黄酮 1型糖尿病 Nrf2/HO-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荭草苷对APP/PS1转基因痴呆小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钟轶 郑晴予 +2 位作者 贾宁 孙承艳 韩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究荭草苷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分为3组:7月龄的转基因模型组(Tg)、荭草苷处理转基因组(Tg+Ori)、同月龄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作为非转基因对照组(NT),每组8只。Tg+Ori组连续30 d每... 目的探究荭草苷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分为3组:7月龄的转基因模型组(Tg)、荭草苷处理转基因组(Tg+Ori)、同月龄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作为非转基因对照组(NT),每组8只。Tg+Ori组连续30 d每天腹腔注射荭草苷(10 mg·kg^(-1)),NT和Tg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蛋白(Aβ),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结果与NT组相比,Tg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海马出现大量Aβ斑块, LC3-Ⅱ、p62、Cathepsin D蛋白表达升高;与Tg组相比,Tg+Ori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强,海马Aβ斑块减少,LC3-Ⅱ、p6、Cathepsin D蛋白水平降低;组间Beclin-1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荭草苷能够改善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减少海马Aβ沉积,促进自噬溶酶体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荭草苷 认知功能 海马 自噬 淀粉样Β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拉鲁肽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滕诗宇 隋汝波 张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前后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首次发作ACI且合并T2D...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前后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首次发作ACI且合并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NIHSS评分和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差异。结果2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利拉鲁肽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病灶侧胼胝体侧束、下额枕束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利拉鲁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治疗前后胼胝体侧束和下额枕束FA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02;r=-0.500,P=0.001)。结论通过DTI联合DTT技术,客观地证明利拉鲁肽对脑梗死灶区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达到治疗T2DM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脑梗死 糖尿病 2型 脑白质病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滕诗宇 隋汝波 +2 位作者 张帆 袁雪玲 黄美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观察老年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形态结构及纤维束连接的改变并分析其与焦虑严...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观察老年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形态结构及纤维束连接的改变并分析其与焦虑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0例符合GAD诊断标准的首发未用药老年患者为GAD组,选择50例年龄、性别、临床相关指标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DTI联合DTT检查,比较2组受试者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神经纤维束数量,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AD组患者HAMA评分显著升高[(22.41±6.42)分vs(3.31±2.32)分,P=0.000]。GAD组胼胝体束、下纵束、钩束、下额枕束的FA及神经纤维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AD组胼胝体束、下纵束、钩束、下额枕束的FA(r=-0.555,P=0.002;r=-0.560,P=0.001;r=-0.575,P=0.002;r=-0.546,P=0.001)及神经纤维数量(r=-0.558,P=0.002;r=-0.567,P=0.001;r=-0.574,P=0.002;r=-0.546,P=0.002)分别与HAM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GAD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存在改变且与焦虑严重程度相关;大脑白质纤维束结构的异常可能是焦虑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病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小脑形态结构变化及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霏霏 隋汝波 +3 位作者 李木子 李桂岚 赵明奎 张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99-2105,共7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血管性痴呆(V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VD患者20例为VD组,同时期收住院的脑卒中非痴呆(CIND)...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血管性痴呆(V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VD患者20例为VD组,同时期收住院的脑卒中非痴呆(CIND)患者20例为CIND组,体检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统计3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状态;行小脑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测定小脑各部分体积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 3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MMSE、Mo CA评分较对照组和CIND组降低(P<0.05);对照组与CIND组MMSE、Mo 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较对照组和CIND组减小(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较右侧减小(P<0.05)。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较对照组和CIND组降低(P<0.05),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较右侧降低(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分别与MMSE、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913,P<0.001;r=0.872,P<0.001);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分别与MMSE、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845,P=0.005;r=0.789,P=0.005)。结论 VD患者DTI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变化与认知状态相关,小脑可能参与了V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弥散张量成像 小脑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天 刘媛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2-763,共2页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55例、闭塞83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侧支循环组126例和对照组74例,...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55例、闭塞83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侧支循环组126例和对照组74例,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侧支循环组吸烟、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9.7%vs 56.8%,P=0.011;36.5%vs 67.6%,P=0.000;(19.93±3.98)μmol/L vs(23.21±4.52)μmol/L,P=0.000]。高血压、吸烟、Hcy是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P<0.05,P<0.01)。颅内血管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长期吸烟、高Hcy水平,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可促进建立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侧支循环 高血压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花总黄酮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影 左中夫 +3 位作者 张俏 薛坤 刘畅 闵连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33-1037,共5页
目的探讨葛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pueraria,TFP)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1)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 目的探讨葛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pueraria,TFP)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1)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TFP组及TFP+Brusatol组(Brusatol为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造模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浓度、体质量、视网膜谷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Nrf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蛋白表达。结果造模12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均大于16.7 mmol·L^-1;TFP组及TFP+Brusatol组血糖浓度均低于糖尿病组(均为P<0.05);糖尿病组、TFP组及TFP+Brusatol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大鼠视网膜谷氨酸含量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谷氨酸含量低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MDA含量低于糖尿病组,SOD活性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大鼠视网膜GFAP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GFAP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糖尿病组(P<0.05)。将对照组Nrf2蛋白免疫荧光强度设定为100.00%,糖尿病组Nrf2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TFP组Nrf2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糖尿病组(P<0.05),而TFP+Brusato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Nrf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大鼠视网膜HO-1和GS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及GS蛋白表达均高于糖尿病组(均为P<0.05),而TFP+Brusatol组与对照组大鼠视网膜Nrf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P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增强大鼠视网膜的抗氧化能力,进而保护糖尿病状态下受损的Müller细胞,其机制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MÜLLER细胞 葛花总黄酮 氧化应激 Nrf2/H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