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PK/ERK信号通路参与褪黑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小脑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亭 毕竟 +3 位作者 王盼 任丽莉 张露允 隋汝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2-407,共6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能否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发挥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小脑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β_(1-42)侧脑室注射组(AD)、褪黑素腹腔注射组(MT)、Aβ_(1-42)侧脑室注射结合褪黑素腹腔注射组(AD+MT)... 目的观察褪黑素能否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发挥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小脑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β_(1-42)侧脑室注射组(AD)、褪黑素腹腔注射组(MT)、Aβ_(1-42)侧脑室注射结合褪黑素腹腔注射组(AD+MT)。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小脑皮层的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颗粒细胞标记物NeuN、浦肯野细胞标记物Calbindle和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脑组织中p-ERK蛋白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AD组大鼠小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改变,褪黑素可明显减轻侧脑室注射Aβ_(1-42)对小脑的病理学损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AD组相比,AD+MT组颗粒细胞标记物NeuN的蛋白表达增加,以Calbindin标记的浦肯野细胞个数明显增多(P<0.01), p-ERK蛋白表达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D组相比,AD+MT组小脑组织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对小脑皮层神经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MAPK/ERK信号通路 小脑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保护 浦肯野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对脑缺血损伤模型小鼠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2
作者 马丰源 刁赫 +3 位作者 古岳 卢连生 范莉婕 王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6-740,共5页
目的探讨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B3galt2)对脑缺血损伤模型小鼠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组、MCAO模型+慢病毒载体对照... 目的探讨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B3galt2)对脑缺血损伤模型小鼠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组、MCAO模型+慢病毒载体对照组(LV-GFP组)、MCAO模型+慢病毒载体过表达B3galt2组(LV-B3galt2组),每组6只。各组小鼠于脑缺血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旋转棒实验,采用2,3,5-三氨基苯甲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脑缺血半影区神经元数量,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MCAO模型组小鼠脑梗死体积增大,神经功能缺损明显(P<0.05),脑缺血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MCAO模型组比较,LV-B3galt2组小鼠脑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ROS和MDA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SOD和GSH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B3galt2过表达可以减轻脑缺血损伤模型小鼠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半乳糖基转移酶2 脑缺血损伤模型小鼠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卵巢cDNA文库中与蛋白激酶Wee1B相互作用的候选分子的筛选及其调控作用
3
作者 刘超 任丽莉 +3 位作者 栾治东 孟智超 刘乙蒙 肖建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6-871,I0001,共7页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蛋白激酶Wee1B相互作用的新候选分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与Wee1B相互作用是否能调控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方法:以pcDNA3.1/V5 His TOPO Wee1B WT质粒为模板构建pGBKT7Wee1B诱饵质粒;制备酵母感受态...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蛋白激酶Wee1B相互作用的新候选分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与Wee1B相互作用是否能调控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方法:以pcDNA3.1/V5 His TOPO Wee1B WT质粒为模板构建pGBKT7Wee1B诱饵质粒;制备酵母感受态细胞,将诱饵质粒pGBKT7Wee1B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后分别接种SD/Trp(SDO)、SD/Trp/XαGal(SDO/X)和SD/Trp/XαGal/AbA plates(SDO/X/A)培养板检测其对酵母的毒性和自身激活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GBKT7 Wee1B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将含有pGBKT7 Wee1B的酵母感受态细胞与人卵巢cDNA文库相融合,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的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鉴定,最终再经酵母重新转化验证。在GenBank中对其进行BLAST分析,根据基因注释推断其在小鼠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pGBKT7 Wee1B诱饵质粒构建成功。将该质粒转入酵母感受态细胞后在SDO/X/A平皿上无克隆。将pGBKT7Wee1B和pGBKT7空载体转入酵母感受态细胞中,菌液接种于SDO平皿,2个SDO平皿上克隆都均匀生长。从工作板SDO和阳性对照板上挑取阳性克隆扩大培养,裂解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示pGBKT7Wee1B对应位置出现条带。含诱饵质粒的酵母菌与人卵巢cDNA文库融合,PCR验证融合后的阳性克隆质粒有插入片段。将质粒测序并经BLAST分析筛选出9个与Wee1B蛋白激酶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可能与小鼠卵母细胞发育和受精卵发育密切相关的蛋白。结论: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卵巢cDNA文库中筛选出9个与Wee1B蛋白激酶相互作用的蛋白,这些筛选蛋白可能通过与Wee1B相互作用调控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卵早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 Wee1B 蛋白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交 小鼠受精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