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风电消纳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调经济调度 被引量:98
1
作者 崔杨 姜涛 +2 位作者 仲悟之 崔成伟 赵钰婷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74-2482,共9页
针对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CCHP)"以热定电"导致的弃风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风电消纳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引入地源热泵利用风电供热,解耦CCHP"以热定电"运... 针对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CCHP)"以热定电"导致的弃风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风电消纳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引入地源热泵利用风电供热,解耦CCHP"以热定电"运行约束;其次,在荷侧分析电、热需求资源可调度价值,采用电价和激励两类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共同协助风电并网消纳;最后,考虑源荷协调建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调度模型,上层采用电价需求响应引导用户响应风电出力变化,下层计及供热舒适度模糊性与地源热泵作用,以调度周期内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决策各机组最优出力,采用商业优化软件CPLEX对双层模型求解。仿真算例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系统风电消纳能力,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地源热泵 需求响应 风电消纳 经济调度 CP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蓄热式电锅炉电-热时移特性的弃风消纳方案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崔杨 庄妍 +3 位作者 陈志 仲悟之 崔成伟 赵钰婷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7,共9页
针对我国“三北”地区冬季供暖期弃风量巨大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蓄热式电锅炉电-热时移特性的基础上,考虑供暖期风电弃风特性及其与负荷的相关性,以及供热面积、弃风电量和供热电价等因素,提出了基于蓄热式电锅炉和蓄热式电锅炉-热电联产... 针对我国“三北”地区冬季供暖期弃风量巨大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蓄热式电锅炉电-热时移特性的基础上,考虑供暖期风电弃风特性及其与负荷的相关性,以及供热面积、弃风电量和供热电价等因素,提出了基于蓄热式电锅炉和蓄热式电锅炉-热电联产的2种风电供热组合方案;从用户侧角度,建立了考虑社会综合收益的弃风消纳组合供热方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案能够在低谷时段消纳更多弃风,随着风电供热成本的降低,本文2种方案的经济性均优于常规供热方案,而低谷电价降低程度的不同会改变本文方案的择优采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电-热时移特性 蓄热式电锅炉 弃风消纳 风电供热 供热方案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火电调峰主动性与需求响应的含储能电力系统优化调度 被引量:48
3
作者 崔杨 周慧娟 +2 位作者 仲悟之 赵钰婷 崔成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74-1683,共10页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别从源、荷、储3方面挖掘系统的调峰能力:首先,在负荷侧利用价格型需求响应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负荷调整,降低系统峰谷差;然后,在考虑火电机组调峰成本与调峰补偿的基础上...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别从源、荷、储3方面挖掘系统的调峰能力:首先,在负荷侧利用价格型需求响应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负荷调整,降低系统峰谷差;然后,在考虑火电机组调峰成本与调峰补偿的基础上,加入火电机组调峰主动性约束,该方法利用经济手段提高了火电机组主动调峰的意愿,为风电上网挤出空间;其次,在火电厂侧配置储能设备辅助调峰火电机组共同参与到系统的调峰辅助服务中,相当于增加了火电机组调峰深度;最后,以系统经济性最优和弃风率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了考虑火电深度调峰主动性与需求响应的含储能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并给出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提升了系统调峰能力以及促进了系统对风电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调峰 需求响应 储能装置 调峰主动性 调峰补偿 风电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需求响应及环保成本的含储热CHP与风电联合优化调度 被引量:25
4
作者 崔杨 纪银锁 +3 位作者 仲悟之 崔成伟 许伯阳 赵钰婷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5-663,共9页
清洁无污染的风力发电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同时消纳难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了考虑需求响应及环保成本的含储热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andpower,CHP)机组与风电联合发电优化调度模型,源侧采用储热装置打破CH... 清洁无污染的风力发电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同时消纳难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了考虑需求响应及环保成本的含储热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andpower,CHP)机组与风电联合发电优化调度模型,源侧采用储热装置打破CHP机组以热定电的耦合约束,荷侧融入需求响应来调整用户电负荷曲线。通过优化各机组出力以及电负荷需求曲线,提高风电并网消纳量,降低硫硝化合物排放量。该模型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源侧环境保护税及荷侧用户用电满意度约束,通过CPLEX进行求解。最后,以IEEE-30节点系统为例进行分析,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兼顾发电侧运行成本的同时保证了用户侧的用电质量,能有效促进风电消纳,减少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消纳 优化调度 储热 需求响应 环保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受端电网调峰趋势的风-光-火特高压直流外送调度方法 被引量:23
5
作者 崔杨 程广岩 +3 位作者 仲悟之 崔成伟 刘超 赵钰婷 《太阳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40,共9页
考虑受端电网调峰趋势的约束,对风-光-火特高压直流外送日前调度计划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新能源直流外送对受端电网调峰能力的补充作用。首先对风电、光伏出力特性以及风-光-火打捆联合外送优势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考虑新能源最大消纳和改... 考虑受端电网调峰趋势的约束,对风-光-火特高压直流外送日前调度计划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新能源直流外送对受端电网调峰能力的补充作用。首先对风电、光伏出力特性以及风-光-火打捆联合外送优势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考虑新能源最大消纳和改善受端电网调峰裕度的调度模型。算例中运用CPLEX软件对直流外送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求解,算例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定功率"直线式"直流外送运行方式,该文"多段折线式"运行方式能有效提高新能源使用率,降低受端电网不利调峰率和源荷扰动率,改善受端电网调峰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打捆输电 新能源消纳 调峰裕度 受端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N在中文文本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蔡利忠 蔡晓晨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974-2978,2991,共6页
为提高中文文本的分类效果,提出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中文文本分类模型,分别以文本的TF-IDF和LSI特征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置信网络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获取深层次特征,提高最终的分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LSI特征更适合作为深度置信网络文本... 为提高中文文本的分类效果,提出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中文文本分类模型,分别以文本的TF-IDF和LSI特征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置信网络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获取深层次特征,提高最终的分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LSI特征更适合作为深度置信网络文本分类模型的输入,相比SVM等浅层模型,深度置信网络在中文文本分类任务中更加有效,经过合理的训练和参数设置可以取得比SVM模型更好的分类效果,分类准确率提高了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分类 深度置信网络 文本特征 LSI特征 受限制玻尔兹曼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施工与检修中临时接地线接地极的解决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建慧 《农村电工》 2021年第1期34-34,共1页
农村10 k V配电线路大部分在野外,点多、面广、线长,易受环境中外力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运行中经常发生故障,再加上用户新增与增容等,避免不了要经常进行施工检修等。但是在冬季施工与抢修过程中,由于天寒地冻,临时接地线接地极装设是一... 农村10 k V配电线路大部分在野外,点多、面广、线长,易受环境中外力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运行中经常发生故障,再加上用户新增与增容等,避免不了要经常进行施工检修等。但是在冬季施工与抢修过程中,由于天寒地冻,临时接地线接地极装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笔者所在地冬季冰冻期长达7个月。经过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现提出一个安装永久接地极代替临时接地线接地极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接地线 接地极 基层工作经验 冬季施工 线长 冰冻期 检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线路防外力破坏的探讨
8
作者 焦永升 《农村电工》 2012年第6期21-22,共2页
电力线路是传输、分配电能的主要通道和工具,数量大、覆盖面广,不仅分布在城市街道、居民区,而且遍布在空旷的野外,这些都给偷盗电力设施、野蛮施工、车辆碰撞等外力破坏事故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外... 电力线路是传输、分配电能的主要通道和工具,数量大、覆盖面广,不仅分布在城市街道、居民区,而且遍布在空旷的野外,这些都给偷盗电力设施、野蛮施工、车辆碰撞等外力破坏事故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外力破坏对电力设施的危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力破坏 电力线路 电力设施 城市街道 破坏事故 车辆碰撞 覆盖面 居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