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我国资本市场违约概率度量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韬 王丽君 +1 位作者 陈鹏 张帆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1,共5页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在信用风险计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利用KMV模型,选择国内5个行业15只上市公司股票样本,采用GARCH(1,1)模型估计波动率参数,测算它们两年期的预期违约频率(EDF),发现KMV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违约概率度量上具有...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在信用风险计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利用KMV模型,选择国内5个行业15只上市公司股票样本,采用GARCH(1,1)模型估计波动率参数,测算它们两年期的预期违约频率(EDF),发现KMV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违约概率度量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根据实证结果,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信用状况整体上较好,但整体上有恶化的趋势。其中,传统行业信用状况优于新兴行业,大型企业优于小企业。区分了实质违约和名义违约,把*ST超日作为典型样本,建议将EDF值为0.60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实质违约的参考警戒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V模型 违约距离 预期违约频率 实质违约 波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问题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怡 马克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8,共8页
信用衍生品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提高金融市场效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风险衍生品市场规则、监管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后危机时代,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经过... 信用衍生品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提高金融市场效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风险衍生品市场规则、监管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后危机时代,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就市场的建设、监管等问题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信用衍生品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梳理了危机后各司法辖区针对信用衍生品监管缺陷问题对相关法律体系、监管规则和监管框架的调整;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规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对我国稳步推进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 衍生品市场 金融危机 系统性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 风险防范 风险缓释 中央对手清算 场外市场 宏观审慎政策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商业银行危机处置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怡 马克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商业银行危机处置机制建设是金融管理部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工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已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商业银行危... 商业银行危机处置机制建设是金融管理部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工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已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商业银行危机处置体系,我国应从提升危机处置市场化程度、健全危机处置法律体系、完善处置流程和丰富处置工具四方面推动商业银行危机处置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危机处置 问题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权力影响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了吗? 被引量:9
4
作者 胡德宝 尹曌天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9,共11页
CEO是公司治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CEO决策权力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丰富了CEO权力的内涵,将CEO权力分为四个维度,并就CEO权力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分别展开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CEO的所有权... CEO是公司治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CEO决策权力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丰富了CEO权力的内涵,将CEO权力分为四个维度,并就CEO权力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分别展开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CEO的所有权权力和专家权力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CEO结构性权力与银行绩效的关系需要CEO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方能显著体现,且CEO政治关联能够正向调节两者关系;与此同时,CEO政治关联也能正向调节CEO专家权力与银行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将CEO权力纳入银行绩效考察范围、对CEO进行适当激励,并稳定CEO预期,发挥其政治关联的资源效用,实现激励约束相容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权力 绩效 激励约束 政治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外金融清算业的起源、演变与趋势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小川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4-98,共5页
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境外金融市场清算业务和机构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境外清算业务从农产品市场发展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程,分析了清算和结算的不同。从历史角度来看,清算形式有双边清算、多边清算和完整清算等三次较大的变化。2008年次... 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境外金融市场清算业务和机构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境外清算业务从农产品市场发展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程,分析了清算和结算的不同。从历史角度来看,清算形式有双边清算、多边清算和完整清算等三次较大的变化。2008年次贷危机后境外监管政策的重点在于对标准化场外衍生品交易强制推行完整清算。清算机构的治理结构一直存在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模式,到现代又兴起了用户治理模式。影响清算机构治理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监管理念、用户文化以及清算机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外金融清算 金融衍生品市场 监管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违约鉴别能力最大的信用等级划分方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迟国泰 于善丽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6-126,共21页
信用等级划分旨在区分不同客户的风险水平,然现有大多数信用等级划分研究要么无法严格保证划分的信用等级满足“信用等级越高,损失率越低”标准,要么无法保证尽可能地区分违约可能性不相似的客户,而无论不符合哪种标准,划分的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划分旨在区分不同客户的风险水平,然现有大多数信用等级划分研究要么无法严格保证划分的信用等级满足“信用等级越高,损失率越低”标准,要么无法保证尽可能地区分违约可能性不相似的客户,而无论不符合哪种标准,划分的信用等级都不能作为贷款决策的有效依据.基于此,以上述两个标准为目标划分信用等级.创新与特色一是以客户的非违约累计频率与违约累计频率之差的最大绝对值的代数和最大为目标,以后一个信用等级损失率大于前面信用等级损失率为主要约束,确保划分的信用等级满足上述两个标准.二是提出通过设置随机分割点的区间来划分信用等级的新算法,避免随机赋予信用等级分割点时,靠前的信用等级分割点落到靠后的客户中,导致后面的信用等级无论怎样划分均划分不出来的弊端.最后,以中国某商业银行3045笔小企业贷款样本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本模型划分的信用等级满足“信用等级越高,损失率越低”标准,且其区分不同违约可能性客户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等级划分 损失率 违约鉴别能力 K-S检验统计量 信用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外CCP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违约处置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7
作者 范薇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1,共9页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监管者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提出了巨大挑战,而场外市场的风险监管缺失和双边清算的风险处置效果是一大诱因。后危机时代场外市场的快速改革和发展对各国金融发展以及改革、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监管者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提出了巨大挑战,而场外市场的风险监管缺失和双边清算的风险处置效果是一大诱因。后危机时代场外市场的快速改革和发展对各国金融发展以及改革、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和分析了危机后场外市场集中清算的发展改革历程,并从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经典案例切入,分析了场外CCP采用中央对手清算机制防范风险的机理和优势,然后分析国际上最新的CCP清算会员违约处置案例,总结出对我国场外市场的风险监测与监管、违约处置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场外市场的发展与改革、场外CCP的风险管理和对清算会员的违约处置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政策建议,并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对手方 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违约风险 违约处置 破产清算 集中清算 场外市场 风险管理 宏观审慎 金融稳定 衍生品交易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卖方违约风险的CDS定价研究
8
作者 于善丽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76,共6页
文章基于Copula和CIR模型,对考虑卖方违约风险的CDS定价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同类研究中多将贴现率和违约强度设为固定常数,可能会导致定价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并通过建立CIR动态变化方程拟合违约强度构建违约时间的分布函数,建... 文章基于Copula和CIR模型,对考虑卖方违约风险的CDS定价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同类研究中多将贴现率和违约强度设为固定常数,可能会导致定价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并通过建立CIR动态变化方程拟合违约强度构建违约时间的分布函数,建立CIR随机利率变化方程确定无风险贴现函数予以解决,以尽可能确保考虑卖方违约风险的CDS定价结果准确性。数值分析表明,文章计算的CDS定价结果较合理,且考虑卖方违约风险的CDS价格低于不考虑卖方违约风险的价格,这主要是由于当卖方违约风险增加时,买方愿意支付的CDS保费会降低,与实际相符。最后,文章从CDS定价信息、标的范围和参与主体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助力完善我国的CDS定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 交易对手风险 C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