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和分形理论的山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卢德彬 禹真 +1 位作者 毛婉柳 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0-223,228,共5页
土地系统是自然环境与人文交叉最为密切的系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热点之一。定量研究土地结构有利于理解土地系统的利用与变化。基于ArcGIS软件,以2009年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和松桃县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1∶10 000比例尺数据... 土地系统是自然环境与人文交叉最为密切的系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热点之一。定量研究土地结构有利于理解土地系统的利用与变化。基于ArcGIS软件,以2009年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和松桃县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1∶10 000比例尺数据为研究基础数据,在二调分类基础上,将地类划分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选用景观格局指数、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为测量指标,对由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三县组成的环梵净山旅游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从景观生态尺度上是以林地为基质,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林地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有一定的支配地位,相对于林地,其他地类斑块较破碎,且在空间上呈分散分布,景观多样性不高。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 分形 梵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CR模型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增长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卢德彬 毛婉柳 +1 位作者 禹真 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2-326,349,共6页
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增长进行模拟是了解其增长规律的重要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环梵净山旅游经济区为例,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了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并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不同的增长类型,赋予相对的增长因子值K,最后应用改进的MC... 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增长进行模拟是了解其增长规律的重要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环梵净山旅游经济区为例,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了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并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不同的增长类型,赋予相对的增长因子值K,最后应用改进的MCR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增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考虑生态障碍约束和农村居民点增长能力差别,能够较好模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增长方向和范围。在土地开发适宜性限制下,适宜程度越高越适宜农村居民点增长。在0.5%,1%,2%和3%增长比例下,该区域分别提供了0.021,0.042,0.084,0.126km2的建设用地,其中增长面积较大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和河谷。受生态障碍的约束,农村居民点遇见生态障碍没有实现增长,模拟结果体现生态政策调控方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是模型在模拟空间扩展比较有效,在时间增长上的模拟需要结合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改进MCR模型 土地适宜性 生态障碍 梵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县域旅游场强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禹真 卢德彬 +1 位作者 白彬 王祖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0-154,163,共6页
为揭示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基于GIS,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选取2005年和2014年影响铜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6项指标,在对评价指标消除量纲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空间变差函数、ESDA、小波分析和旅游场强方... 为揭示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基于GIS,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选取2005年和2014年影响铜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6项指标,在对评价指标消除量纲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空间变差函数、ESDA、小波分析和旅游场强方法综合评价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动力。结果表明:铜仁市各区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十个区县中,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铜仁市2005年县域旅游场强平均值为21.66,2014年的旅游场强平均值为23.30,2005—2014年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平均值上升了1.64;铜仁市县域旅游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较强,2005—2014年铜仁市各区县的旅游场强极化作用不明显,旅游场强变化较小,总体上城市的旅游场强比农村的场强大;在小尺度上(64km以下),阈值为64km和大尺度(128-158km)阈值为158km,公路对旅游场强格局分异的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场强 空间演化 县域尺度 铜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江河斑鳜消化系统特征和食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冉辉 禹真 梁正其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945-1947,共3页
对铜仁市锦江河采集的野生斑鳜消化系统和食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年龄斑鳜消化系统特征和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口裂长和肠长都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Ⅲ龄以上成鱼口裂长和肠长的增长速度慢于体长;个体越小的斑鳜,其眼径与头长... 对铜仁市锦江河采集的野生斑鳜消化系统和食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年龄斑鳜消化系统特征和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口裂长和肠长都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Ⅲ龄以上成鱼口裂长和肠长的增长速度慢于体长;个体越小的斑鳜,其眼径与头长的比值越大;低龄斑鳜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明显高于成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江河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消化系统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岩溶地区“草—畜”农业生产模式初探——以古周村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希娟 刘淑娟 +1 位作者 寻瑞 王克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66-69,共4页
以喀斯特地区的古周村为例,比较了当地"草—畜"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固碳能力、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养分情况,并介绍了古周村养殖业及沼气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桂牧一号人工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固定量均高于玉米,呈极显著... 以喀斯特地区的古周村为例,比较了当地"草—畜"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固碳能力、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养分情况,并介绍了古周村养殖业及沼气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桂牧一号人工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固定量均高于玉米,呈极显著差异;2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OC无显著影响;牧草地TP、TK含量显著低于玉米地,牧草对养分需求远高于玉米;古周村的沼气利用情况说明该地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初步向"草—畜—沼"循环农业模式转变,但利用方式和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周村 喀斯特 牧草 玉米地 “草-畜”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区人工草地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研究
6
作者 宋希娟 王克林 +2 位作者 刘淑娟 曾朝霞 寻瑞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42-45,共4页
研究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7 a生桂牧一号草地(7MC)、5 a生桂牧一号草地(5MC)、1 a生桂牧一号草地(1MC)与传统的玉米地(YM)在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及土壤轻组碳(LOC)的差异,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最高为... 研究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7 a生桂牧一号草地(7MC)、5 a生桂牧一号草地(5MC)、1 a生桂牧一号草地(1MC)与传统的玉米地(YM)在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及土壤轻组碳(LOC)的差异,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最高为5MC,4块样地年固碳量最高为YM(7.42 t/hm2);4块样地间每年迁出氮素量差异不显著,在磷素的迁出中,YM地最高11.48 kg/hm2,植物钾素的储量表现出7MC高于其他样地且差异显著;不同种植年限牧草地下生物量为5MC最高MC样地最低,二者差异显著;7MC样地有机碳含量最高,另外随着牧草种植年限增长,土壤有机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轻组碳也为7MC样地最高,牧草免耕的种植模式有益于土壤SOC,MBC,LOC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人工草地 土壤有机碳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的资源环境调查方法研究综述
7
作者 韩宗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9期308-309,311,共3页
资源环境调查方法是充分了解资源环境现状的必要前提,是合理规划以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有效保障,是全面掌控资源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众多科研工作者就资源环境调查方法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地统计的资... 资源环境调查方法是充分了解资源环境现状的必要前提,是合理规划以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有效保障,是全面掌控资源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众多科研工作者就资源环境调查方法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地统计的资源环境调查方法,其发展和应用在国内外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已经比较成熟,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明确该类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会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 资源环境 调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3期11970-11971,共2页
通过分析当前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不足,针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教学实际,结合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设置方案。
关键词 农业概论 教学内容 改革 专业特色 地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